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1:41: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性骚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性骚扰的法律控制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个人权利逐渐得到重视,“性骚扰”一词也逐渐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并成为一个法律概念。但当今法律对于性骚扰的界定与控制仍存在着一些漏洞,导致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将以职场与高校女学生受到的侵害为例,从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个角度对性骚扰的法律控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性骚扰;立法控制;司法控制

一、性骚扰的界定

(一)性骚扰的属。一般大陆法系通常采取“属加种差”定义法对被定义项下定义。而对于性骚扰的属,笔者认为应该属于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而在性骚扰中,行为人违背受害人的意志侵害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性骚扰符合侵权行为的规定。(二)性骚扰的种差。性骚扰虽然属于侵权行为,但是与侵权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种差。第一,性骚扰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受害人的行为。从性骚扰行为侵犯的客体来看,行为人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身体权、性自由权等权利。对于被侵犯的对象来说,使受害人在身心上同时受到了伤害。第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着主观的过错。行为人必定是出于对受害人的性暗示等目的对受害人实施侵权行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若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则该事件属于重大误会,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而性骚扰是由性冲动引起的,即行为人具有清晰的性意识,为了不引起性交恐慌而对受害人的一种暗示,即行为人是出于明确的意识,只有故意才能构成性骚扰。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了伤害。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外伤,但是对受害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女性受害人,会产生被侮辱、羞耻甚至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也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学业产生较大影响。性骚扰的危害结果往往是较为模糊的,国外法院通过判例确定了“正常理智第三人”标准,即对于一个正常理智的第三人,该行为会造成损害即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当然,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除外。综上所述,性骚扰的界定可以定义为:性骚扰是行为人在性意识的支配下,故意实施的,在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看来是不受欢迎的、使其感到受冒犯的、恐惧的侵犯其性自主权的侵权行为。

二、性骚扰在社会上的现状

性骚扰在现在的生活中存在较多,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职场性骚扰与学校性骚扰,主要有以下现状。(一)职场性骚扰的现状。职场性骚扰主要是指雇佣者或者是管理人员依靠自己的职位或者说是地位,以帮助受害人升职或者加薪为理由,要求工作人员满足其性要求。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上下级当中,即行为人对受害人有直接的决定权利,能够对受害人的公职的保留、升职、加薪等有直接的决定性行为,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职场上屡见不鲜,例如2009年发生的首例性骚扰胜诉的案件,即职场员工状告公司总经理,在工作时对其动手动脚,而在员工投诉到公司时,公司采取的态度是将该员工开除。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职场员工受到性骚扰时,公司一般不会处罚行为人。为什么?因为通常行为人为公司的高管或者是对公司有直接利益的人,公司不会为了一个普通员工而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同时公司内部存在着性骚扰的事情也会影响公司的名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工作人员被骚扰时也就会出现投诉无门的结果,一般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受害人进一步受害,一种是受害人离开公司,而实施者通常不会得到处罚。(二)学校性骚扰的现状。除了职场性骚扰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常见的性骚扰的情形就是学校性骚扰,多发生于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学校老师利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胁迫,以为学生辅导功课为由给学生发送露骨的照片等行为。当在校园里发生这一类事情时通常学生会选择隐忍,学生碍于自己的名誉也是对于老师的恐惧,对于老师的行为不会进行反抗,长时间的性骚扰之后可能会使受害人产生敏感、恐惧的心理,甚至会对于男女之间性关系产生误会,而处于青少年时期或者儿童时期的学生,还是懵懂的状态,因此当遇到这种事情时,会产生迷茫,而不会进行求助,但这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伤害。

查看全文

性骚扰定义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

性骚扰及其立法问题是妇女学界和法学界都极其关注的社会问题。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来对国内外学界有关性骚扰的定义进行分类和梳理,总结和分析目前学界在性骚扰定义上的一些特点和异同点,目的在于从各种性骚扰的定义中剖析和归纳性骚扰的实质,为深入研究性骚扰的防治打下基础,进一步推进社会反性骚扰的进程。

关键词:性骚扰社会性别性别歧视人格权

2005年的中国学界对性骚扰话题谈论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妇女研究和发展卓有成效的一年,2005年十二月一日通过了包含性骚扰条款的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其中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受害人提出请求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从此性骚扰问题在中国终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我们也看到关于性骚扰及其立法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性骚扰立法的过程不仅仅有欢呼声还有一片质疑声,立法不是唯一解决性骚扰问题的一劳永逸的方式。性骚扰违法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界定性骚扰,什么才叫性骚扰?所以有必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总结和厘清性骚扰的定义。

