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1:0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构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构建

回首变化构建新家新园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门槛前,回眸“十一五”自治区“三农”发展的新变化,让我们有许多收获的喜悦;展望“十二五”“三农”发展的新图景,我们同样充满了新的期待。

“十一五”自治区“三农”发展的新变化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三农”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为“十二五”的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打破了12年保持800多万吨的总产量格局,连续登上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的新台阶,2010年1170多万吨,比年增加300万吨。棉花生产在年195.70万吨的基础上,连续突破200万吨、300万吨,5年年均总产量275万吨,最高年产量达到301.55万吨。油料、糖料、蔬菜等生产总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林果产品产量由年的2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800万吨。畜牧产品形成了150万吨以上肉类、200万吨以上鲜奶的年产能。渔业水产养殖产品由年的7.9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10万吨。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呈现新趋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框架。“十一五”期间,自治区不断提高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能力,全面提升优质粮食和棉花产业、特色林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区域性特色农业、外向型设施农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林果业由1100万亩扩大到1700多万亩;区域性特色农业从500多万亩发展到1200多万亩;以反季节生产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由40万亩增加到110多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的提高。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100多家达到31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不到30%提高到48%,7200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连接带动全区50%以上的农户增收。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型。2009年起,自治区把提高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加快“东联”,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设了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平台;促进“西出”,把新疆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全区农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新疆农业名牌等7个商品品牌达510多个。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队伍,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由农业生产转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十一五”期间,主要农作物、林果、牛羊、猪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85%、60%、90%。全区农机总动力由1116.25万千瓦增加到1650万千瓦,5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6万台,比年以前的总和还多5万台。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0%。

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取消农牧业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了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十一五”期间,全区千万农牧民年人均得到农业补贴250元以上,其中2010年超过350元。“十一五”前四年自治区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由34.14亿元增加到196.09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由169.78亿元增加到309.81亿元;参加农业保险投入保费由2.70亿元增加到14.30亿元。

查看全文

建设新农村构建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农村人多面广、情况复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所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

实现科学发展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前提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贫困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权益得不到全面保护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农村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面对社会矛盾多发的态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矛盾,着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应深入体察农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村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城乡分配关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等,调整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把农村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力强的支柱产业。

坚持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应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美好家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查看全文

新媒体的师德构建创新

本文作者:别震烁工作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

对先进典型的立体化报道

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意见》要求,“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新媒体拓展了先进典型报道的途径和手段。从报道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还增加了人物访谈、专题片等声画并茂的方式;从展示的方式看,除了传统的报纸、宣传栏,还可通过校园网和专题栏目扩大影响范围。此外,网站具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通过把不同媒介、不同重点的内容通过别具匠心的编辑,组合在一起,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以对北京工商大学首位本土院士孙宝国的报道为例。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揭晓了院士增选结果,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教授成功当选。孙宝国作为北京工商大学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其当选是对学校的学术科研工作的一次重要肯定,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上的又一高峰。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中心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及时的中期跟进,深入的后期挖掘,很好地展示了孙宝国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甘于清贫、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使广大师生深受感动和鞭策。提早准备、打好基础。在孙宝国参选院士阶段,新闻中心就派出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对孙宝国本人及其领导、导师、同事、学生等进行了多角度的采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为后面的各种报道积累了详实的素材。反应迅速、内容丰富。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后,学校新闻网马上以头条加粗加红的方式向广大师生传达了这一喜讯,同时配发准备好的长篇人物通讯《孙宝国:打破世界香料的经济垄断》、《宝剑峰从磨砺出——师生眼中的孙宝国教授》,以及校园电视台制作的人物专题片《时代先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孙宝国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制作“孙宝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题,将相关图文视频内容即时整合到专题中。精心挑选10余家中央和北京市的主流新闻媒体(覆盖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对孙宝国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扩大孙宝国在社会的影响力;三、及时跟进、持续给力。新闻中心对孙宝国当选后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如:受到市里领导接见、当选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增补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等,保证新闻网上持续有孙宝国的消息,使孙宝国这一典型形象深入人心,也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向孙宝国学习的热潮。

