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6:2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为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为监管

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策略

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日趋多样化,其宣传广告也是门类繁多,其中不乏一些非法广告,这些虚假宣传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如何根据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特征,补足现阶段我国监管中的一些短板,构建完善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体制,值得深思。目前法律设计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法律治理框架缺失。

首先,我国现行《广告法》将广告定义为“商业广告活动”,不能覆盖所有的营销宣传行为,狭义的广告管理难以对一些比较隐蔽的金融营销宣传进行监管。其次,我国对营销宣传行为的管理尚存法律盲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偏重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产品与服务交易,《反不正当竞争法》偏重于规范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更偏重于规范特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产品与服务的营销宣传行为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定。最后,金融产品与服务是特殊商品,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执法权限与执法能力不匹配。依据《广告法》的规定,对包括金融广告在内的广告进行监督管理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法定职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广告管理的相关工作。金融营销宣传专业性强,监管难度较大,市场监管部门在管理上权力与能力的匹配度较差。自2020年1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开始施行,增加了营销宣传罚则,使检查权与处罚权相统一。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广告并没有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对违法金融营销行为的判定标准不一。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难以形成专业性强、尺度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针对金融营销行为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缺乏统筹协调,存在问题定性的不一致。

目前的监测处置平台也存在监管标准缺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金融违法广告的监管力度。监管能力和借助的监测资源有限。目前,金融营销宣传管理主要依靠管理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网络监测,由于监测机构人员有限,完成监测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于APP内的广告宣传,以及各类网络平台推送的大量广告信息,其隐藏性强,监测难以全部覆盖。另外,监管部门借助的监测资源有限,主要依靠监测人员在网络上主动搜索鉴别,并不能全网监测识别。对于线下营销宣传,也难以做到监管全覆盖。强化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的对策建议规范金融营销宣传信息发布。一方面,对信息发布进行制度规范。在信息发布前,建立严格的广告审查管理制度,并实行营销宣传报备制。

所有线上营销宣传都必须报备,以确保源头可控。另一方面,在规范宣传行为的基础上,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跟踪监督,做到可查询、可追溯,充分发挥技术驱动监管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可共建金融广告监测和违法处置平台,帮助市场监管部门弥补其专业性不足的缺陷,借助大数据平台对金融营销宣传进行监管,对非法宣传行为进行披露。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可共享监管信息,拓展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金融营销宣传主体要定期对在大数据平台发布的宣传信息等进行说明,让消费者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判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对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监督,对虚假信息发布主体进行调查、处罚,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负面清单。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应明确金融监管部门为金融营销宣传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细化金融营销产业链条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聚焦重大问题,制订工作方案,开展联合执法,集中进行整治。实现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赋予金融监管部门相应的处罚权,使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权与处罚权相统一。

制定统一的营销宣传规范标准;在组织、机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各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监管协调作用。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念,增强防风险意识。一是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向金融消费者传达“自享收益、自担风险”的理念,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二是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相关要求,将权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冯宝忠 尚楠 张雅楠

查看全文

小议银行高管的行为监管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监管实践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方式、方法和措施,监管部门未能建立起一整套适合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有效管理模式,‘重审批、轻管理”现象普遍,使监管仅仅滞留在任职资格管理上,缺乏后续行为监管措施,形成监管真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果。目前,这方面问题仍然存在。

(一)现行监管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量化指标,高管人员履职行为难评价。现实工作中,监管部门对高管人员的日常监管多采取质询、约见谈话、调查走访、现场检查等考核的方式,但在考核评价中,采取定性东西多,定量指标少,考核内容也仅限于其分管的工作完成情况和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一般情况下被考核的高管人员均能顺利通过,很难全面对高管人员履职期间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经营业绩等履职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四)信息渠道不畅,履职行为监管出现断层。由于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的相关信息多数从金融机构报送的资料中获取,不足以全面及时反映高管人员情况,影响履职行为监管效果。同时,对高管人员的监管目前还未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未实现全省以至全国高管人员监管信息共享,对高管人员跨地区、跨省干部调动,造成监管信息断层,加大了高管人员异地任职的监管成本,也使监管的连续性受到影响,给一些违规高管人员制造了可钻空子。

