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5:05: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形态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形态安全属性与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目的产品设计为形态学的外在表现,安全为形态学的基本属性。深入剖析形态的安全属性,构建面向安全的产品创新设计体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生成产品的创新设计解。方法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形态学的安全属性的源流与表现,分析安全属性的物质与精神层面,从结构和色彩两个维度剖析设计形态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耦合统一,提出综合考虑安全属性的设计形态创新方法,以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指导设计实践的发展方向;并以视觉假体创新设计为研究案例,诠释基于安全的设计形态创新设计。结论提出的方法与设计实践,以安全为主导思想,通过形态的具体表现,满足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关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效指导了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形态学;安全属性;创新设计
在产品设计需求不断被提高的今天,关于设计与安全的问题同样受到关注。设计形态中“安全”属性是设计核心要素,设计面对的不仅是日常应用,而且被提升到关系人类发展延续的生命体中。在当下的设计形态研究中,如何面向安全的创新设计发展是人们需要面对、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现代国际科学领域中,“形态”这一概念,被赋予更多的衍生意义,而“形”与“态”的界定,是基于人为形态的可视性方面与非可视性方面进行的对应性研究,由此厘清有关于人为形态创作的机理。设计师通过材料、色彩、结构等方式塑造设计作品可视性的“形”,同时通过“形”深入发掘“态”所呈现的内涵,这是设计界必然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的领域。形态的安全属性是设计领域思考的先决性因素。
1安全属性的物质与精神层面
1.1安全属性的物质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有三种形态:从认识的角度,是指事物;从本体论出发,是指物质;从唯物使观看,是指社会存在[1]。这里主要取本体论,物质之意,探究设计中由物质形态引发的安全思考。2015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一家工厂中,机器人“出手”杀死了一名工作人员,有关设计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热议。这名不幸身亡的工作人员是大众的承包商,事发时正与同事一起安装机器人,但机器人却突然抓住他的胸部,然后把他重重地压向一块金属板,最终导致这名工作人员因伤重不治身亡。然而,由于事发时这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机器人,所以他在安全笼中,而他的同事站在笼外,却没有受伤。这个机器人在整件事情中没有出现技术故障,也没有遭到损坏。“物”的创造和使用主体均为“人”,人在面对造物时,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即为“安全”。产品创造从物质本身出发,通过各项条件的组合,保持产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结合审美因素,构成物质本身所能提供给使用者的本体安全效应。例如,在生产过程中若某一基础环节出现故障或协调性误差,设计安全的稳定链接就会被打破,物质本体也将带来安全隐患。1.2安全属性的精神层面。布鲁诺•赛维总结象征主义的移情作用论(Einfuehlung)关于形式的心理作用,认为建筑只是制造某种预定的人类反应的一个机器而已。例如他们认为水平线让人体验到一种内在感、合理性、理智;垂直线象征着崇高,代表着果断有力;螺旋线表示升腾、超脱;立方体显示肯定感;圆给人以平衡感、控制力,一种掌握全部生活的力量;球体代表完满[2]。由此,不同形态的设计,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设计心理学》一书借鉴了W.H.梅奥尔所著的《设计原则》中关于“物质心理学”的概念和事例,指出“物质心理学”应该是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3],而设计师根据预设目标受众的心理情感反应,设计出形态与之匹配的产品,从而引起良好的心理反应。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见图1,器物口径为339.8cm,绘画表现为内壁彩绘,描绘对象为“人面”与“鱼”,将“人面”取几何造型并与“鱼”图形相结合。在多处发掘中均出现石器时代的带有“鱼”图形的彩陶器皿,可以从中发现当时人类生活与鱼之间的关系。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鱼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或繁衍的象征意义的对象,以图案的形式出现于器物之上,所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丰富,而且是心灵情感上的安全与满足。
2设计形态的安全属性
文艺意识形态性思考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做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的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关键词】意识形态、认识与实践、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社会主义文艺
一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支点。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先在的,就像葛兰西所指出的,“是由每个人从其进入这个意识的世界之时起,就自动陷入的许多社会集团所强加的”(P.233)。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进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过程。阿尔都塞也认为只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规范,所以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客体”,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赠品。出于对意识性质以及它与人的思想、行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从根本上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因而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灵魂。
正是由于这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这个命题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许多“纯艺术论”的倡导者的反对,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艺部门的领导也回避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放弃了对文艺的领导。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与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完全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起着腐蚀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显然是与文艺界所出现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股思潮在我国出现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否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个人存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断言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也宣告终结。这观点很契合我国某些长期以来深受极“左”思潮压制和饱受“”文化专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心理,他们也就趁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之机,以批判文艺界的极“左”思潮之名,跟着在我国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试图以文艺是一种“美”、一种“文化现象”来取而代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自然是经不起分析的,因为“美”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和“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在根本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因此审美观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它是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完全没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以往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确切性是分不开的,这种片面性和不确切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纯科学的倾向,亦只是从意识论、认识论的观点,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反映被反映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意识形态的性质,对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内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阐明。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范畴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所以,它不仅有认识的属性,同时还有价值的属性,不仅有理论的功能,同时还有实践的功能。这些方面,葛兰西、阿尔都塞和晚年的卢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论述和发挥,并得到西方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重要得多”。卢卡契认为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有活力”,“所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Wastan(做什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意识形态时也认为它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些见解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可能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识形态所指代的“虚假的意识”,亦即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价值观念划清界线,在阐述意识形态时都侧重于从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方面,亦即认识论的、科学性的观点来进行发挥,而忽视从实践性的、对社会变革的功能方面来进行理解,这就把意识形态实证化了、认识论化了、纯科学化了。这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准确的。