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23:0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幸福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幸福教育

基于幸福教育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小学生的幸福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幸福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就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小学德育幸福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幸福教育;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就是围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进行的教学安排。基于小学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设,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国人幸福感缺失的现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按照素质教育下关于提升小学幸福教育的要求,让小学生能够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展幸福教育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强调学生情感需求,关注其身心发育,借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性质与主要任务是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小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期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他们对于自我无法形成成熟准确的评价,一些学生基本能够独立生活,但需要他人在各方面尊重和信任自己,同时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探究积极性,希望能够积累和获得更多经验[1]。然而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实际而言,其生理发展不能代表他们心理上的成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不稳定,获得成功体验后往往过于夸大自身能力,容易骄傲自满,而遭遇困难与挫折后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不能较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自尊心的发展若由于困难而产生挫败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多一分关爱,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和心理健康的导师,用科学的方法及认真的态度,借助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尊与自信。(二)开展幸福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应在这一时期强化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确保其全面健康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人格,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幸福教育属于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幸福观教育的目标旨在培育小学生感受和体验幸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何为真正的幸福。所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幸福教育的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承担重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能力目标加入了让学生学会面对不同价值观念以及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教师应借助这样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认识到幸福是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涵盖了小学生实践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教师仅凭口头讲解难以达到其教学目标,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倦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换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借助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幸福,让整个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三)开展幸福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根本途径。对小学生实施幸福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其心理素质,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融入幸福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形成坚强、自信、乐观积极的性格,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与体会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幸福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学习获得。如此一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教育幸福终极追求论文

[摘要]教育是人类通向幸福的阶梯,不仅因为教育帮助人获得幸福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人的生活。它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的智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就说: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的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狄德罗说:“在情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励人们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评价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登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查看全文

师生共创教育幸福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这热情似火的季节,我们欢聚一堂,聆听领导对我们的关怀,诉说我们对幸福教育的感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已是倍感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更是万分激动。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金钱、成功,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有两个共同点: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就应该努力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的。

我认为,想要做一名幸福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学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这种快乐会净化心境,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笔记本里放着一张孩子们生日的表格,当天生日的孩子我总会给他们准备好一份小礼物,其实也就是一个水果冻或是一瓶牛奶,在晨读或晚自习前分钟我会让全班孩子给他唱生日歌,最重要的是让他回家给妈妈道一声谢,我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查看全文

教育系统幸福教育大讨论活动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幼儿园):

幸福是人类的天性追求,探索实施幸福教育是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精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广大教师职业幸福感,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大讨论活动,以推进探索建立幸福教育模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幸福教育”大讨论,必要时可吸纳学生、家长参与讨论、互动。

2、科学策划,精心安排。讨论活动在4月至7月份开展。各学校要围绕“幸福教育”主题,结合今年“我奉献、我幸福”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创设载体,细化内容,丰富形式,引导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德育、管理等教书育人工作全过程,反思、探索、体验“幸福教育”。

3、深化调研,汇聚思路。市教育局将组成综合调研组深入各学校师生开展“幸福教育”调研活动。各学校要在鼓励、引导教师个体反思、探索、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和优势,探讨本校实施“幸福教育”的路径和特色。

4、明确要求,逐步深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幸福教育”大讨论。要在广泛开展讨论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形成书面的体会、感悟、经验、教育案例等。市属各学校每校选送3篇,各县(市)区教育局选送10篇,于8月底前交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市直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一篇于8月底交市委教育工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将对优秀文章结集成册,并遴选全市各学校校级领导撰写的优秀文章参加于今年12月份举办的“幸福教育”主题“校长论坛”。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是孩子的一生幸福教育

有时我们看到媒体上播出学生在唱歌跳舞的画面,下面打出一行字:“素质教育结硕果”。这使人们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误解。素质教育不只是课外娱乐,而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孩子一生幸福而开展的全方位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一个中学校长,我认为,学校要提供给孩子利于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作好准备。

因此,不要争论素质教育要不要搞,而要考虑怎样搞,怎样把孩子、整个国民的素质提高上去。我们西城外国语学校有一个校训:热爱生活、分享智慧、享受挑战。这里举一个例子:分享。

今天的孩子有些不懂得“分享”,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不像我们过去,兄弟姐妹好几个,家庭生活也不那么富裕。学校组织去春游,一个小组五个同学,就一根甘蔗,在岩石上掰成五份,甘蔗汁都流光了,舔舔手指头,照样心里甜滋滋的。现在我们学生春游,坐在轿车里,一车的同学看着,自己掏出大苹果就“咔咔”地啃,心中缺少了他人,不懂得分享的快乐,这是一个缺憾。

