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1 00:4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公共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公共服务

创新推进公共服务研究

为了深入思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与路径选择问题,我们对惠南个案进行了实地调研。政府“实事工程”采取“民主点菜”的方式,这是上海惠南镇以基层民主机制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它对我国地方政府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具有非常典型的借鉴意义。

一、什么是“民主点菜”的惠南模式

在我国,“实事工程”通常是指各级政府为广大百姓提供的具体公共服务项目,涉及广大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物品,既包括医疗、保障、教育、就业等民生大事,也有道路、公厕建设等具体项目。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为辖区居民办几件“实事工程”项目,这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以往政府部门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大多采取由政府直接设定项目的方式,而较少采取自下而上由居民提议的民主方式。在确定项目过程中,虽然有的也向群众征求意见,主观上也有为百姓办实事的愿望,但由于操作失当以及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实事工程”项目常常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惠南镇政府调整思路,通过把民主机制引入“实事工程”,使百姓真正认同政府所做的实事。基层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较多,怎样才能发挥镇人大主席团在当中的作用,怎样使政府、人大、民众在推行“实事工程”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惠南镇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了一条新路,即采取“民主点菜”的方式,激活民主机制在“实事工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来自百姓的实事工程“菜单”,经过人大代表投票表决,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得票多的前几项工程,便成为政府要上的“实事工程”项目,并由人大代表和群众监督“实事工程”的实施。

“民主点菜”的运行方法主要是:(1)每年10月中旬开始,由镇人大与镇政府、居(村)民委员会通过座谈会、调查等方式向群众征集下一年度政府该办的“实事工程”建议;(2)镇政府进行信息归类、汇总,并根据财政状况,初步拟定下一年度“实事工程”预算草案,即“菜单”;(3)将初步拟订的草案提交年底召开的镇人代会进行票决,由人大代表选择确定需要实施的实事工程项目,同时向社会公开。并由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4)在实施过程中,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工程进展,监督工程的实施;(5)年度实事工程完成后,接受人大代表的视察和测评;(6)镇政府在次年人代会上作专项工作报告。

二、惠南“民主点菜”模式的起源及发展

上海市南汇区的惠南镇,地处上海市东南部,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交汇处,北枕浦东国际机场,南连洋山国际深水港,距市中心42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5万,2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其蓬勃的发展创造的条件。这里,属于改革的前沿区域,经济条件优越,社会发展态势比较好。当然,惠南镇政府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乡镇政府所遇到共同难题,比如,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繁重的工作压力,短缺的公共物品,不确定的干群关系,等等。不过,惠南镇的财政状况相对较好,政府改革创新的意识较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惠南镇还被上海市南汇区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乡镇之一,这些都给惠南探索基层民主改革提供了动力;同时,与其它地方相比,这里老百姓的法律与权利意识相对较强,改革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配合意识相对比较好,为惠南进行基层民主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查看全文

新公共监管和新公共服务对比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查看全文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的整合

摘要:为应对官僚制在新时代的种种弊端,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对于这场活动的质疑从未停止过;新公共服务这一新的管理范式的出现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新公共管理,它是对新公共服务的扬弃,而不是绝对的否认。当然,对于新公共服务的未来也是充满争议的,将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从一个整合视角出发,或许会为公共管理提供一个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整合

