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受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23:4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贿受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行贿受贿治理方案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工作指导方针,进一步匡正我县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关于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通知》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集中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省、市委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视频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央选拔任用干部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失责追究的四项监督制度和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关于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通知》等有关法规政策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市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视频会议精神,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坚决遏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努力为明年县、乡党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二、方法步骤
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整治工作从2012年9月开始到2012年12月基本结束,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部署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干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整治汇报
市委组织部:
按照《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重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行贿受贿行为实施方案>的通知》(组通字[2010]号)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现就整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切实增强做好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就我局开展重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专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会上,党委书记宣读并签订了承诺书,传达了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通知》(中组发〔2010〕15号)、《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的通知》(组通字〔2010〕48号)和《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重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行贿受贿行为实施方案>的通知》(组通字[2010]号)精神。局党委书记明确要求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坚决抵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
二、加强领导,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民政局整治行贿受贿行为情况汇报
为了贯彻落实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关于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通知》和市委组织部《关于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重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为加快实现“北跃在呼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把整治买官卖官问题作为一次重要工作认真自查。经自查,我局包括系统所属各单位都没有发现买官卖官问题,现将我局开展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通知》精神
《通知》下发后,即复印发送到每位党组成员手中,利用办公会议进一步传达,认真学习,坚决抵制包括买官卖官在内的用人不正之风,深刻领会《通知》精神,提高贯彻落实《通知》的自觉性。
二、近几年主要做法
民政局近几年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做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充分酝酿、集体讨论等工作。对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采取不定期考察的方式,对基层班子进行考察、了解、监督。局领导组织办公室与有关业务部门或抽调基层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考察组,结合党建工作,结合班子成员任期届满或需要调整时,到所属单位进行考察,取得较好成效。规范考察程序,公开公平进行考察。局机关组织党组会研究组成考核小组由局纪检组组长带队考察。在考察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谈话面达70%)等形式,充分了解干部职工对本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看法。同时,向分管领导反馈沟通考察情况,听取分管领导对班子配备的意见,考察组形成书面材料,报告局党总支书记后,正式提交局党总支研究决定。
三、主要成效
行贿罪研究论文
传统的观点认为行贿罪与受贿罪是对向犯的一种,即只要有受贿罪,必然有行贿罪的发生;反过来,只要有行为构成行贿罪,就必然有受贿罪的存在,刑法理论上把这种对合性关系定义为“对向犯”,属于必要共同犯罪的一种。行贿人与受贿人各自实施自己的行为,虽罪名不同,但任何一罪的完成均以相对应之罪的成立与完成为条件。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并已成为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一种习惯思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没有财物的给付,当然谈不上财物的收受;财物如果没有被收受,自然也就不存在完整的给付行为。但从刑法的角度而言,这种对向关系未必一定存在,在司法实践中,只成立受贿罪不成立行贿罪,或者只成立行贿罪不成立受贿罪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我们在处理具体的贿赂案件中,不能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而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处理的结果就容易出现或枉或纵。笔者试图从刑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案情,对贿赂罪中的行贿罪的独立性作一定的剖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仁对该问题的重视。
一、从刑法的基本理论而言,行贿罪本身具有独立性
1、从犯罪构成的理论而言,行贿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行为具有惩罚性的形式要件,也是成立犯罪的最基本的要素。刑法中的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不是看这种行为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对向行为的存在,而是应该看它是否符合自身的犯罪构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刑法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向犯,任何犯罪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犯罪构成单独成立犯罪,而不需要也不是以相互对向的行为作为必要条件。刑法理论上另一视为典型的对向犯——重婚罪也是如此。只有在重婚的双方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或自己有配偶而重婚的行为才能双双构成重婚罪。如果不知道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显然就不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作为重婚罪的对向犯来定罪。如果不知情的一方不构成重婚罪,根据对向犯的理论,明知重婚的一方也不成立重婚罪,这是刑与法的规定明显相悖的,也不利于培养正义、纯朴的感情。行贿受贿犯罪的成立也是如此。