但这不怪孩子,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家里就没给他们提供分享的机会,没有这个“场”。在家里吃、穿都是独一份,玩也是独一份,全家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家庭没有给他分享的机会,他们就不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学校教育,就是要给他们提供这个“场”,准确说叫环境。让他们在学校里,互相关照,分享智慧,分享快乐,同时也分享痛苦。有“分享态”的孩子将来工作起来就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就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处处想着别人,而没有分享态的人将来就不好生存,因此我们提出让孩子学会分享。

查看全文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

摘要: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幸福课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21世纪,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幸福课)运动日益声势浩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践经验,但更应该直面困难,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国本土化的幸福课,以期达到预计效果。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幸福课;困境;本土化

1引言

通识教育有着古老的过去、年轻的现在和无限的未来。说它漫长,是因为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很长,研究文献也多如牛毛;说它年轻,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才开始出现在我国大陆学者视野中,并且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引用和实践;说它无限,是因为通识教育的发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识教育”最初是由英语的“general-education”翻译而来,该概念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因为它的理念与某一时间段的“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目标相违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学者的批判,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中国融入世界,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逐渐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希望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从“专才”变“博才”。正是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优点,所以众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识教育效果,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幸福课作为必修课中的其中一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主题从“和谐”社会过渡到“幸福”社会。“幸福”这一概念已经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幸福”已成共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承担着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感的责任。[1]

2幸福课的研究背景

幸福课,又称为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三个使命:第一,治疗心理疾病;第二,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第三,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当国外一些学者检索1887~2000年以来所有有关心理学文献上的研究主题后,所有人惊呆了: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2]。大多数的心理学家将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疗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五千年前,中国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这一过程中,本来就应该是快乐和充满乐趣的,并且关注人类的潜能和优势的。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坚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终诞生了传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其定义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和幸福,帮助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课程。

查看全文

知识教育与个体幸福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关键词]知识;生命;个体幸福;知识幸福观

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势必关涉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教育中个体幸福的缺失和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其实是一个问题(个体“生命幸福”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理性、科学和技术,生产了无比多的信息,但我们还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换个角度提问: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更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危机。"[1](P6)生命虽顽强,却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尤其不多。人为什么“求知”?知识和意义能够等同吗?知识和幸福能够对换吗?什么价值才是知识最重要的价值?如何理解知识才能彰显知识之于幸福的意义?知识教育到底应该给予个体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导向呢?

一、个体的“知识”性存在

个体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给予他很多东西,但是惟一不能给他的就是‘又一个’他自己。当代的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的‘又一个’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惟一,就是孤独,它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2]。由于没有任何特殊的本能,对有限本能的依靠并不能满足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为了走出这种惟一和孤独,个人必须向他人开放,必须借助于自身的“知识”与他人交往,进行“信息”交换以超越自身的存在局限,克服生存的压力并从中获得认同、归属和安全感。个体的生命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常常需要依赖于“知识”才能展开。

据此,个体的“知识”性存在,首先指知识蕴涵的精神能量(食粮)是个体生命幸福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命成长就其过程本质来看,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的精神能量通过种种活动(教与学),在个体之间(师生、生生等)实现转换和创生的过程。其次,知识价值问题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问题。知识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创造个体美好人生的可能。换言之,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知识价值构成个体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再次,个体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知识学习,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保证,也是个体生命个性的有效体现途径。

查看全文

小学班主任德育的幸福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大家已逐步开始重视在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教育了。班主任在班级中,扮演着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与学科教师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作为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重要内容之一,其工作质量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等均起到关键影响。在传统模式下,小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并不顺利,实际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必须打破以往固定的德育教育模式,争取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逐步突出幸福感。而就小学生自身对德育课堂的认知而言,很多小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在德育课堂中感受过幸福感,因此,小学班主任要结合课堂幸福感优化自己的教学,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幸福教育

德育教学工作对于班主任和小学生来说,只有双方都在德育课堂中感受到了平等,才能够激发班主任和小学生之间更多的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以此,入心入行,激发教育活力,小学班主任和学生才会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课堂中感受到幸福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针对小学生,能否对其开展行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能否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作用并结合学科优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立足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诉求,对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课堂幸福感进行策略探讨。