二、是纯理论的倾向,侧重强调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无视它与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和日常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认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不但是从对社会心理加工、提升而来,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是以社会心理为“共同根源”的,同时还表现为只有经由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样,就把意识形态混同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科学,视意识形态为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数意识形态专家在研究的纯思辨的、理论形态的东西。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但由于对这种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从而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显得无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真正阐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须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就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围”,因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现实关系实现对社会的变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意识形态总是以现实的人为物质载体的,它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大众、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人们的人格无意识之中,唯其这样,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实践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葛兰西、赖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葛兰西提出:必须革除“哲学是一种奇怪而艰难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理智活动”的观念,“不应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的和意见的片断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他批评当时意大利流传的以克罗齐和金蒂雷为代表的“内在论哲学”,认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们不能在上层建筑和底层之间、‘普遍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克服对意识形态理解的纯科学、纯理论的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性质,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贡献和积极意义的,它应该被吸收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并作为我们探讨文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来加以研究。
人性化的产品形态设计
[摘要]人性化的产品形态设计是通过人性化的形态要素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信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生理需求。人性化产品的功能形态和视觉形态构成了统一和谐的产品形态。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人性化产品的形态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产品形态设计;人性化;功能形态;视觉形态
人性化设计是艺术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性化的产品形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满足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效率、便利和乐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产品形态向消费者的信息传达
1.人性化的产品形态是产品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的载体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从本质上看,产品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文艺意识形态性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做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的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关键词】意识形态、认识与实践、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社会主义文艺
一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支点。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先在的,就像葛兰西所指出的,“是由每个人从其进入这个意识的世界之时起,就自动陷入的许多社会集团所强加的”(P.233)。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进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过程。阿尔都塞也认为只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规范,所以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客体”,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赠品。出于对意识性质以及它与人的思想、行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从根本上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因而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灵魂。
正是由于这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这个命题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许多“纯艺术论”的倡导者的反对,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艺部门的领导也回避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放弃了对文艺的领导。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与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完全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起着腐蚀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显然是与文艺界所出现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股思潮在我国出现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否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个人存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断言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也宣告终结。这观点很契合我国某些长期以来深受极“左”思潮压制和饱受“”文化专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心理,他们也就趁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之机,以批判文艺界的极“左”思潮之名,跟着在我国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试图以文艺是一种“美”、一种“文化现象”来取而代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自然是经不起分析的,因为“美”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和“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在根本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因此审美观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它是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完全没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以往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确切性是分不开的,这种片面性和不确切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纯科学的倾向,亦只是从意识论、认识论的观点,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反映被反映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意识形态的性质,对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内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阐明。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范畴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所以,它不仅有认识的属性,同时还有价值的属性,不仅有理论的功能,同时还有实践的功能。这些方面,葛兰西、阿尔都塞和晚年的卢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论述和发挥,并得到西方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重要得多”。卢卡契认为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有活力”,“所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Wastan(做什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意识形态时也认为它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些见解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可能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识形态所指代的“虚假的意识”,亦即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价值观念划清界线,在阐述意识形态时都侧重于从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方面,亦即认识论的、科学性的观点来进行发挥,而忽视从实践性的、对社会变革的功能方面来进行理解,这就把意识形态实证化了、认识论化了、纯科学化了。这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准确的。二、是纯理论的倾向,侧重强调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无视它与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和日常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认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不但是从对社会心理加工、提升而来,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是以社会心理为“共同根源”的,同时还表现为只有经由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样,就把意识形态混同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科学,视意识形态为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数意识形态专家在研究的纯思辨的、理论形态的东西。