一性骚扰的各种定义梳理

性骚扰(SexualHarassment)是一个外来名词,是女权运动的产物,是女权主义法学家与不尊重女性尊严的社会陋习和歧视女性的传统观念斗争的成果。性骚扰概念之所以首先在美国提出,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始的女权主义运动和随之诞生的女权主义法学;也来自于法律不得不应对美国日渐突出的性骚扰问题。由于性骚扰的社会性及反常理性,要予以其确切的定义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也就导致了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界定上的多样性。

查看全文

性骚扰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性骚扰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学者们关于性骚扰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关于其有关法律问题的探讨更是鲜见。为了引起人们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本人从我国性骚扰问题的现状、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及如何从法律上防治性骚扰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粗浅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性骚扰贞操权性权

性骚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的。它并非现代社会的特有物,只不过在社会进步、民主意识、权利保护意识增强以及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尤其是女性)提出了新的权利保护要求,从而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性骚扰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制定了防治性骚扰的法律。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性骚扰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逐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性骚扰现象不断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媒体相继曝光了多起性骚扰案件,如“某校女博士被导师性骚扰”、“深圳大巴一美国男子对中国女子动手动脚”、“西安性骚扰第一案因证据不足而败诉”……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多方面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可以说在我国性骚扰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唐灿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北京和上海对她所接触到的169名女性进行调查,发现有84%的人表示曾经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其中107人(占调查人数的63%)遭受过两次以上的性骚扰,有152人(占调查人数的90%)表示她们知道周围其他女性也受过性骚扰。1《北京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女性中,曾经遭遇过性骚扰的人高达71℅,其中,54℅的人听到过黄色笑话,29℅的人遇到过有暴露癖的人,27℅的人曾经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他人有过身体接触,8℅的人曾经被别人偷窥,2℅的人遇到过电话骚扰。2从近几年的报道及有关部门的投诉资料来看,性骚扰主要发生在娱乐界、“三资”企业、宾馆、酒家、医院、学校、公共汽车、夜间值班室、私人住宅等场所,其中以在娱乐圈内最为突出。当前女性仍是遭受性骚扰的最主要群体。其中职业女性是主要受害者。1997年北京大学对现代职业女性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有47%的女性曾在工作场所有过遭到性骚扰的困扰,而且性骚扰可能是女性最感困惑或最陌生的一种生活压力。3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男性中的弱势群体也可能遭到性骚扰。

性骚扰会给受害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心理伤害,主要有耻辱感、恐惧感、自我封闭和盲目依赖等。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等。4实事求是地说,广泛存在的性骚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女性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及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其发生率之高,危害性之严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1999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陈葵尊委员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由32名全国人大代表附议,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提案。5这一提案顺应了民意,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欢迎。6

查看全文

剖析性骚扰法律面对的尴尬问题

性骚扰一词是舶来品,望文思意是指:在异性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用语言或者行为进行骚扰,而使被受性骚扰的一方在生活上、工作上受到影响,并在精神上受到压抑而引起精神恐惧。随着我国刑法的修改,将原来刑法中的流氓这个口袋罪细化为几个独立的罪名,其中,将过去原流氓罪上的“侮辱妇女”单独设一罪名,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修改后的刑法所确定的这一罪名成立的前题条件是“强制”,没有强制就不成其为罪。所谓强制,也就是要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来猥亵、侮辱妇女。那么,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发生了没有强制行为的猥亵、侮辱妇女,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舶来品——性骚扰这一新名词。

性骚扰从修改后的刑法游离出来,成为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由过去的国家干预变为公民自治,即谁主张谁举证。这一转变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这一案件的证据要由当事人自己收集和举证。而性骚扰案件最大的难度就是证据问题,如果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没有音像资料,则无法在诉讼中胜出。

性骚扰取证难是由其独特的行为所决定的,一是性骚扰发生的突发性,进行性骚扰时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一般不会有第三者在场;二是性骚扰发生的隐蔽性,进行性骚扰时大部份都是利用对方无防备之时和害羞之心,可谓是“伸手放火,缩手无赃”;三是性骚扰发生的不对等性,通常都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性骚扰,同级之间很少发生,更不会发生下级对上级进行性骚扰。由于性骚扰案件这些独特的特点,从而加大了当事人取证的难度。有人提出实行举证倒置,由被告方提供自己没有进行性骚扰的证据,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诉讼规则这个标尺杆是不能随意伸缩和倾斜的,如果随意伸缩和倾斜,一方随时都可以提出受到了另一方的性骚扰,而另一方怎么也拿不出证明自己没有进行性骚扰的证据,这样做,则会导致新的不安定因素,与事无补。