一、新公共管理

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世界各国深受凯恩斯主义理论影响,政府干预加剧,政府职能大大加强。但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之前的政府管理体制难以应对:行政职能的扩展,政府也随之膨胀,机构冗余;官僚主义在政府部门蔓延,行政效率严重受到制约;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难以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日益增加;这些危机严重挑战着西方政府的地位。为应对这些危机,西方国家掀起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它主张采用私营机构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以职业化管理,分权,小型化为手段,并以效率、效益、经济为结果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在这一政府改革运动中,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效率确实是有了相应的提高,并且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有了质的改变,相应的缓解了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危机。第一,通过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化服务手段引入政府,使得经济活动脱离了政府的直接控制,在竞争机制下,政府活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第二,通过政府机构重组来有效应对僵化无效率的科层制管理。尽管科层制曾在公共管理重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在变化迅速、竞争激烈、信息知识密集的时代,它严重阻碍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因而,建立精简、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是势在必行的策略。第三,精简程序,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精简程序、缩小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废除时效过时的条例、合并重复审批程序和审批制度、简化申报程序和审批手段、发展电子政务等做法来改进公共管理方式。同时对于旧的政府管理模式,人事行政模式通过合同雇佣、与技术机构合作有力冲击着公务员终身责任制,更加突出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对新公共管理的争议从未停止过。首先,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热崇,私营企业管理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共部门的公共属性,毕竟政府的运营是无法完全照搬企业的管理模式,效率与结果毕竟不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标。其次,政府的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出是在事实上是很难量化的,总是想要将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与公民需求强制性的以数值表示出,难免会产生些许偏差,反而不利于政府的综合协调管理。最后,新公共管理的各种具体措施受到质疑。分权能够提高部门的灵活性,但容易造成本位主义,严重阻碍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私有化能够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的竞争力,但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地方极易产生寻租现象,导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结果导向能够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如何与公平、公正有效结合还是未知数;放松规制增加了部门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管理真空地带,而这一地带无论是公共基础还是法律机制可能都不够完善,反而是带来了新的问题;分散化的做法,使得协调工作难以开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小政府”并不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最佳目标,“好政府”才是公共行政的不懈追求。对新公共管理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种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确实为之前的政府管理困境提出了些颇具建设性的举措,同时也为之后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新公共服务

以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思,以及在新公共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质疑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的主要观点。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探析

摘要:行政变革的理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新贵无疑是“新公共管理”,相比教而言,它摒弃了传统政治理论的观察视角,而是从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许多行政的理念和价值,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发展架构。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服务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视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查看全文

公共服务创新事业单位革新思索

公共服务市场化一直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的起点是打破行政垄断,逐步推行市场机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市场化进程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些关于医疗卫生改革、教育产业化的激烈论争,都是围绕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如何市场化展开的。因此,回顾事业单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探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和策略,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市场化与服务性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度迷失于市场化与公共服务之间。它从市场化进程开始到公共服务本质的回归,乃是我国从注重效率到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改革基本脉络的反映。

1.公共服务的选择

事业单位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社会公益性。因此,事业单位无论怎样改革,公益性,也就是公共服务的组织属性都不能改变。近年来政府允许一部分事业单位收取一定的合理的成本费用,但一些单位随意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和部门利益,这必然会侵蚀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得出了“医改不成功”的研究结论,并指出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2006年,我国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地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说明,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医疗改革,回归“公益性”成为走出改革困境破题之选。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公共服务分析

公共服务主要通过社会工程建设和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服务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服务必须进行相应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品质提升需求。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共通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因此,要实现公共服务创新就应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在思路和实践上的创新与提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成为社会大众和大小企业关注的重点。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独立性,其存在必须建立在公司、企业和单位等产生的基础上,有了人力资源载体才会有人力资源管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自发性。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人力资源进行的管理行为,只要有人的集中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显著功利驱使下、在人的思维和智慧作用下最终出现了基于某种目的的管理行为;再次,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空间性,不同地区具备的条件不同,区域性差异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同;最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也会有一定差别,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创新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有效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公共服务是建立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基础上的服务过程,服务者服务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而服务者服务效率的发挥则与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关联。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两者均涉及到对人的思维、行动的分析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可应用于公共服务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缺陷进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创新则是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期在社会和时代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共服务中人与人交流质量和理解度,达到公共服务品质的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应用在公共服务创新中,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优势,在公共服务创新中起到巨大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服务中的不足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创新与传播

县级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服务理论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从国家职责与社会保障体制的考量、公共服务思想中应运而生。公共服务的概念有“职能说”“目的说”“产品说”“行为说”等不同的种类。总而言之,公共服务将公共利益和共同价值观放在首位,具有促进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思想进步的功能。县级媒体融合时代,创新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仅满足农民获取多样化信息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广播电视在属性上具有媒介渠道分发和大众文化传播的独特性,既有公共职能的体现,也包含文化价值观的传输。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各级政府部门参与监管与建设,是一种职能上的界定,更加侧重于自上而下的以内容与传输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核心在于均等化。不同于发达城市的多样传输渠道,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媒介种类单一,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定位忽略了农民的需求,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导致城乡之间知识鸿沟日益加剧。作为最基层的舆论阵地,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岗哨,县级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壮大队伍,积极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县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经典案例分析