受贿罪与行贿罪有着各自的构成要件,是否成立行贿受贿罪应看其主客观要件是否具备。受贿罪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作为其直接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受贿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其主观方面是行为人明知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或者索取财物的行为是一种损害职务行为廉洁性的行为,自然故意地实施这种行为。行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行贿罪的基本客体表现为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其次,行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人向国家公职人员实际交付财物的行为。再次,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一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和法人。最后,行贿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这种行为,意图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比较受贿罪与行贿罪的构成要件,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向关系,但同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无论是在受贿罪还是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中,法律都没有要求必须以相互对方的行为为成立的必备要件。所以,我们在认定是否成立行贿受贿罪时,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遵循犯罪构成的基本原则,从案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正确定性。
2、从行贿受贿罪既遂形态的性质而言,行贿罪不依赖受贿罪而存在
如何惩治和防范行贿行为的对策思考
腐败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反腐败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如何卓有成效地反腐败显然有赖于对腐败现象更深层面的认识。行贿受贿是“腐败”这一政治术语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依相存,共同侵蚀着国家的政权肌体,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危害着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的根基。惩治和防范行贿行为,堵住贿赂这个巨大的黑洞,是惩治腐败净化社会的治本之策。科学分析治理行贿行为的方方面面,趋利避害,使反行贿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是当前理论界和司法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注重思想教育,提高防行贿能力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干部政治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要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这充分说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搞好廉政法规制度教育,使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住行贿者金钱、利益、美色的考验,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是反行贿斗争的思想基础。
2、弘扬社会正气,建立反行贿的舆论氛围。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张旗鼓地宣传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及决心态度,及时报道这方面动态。切实做好可能诱发和滋生行贿受贿现象等负面影响的防范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弘扬勤政廉洁的时代先进精神,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人们自觉形成一个反腐败的良好的社会基础。
3、繁荣先进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社会风气。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崇尚廉洁、反对腐败为重点,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生活新时尚。
规范经济管理,消除行贿温床
小议商业贿赂的经济理论策略
摘要:商业贿赂现象目前在我国较为严重,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商业贿赂,商业贿赂在我国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法律论文商业贿赂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地反商业贿赂,本文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业贿赂现状反商业贿赂经济学分析
国家已经把反商业贿赂作为2006年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中央政府何以如此重视由来已久的商业贿赂问题?据国际机构(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商业贿赂情况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商业贿赂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中央决定在2006年联合18个部委对商业贿赂进行专项整治,那么什么是商业贿赂,它在我国如此盛行的原因,存在的主要危害,如何才能有效地反商业贿赂,笔者从经济学角度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商业贿赂的内涵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的特征有三:
(1)主体是经营者,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作为商业贿赂主体的经营者不限于法人,除法人外,还包括其他组织和个人。法人也不限于企业法人,还包括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评廉述职报告
廉政从政公开承诺书
段纪委:
按照齐机委联[2005]15号文件《关于开展2005年度领导干部述廉及廉洁从政公开承诺的通知》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地接受党内和职工群众的监督,特做如下公开承诺:
坚决做到“六保证、三带头”
“六保证”:
1、保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动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无论做哪项工作,办任何事情,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激励职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商业贿赂经济法规制论文
摘要: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刑法》均对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作出了调整,采用了综合规制模式。相比之下,德国从原来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模式向现行的刑法规制模式变化,尽管在法律责任和保护法益上体现出侧重点的不同,但规制对象和构成要件仍保持统一性。对比我国和德国的规制模式可以发现,我国存在规制对象不统一、调整方法不衔接、保护法益不明晰、构成要件不完备等问题,而上述问题均可在德国立法及其变动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贿赂;规制;行贿;受贿
一、德国规制商业贿赂的立法概况
1.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规制
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的是商业行贿和受贿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第1款规定商业行贿及其法律后果,第2款规定商业受贿,其法律后果是通过参引第1款的法律后果来实现的。具体看来,无论是商业行贿还是受贿,共同的构成要件都包括:
①发生的领域为商业交易过程,这个要件力图把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的行政关系与私人之间一次性、非职业性或者长期性的经济关系区分开来,我国对“商业贿赂”的界定也是如此。
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不足与改善
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现状