在我国由于性骚扰而引起纠纷也是近年来的事,而提起诉讼的首起案件,则是2001年西安市莲湖区法院受理的一起性骚扰案件,虽然在诉讼中原告败诉,但却留下了一连串让人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仅仅限于证据问题,还涉及到性骚扰案件的定性问题和处理性骚扰案件的法律依据等问题。性骚扰侵犯的是公民健康权还是名誉权?健康权中包含着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等,而名誉权中包含着人格尊严等;是引用宪法的条款,还是民法通则,还是最高院的《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首起性骚扰案已是尘埃落定,但有了这第一,就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对于性骚扰这种新类型案件的举证责任以及定性和法律依据等问题,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认证。

查看全文

反性骚扰立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反性骚扰立法的现状及特点

大陆地区已有反性骚扰立法系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法律两个层次。其中涉及的全国性法律有《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劳动法》、2012年《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地方性法律主要指各地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性骚扰概念出现。2005年修改后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出现了性骚扰概念。其中的第40条和第50条均出现了“性骚扰”这一概念的字样,并规定了在我国女性遭遇性骚扰后的诉求途径。但是这两条都没有对性骚扰进行具体解释。各地有关《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办法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纷纷出现,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其中第33条初步描述了性骚扰概念的内涵:“禁止违背妇女意志,以具有性内容或者与性有关的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此条还规定了妇女遭遇性骚扰后的诉求途径,同时其认为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和用人单位有责任建立性骚扰预防制止机制。类似的规定还见于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等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办法中。(二)已有少量针对性骚扰的立法。1.非特殊领域法律的少量相关立法我国目前没有反性骚扰的专门法律,但已有少量反性骚扰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民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公私领法律中。我国的《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主要针对妇女的以暴力、胁迫等方法强制猥亵”、“公然侮辱他人”、“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发送淫秽信息”的多种性骚扰行为均做出了规定。例如《刑法》第23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有一些性骚扰其剧烈程度达不到《刑法》第237条第1款的入罪门槛,对这些性骚扰行为的规制要依赖《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款的“公然侮辱他人”和第5款的“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就描述了某些较强制猥亵程度为轻的身体和言语性骚扰。第42条规定有以上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44条中的“猥亵他人”和“在公共场所裸露身体”也是在描述身体接触型性骚扰和某种公共场所性骚扰,此条也明确规定了相对应的处罚。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44条的规定基本可以应付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但对隐蔽环境中的性骚扰却无能为力。《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因为性骚扰侵害了被骚扰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身体权、健康权,所以第109条和第110条均适用于性骚扰诉讼。由于《民法总则》草案通过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因此《民法通则》仍有研究必要。其中的第101条规定的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第105条规定的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也是性骚扰诉讼的法律依据。2.一些特殊领域的少量相关立法由于职场是性骚扰的重灾区,对《劳动法》条文的考察是必须的。《劳动法》并无性骚扰的明确规定。但其中的第3条规定的“平等就业的权利”、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时不应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而受歧视。第13条倡导劳动环境中男女平等。均可以成为反性骚扰的法律依据。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性骚扰损害的是劳动环境中的雇员身体心理安全和心理卫生,因此,第3条和第54条对雇主的要求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性骚扰,但可以看作我国法律对企业建立性骚扰雇主责任制的敦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见性骚扰字样,但其第37条第3款规定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侮辱学生与性骚扰有关,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是一种对学生的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也未见性骚扰字样,第22条第3款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其中的“尊重患者”可以与医生行医过程中对病人的性骚扰产生关联。(三)已有部分责任和赔偿的规定。我国现有法律中有关性骚扰的民事责任和赔偿的规定分为两部分:一般性规定和针对性骚扰的特别规定。第一,一般性规定。详见《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民法总则》第120条规定“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是性骚扰受害者要求骚扰者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19条规定的侵害身体健康的财产上的损害赔偿;第120条规定的侵害身体、健康、名誉或自由之非财产上的损害赔偿均适用于性骚扰诉讼。