在政府的大力发展下,我国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结合多种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浙江省长兴、青田等县级广播电视在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中提供了样本与典范。(一)长兴集团“新闻政务服务”一条龙。2011年4月,长兴县委县政府对长兴媒体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组建了长兴传媒集团,历经八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全面的现代传播体系,是国内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典范。长兴传媒集团分析传媒生态环境,抢先占据移动平台,组合融媒体、政务、服务、产业等多个方面,以中央厨房建设为核心,组建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多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新闻策采编播一体化流程,多渠道分发多屏联动,形成技术、内容、渠道多方位的深度融合。其中,“掌上长兴”App在聚合新闻资讯的同时,还提供了政务办理和生活便利服务,其中包括线上购物、生活缴费、交管服务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辅助功能,真正实现了“手机在手,全城我走”的公共服务目标。长兴传媒集团在运营自有公众号的同时,还扶持乡镇部门公众号操作,致力于提高乡镇网络工作平台的运营水平。与乡镇部门合作互动,以本土特色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对当地的农事节庆等活动进行包装策划,联手知名媒体全程记录直播、对外宣传,在举办活动的同时融合品牌营销,打破乡镇媒体资源孤岛的封闭信息体系,扩大当地的新闻影响力。举办大型活动的同时兼顾中小型活动,聚焦民意、结合民生,为广大乡镇居民谋求福利。(二)温州广电“应急广播服务”一体化。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和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灾情发生时,应急广播动态报道和实时互动能够让居民随时了解灾情状况,避险自救。在灾情的善后处理工作上,也能及时进行部署,有助于稳定群众情绪。在遭遇公共危机时,应急广播体系是稳定社会、积极辟谣、动员组织力量的重要工具。此外,村民们可以通过广播了解国家政策、学习农业知识与新技术,开阔思维,提高眼界。温州交通广播作为温州市的应急广播,坚持“动态广播,服务媒体”的理念,直接对接温州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公安局等党政事业单位,联合企业、社会应急救援资源提供权威的信息播报和应对策略。温州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在实现用户多渠道、定制化,音视结合在线收听广播的同时,增设了“高速路况”板块,用户发送具体路名便可即时了解路况,还有语音和文字两种播报方式,方便用户自主选择。“空中车管所”板块,每周一至周五都有车管所警官在线解答群众车辆管理等问题。“帮帮就灵1039”板块已经成为温州市民维权、投诉、咨询的重要渠道。此外,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了温州广电市民义工团,由温州交通广播承办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募捐、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荣获首届全国交通广播年度十大公益活动,成为温州市公益活动的金字招牌。(三)青田融媒一站式“同频共振服务”。作为浙江首个省县合作的融媒体中心,青田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依靠“中国蓝云”技术平台和人力支持,形成省市县三级媒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深度融合。省县媒体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借力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服务群众。在浙江广电“中国蓝新闻”App上点击“蓝媒号”可以直接观看、订阅青田县的新闻资讯,省级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也为青田县提升了知名度。依靠省级媒体平台,市县级媒体资源高度整合,实现了转型升级的跨越发展。在浙江广电集团的技术支持下,青田传媒集团打造了本地公共服务和公共信息的交换枢纽——“青田视界”客户端。App内有看电视、听广播、早播报、读报纸、微矩阵等多种获取资讯的方式,方便群众以多样化的形式随时随地了解新闻。同时开设“青田问政直通车”板块,居民可通过网络平台对政府的工作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还可以随时观看受理进程和回复动态。并且设立了行政部门回复排行榜、未回复排行榜、满意度排行榜,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青田爆料”板块使得“公民记者”可以利用已有的移动设备实时进行新闻线索的采集与传送,广播电视机构则以把关人的身份对上传素材进行审核与传播,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工作人员的效率。