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但由于对这种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从而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显得无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真正阐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须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就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围”,因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现实关系实现对社会的变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意识形态总是以现实的人为物质载体的,它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大众、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人们的人格无意识之中,唯其这样,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实践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葛兰西、赖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葛兰西提出:必须革除“哲学是一种奇怪而艰难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理智活动”的观念,“不应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的和意见的片断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他批评当时意大利流传的以克罗齐和金蒂雷为代表的“内在论哲学”,认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们不能在上层建筑和底层之间、‘普遍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克服对意识形态理解的纯科学、纯理论的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性质,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贡献和积极意义的,它应该被吸收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并作为我们探讨文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来加以研究。
文艺意识形态性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做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的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一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支点。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先在的,就像葛兰西所指出的,“是由每个人从其进入这个意识的世界之时起,就自动陷入的许多社会集团所强加的”(P.233)。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进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过程。阿尔都塞也认为只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规范,所以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客体”,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赠品。出于对意识性质以及它与人的思想、行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从根本上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因而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灵魂。
正是由于这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这个命题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许多“纯艺术论”的倡导者的反对,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艺部门的领导也回避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放弃了对文艺的领导。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与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完全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起着腐蚀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显然是与文艺界所出现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股思潮在我国出现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否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个人存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断言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也宣告终结。这观点很契合我国某些长期以来深受极“左”思潮压制和饱受“”文化专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心理,他们也就趁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之机,以批判文艺界的极“左”思潮之名,跟着在我国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试图以文艺是一种“美”、一种“文化现象”来取而代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自然是经不起分析的,因为“美”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和“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在根本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因此审美观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它是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完全没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以往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确切性是分不开的,这种片面性和不确切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纯科学的倾向,亦只是从意识论、认识论的观点,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反映被反映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意识形态的性质,对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内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阐明。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范畴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所以,它不仅有认识的属性,同时还有价值的属性,不仅有理论的功能,同时还有实践的功能。这些方面,葛兰西、阿尔都塞和晚年的卢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论述和发挥,并得到西方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重要得多”。卢卡契认为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有活力”,“所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Wastan(做什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意识形态时也认为它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些见解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可能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识形态所指代的“虚假的意识”,亦即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价值观念划清界线,在阐述意识形态时都侧重于从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方面,亦即认识论的、科学性的观点来进行发挥,而忽视从实践性的、对社会变革的功能方面来进行理解,这就把意识形态实证化了、认识论化了、纯科学化了。这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准确的。二、是纯理论的倾向,侧重强调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无视它与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和日常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认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不但是从对社会心理加工、提升而来,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是以社会心理为“共同根源”的,同时还表现为只有经由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样,就把意识形态混同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科学,视意识形态为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数意识形态专家在研究的纯思辨的、理论形态的东西。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但由于对这种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从而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显得无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真正阐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须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就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围”,因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现实关系实现对社会的变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意识形态总是以现实的人为物质载体的,它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大众、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人们的人格无意识之中,唯其这样,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实践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葛兰西、赖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葛兰西提出:必须革除“哲学是一种奇怪而艰难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理智活动”的观念,“不应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的和意见的片断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他批评当时意大利流传的以克罗齐和金蒂雷为代表的“内在论哲学”,认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们不能在上层建筑和底层之间、‘普遍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克服对意识形态理解的纯科学、纯理论的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性质,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贡献和积极意义的,它应该被吸收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并作为我们探讨文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来加以研究。
