行为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6:5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为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详细内容
中文摘要
叙事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观念的演进,行为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身体成为新的叙事载体。与从前的叙事方式相比,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进程、叙事语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
一人类叙事经验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行为艺术内容分析论文
中文摘要
叙事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观念的演进,行为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身体成为新的叙事载体。与从前的叙事方式相比,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进程、叙事语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
一人类叙事经验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小议行为艺术中身体叙事
一人类叙事经验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当然,“叙事”本身在不断改变,不论是叙事方式、手段,还是媒介、材质也都显示出出乎人们意料的转变。其大体上经历了视觉符号——文字符号——视觉符号的转变过程。人类社会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叙事形式是岩画、石刻、雕塑等视觉的空间的形式。这个时期的人们还处于幼稚、天真、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幼年阶段,迫切需要对作为现象界的世界进行整体把握,而视觉符号能够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达这种普遍情感和对自然界神奇、伟大力量的崇拜。人们要表现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赖宗教经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丰盛的猎物或庆祝打猎的成功,则在洞穴内画下牛、马的形状(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绘画);要表达对尘世的眷恋、对来世的渴求则建造金字塔;要显示对君主的臣服则为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宫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要表达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阴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维郎多尔夫的维纳斯)。整个古代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大部分杰出成果都凝聚在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视觉符号载体之上。这些艺术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为石、金属、画布,满足了人类童年对永恒的渴求。在他们的眼中,持久性比独特性更为重要,人们需要从持久的注视中引伸出神秘感。绘画的色彩、光影等视觉效果,雕塑、建筑等的三维立体感受都是表达原始情感、描述作为现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对自然物的欣喜与崇拜,对力量与质感、量感的最贴切表达。总之,视觉艺术是对现象的最全面叙述,也是为之后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准备。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科技的发展、情感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视觉符号渐渐变得太过简单,不够丰富,不能表达抽象思维,于是纸媒介的作用逐渐凸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诗歌能够流露出人类日渐丰富、细腻的情感倾向,小说、戏剧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无聊。语言的成熟,词汇的丰富,文字的规整,书写工具的发展,纸媒介物的发明,印刷术的诞生,都辅助了思想的演变和深化,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便于人们经验的积累和基于前人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挖掘,也逐渐使叙事本身变的轻而易举。人们不必再筛选叙事的瞬间或段落,在时间中展开的书写能够帮助人们完整、全面的叙述一个事件,表达一种持续的情感,给人连续的冲击,这是以往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举例来说,著名的雕塑《拉奥孔》精确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缠身的瞬间的痛苦与惊惧。然而这父子是谁?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厄运?他们的结果如何?这是一个雕塑或一幅画难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号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精确的细节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号的可擦写、可反复性给了人们精雕细琢,反复思考、斟酌的时间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后,书本成为负担。人们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叙事方式,不满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达,而转向“肢体化”表达。当然,“并不是战争孕育了新的时代。战争只是加速新时代的到来,并且更快的结束了旧时代;战争在历史上或许只是标志着一个必然要结束的时代的终结。许多陈规旧律早已开始瓦解……它导致人们再也无法按旧有的模式解决问题。”3的确如此,传统形式在历经空间与时间的考验和逐步摸索之后已达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传统就意味着体制上的完善,规则的复杂,评价标准的唯一,同时也就意味着世人接受上的惯性。巨大成就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阴影:体制化暗藏着僵硬化、形式化,认可度高则表明作者表达情感的庸俗化,标准化便是话语权利占有的代名词。