研究者认为性骚扰行为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按照一般侵权行为处理。但《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关于损害赔偿和性骚扰者与雇主共同责任的规定并不详细,这方面更详细的规定可以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找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这些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据此,性骚扰的受害者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同时因为性骚扰侵害的人身权包括身体权和健康权,所以性骚扰行为属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调整范围。《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和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或自身遭受损害时的雇主责任,适用于雇员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来自上司或第三人的性骚扰或者骚扰他人的情况。第二,针对性骚扰的雇主责任的特别规定。目前我国法律只有敦促、要求企业建立性骚扰雇主预防处理机制,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33条、《劳动法》第3和54条和《2012年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第11条,此条规定“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二、我国反性骚扰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作用被忽视。《宪法》中第33条人权保护的概括性论述、第38条人格尊严权条款、第48条两性平等权条款、第42条劳动权条款、第46条受教育权条款以及第37条人身自由权条款都是反性骚扰立法的依据。但立法者没有从《宪法》高度对各个领域内公民免受性骚扰的权利进行关照,也没有从人格尊严或者性别歧视角度对我国的反性骚扰立法进行深入思考。(二)概念界定不统一、内涵不全面。虽然性骚扰概念在美国首次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但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法律中究竟什么行为可以判定为性骚扰至今没有统一标准。在上文提到的与性骚扰有关的法律中,《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往往将性骚扰和猥亵、侮辱、发送淫秽短信行为等同,也没有给予其独立定义。只有《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中提到性骚扰这个名词,但并没有清晰定义“性骚扰”。各地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地方性法规倒是对性骚扰概念尝试进行内涵界定和外延列举。各地大多将“违背妇女意愿”、“性要求”、“语言”、“肢体行动”、“电子信息”等说法包括其中。但由于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就只关注以女性为对象的性骚扰,而将以男性为对象的性骚扰排除在外,且各地定义不统一,立法水平也参差不齐。(三)特殊领域立法不足。如上文所述,劳动领域内的《劳动法》通篇未见性骚扰字样。而2012年的《女职工特别劳动保护条例》第11条也只有一句企业要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虽有可以与性骚扰发生干系的条款,但全文未见性骚扰字样。作者同时也考察了《公务员法》和军事类法律,则不但仍旧不见性骚扰字样,甚至可以与性骚扰发生干系的条款也不见踪迹,例如有关侵犯尊严、侮辱的规定。可是,企业和教育场所正是性骚扰的高发地带,我国目前的性骚扰立法令人忧虑。(四)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全国性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没有关于性骚扰案中雇主责任的规定,但在各个地方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方法中,已有少量此种规定:例如《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第25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有性骚扰情形发生时,应当及时处理。”第40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25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但这些规定对于雇主如何具体承担责任则没有更切实和细致的表述了。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11条可以勉强看作我国大陆地区目前性骚扰案件中要求雇主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依据,但这毕竟不是针对性骚扰案件的专门规定,归责原则没有根据性骚扰案的特点进行特殊化处理,而且缺少免责事由。这样就使司法者面对性骚扰案中雇主责任如何确定以及损害赔偿数额如何确定产生尴尬。(五)应对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对工作场所预防性骚扰机制和内部处理机制的详细规定,只有粗略的要求。有些学者认为实践中有些有权处理性骚扰的企业内部机构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如企业内设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权处理职场性骚扰案件。但是实践中很少有受害人通过该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从侧面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运行机制还存在不足之处”;二是没有专门处理性骚扰行政申诉的行政机构如美国的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三是没有对调解、企业内部投诉、企业外部申诉以及诉讼的先后顺序做出规定。

参考文献:

[1]王成.性骚扰行为的司法和私法规制论纲.政治与法律.2007(4).

查看全文

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管理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婚姻家庭法学研究工作者围绕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特殊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研究概况

2006年8月15日至16日,中国法学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的理事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共7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一研究主旨,重点探讨了我国公民的婚姻家庭权益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立法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和中国农村婚姻家庭新问题。与会者还听取了专家关于我国《物权法》(草案)起草情况及我国《侵权行为法》立法研究情况。