利用投票、论坛留言等互动方式提高教师对学校

工作的参与性互动性强、反馈及时是新媒体最大的特有优势之一。活跃的互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受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的反馈可帮助传播方根据受众的感受不断改进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以“建言献策十二五”专题网页为例。“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是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建言献策十二五”专题网(/gh125)的开通,旨在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规划制定的最新动态,群策群力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专题网设有规划论坛、规划建议、规划动态、规划指南、规划参考、规划回顾六个栏目。与其他专题网页相比,“建言献策十二五”专题网特别强调与师生们的互动。在“建言献策”留言板中,师生们可以写下对学校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在“规划建议”栏目中,师生们的好点子将列出展示;在“规划论坛”栏目中,网络编辑会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建议放置在这里,师生们可对这些建议进行在线评论。“建言献策十二五”专题网推出后受到师生的极大关注,成为师生了解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情况的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建言献策”留言板更是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们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留言板每天都能收到留言10条以上。特别是许多在学校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对学校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对学校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师生踊跃的留言为学校发展蓝图的制定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这些建议最终由新闻中心整理成文转交至“十二五规划”制定部门,对规划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增加了大家对“十二五”规划的知晓和理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了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与学校共同发展奋进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四、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增加对年轻教职工的吸引力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人们每天花在公共交通上的时间很多,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终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手机上网已成为当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博这一以“短平快”为最大特征的媒体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微博是继博客以后又一次席卷全球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已成为交流传递信息最时尚、最前卫、最流行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成为微博的推崇者与使用者。为了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抢占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北京工商大学主动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与新浪合作于2011年正式开通了北京工商大学官方微博,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通官方微博的学校之一(微博网址http:///btbunews。)。为充分管理好、利用好这个新兴的网络平台,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官方微博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工作,结合新媒介的特点,以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形式随时随地学校新闻,力争在第一时间将学校最有价值的资讯“推送”到社会面前。同时配合学校重大活动发起投票等活动,增强与粉丝的互动。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学校的信息可以实现即时分享与广泛快速传播;由于强大的互动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随时留言、评论新闻,畅谈感想。北京工商大学官方微博现有粉丝2万余人,日均更新5条以上,内容包括:校园新闻、通知公告、工商人物、校园风景、励志短句等,其权威准确的信息、活泼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表达、及时迅速的更新受到粉丝的欢迎和喜爱,已经成为校园媒体中与新闻网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第三部分经验总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为师德建设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机遇。北京工商大学积极探索新媒体对为创新师德建设的促进和影响,充分发挥校园网、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师德建设进一步贴近教师的实际和生活,提升师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多媒体表达、便于编辑和存档等独特优势。高校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力量,主动学习使用新媒体的使用技能,不断拓展新媒体的潜力,探索利用新媒体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法,使新媒体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新渠道和空间。多媒体是指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内容整合在一起,给受众的视觉、听觉的刺激,达到更加整体化的。强烈的印象。多媒体技术使得在一种媒体(如电脑)上实现了好几种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集合在一次的效果,丰富了传播内容,增强了传播效果。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鼓励教师多参与学校工作,提升主人翁意识。互动性强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通过在线留言等方式,受众可以简单方便的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传播方也可以根据这些反馈及时地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不断优化传播的效果。传统的单向传播扩展为双向传播。此外,这种互动有时候还可以成为受众参与的一种途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一些实际的变革,这是一种开创式的革命,同时也是对受众能动性的一种很大的促进。

力和影响力。微博是近几年刚刚兴起但发展迅猛的一种新的媒介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会不断的涌现出来。高校要保持与时俱进,关注媒体发展的动向,并积极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是师德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进步,用最实用、最为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查看全文

构建新农村思考

最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十办、部、局”联合作出了《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整村推进是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规定了在2010年之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几项有关具体要求。这无疑是指导我们扎实、全面地抓好谐文明新村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对“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新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

村一级,是国家最基本的单位,是整个社会的细胞。贫困村的存在,是整个社会不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渐消除不谐因素的过程。不难理解,只要每一个村特别是贫困村都建成了谐文明新村,整个社会也就基本上变成了谐社会。因此,构建谐文明新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一个一个的谐文明新村的集合,也就不可能会有谐社会的出现。本文里,笔者试图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构建谐文明新村的有关问题,谈一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旨在求教于专家学者,只作引玉之砖,多望不吝赐教。