“高度的完美又如强大的磁场,任何同它发生关系的人,都容易丧失自我”4——使用传统方式难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经使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夕阳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老年”,艺术材料的固定标志着艺术思维的程式化,艺术思维的程式化标志着艺术观念的墨守成规。关键是,新时代、新人类的新观念、新感受都不能在旧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艺术史已经变成了艺术品的图谱陈列馆,学院派的艺术标准已经变成了扼杀新思维、否定创新的“嫉贤妒能”的“卫道士”,艺术理想已经变成了某些人物为自己做的廉价标签,而不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场革命迫在眉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满足于在用传统的纸媒质来记录、传递“叙事”的成果,而是用更为多样化、新颖化、陌生化,却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来呈现这种“叙事”的欲望变为现实。视觉艺术的空间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主流。而行为,这种本不能成为艺术的方式,走进了艺术家的视野,成为都市新人类表达特殊、极端、强烈情感的突破口。“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通常用“PerformanceArt”来表述。它是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旨在打破以往各种静态的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寻求一种更为直接的、更为瞬间的接近观众的可能途径,并企图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概念,迫使公众重新去评估和认识原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与材料载体之间、艺术与观念之间、艺术与艺术的审美性之间、艺术与文化之间、艺术与宗教之间、艺术与道德之间、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艺术与大众之间、艺术与学院派之间的关系。总之,这是对艺术自身内涵与外延的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也是对艺术与其周围世界诸种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思考。行为艺术反对任何精确的或简单的界定,认为无论何种定义都会消解其诸种活性,因此,这也注定了行为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性、破坏性,它正是以这种反叛性和破坏性而扩大了新的艺术途径。
不能否认的是,行为艺术是一种更为直接、更能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的“叙事”手段。它独特的参与性、表演性、随机性让它与书本、架上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区别开来。它不再是一旦发表完成就放在图书馆、博物馆的成品形式,不甘于默默无闻的沉淀在时间中。它仿佛是活动的“雕塑”品,不仅延伸进空间,更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在自由的,而又往往具有随意性的伸展中加强了发表者和受众的联系,这是一般的“叙事”方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由于行为艺术多半是在公共空间进行,于是它充分利用了行为实施的几分钟、几小时,把所有有机会从这里途径的人都吸引过来。可以说,这是一种更能吸引“眼球”的叙事方式。它适应了现在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文化吸收模式、便利的信息提取方式,不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却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表达最现代的都市情感,用最直接的形式产生最大范围内的震撼与轰动。行为艺术就是艺术界的一场革命,一场战争。它用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唯一、最本源的、人人都可以自由支配的材料——身体,来传达艺术观念,反抗传统习俗,挑战话语权威,从而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二身体:艺术的核心
管窥服装设计中的行为艺术
一、身体—体验—实践
在行为艺术中,行为艺术即身体艺术。艺术家将身体作为创作的基本媒材,其以特定的时间延续、语境控制和观念含义为依托,通过“有意味”的表演来传达某种特定的反思性体验,实现与外界的修辞或意识形态交流。在这里身体既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又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他们以身体做试验挑战传统艺术,通过突破原有视觉经验而带来新的审美现代性体验,从而创造性的延拓了艺术的形式。当然,在服装艺术中,对身体改造一直是服装设计的宗旨,设计师通过服装来改变人的身体结构,从而达到美的视觉感受。但是这种创作体验只是更多的体现了宗教,道德和文化的层面,只是浅层次的表象,始终是对传统的一种重复。因此,在行为艺术思想影响下,一些先锋的服装设计师开始尝试在身体上寻求新的创作形式,身体不是一般意义上局部性、片断性的改造而是被转换的、整体性的和具有艺术规定性的身体,在这里身体已经不仅是服装的承载体,而是成为创作的主体,传递设计师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情趣。这是一种新的创作理念的转换,这种转换则是更深层次的体现了设计师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深刻思考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质疑。例如,中国设计师马可的无用系列在巴黎展出时以其独特的设计美学和另类的展出方式征服了巴黎时尚界。在这里,设计师马可对身体和服装的融合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其作品来展现世界的真相和本质以及对生命的源头和灵魂归宿的思考。无用系列更象是一件件雕塑作品,用泥土涂沫了全脸、全身,雕塑般的真人模特以及长达数小时不动的人体静止雕塑表演。一件超大号的和服大衣,设计师用白色颜料反复涂沫后满布龟裂纹的处理方式,仿佛是饱经了岁月风霜。马可的设计理念颠覆了传统设计观,给人们完全不同的艺术体验。台湾广告创意大师,例外的品牌顾问许舜英女士说,“走到了尽头的时装业还能够再到哪里去,也许就是这种方向……”
二、过程化的体现