(五)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监管存在表面现象。目前,从省、市分局层面来看,对高管人员的监管分散在各监管处室,且普遍没有单独设立机构高管监管岗位,而是由其他岗位工作人员负责此项业务。由于这部分人员既要承担非现场监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还要承担繁重的现场检查任务,工作量相当大,难以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专心搞好履职行为监管,使这方面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查看全文

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分析

[摘要]从博弈论视角分析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混合策略,给出其纳什均衡解及经济意义,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监管败德行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监管博弈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应用最普遍的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是指一组满足给定对手的行为,各博弈方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面,即他必须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到人们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并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博弈各方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博弈论分析的实质是,在经济主体理性的条件下,行为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为(策略)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主体是公职人员及其监管方,他们一般是行为理性的,显然能清楚地认识到拥有某种重要社会地位、薪金收入等的自身价值。但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诱惑,局中人还是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即选择严监管与否、选择败德行为与否取决于行为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及与预期收益的比较,这几点正好符合博弈论分析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引入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的研究中,来分析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

二、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分析

查看全文

深究证券监管者与腐败行为

证券监管腐败,是指监管者违反证券市场公认的准则和规则,利用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权力,通过市场运行的某些环节,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行为。在证券市场中,中介机构为特定单位、个人提供专业服务,因其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而受到公众信赖;然而,中介机构往往滥用这种信赖和专业优势,做出有损于当事人或其他人合法利益的不当行为。由于中介机构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必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它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监管者的腐败,而当监管者存在腐败行为时,也会进一步诱致中介机构的非理性选择。

一、证券监管者的腐败行为

谢平、陆磊(2005)对中国金融腐败的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四分之三(71.5%)的证券机构认为证监会的处罚存在弹性,同时近90%券商认为证券监管透明度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券商对自身不规范交易行为的坦言不讳:88.8%的券商认为证券市场操纵很严重,虽然其中有一半人认为情况已经有所收敛;82.5%的券商认为证券机构存在为企业进行包装等行为;近四分之三的券商坦承内幕交易的普遍性。谢平、陆磊等通过计算得出证券业腐败指数高达7.268658,亦充分说明了我国证券业的腐败程度较深。相比之下,银行业腐败指数为4.173592,虽然也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但比证券业隋况稍好。

在金融监管腐败行为中,作为贿赂的供给者,金融机构存在两类行贿行为:一是为开展新业务而不得不承受的监管当局设租盘剥(胁迫);二是为了对自己的违规行为寻求监管庇护而进行的主动行贿(共谋)。监管者的受贿行为也相应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设租进行的贪赃而不枉法的行为,即行政审批中的受贿行为;二是通过收取贿赂而进行的贪赃枉法行为,即保护违规机构以换取个人好处。证券市场上监管者对于中介机构的腐败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监管者在行政审批中的设租行为。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源头。监管部门在中介机构市场准人、现场检查、业务监管及非业务监管等诸多环节中拥有完全权利。部分监管者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故意刁难中介机构,存在着能办不办、无故拖延、可一次办毕的多次办理、可一次告知的多次告知等不良现象。不规范行为迫使被监管者花费更多的成本以寻求正常业务开展,其实质是一种监管者盘剥被监管者“买路钱”的“设租行为”。

2.监管者在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弹性过大。突出表现是行政处罚环节中说情主义、打招呼、徇私情的现象严重,部分监管人员接受说情或者违纪收受礼品,违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性质严重的问题不处罚或就轻处罚,性质较轻的问题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就重处罚,当重不重,当轻不轻,被监管者与监管者就处罚问题多有讨价还价,代表国家意志的行政处罚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弹性,行政处罚的严肃性严重弱化,政策法规的威严受到毁损。