在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历了逐步发展演变、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商企业的领导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一旦发生贿赂行为,行贿受贿双方均会按照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处理。1997年新刑法除了在分则的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规定了普通贿赂罪之外,还在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新增了第163条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164条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两个与商业贿赂相关的新罪名,同时也对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的范围作了扩大解释。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作了修订,将原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行贿对象从“公司、企业人员”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并在商业受贿行为中增加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素,与此相对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取消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将刑法第163条和164条、《刑法修正案(六)》第7条和第8条的罪名修改为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及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这样的修改,扩大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即把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除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如此,使得医生、教师、裁判等其他单位人员构成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11年颁布实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指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正式将对外国公职人员和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纳入我国刑法规制的范围内。
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缺失
(一)构成要件的不足1“.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欠妥刑法学理论界通说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我国刑法将“为谋取不当利益”作为商业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不符合这一本质属性。“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显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为谋取正当利益的行贿行为也不能排除其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以“为谋取不当利益”作为商业行贿罪的构成要件,这会使为谋取正当利益而进行商业贿赂的犯罪分子找到躲避法律制裁的理由,虽然对公平的竞争秩序造成了危害,我国的刑法却不能够追究其相应刑事责任。2.商业贿赂中的介绍贿赂行为未入罪介绍贿赂行为是第三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搭桥、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行为得以实现的行为。介绍商业贿赂的主体是自然人,从身份上讲,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非国家工作人员,我国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介绍商业贿赂行为犯罪没有独立出来,但是已经查处的很多商业贿赂犯罪案件中,贿赂的双方交易是通过第三人介绍来实现的,而介绍商业贿赂行为在构成特点上不同于一般的介绍贿赂行为。
(二)刑罚制度设计欠合理当前我国刑法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最高刑是死刑,然而,在商业贿赂领域,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大,远没有达到要用死刑来予以惩处的程度,法学界许多专家也在呼吁对于该犯罪的死刑应当予以取消。此外,我国刑法中关于罚金刑只适用数额巨大的商业受贿犯罪和单位为主体的犯罪,对于情节较轻或数额不大的自然人商业受贿犯罪并未规定财产刑。商业贿赂罪是贪利性犯罪、经济型犯罪,这样的刑罚配置不利于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打击与预防。[3]除此之外,我国刑法并没有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资格刑。
立法完善
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几点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也相应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那就是商业贿赂。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今年反腐倡廉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现阶段打击商业贿赂犯罪、惩治腐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工作迫在眉睫,必须深入持久将这项工作搞好,从而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结合检察工作的实际,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谈几点体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购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施行后,贿赂犯罪规定了八个罪名,而这八个罪名均涉及商业贿赂,他们分别是:行贿罪、受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介绍贿赂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根据贿赂犯罪的主体划分,前六个罪名属于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后两个罪名属于公安部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显而易见,检察机关在惩治和查办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肩负的重任可谓之重。
商业贿赂行为通常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为常见的有回扣、折扣、佣金、提成、好处费等,更加比较隐藏的还有咨询费、考察费、赞助费等。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名目繁多的方式还会被不断的“发明”出来,针对贿赂方式的花样繁多,名目不断更新,这就给我们检察机关在查处商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贿赂犯罪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商业贿赂与贿赂犯罪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商业贿赂犯罪在贿赂犯罪中它所占据的面要宽得多,这给检察机关在查处上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基于这一点,就要求检察人员要学深学透贿赂犯罪的相关法律,正确界定商业贿赂犯罪的认定依据,同时我们要拓宽查办商业贿赂案件的工作思路及对策,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商业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切实查找犯罪规律和根源。在面临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商业贿赂犯罪,更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商业贿赂行为的界定标准,正确区分各种各样属于、不属于或者疑似的商业贿赂行为,从而正确行使检察机关的职能,要严惩那些滥用职权,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了个人的利益驱动,不惜一切手段行贿受贿,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商业贿赂犯罪的宣传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行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及反渎职侵权部门的合作,查处其背后涉及商业贿赂的职务犯罪,只是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有秩序、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