县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路径

农村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公共意识,导致广播电视覆盖面不够,使得农民需求与节目服务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现提出优化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四点建议。(一)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利用多种手段推动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大力建设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是促进和完善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党和政府职能部门要确保其主导性的中心地位,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前瞻视野来引导和服务好人民群众,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与政府部门的职能相结合,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方向,提高农民福利。结合传统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二)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简政放权,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有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实现利益收获和品牌推广的双赢效果。社会力量的参与更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优化产品内容,能有效规避上级职能部门体制机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能改变政府职能部门对广播电视机构约束式的管理体制,促进广播电视机构的市场化、集团化转变,盘活资本。(三)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县级融媒体的主体是广播电视。我们要大力培养并引进新型融媒体专业人才,深入基层扎根县域,解决农村地区融媒体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人才匮乏的困境。城乡差异最明显的就是资源分配的多寡,也是城乡融媒体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党和政府部门要牵头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和相关专业大学生到县级融媒体工作,带动基层融媒体工作的正常运作。党委和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作为,通过特聘高级人才、专家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实行交换人才政策,保障县域融媒体掌握最新技术,了解最新动态。(四)因地制宜促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职责,应认清东西部地区及城乡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受众文化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关照不同区域位置受众需求的独特性。以免向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受众传递政府官方话语以及精英文化等信息时,出现晦涩难懂的词句造成农村居民在“解码”过程中的理解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使得原本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本末倒置。所以,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分发、政务服务功能的延伸与完善,更好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如面对农村地区,可运用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进行用户信息消费习惯的采集,根据不同村民的需求种植养殖、土地政策、农作物市场情况、农村电子商务等相关信息。

查看全文

我国教育公共服务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公共服务是伴随着现代学校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及现代政府主要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而出现的。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公共性服务职能的加强,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内容之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和构建:把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价体制。

[关键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政府职责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产生的公共物品。政府公共服务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教育公共服务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一、教育公共服务的意蕴与特性

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公共服务,即是由法律授权的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他企业单位,在教育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它以满足广大公民(包括被监护人如未成年子女等)及其组织特定的教育需求为宗旨,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社会生产与供给过程。日

教育公共服务是伴随着现代学校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及现代政府主要职能逐步转向公共服务而出现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是一种特权,只有统治者和社会上层才有权接受教育,即使有一些普通家庭有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出现,那也只是私人的事。产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产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发展,要求广大劳动群众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一实际需求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组织和管理,随后以政府投资和实行义务初等教育为内容的近代公共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需要,公共教育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各国政府都不断努力完善公共教育制度,“伴随着教育权力由家庭转向社会、国家,教育便开始从家庭私人领域的活动变成国家公共领域的事务”。

查看全文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与困惑

行政变革的理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新贵无疑是“新公共管理”(theNewPublic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弃了传统政治理论的观察视角,而是从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许多行政的理念和价值,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发展架构。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theNewPublicService),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服务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视的巨大意义。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政府相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强调市场竞争、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行政过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顾客导向等。一时间,“企业化政府”、“市场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员使用率极高的流行词语。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没有涵盖当今政府在实践中所应该涵盖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分强调政府向企业学习、用企业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务,往往会而且在实践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从而产生伦理上和责任上的问题。另外,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腐败现象。这一切,导致公平与公正问题的凸显。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不再同时掌舵和划桨,而是把划桨的任务赋予更为高效率的市场,政府则专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妇则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从掌控和驾驭社会的角度讲,政府过去已经做了很多,也的确发挥过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单极化的掌控结构是否还合理呢?现代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即便在公共行政领域它更多的也要体现出公民的主体性。其实公民才是一个多重的角色,他们既是公共财政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各种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利益实现的监督者。归根到底,作为最终的授权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新契约的形式向民间公共组织授权,而非单独指向政府,这样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政府在许多时候的角色将不再是主导型的,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至于划桨手也不仅仅是市场这一单一结构能够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为多元的参与力量来重构体系。

2、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新理论。丹哈特夫妇提供了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比较的一个代表性范式,他们提出了对服务行政有相当指导意义的七个方面:1.服务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重视人而不止是生产率;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夏书章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评价,“在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现新公共服务运动,并非偶然,故不论它们之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分歧和争议如何,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视,即强调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

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体现在:(1)新公共服务呼吁维护公共利益,“当公民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从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并转变成一种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会奉献的过程最终使个人变得完整”,这种观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个人自利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2)新公共服务强调尊重公民权利。新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坚持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不同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新公共服务倡导者相信公共组织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3)新公共服务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务看到当今政治生活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新公共服务认为行政人员应该意识到,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作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他们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

查看全文

建立适应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物质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人们从满足基本生存为主转向追求自身发展为主,人的自身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构成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变

化的客观背景

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带来某些压力。需要强调的是,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动力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实现了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我概括为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中国发展阶段的这一提升,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当前,改革发展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这一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突出矛盾。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把加强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施政方针。但就此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认识并不一致。为此,面对发展阶段的变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作出分析判断。

(一)全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趋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