查看全文

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及监管分析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会计体现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态,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数据信息,稳定的企业会计系统是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稳定的关键。然而,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层出不穷,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不小的隐患,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基于博弈论基础为加强企业会计行为监管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监管;博弈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稳定发展对市场经济的良好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得到了巨大改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新台阶。经济环境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行业的不断出现,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市场经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竞争越来越激烈,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很多企业找到了可乘之机,导致会计造假行为不断出现。会计造假行为是违法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所不允许的行为,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不仅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甚至会给整个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造成威胁。为了控制会计造假行为,《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也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很多企业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选择了会计造假,造假问题的警钟不断被敲响,而真正要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还要从根源上分析造假动机,并从多个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只有从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一、博弈论的概述

(一)演化博弈论。演化博弈理论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的分析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模型之中,并提出进化稳定策略概念。认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能完全正确的指导自己所处的厉害状态,只能通过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最终在支付盈利高的人数不断多的情况下达到均衡。演化博弈论意味着达到均衡状态并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而是渐进的动态过程,适用于经济学领域,对企业造假行为的出现和发展做出了理论解释。(二)会计造假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在经济活动中,群体即为企业,企业即为有限理性参与人,这一部分人中有的采取造假行为,有的不采取造假策略。在部分企业选择造假的时,对企业会计的监管力度会不断上升,并且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中,如果不造假企业的盈利不断上升,盈利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造假企业的数量就会减少。反之,当所有企业都选择不造假,监管力度就会不断下降,企业看不到造假与不造假在经济利益上的区别,反而会选择造假。这种演化博弈现象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对研究和改善经济行为和市场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成因

查看全文

证券监管者与腐败行为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证券监管腐败中介机构监管者

[论文摘要]在证券市场中,中介机构为特定单位、个人提供专业服务,因其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而受到公众信赖;然而,中介机构往往滥用这种信赖和专业优势,做出有损于当事人或其他人合法利益的不当行为。中介机构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必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它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监管者的腐败,而当监管者存在腐败行为时,也会进一步诱致中介机构的非理性选择。本文将主要探讨证券监管者的腐败行为,并分析监管者的心理特征,进而构建中介机构与监管者的博弈模型。

证券监管腐败,是指监管者违反证券市场公认的准则和规则,利用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权力,通过市场运行的某些环节,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行为。在证券市场中,中介机构为特定单位、个人提供专业服务,因其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而受到公众信赖;然而,中介机构往往滥用这种信赖和专业优势,做出有损于当事人或其他人合法利益的不当行为。由于中介机构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必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它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监管者的腐败,而当监管者存在腐败行为时,也会进一步诱致中介机构的非理性选择。

一、证券监管者的腐败行为

谢平、陆磊(2005)对中国金融腐败的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四分之三(71.5%)的证券机构认为证监会的处罚存在弹性,同时近90%券商认为证券监管透明度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券商对自身不规范交易行为的坦言不讳:88.8%的券商认为证券市场操纵很严重,虽然其中有一半人认为情况已经有所收敛;82.5%的券商认为证券机构存在为企业进行包装等行为;近四分之三的券商坦承内幕交易的普遍性。谢平、陆磊等通过计算得出证券业腐败指数高达7.268658,亦充分说明了我国证券业的腐败程度较深。相比之下,银行业腐败指数为4.173592,虽然也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但比证券业隋况稍好。

在金融监管腐败行为中,作为贿赂的供给者,金融机构存在两类行贿行为:一是为开展新业务而不得不承受的监管当局设租盘剥(胁迫);二是为了对自己的违规行为寻求监管庇护而进行的主动行贿(共谋)。监管者的受贿行为也相应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设租进行的贪赃而不枉法的行为,即行政审批中的受贿行为;二是通过收取贿赂而进行的贪赃枉法行为,即保护违规机构以换取个人好处。证券市场上监管者对于中介机构的腐败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查看全文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新措施论文