一、班主任结合幸福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课堂幸福感

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教育重担都落在小学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必须逐步在自己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渐渐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思想道德品质过程中的幸福感,小学班主任必须革新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幸福教育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导向,逐步优化自己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作为指引人,更多的是从自主教育的艺术和技巧上来进行管理。特别强调的是,管理并不等同于控制,而是释放,当对学生释放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的形成自主管理。作为班主任,不仅是教书者,育人者,更是一个好的老师的素养和班德的维度。在身为老师的身份下另外的班主任的身份,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老师们需要深刻意识到,小学是学生们人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们在此阶段肩负着去引导和帮助学生们成长的责任。因此,在小学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教育,关键成否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亡。而小学学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学生的人生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班主任在真正的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中,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模拟生活体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幸福教育兴趣。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在自己的德育教学课堂中开展小学生是否应该在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进行捐款。很多小学生在为贫困地区进行捐款时,其捐款能力主要是依赖父母,并非是小学生自己劳动所得。那么此时,小学班主任就应当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是否要依靠父母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资助扶持。此时,小学班主任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应当对小学生进行劝解,使得小学生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捐款,比如自己平时节省的零花钱等等。或者鼓励学生捐出自己的玩具衣物等来代替钱财。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小学生才会感受到自己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对他人进行帮助的,因此就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幸福感

查看全文

幸福教育理念探析及启示

摘要:著名关怀伦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是当代德育界巨匠,她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对“幸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提出了“幸福教育”的理念。文章从幸福的内涵、幸福的来源、幸福是教育的目,以及诺丁斯幸福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四个视角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内尔•诺丁斯;幸福教育;理念探析;启示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要问:“人类最主要关心的是什么?”人们应该听到一种答案是“幸福。”幸福在一定意义上指美好的生活,而教育承担着关于人的发展和美好生活实现的使命,毫无疑问,教育是事关人类幸福的重大问题,值得教育者做深入的研究。

一、幸福的内涵

世界著名的关怀伦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内尔•诺丁斯是当代德育界巨匠。诺丁斯认为,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她认为我们对幸福的理解不仅是简单的给幸福下定义,而是我们怎样给人们带来幸福,以及带来了什么样的幸福。她指出“幸福既有规定性的一面,又有开放性的一面。”规定性层面即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幸福”下的不同的定义,这反映出了先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对幸福的追求,为当时人们追求幸福提供了理论依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幸福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这些规定性的幸福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诺丁斯认为,应该给“幸福”一个空间,而不是条条框框的限制。开放性层面即幸福会受到很多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应该过多地关注“什么是幸福”,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给别人带来幸福”,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不仅仅要关心学生智力的发展,还应该立足开放性的思维,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快乐地成长。

二、幸福的来源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方法研究

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它的旨向是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吸收知识。幸福感教育目的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课堂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感受幸福中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发现生活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努力为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幸福而奋斗。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内涵。对于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理解可以先从幸福感、幸福感教育入手,总体而言就是,人类对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愉悦感,由此可感知,幸福感教育是指因在教育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感。综上,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科特性、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自身情况,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皆可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成长体验。(二)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征。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已是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受教育者知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思想观念进行健全完善,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授课环境、授课手段与授课内容的开放共享与提升完善;二是合作性,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与分工合作式学习。

二、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幸福感教育缺失现象不容小觑,仔细探究其原因包括诸多方面,需要系统分析、认真反思与总结。(一)教材迷失。中学语文教材迷失包括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选文体裁、选文内容以及选文主题。选文体裁方面,教材缺乏合理性,体裁过于集中,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部分单元存在讲求文体相同或相近的现象,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把握文体知识,但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选文内容方面,教材缺乏时效性,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完全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完善;选文主题方面,存在高大上,缺乏亲民情怀等,总之,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二)课堂迷失。课堂迷失主要表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沉闷,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沉闷现象的出现既有教育者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语言较为枯燥,且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对于师生互动问题,教师应该在自身授课的语言、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反思,并积极作出改进。(三)教者迷失。教者迷失主要表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教学方法方面存在迷失。比如说在问题设计方面,难度把握不到位,存在应试化的现象;在教学方法方面,或者重视授课形式而忽视授课内容,或者重视陈述教导而忽视对学生的间接引导,不切实地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一味地进行单向传授。(四)学生迷失。学生迷失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受教育者存在“重理轻文”的想法,不重视语文而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学习语文;二是受教者存在应试的想法,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想要一蹴而就;

三、是受教育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