重大意义及指导思想

构建谐文明新村,进而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总书记在视察贵州结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能力,扎扎实实推进谐社会建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深刻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并对加强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是我们构建谐文明新村进而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无比正确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构建工作中,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坚持以上理论指导,才能保证永不偏离航向并取得实效。

科学内涵及奋斗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谐”、“文明”的思想非常丰富,在这里,“”指村里内部治理良好、各种关系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指整个村的各种关系的融洽。“文明”则指一种进步的状态。根据总书记所描述的“谐社会”的标准,我们所要建设的“谐文明新村”应该是各方面统筹发展,全村共同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妥善协调的村。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按中央“十办、部、局”的《意见》,在2010年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谐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文明发展的基础,建立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6---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创造条件。

查看全文

货币体系革新构建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造成世界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凸显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根源: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国际货币体系历经长期发展探索形成今日之格局,其中有其重要优势,但总体看仍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成为多次国际经

济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一)美元危机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直接诱因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滥发美元,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使中国及世界各外币持有国财富缩水,引发了以中国为首的世界各国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强烈呼声。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平等的,美国是储备货币的最后提供者,如果美元严重贬值,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失控的风险。美元的泛滥必将导致世界对美元价值信心的丧失。

(二)世界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呈现出独立运动态势,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也不再受到实体经济增长的约束,国际资本流动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国际生产增长率和国际贸易增长率,使得全球金融资本总量急速膨胀并远超过实体经济总量。随着东亚地区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对外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能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给以满足资本需求。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向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相关国家贸易顺差、逆差规模扩大,全球经济进一步失衡。同前几次国际经济失衡相比较,本次经济失衡程度更大、范围更广,且贸易顺差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美国成为了贸易逆差的主要承担国。全球经济失衡中贸易逆差国主要是美国,而顺差国却随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在不断变化:由日本、韩国转移到中国、东南亚,进而向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国家转移。贸易顺差的背后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不断地从美国流出,流入到相应的顺差国。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是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危机的恢复过程也是对现行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自我完善过程。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

1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亟待改革

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形成之后,已经运转了好多年了,已经越过60花甲了,已经快70年,好长时间了,时移世易,变法亦异。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绝对不能采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陈规陋俗的习惯与规定,来对待发展变化了世界,自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已经发生了诸多金融与经济危机,特别是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又一次暴露出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一系列严重缺陷及其诸多弊端。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最为深重灾难的影响,导致新兴市场化国家的经济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金融体系在金融与经济全球的进程中,已经变得空前和十分的脆弱。并且美国用美元双重货币的霸主地位身份,坐收渔利,坐享其成。美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敛财的秘诀妙方,就是在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下,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操控一切,大搞阴谋,发动金融超限战争,一次次地导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与经济深受其害。害人害己,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及其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和推行全球化战略,采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等战略措施,把新兴化市场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把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一齐带进美国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之中,使有些国家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本课题力主强力推进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彻底改革。从时间而言,不是短期与长期之争的问题,而是十分紧迫的事件。面对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必须彻底改革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责任重于泰山,刻不容缓。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都应强烈呼吁,都应强烈要求,并且由联合国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世界各国参与,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对世界金融体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体系和国际金融新秩序。当一种事物,包括体制与制度等形成并取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之后,即使是其自身弊端有多么大,要让其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彻底地变革,彻底地革命,才能够得到解决。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修修补补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修修补补只能使老问题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又会积累得更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长期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国际社会组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主张“长期论”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长期的,甚至是遥远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长期论”者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的目的,实际上是意在永远维持美元独享全球经济增长铸币税好处的零和霸权地位。而“短期论”者则主张:应当彻底摒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构建好国际金融新秩序。有的人认为:“短期论”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实际现状,而根本无法操作。但是,本课题组成员并不这样认为,见于美元霸权给世界金融与经济带来的一次次的灾难,彻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只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做后盾,尽管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问题很多,但其他国家也无能为力变革。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而应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彻底改革。这其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朝流的。