服装创作中行为方式的另一种表达就是过程化的体现。简单的说,就是以个人观念视觉化为诉求点,用服装创作的过程来表达艺术观念,即整个设计过程为设计师个人观念的依存体。这就意味通过服装创作过程所传递的某种观念,已经不是表象的探索过程,而是通过服装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设计师在设计和制作的手段上不受传统设计手法和要求的限制,可以利用表演方式,装置制作或改变事物的外部的客观形态来表达设计师对服装的独特见解。表演是服装设计师用行为艺术体现其观念的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身体为媒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现场交流,与观众一起互动游戏将设计师对服装独特的审美理念传递给观众。例如,瑞士艺术家奥拉夫参加纽约艺术展的作品“立体油画”,身穿简洁裙子的模特被艺术家用混有各种颜色的颜料从头浇下,颜料顺着模特的身体自然流淌,形成了独特具有艺术效果的图案,简单的服装瞬间变成了艺术品。整个创作过程,艺术家强调的是自然性,偶发性和随机性。观众体会到了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本真性和艺术性。同时,艺术家的观念也通过表演行为艺术展示给了观众。再如,AlexanderMc-Queen_1999_春夏成衣,设计师将机器搬上了舞台,直接在模特的裙子上喷漆绘画,将设计的整个过程展示给观众。这种赤裸的展示手法,对当时的服装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三、非视觉审美性的存在
行为艺术的另一种独特表达就是非视觉审美性的存在。非视觉审美也就是说,不完全重视视觉审美性,而在于其行为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行为过程中,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将传统艺术的高不可攀、精英文化进行讽刺,戏虐,调侃,使其低俗化和平庸化。他们往往采用一些庸俗的,甚至有些极端的表现形式。观众从中欣赏不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透过怪异,暴力甚至丑陋的外在去反思生命,死亡等问题,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这种形式更强调的是一种表演者,音乐,环境相交融的整体意境的体现,而不是单独的去突出某种元素。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服装设计师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融入黑暗元素,身体器官的变形扭曲,虐待题材的体现以及追寻演绎服装暴力美学等,这些融入了极端艺术形态的作品无疑挑战着观众们的审美极限,同时也产生了另类的艺术体验。例如,1998春夏ShaunLeane为AlexanderMcQueen设计的配饰—铝和黑色皮革制脊椎胸衣,变态夸张的人体结构赤裸裸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McQueen解读到“正如其他艺术家一样,我在奇怪甚至是畸形的事物中发现美,并强迫人们正视它。”在2009秋冬“丰饶角”系列中,McQueen将自己的作品融入了死亡的元素,黑色的鸭毛制成套裙将模特紧紧裹住,给人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设计师认为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伤心、忧郁,但依然是件浪漫的事。死是一个循环的终结,也给了新生事物新的空间。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论文
中文摘要
叙事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观念的演进,行为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身体成为新的叙事载体。与从前的叙事方式相比,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进程、叙事语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Abstract
Narrativeisoneofthemostimportantwayforhumankindtoconstructthemeaningfulworld.Asthetimesgoseby,theconceptsoftheartchange,paredwithformernarrativeforms,thenarrativeofthebodyinthePerformanceArtmakebreakthroughatnarrativeperson,inspect,process,words.
关键词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研究论文
中文摘要
叙事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观念的演进,行为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身体成为新的叙事载体。与从前的叙事方式相比,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进程、叙事语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行为艺术身体叙事
一人类叙事经验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小学教育行为艺术研究
摘要:“行为艺术”是在“行知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行为导向行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行为成就行为。高效的小学教育方式应以“行为引领”和“实践参与”为主,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心理内力的觉醒,才能使自己走向想要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课程;德育教学
小学教育的思维逻辑是“行在前、知在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形象性。所以,“跟孩子说数次不如领孩子做一次”“沉溺于题海不如修炼于行为”。高效的小学教育方式应以“行为引领”和“实践参与”为主,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觉醒。只有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心理内力的觉醒,才能使自己走向想要的生活。“行为艺术”是在“行知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行为导向行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行为成就行为。
一、管理即导行艺术
现代学校领导者行为和人格的引领效能远远大于权力和制度的约束。现代教师的自我意识较强,内心向往公平与公正、渴望平等与尊重,所以领导班子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不理不管”,用“理”的魅力实现“管”的目的。东港第一小学领导集体贯彻落实“三个适度”——冷暖适度,对人对事不搞拉拉扯扯,努力做到等距离相处;刚柔适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事当断则断;粗细适度,坚持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做到对同志多理解,少埋怨,多尊重,少指责。为了合理导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开展了“觉悟教师”培养与评选活动,觉悟教师设立了七个单项荣誉,如,守礼教师——遵守规章制度;乐群教师——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等。每学期教师依据《觉悟教师评价标准》自主填表申报“星级觉悟教师”,针对申报的星级制定个人师德发展目标,学校设计和开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学期中间学校依据《觉悟教师评价标准》提名觉悟教师,学期末学校依据七个单项荣誉提名情况评选“星级觉悟教师”。觉悟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促进了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养成自主感悟的习惯,具备自主觉醒的能力,成就自主思维的品格。