二
马克思思想意识形态性论文
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一致性,揭示其当代价值,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
一、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的基础地位
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这深刻揭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和基础地位。
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有利于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始终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更谈不上永葆党的先进性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这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建设的一项最根本、最重要任务。
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是党的执政根基。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发生动摇。只有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并将这种先进性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拥护和支持。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有利于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思想保障。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国内思想文化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永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进性,就能在全党全社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能充分掌握和动员精神文化资源,发挥先进文化强大的精神凝聚作用;就能正确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论文
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一致性,揭示其当代价值,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人性化产品形态设计论文
[摘要]人性化的产品形态设计是通过人性化的形态要素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信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生理需求。人性化产品的功能形态和视觉形态构成了统一和谐的产品形态。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人性化产品的形态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产品形态设计;人性化;功能形态;视觉形态
人性化设计是艺术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性化的产品形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满足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效率、便利和乐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产品形态向消费者的信息传达
1.人性化的产品形态是产品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的载体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从本质上看,产品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细胞形态学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符合率
【摘要】目的探究细胞形态学对急性白血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性白血病患者132例,分析细胞形态学分型、免疫学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型、分子生物学分型及联合分型诊断符合率。结果细胞形态学分型:M13例,M225例,M328例,M46例,M51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未分型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6例,急性白血病(AL)6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3%(106/132);免疫学分型:M01例,M13例,M233例,M328例,M44例,M55例,AML未分型14例,ALL37例,AL6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例,诊断符合率82.6%(109/132);细胞遗传学分型:M327例,M42例,AML未分型4例,AL7例,其他异常染色体核型17例,正常核型75例(56.8%),诊断符合率24.2%(32/132);分子生物学分型:M328例,M43例,AML未分型5例,AL9例,其他相关融合基因10例,融合基因阴性77例,诊断符合率25.8%(34/132);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综合诊断符合率97.7%(129/132),高于各分型单纯诊断(P<0.05);形态学分型诊断符合率高于细胞遗传学分型、分子生物学分型(P<0.05);形态学、免疫学分型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形态学是急性白血病诊断基础,与免疫学分型诊断价值相当,应给予充分重视,而MICM综合诊断可提高最终诊断率。
【关键词】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诊断
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是最常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迅速,且病程通常较短,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1,2]。AL准确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具有重大意义。随流式细胞术发展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白血病分型的提出,免疫分型临床应用日益广泛[3]。现阶段,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即MICM分型已得到临床高度认可,但很多基层医院及部分三级医院受仪器、试剂等的限制而应用受阻,尤其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型[4,5]。基于形态学的法、美、英分型系统(French-American-Britishclassificationsystems,FAB分型法)是传统分型方法,操作简便,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中仍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及不可替代作用[6]。近年来,关于形态学、免疫学分型的对比研究主要探讨免疫学的诊断价值,对形态学诊断价值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AL患者132例,探究细胞形态学对AL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AL患者132例,均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7],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01例(0.8%),M14例(3.0%),M241例(31.1%),M328例(21.2%),M46例(4.6%),M511例(8.3%),未分型3例(2.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7例(28.0%),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例(0.8%)。男性73例,女性59例,年龄18~78岁,平均(47±10)岁。1.2方法:仪器与试剂: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瑞氏-姬姆萨染色液试剂盒;广东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醋酸萘酚酯酶(NAE)、过碘酸-雪夫反应(PAS)、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试剂;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FACSCantoⅡ型流式细胞仪、溶血素、破膜剂及单克隆抗体;天津瑞爱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秋水仙胺、细胞染色体培养液;美国Life公司ABI7500型聚合酶链反应(PCR)仪;法国Lourmat公司Vilber凝胶分析系统;金砂广播仪器厂DY-600型中压电泳仪;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SSW-420-2S型电热恒温水浴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①细胞形态学:取骨髓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骨髓小粒多、涂片好),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并行细胞化学染色,包括PAS、POX、NAE+氟化钠抑制(NaF),计数阳性率并观察酶型,按FAB标准分型。②免疫学分型:取肝素抗凝骨髓液1~2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分出幼稚与成熟细胞群(CD45/SSC设门),进行免疫表型及抗原表达分析,阳性:膜抗原>20%,CD34和胞质内抗原>10%,类型判断依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类协作组(EGIL)积分标准。③染色体核型:取肝素抗凝骨髓液2~5mL,接种于细胞染色体培养液(2×106/mL细胞),终止培养前1h加入秋水仙胺(0.05μL/mL),离心收获细胞,固定液固定,滴片,行核型分析(R显带法)。④分子生物学:取2~3mL抗凝骨髓液,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等体积),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裂解,提取总RNA,逆转录得到cDNA,行多重巢式PCR反应,反应产物电泳(1.5%琼脂糖凝胶),观察分析结果。1.3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分型;②免疫学分型;③细胞遗传学分型;④分子生物学分型;⑤4种分型与联合分型诊断符合率。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1.0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