2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缓

在2008年11月15日,美国华盛顿G20国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并且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了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方位的缺陷与弊端。因而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由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缺乏科学性,因而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无序而无度地扩张;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的弱化与无序;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颇与畸形等。加之,在每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救助与救治危机的机制显得狭隘,甚至失灵。从国际金融体系本身而言,都将增多和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事实上国际金融体系应有的功能与作用,都在弱化与锐减的下行通道中,这样,反而对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频繁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见于这种状况,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总书记在G20国伦敦峰上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就进一步证明具有代表性、适用性、科学性、前瞩性。因而本课题力主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改革与提出的方略是一致的。一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与制度体系。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国际监管体系的新思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这就给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项目。因为从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暴漏出了IMF在协调各国的金融活动、履行全球金融监管、保障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稳定性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都很有限。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是彻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通常主要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就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及其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推行老、新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必然性,也有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弊端决定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在美元霸权地位的主导下,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钻空子,投机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吴晓求还主张:在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进程中,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有利于透明度原则的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在G20国伦敦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机构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治;发挥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总书记提出的这6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其中的4项内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直接的关系。因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应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重点,放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与制度上。并且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载体,其只能是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3大职能:维持固定汇率制、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波动;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给发生严重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其执行调整计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两项职能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只剩下最后一种职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已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要求,见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力主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从而真正构建好公平、公正、健康、合理、高效、科学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制度体系及其新秩序。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步伐。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元占世界货币的68%左右,主要在西半球美洲地区、阿拉伯海湾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前三类地区有贸易往来与联系的国家等4个重要地区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这种由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应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呼吁并建议,让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他相关世界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与世界各国政府协商,共同成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基金组织,即由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四边”多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这是吴晓求等专家学者提出的设想与主张。他们还提出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本课题同意“四边”体系。

“四边”体系更有实力,更加稳固,更有制衡作用。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世界金融与经济更好发展的需要与要求,是更好地防范、应对、救治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需要与要求。吴晓求等人认为:“单极货币体系是没有制衡力的。这种缺乏制衡的单极货币体系,必然使风险内生于其中,从而势必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1)吴晓求进一步指出:“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是不相称的。按现行汇率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GDP)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进出口贸易规模全球第三,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工作。”2)“人民币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元,势必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贸易规模和结构、国际收支状况、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资本流动等产生全面影响。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组织部分,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例如到2010年底,成为完全可兑换、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及其经济社会文明、法治的水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且结构必须均衡。

查看全文

农科创新与技术服务系统构建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既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通过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和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亦如此。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此,必须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应用水平,以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辽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辽宁省通过采取“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科技富民强县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丰收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农业园区建设”“、作物新品种转让”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实施“良种示范工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省向粮油主产区重点推介玉米、水稻、大豆优良品种94个,8种大田作物良种推广面积330万公顷,24种蔬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61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6.7%。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10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已覆盖全省所有耕地。集成推广日光温室建造、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和综合提质增效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示范推广面积达0.77万公顷。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辽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逐步形成。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品种改良中心和原种基地、农业科研试验站等一批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种养殖安全技术集成、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制、农业生物与气象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立体种养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应当对当前辽宁及至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农业生产力仍不稳定,部分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依然偏紧,稍有闪失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诸多矛盾和约束,我国农业还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的自主创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产中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中试转化以及产业化环节更加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查看全文

构建企业新型的党政关系

当前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构建企业新型的党政关系,真正建立起充满活力、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企业工作运行机制呢?

其一,在增强党性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党政双方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在确定生产经营方针、选拔使用干部、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等重大问题上,都要用党性原则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无论是党务工作干部还是行政干部,遇事都要从大局出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一想,这样,很多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有什么误解才能及时化解。反之,如果私心与偏见作怪,一心争个人的权力地位,党政关系不仅扯不清楚,而且还可能更复杂,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其二,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分工是为了明确任务、划清职责,合作是为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形成合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要强调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相互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政班子的团结,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分得太清了,各干各的,就容易相互脱节,反过来影响工作。

其三,在健全体制和制度的基础上规范运作。企业改制使企业的产权模式多样化了,在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比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按照谁出资、谁派人、谁管理的原则,企业用人权从地方党委和企业党组织转移到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党组织的干部管理权限受到限制,无疑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提出了新的课题。但应该看到,现代企业制度又可以把他们统起来。比如可考虑采取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从组织上保证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合法地位,从而使企业党组织的集体决策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同时可以通过完善和落实企业党委工作制度的办法,来规范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途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职代会议事规则,建立党组织听取工作汇报制度、党政工领导联席会制度等,使企业决策有章可循,使党政工作规范运行。