2006年出版的婚姻家庭法学着作主要有:杨大文、龙翼飞、夏吟兰等合着的《婚姻家庭法学》和《婚姻家庭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苇主编的《家事法研究》和《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群众出版社)。主要论文:杨大文、王世贤的《婚姻自主权检讨》;马忆南的《婚姻法第32条实证研究》;孙若军的《父母离婚后的子女监护问题研究》;夏吟兰、邓丽的《婚姻关系模式理论与离婚法律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杨青、郭颖的《离婚案件股权分割的法律分析》;赵丽霞的《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林雅的《涉外非婚生子女准正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王琪的《经济学视阈的离婚妇女财产权益》;谢慧的《婚姻财产流转之分析》;付翠英的《家庭破产制度初探》;杜江涌的《继承中的财产转移机制研究》;金眉的《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缺失》;张新宝和高燕竹的《性骚扰法律规制的主要问题》等。

二、热点与创新

1.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学者们指出: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建设和谐婚姻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通过特有的调整机制保障婚姻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的实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1]

查看全文

女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对一个女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女性不能正确结合社会要素和自身优点,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社会在企业中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对于公司来说,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拟针对在组织中的女性,讨论了其职业生涯规划书制定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1组织中女性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目的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做职业生涯设计前提首先要知道自己当前工作如何。有意义的工作是指对工作的投入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和提高自我价值,具有持续挑战性。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女性员工通常要首先从以下几方面认清自己当前的工作:①我已很清楚我想从事的职业生涯型态;②我曾与职业生涯顾问讨论并做过职业性向测验;③我至少和三位目前正在我想从事的领域工作的人谈过;④我知道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的雇用、执照或认可的条件;⑤我已经估计好维持我所希望的生活型态所需的代价,并和我所选择的职业薪资比较过。

只有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后,才能比较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查看全文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性侵农村留守儿童案件频发,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存在一定缺失。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莆田地区为例,调查了解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缺失与不足,从法律层面提出关于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保护措施,以期对莆田市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性权利;留守儿童;保护问题;法律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青年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可知,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区域经济较为发达,长期在外经商、置办产业的莆田人将近百万,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与限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一般由祖父母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亲情、生活照料、教育监护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2018-2019年,莆田市两级检察院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7件74人,起诉57件68人。[2]2015-2019年,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办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占所有性侵类案件的71.88%。在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缺乏保护意识、父母预防意识不强、学校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性侵犯安全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性保护。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使其免受任何形式的不法侵害。因此,我们以莆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具体做法为:在莆田市的人口大镇中抽取若干乡镇,再在每个乡镇中选取1-2个村,通过入户方式向儿童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截至目前,收集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16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26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在聚法案例、法信网中随机抽取和整理了近几年来莆田地区性侵农村儿童的案件(如表1农村儿童案例)。考虑到该类案件的隐秘性较强,披露的信息有限,故笔者并不将受害者局限于农村留守儿童,而是把范围扩大至农村儿童,在从相关案件中找寻共同点的同时,结合课题组的问卷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完整。

查看全文

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史研究

摘要:韩国是性别不平等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古至今,韩国女性遭受了多重压迫,其中包括儒家传统、日本殖民统治、美国信托统治、军政府统治和新自由资本主义等。近代以来,韩国女性为争取自身权益开展了不屈的斗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平权运动,这些运动采取了灵活的斗争方式,始终将自身解放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贡献了强大力量。

关键词:韩国;妇女运动;妇女组织

韩国受传统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女性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被支配地位。近年来,韩国女性的地位和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与近代以后韩国女性的不屈抗争是密不可分的。韩国的妇女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先后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历经多重磨难,取得了丰硕的运动成果。

一、1948年以前的妇女运动

(一)开化时期(1876-1910)的妇女运动

1876年朝鲜开埠后,西方文化迅速传入朝鲜半岛,儒家社会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女性观开始转变。西方传教士陆续开设了梨花学堂、贞信学校等女子学校,韩国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机会。部分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在1898年成立了韩国最早的妇女组织“赞襄会”和“女友会”,发表了韩国首个妇女权利宣言《女权通文》,明确提出了赋予妇女参政权、就业权和教育权的要求,这是韩国历史上女性首次争取自身权利的尝试,是韩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开端。

查看全文

让你平步青云的10个谈话技巧

·让你平步青云的10个谈话技巧

要是你以为单靠熟练的技能和辛勤的工作就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那你就有点无知了。当然,才干加上超时加班固然很重要,但懂得在关键时刻说适当的话,那也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卓越的说话技巧,譬如讨好重要人物、避免麻烦事落到自己身上、处理棘手的事务等等,不仅能让你的工作生涯加倍轻松,更能让你名利双收。牢记以下十个句型,并在适当时刻派上用场,加薪与升职必然离你不远。

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今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