二、课程即笃行艺术
艺术遭受拒斥原因分析论文
行为艺术是西方于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在传统艺术中,作者几乎只能构造出由绘画、雕塑之类艺术作品组成的静态的、单一的艺术表现空间,而且进入消费主义社会后,艺术品还被纳入资本消费机制,庸俗功利地在市场上贩卖。出于对此的强烈不满,行为艺术发起者们把各种现代主义艺术传达方式加以整合、移置和转化,力图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对传统艺术样式、表现手法的扩展乃至颠覆,以及以具有“不可留存性”的“行为”这种艺术形态,来坚决反抗艺术被以“艺术商品”形式典当为美元的资本机制,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本该由于自身的艺术品质而在艺术史上取得重要地位,然而现实却是它陷入艺术分类、界定的困惑争议之中,对于它究竟是一种先锋艺术还是徒具艺术称谓的“伪艺术”,人们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当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登陆中国之后,更是在华夏大地上引起了虽不定期却影响巨大的喧哗和“哄动”,成为艺术界及社会大众激烈讨论的话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以“先锋”、“前卫”姿态登场,其它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至少还能够毁誉相参、褒贬各半,然而行为艺术却几乎受到了来自艺术理论界和普通社会大众“一边倒”的不屑以及责难。可以说,在现代主义艺术各流派中,得到压倒性多数的负面评价的,而且是遭到高雅艺术审美和通俗大众审美双重拒斥的,目前只有行为艺术。
对于这种拒斥事实本身,理论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做出了可贵的探讨,不过在探讨过程中,时常有清醒的理性分析让位给情绪化的道德判断的倾向,使得尽管批评声势浩大,但最终没有做出学理上的细致阐析。那么行为艺术面临接受危机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两方面找到答案:
一、艺术表现的失当
就表现形式层面上看,行为艺术在进行意图传达时,其所选择的传达机制首先便出现了严重偏差。它不切实际地试图以常态模式来表现自己的异质内核,这就导致它的艺术意蕴的指向发生混乱,让审美者(特别是普通大众)在欣赏时不自觉地被误导,往往没能用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审视。
如曾经在南京举行的《人·动物:唯美与暧昧》行为艺术展中,有一个艺术展作品叫作“五月二十八日诞生”,内容是一名裸体男子钻到一头已被杀死并被开膛破腹的牛肚子里,再由另一个人把该男子缝在牛肚子里,然后裸男再持刀用力割破牛皮跳出,最后将大把的玫瑰花瓣撒向空中。
假如这个行为是以现代绘画或雕塑的形式表现的话,审美者至少还能在进行审美接受之前做好相应的心理预期:我将要见到的作品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的一种现代艺术。可是行为艺术却是以介入审美者日常生活的形式进行演绎的,从大众的视角看去,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艺术似乎是一种传统街头话剧的现代变种而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结果此类旧有的经验积存自动做出的反应,直接致使大众的审美判断发生误置,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满。如当时公园里的老人的抱怨就很典型:“这也是艺术呀,真是看不懂,简直是荒唐!”。[1]
互联网时代公共艺术新形势分析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虚拟平台改变了世界规则,需要重新定义公共空间概念。随着所处的社会与物理语境的变化,艺术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而文化背景又决定人们对艺术品的反应,处于当下时代,网络所提供的的平台也是公共场所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虚拟空间中艺术与公共的关系以及公共艺术的新形势。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空间;艺术;全球化
一、公共艺术与虚拟空间
1.公共艺术基本概念。关于公共艺术的定义,似乎不能给出一个完整清晰且绝对的回答,公共意为“共有的”“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是公共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由传统认为的雕塑形式转为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的意义在于能够体现公共空间的民主、开发、交流和共享。广义上来说,公共艺术是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上来说,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大众艺术,是为人们服务的艺术。2005年深圳举办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研究者们对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整合,概念基本如下: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是核心。以上是公共艺术的大致概念,从实际情况看,现当代社会每天都在高速发展,一种定义是很难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何况当代艺术还有边界模糊与拒绝定义的特征,在此只是作为一种基本性概念以便了解。2.网络空间与公共性。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现代社会空间中的传统观念已不再有效,正如场域与空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在过去几十年已产生毋庸置疑的影响,被哲学家和文化史家称为“从空间到场域的转换”,这意味着文化场域与虚拟空间已越来越难舍难分,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也成了大众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对于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这一命题也一直饱受争议,对此,学界存在否定说与肯定说。