其四,在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合力。就党组织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参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加强合作的水平。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不仅熟悉党的知识,善于做党的工作,而且要懂经济、会管理,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党组织要经常向党员通报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党员了解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条件和机会。就行政负责人而言,也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党的知识,提高配合党组织负责人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党员中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在经济工作中的参谋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听取广大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弥补决策过程中的知识、经验上的不足,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查看全文

构建新农村报告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直包村挂点单位及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新农村建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紧扣“二十字”方针总要求,注重“点”面”结合,形象”实用”兼顾,近期”长远”并重,高起点、高标准、扎实、稳妥、有序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目前,通过“三清六改四普及”工程实施,局里、陈家、龙井3个试点村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上实现让农民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上卫生厕,用洁净能,住整洁房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党的惠民工程,应建一个成一个,但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大,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2、因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偏面的认为新农村就是建新房,使试点村建设进度不平衡。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度不够,无法彰显专业合作社作用。

4、信息报道工作离要求有欠缺,投稿不够积极。

查看全文

农业项目构建新成效

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各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稳定增收。几年来,各级财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财政支农的重大任务,牢牢依托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平台,完善资金使用机制,推进资金整合,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集中用力,资金使用更加有效。

2010年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的第三年,中央财政继续按照“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各地在中央财政的指导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一是选准主导产业,坚持连续支持。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中央财政将立项权和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的同时,要求各地密切结合实际选取少数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立项主导产业,并保持支持的连续性。绝大部分地方都对2008年立项的主导产业进行了两到三年连续支持,巩固扩大了项目实施成效。如粮食主产区对粮食产业,贵州、福建对茶叶产业,广西对甘蔗产业等都给予了三年连续支持。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坚持集中投入。在支持环节的确定上,中央财政要求各地针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对每项主导产业选择一到两个关键环节给予集中支持。各地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选择最需要扶持的环节,集中资金予以支持,避免了“平均用力、分散投入、撒胡椒面”等情况。如粮食主产区对粮食产业的扶持集中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环节,辽宁、山西等省对畜牧产业的扶持集中在养殖小区建设环节。三是突出优势区域,坚持连片推进。在区域的布局上,中央财政要求各地依据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各地着重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连片推进,发挥了规模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如山东小麦产业项目县重点在粮食产能大县内选择,并向鲁西南、鲁西北地势平坦的粮食主产区倾斜。内蒙古支持的38个县(区、旗)都处于玉米、马铃薯、肉羊三大优势产业带上,项目区建设比较集中、跨度大、影响范围广。

(二)完善体制机制,资金管理更加安全。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财政都把加强资金管理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内容,在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管理机制。一是规范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为了保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范有效使用,在各地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后,中央财政依据管理办法认真进行了合规性审查,并督促方案不符合要求的省份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地方都能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如山东积极创新项目立项决策机制,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审确定项目县。陕西对项目县实施方案严格评审,对支持环节过多、实施区域不集中、整合资金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二是加大绩效考评奖励力度。2010年上半年,中央财政组织对2009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省级工作情况开展了绩效考评,将考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在分配2010年资金时,中央财政不但对考评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省份给予了奖励,而且奖励力度也比往年更大。很多省份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都进一步加强了对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通过建立奖优罚劣制度,强化激励约束作用,确保有限的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如四川在项目资金安排中,取消了考评结果较差的4个县项目申报资格,对考评结果优秀的县提高了补助标准。江西不仅把项目实施情况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分配挂钩,还与其他有关支农资金的分配挂钩。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中央财政在赴各地开展绩效考评过程中,将实地检查与查阅文件相结合,选择部分项目县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同时,把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列入2010年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范围,重点进行检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项目实施透明度,组织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配合审计、纪检部门和广大群众监督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管。如辽宁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对各项目区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湖北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区设立公示公告牌,并对公示公告牌的内容作了统一规定,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加大整合力度,带动能力更加强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