摘要:从保险监管角度来看,既要遵守加入世贸组织时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又要面对保险业改革与开放使政府对保险业直接影响力弱化的现实,尤其是作为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三支柱”的行为监管仍然不能放松。保险监管应顺应环境变化,加强保险市场行为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应对新的挑战。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监管;市场行为;诚信建设

一、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的新形势

新中国商业保险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主体从少到多,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和增加,保费收入规模越来越大,保险员工队伍不断扩大,商业保险成功走入了千家万户。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做大,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行为正变得越来越不理性。不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不诚信竞争屡屡见诸报端,受到各方的指责。保险公司的外部生存环境和社会信誉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十一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自我救助能力和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保险集团和专业性保险公司;基本建成一个业务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服务领域广泛、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险市场。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保险业。关于发展保障,要求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在对偿付能力加大监管的今天,市场行为监管仍不能掉以轻心,它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保险监管者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哪些是应该监管的,哪些是公司自己内部管控的行为应当作出很明确的界定。否则,将导致保险市场监管者的缺失,最终损害保险市场效率和投保人利益。但是目前保险监管中对保险市场行为重视和研究力度仍然不够,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不诚信经营时常存在。为此,研究影响保险市场行为的因素,最终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物价局价格行为监管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工作,巩固价格诚信建设成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加强和创新价格工作领域内的社会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的总要求,利用3至5年时间,以整顿规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为重点,分行业开展专项整顿规范活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教育疏导与严厉查处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强化价格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大力规范明码标价;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价格管理,巩固价格诚信建设成果,提高企业的诚信水平。通过价格执法与价格自律,价格执法与价格诚信,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提高明码标价率,减少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主要目标:

价格诚信建设得到巩固加强。引导市场经营者诚信自律,守法经营,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价格权益;商品和服务、商品房明码标价及收费公示工作到位,市场价格和收费公开透明,经营者价格行为规范;教育、医疗卫生、物业管理、旅游、交通、商业、餐饮、娱乐、宾馆等重点服务行业价格秩序良好;

价格法规政策得到广泛宣传。信息公开工作到位,消费者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价格投诉举报渠道畅通,群众通过来访、来电、信件、网络举报的价格违法案件能够及时处理,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查看全文

保险市场行为监管论文

“摘要”从保险监管角度来看,既要遵守加入世贸组织时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又要面对保险业改革与开放使政府对保险业直接影响力弱化的现实,尤其是作为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三支柱”的行为监管仍然不能放松。保险监管应顺应环境变化,加强保险市场行为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应对新的挑战。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监管;市场行为;诚信建设

一、我国保险监管发展的新形势

新中国商业保险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主体从少到多,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和增加,保费收入规模越来越大,保险员工队伍不断扩大,商业保险成功走入了千家万户。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做大,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行为正变得越来越不理性。不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不诚信竞争屡屡见诸报端,受到各方的指责。保险公司的外部生存环境和社会信誉正变得越来越糟糕。

“十一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自我救助能力和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保险集团和专业性保险公司;基本建成一个业务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服务领域广泛、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险市场。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保险业。关于发展保障,要求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在对偿付能力加大监管的今天,市场行为监管仍不能掉以轻心,它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保险监管者对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哪些是应该监管的,哪些是公司自己内部管控的行为应当作出很明确的界定。否则,将导致保险市场监管者的缺失,最终损害保险市场效率和投保人利益。但是目前保险监管中对保险市场行为重视和研究力度仍然不够,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不诚信经营时常存在。为此,研究影响保险市场行为的因素,最终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违规经营行为查处和监管意见

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和《省取缔无照经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现就进一步规范我省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建设“平安”、打造“法治”、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坚持审批发证(照)与监管责任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全面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目标任务

动员和发挥全社会力量,构建有关各方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纠建并举的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和监管工作,坚决遏制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屡查不绝、屡禁不止的局面,积极引导和帮助具备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户办理许可证、营业执照;查处取缔违法情节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无证无照经营户,实现我省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和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

三、组织机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