否定论者认为,网络空间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的“空间”存在而具有虚拟性,且不能提供大众身体能够进入的物理场所,因此不能属于公共场所范畴。“公共”的本质特性是涉及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由此判断一个空间的公共性条件在于是否能为大多数人所利用,将身体的进入与否成为判定标准似乎有些狭隘。肯定论者一类认为网络空间可分为公共场所与私人场所,另一类认为公共场所可分为包括网络空间的公共场所与不包括的公共场所,前者似乎会引起对于网络空间的误解,而后者注意到了公共场所是一个相对概念,更应该强调的是“公共”而非“场所”。综上所述,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具有公共性,可满足公共艺术存在发展的前提,同时也给艺术的获取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且给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二、行为艺术与网络空间
公共艺术中,大众权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二是参与艺术生产。行为艺术本身,如果是在公共空间展出,有大众的参与,并且有积极的影响,就属于公共艺术,比如艺术家艾未未在2007年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时的作品“Fairytale”,1001个中国人去德国卡塞尔看展览,同时他们又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引起了德国当地居民的强烈好奇心,会同中国人搭话询问,送迷路的“作品”回宾馆等等,中国人在这次艺术中参与了艺术生产,而其他国家的人享用了艺术资源,一方面作为在现实世界的行为艺术影响了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固有看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它作为一种艺术资源被到网络上供网友观看,引起大众的关注与参与讨论时,它也具有了公共性,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公共艺术。阿布拉莫维奇在MOMA的行为艺术展“TheArtistisPresent”,静坐716小时岿然不动,接受与1500个陌生人的对视,当前男友乌雷出现时——突然流泪,记录本次行为艺术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次数瞬间就达到了上百万。这次展览本身是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以自身最真实的反应带给观者的一个视觉感受与心灵冲击,然而,当它被录成视频事后在网络上,作为在虚拟空间的一个虚拟艺术作品存在时,它会引起了人们关于凝视的思考,这时的它被赋予了公共艺术的形式,从而作为公共艺术在互联网上存在,被观看,被评论。引起了大众的参与,带给普通民众视觉感受,对他们产生一种触动和影响,这就是公共艺术在互联网上的新形式。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行为艺术,只要上传到网络平台,就都是公共艺术吗?东村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是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永远值得尊敬,可是,虽然网上也可以看到摄影图片,它却不是公共艺术,因为没有大众参与,本次艺术只是“精英艺术”,面向的不是普通人,而是面向了解或从事艺术的艺术人圈子。并不是所有将行为艺术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以网络平台展出的形式都是公共艺术,在此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满足大众权利,以上只是以行为艺术为例说明艺术在网络上的传播与公共艺术的关系,艺术形式并不局限于行为艺术。
艺术身体叙事管理论文
中文摘要
叙事是人类组建意义世界最重要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观念的演进,行为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叙事形式,身体成为新的叙事载体。与从前的叙事方式相比,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进程、叙事语言方式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洛朗•理查森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我们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建构世界、解构世界;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定义自我、诠释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叙事。叙事是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为。不仅用行为发掘自我、阐释世界,更用行动表现“我”所阐释的世界,挥洒“我”所发掘的自我。叙事不仅成为一种推理模式,更自我发展为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解释”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规范”世界。按照杰罗姆•布鲁内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人类认识模式的基本的普遍的方式之一,与之并列的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的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解释包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解释则是自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推断而来。○2当“文本”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图画、文字、书本等纸媒介,而拓展到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甚至渗透进广告、梦境、交谈等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作为“文本”来加以研究、界定、归纳、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叙事”也不再是一般文论意义上的“讲故事”,而直指人类一切行为进行的方式、过程、演进。
