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9:16: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行测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测常识

行测常识判断备考分析

定于2014年4月25日举行的**省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最后10天的倒计时阶段。在此,对20**年**省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的真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出了科学的备考策略,帮助广大考生了解命题趋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冲刺复习,最后圆梦考场,一举成“公”!

一、真题分析

(1)真题分布

20**年**行测常识部分设置为第一部分,为常识判断。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共25题,每题1分。具体如下表:

20**年**行测常识判断部分真题分布

(2)题型设置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

2014年下半年北京社会在职公务员考试于23日开始报名,29日下午四点网报结束,报名人数已是历年之最。在2014年北京社会在职公务员招考中,专家将为考生制定《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常识部分的备考策略。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内容,考查范围非常广泛,在这些广泛的范围里,考察的内容又比较杂乱,可谓杂乱无章可循,主要依赖应试者平时的知识积累。

建议一、法律部分需格外重视。

专家经过仔细研究2014社招大纲和历年真题,建议广大考生在法律备考的过程中注意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新近出台的法律条文。这两部分是常考点。

第一,一些法律最基本的知识是最常出题的地方。

例如,城市的土地所有权()。

A.属于国家所有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

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四对范畴”是辩证法规律的补充。

普遍联系这个重要范畴和与此关联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重要的考点,可能用来命制材料分析题。发展观和过程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理论上,发展观问题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形而上学这种错误片面的观点正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发展观问题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量变质变规律,首先要把握质、量、度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其次,应该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高频命题点。对于对立统一规律,要做到透彻理解,牢固记忆。因为这一规律包含了密集而多样的考点和命题角度。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在认识过程中,范畴使知识和经验条理化,帮助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

两大特征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

.4成语的使用与辨析:

①成语的含义(引申/比喻义)

②固定用法

③近义辨析

(02’A类真题)今年年初以来,马其顿多次爆发大规模反西方抗议示威,麦当劳快餐厅[a],成为人们发泄的目标。

[a]出恰当的措辞是:A如履薄冰B身当矢石C首当其冲D祸从天降

查看全文

行测真题常识判断

1.2014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事在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央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布置,提出要求,这种做法在哲学上的依据是()。

A.事物各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有严格界限的

2.同志曾在南水北调开工典礼上强调:“我想引用恩格斯的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以使我们更加警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八

第八章刑罚概说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一、刑罚及其特点:1、刑罚的属性:惩罚性、剥夺性痛苦;2、刑罚的社会政治内容:在我国,刑罚是掌握在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手中、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工具。3、刑罚的法律特征:刑法规定,审判机关适用,严格依法定的程序。4、刑罚的目的性:是预防犯罪。手段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二、刑罚权及其根据:1、刑罚权:是基于犯罪行为对犯罪人实行刑罚惩罚的国家权能。2、内容:制刑权(只能由僵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求刑权(由检察院和自诉人行使)、量刑权(由人民法院行使)、行刑权(特定机关将人民法院对犯罪人判处的刑罚付诸现实执行的权力)。3、根据:因为有犯罪并且为了没有犯罪。根据是实现社会正义观念、维护合法权益免受犯罪的侵犯。

三、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严厉程度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机关不同;适用根据不同;确立机关不同。

第二节刑罚的目的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七

第七章罪数

第一节罪数的区分

一、区分罪数的意义:有利于准确定罪;有利于适当量刑。

二、区分罪数的标准:1、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就是一罪;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就是数罪;数次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也是数罪。2、注意问题:以犯罪的构成为准;坚持主客观相统一;注意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盗窃并使用他人信用卡的是盗窃罪、保险诈骗数罪并罚、贪脏枉法的依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特点:1、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区别于状态犯,其是指行为结束后,造成的不法状态仍然在持续的情形);2、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3、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社会关系(从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社会关系);4、必须出于一个罪过。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六

第六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特点:1、既有共同故意双有共同行为(主客观统一);2、不能孤立地看待各共犯人的行为(整体性);3、共同犯罪的类型不同、共同犯罪人的作用不同处罚不同。

二、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主体要求:二个符合主体要件的人;主观要求:共同故意;客观要求:共同行为。不同的刑罚不影响共犯的成立。不同的故意仅就共同行为性质相同的部分成立共犯。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一、必须二人以上:可以是两个自然人或两个单位,也可以是单位与自然的组合。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单位不成立共犯。在身份犯的情况下,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以特殊身份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时,成立共同犯罪。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十

第十章刑罚的裁量

第一节量刑概述

一、量刑概念:是审判机关在查明犯罪事实、认定犯罪性质的基础上,依法对犯罪人裁量刑罚的审判活动。特点:1、主体是审判机关;2、基础是查明犯罪事实、认定犯罪性质;3、内容是裁量刑罚;4、是一种刑事审判活动。

二、量刑原则: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认真杳清犯罪事实;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全面掌握犯罪情节;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2、以刑事法律为难绳:必须依照刑事法律关于各种刑罚方法的适用权限与适用条件的规定裁量刑罚;必须依照刑法关于刑罚裁量制度的规定裁量刑罚;必须依照刑法关于各种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裁量刑罚;必须依照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裁量刑罚。

第二节量刑情节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是指在某种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前提下,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椐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的各种情况。特点:1、必须是在某种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前提下,于量刑时考虑的情况;2、是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从而影响刑罚轻重的各种情况;3、是选择法定刑与决定宣告刑的依据。

查看全文

公考行测常识判断刑法基本常识一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基本知识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根据本阶级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分类:刑法典、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各称颁布的、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附属刑法(是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地方刑法。适用反动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

二、刑法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①阶级性;②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的法律;③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相当广泛;④最为严厉的强制方法;⑤具有补充性;⑥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2、任务: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②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④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刑法的制定与修改:1、制定: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施行。1997年3月通过,1997年10月1日施行。2、修改:①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2014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2014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四、刑法的体系与解释:1、体系是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或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2、解释:按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分为三类)、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按方法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