当然,“叙事”本身在不断改变,不论是叙事方式、手段,还是媒介、材质也都显示出出乎人们意料的转变。其大体上经历了视觉符号——文字符号——视觉符号的转变过程。人类社会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叙事形式是岩画、石刻、雕塑等视觉的空间的形式。这个时期的人们还处于幼稚、天真、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幼年阶段,迫切需要对作为现象界的世界进行整体把握,而视觉符号能够更直接、更清晰、更一目了然的表达这种普遍情感和对自然界神奇、伟大力量的崇拜。人们要表现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不必依赖宗教经典,而直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祈求丰盛的猎物或庆祝打猎的成功,则在洞穴内画下牛、马的形状(如拉斯科洞窟原始绘画);要表达对尘世的眷恋、对来世的渴求则建造金字塔;要显示对君主的臣服则为他搭建威武不可侵犯的宫殿,塑造近似于神的塑像(如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要表达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便塑造乳房、腹部、臀部、阴部肥大的母神形象(如维郎多尔夫的维纳斯)。整个古代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大部分杰出成果都凝聚在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视觉符号载体之上。这些艺术形式所依托的材料多为石、金属、画布,满足了人类童年对永恒的渴求。在他们的眼中,持久性比独特性更为重要,人们需要从持久的注视中引伸出神秘感。绘画的色彩、光影等视觉效果,雕塑、建筑等的三维立体感受都是表达原始情感、描述作为现象界的世界的最好手段,是对自然物的欣喜与崇拜,对力量与质感、量感的最贴切表达。总之,视觉艺术是对现象的最全面叙述,也是为之后的抽象思考所作的必要准备。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科技的发展、情感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视觉符号渐渐变得太过简单,不够丰富,不能表达抽象思维,于是纸媒介的作用逐渐凸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诗歌能够流露出人类日渐丰富、细腻的情感倾向,小说、戏剧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平淡和无聊。语言的成熟,词汇的丰富,文字的规整,书写工具的发展,纸媒介物的发明,印刷术的诞生,都辅助了思想的演变和深化,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便于人们经验的积累和基于前人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不断挖掘,也逐渐使叙事本身变的轻而易举。人们不必再筛选叙事的瞬间或段落,在时间中展开的书写能够帮助人们完整、全面的叙述一个事件,表达一种持续的情感,给人连续的冲击,这是以往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举例来说,著名的雕塑《拉奥孔》精确的描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缠身的瞬间的痛苦与惊惧。然而这父子是谁?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厄运?他们的结果如何?这是一个雕塑或一幅画难以表述清楚的。因此,文字符号的叙事满足了人们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精确的细节的渴求。更重要的是,文字符号的可擦写、可反复性给了人们精雕细琢,反复思考、斟酌的时间和修改的可能性,便利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后,书本成为负担。人们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叙事方式,不满足于思想的“形式化”表达,而转向“肢体化”表达。当然,“并不是战争孕育了新的时代。战争只是加速新时代的到来,并且更快的结束了旧时代;战争在历史上或许只是标志着一个必然要结束的时代的终结。许多陈规旧律早已开始瓦解……它导致人们再也无法按旧有的模式解决问题。”○3的确如此,传统形式在历经空间与时间的考验和逐步摸索之后已达到了高度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传统就意味着体制上的完善,规则的复杂,评价标准的唯一,同时也就意味着世人接受上的惯性。巨大成就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阴影:体制化暗藏着僵硬化、形式化,认可度高则表明作者表达情感的庸俗化,标准化便是话语权利占有的代名词。“高度的完美又如强大的磁场,任何同它发生关系的人,都容易丧失自我”○4——使用传统方式难免落入窠臼,再精彩的故事情节、再高妙的思想,都不免有前人已经使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夕阳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老年”,艺术材料的固定标志着艺术思维的程式化,艺术思维的程式化标志着艺术观念的墨守成规。关键是,新时代、新人类的新观念、新感受都不能在旧有的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艺术史已经变成了艺术品的图谱陈列馆,学院派的艺术标准已经变成了扼杀新思维、否定创新的“嫉贤妒能”的“卫道士”,艺术理想已经变成了某些人物为自己做的廉价标签,而不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场革命迫在眉睫。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满足于在用传统的纸媒质来记录、传递“叙事”的成果,而是用更为多样化、新颖化、陌生化,却又日常化、通俗化的手段来呈现这种“叙事”的欲望变为现实。视觉艺术的空间的重新拓展和探索,使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主流。而行为,这种本不能成为艺术的方式,走进了艺术家的视野,成为都市新人类表达特殊、极端、强烈情感的突破口。“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通常用“PerformanceArt”来表述。它是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旨在打破以往各种静态的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寻求一种更为直接的、更为瞬间的接近观众的可能途径,并企图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概念,迫使公众重新去评估和认识原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与材料载体之间、艺术与观念之间、艺术与艺术的审美性之间、艺术与文化之间、艺术与宗教之间、艺术与道德之间、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艺术与大众之间、艺术与学院派之间的关系。总之,这是对艺术自身内涵与外延的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也是对艺术与其周围世界诸种因素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思考。行为艺术反对任何精确的或简单的界定,认为无论何种定义都会消解其诸种活性,因此,这也注定了行为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性、破坏性,它正是以这种反叛性和破坏性而扩大了新的艺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