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8:12: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发展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谈论新发展观视野中人的发展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将发展理解为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传统发展观则集中在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它以物为中心,在主体、客体两极中指向客体一级,人的发展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含义和实质,在新发展观中如何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深化人的发展的认识。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指出,随着人类文明成长的进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将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在20世纪,当高歌凯进的工业社会带着满目疮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时候,却遭遇到一系列难堪的“发展危机”,使得人们难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甚至带来人的本性的异化。与这种异化相伴随,人类发出了“还我本性”的呼唤,强烈要求确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思想原则。70年代,在国际有关的发展会议上,人们曾提出过“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连续的或持续的发展”等概念,最终选定为“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会议的主题。至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被许多国家社会所认同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和高度重视。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进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策、措施等。1996年,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朱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呢?目前,为世人所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经典定义。1991年,联合国通过的《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释为“人类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发展要有后劲,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发展要能够继续下去,一直延续下去,并要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不能“竭泽而渔”。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丰富,但从总体上理解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自身生活权利时应当坚持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而不应当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等方式追求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当代人的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表面上看,可持续发展重在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续性问题,追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但实质上,可持续发展却是一种环绕人并为了人而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协调互动的社会发展范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凸现人的完整性,这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和类存在物”又使人的具有了自觉能动性,因而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统一于实践活动中,这表明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自然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首要客体而存在,作为主体作用和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因而,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体人的发展的基础、根据和首要条件。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自然客体发展对象性关系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主人翁姿态完成自然界所赋予的使命,即人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在这里,人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把自身潜在的能量释放出来,使世界有了新的特征,也即使世界人化,从而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并以此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和尊严。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渐渐改变了最初的完全从属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状态,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以征服者的姿态让自然不断奉献出大量物质财富。于是到了工业化时代,就有人认为人越是征服自然,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不错,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其生存和存在方式确是在于征服自然,在于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用自己的双手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是对人的发展的完整理解,它只是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3页。)对自然界规律的无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盲目蛮干,必然会破坏自然界自身的调节机制。这样一来,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自然界反过来又以各种暴虐的方式给人类以报复和惩罚。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西亚毁林垦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沦为不毛之地;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结果后来的热带大雨却冲掉了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岩石……本世纪中叶在以来,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正在步步将人类推向深渊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已逐渐走向全面失衡,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科学发展观新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阶段侧重于追求生产力的增长,都没能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经济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尽管个别经济学家试图以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但从中央决策层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看,没有过丝毫的动摇。这一点,可以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唯物史观方法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寻找到最有力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从纵向来看,实际上就是对唯物史观方法论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一、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侧重于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初期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城市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和农业个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1949年到1952年,国家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国家利用其补充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不足,供应部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利用其维持和吸收职工就业;利用其利润增长,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部分转变为国家积累。同时,国家通过劳动保护、价格、税收政策,对原料、市场、货源的控制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企业利润分配等,把资本主义的剥削、无政府状况和投机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然而,利用和限制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不能解决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资本家与工人阶级间的矛盾。始于1953年的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至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城市已基本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上消灭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农业合作化经过了换工联合劳动的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是在高级农业合作社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自留地。
然而,私人或个人所有制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转变的历史动因不是当时城市或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支配下,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观选择。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例,其首要动因不是源于增加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是为避免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及雇佣劳动、高利贷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建国后,中国农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苏联式集体农庄”,在党内早已达成共识。使党更相信变革生产关系的巨大作用,以为公有化程度愈高就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农业合作化“提前”开展,在极短期内由初级社变为高级社乃至。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追求大而全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走到生产力的前头,会造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生产关系比生产力更先进”与“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一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仍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例,它导致亿万农民失去经营自主权和身份自由,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农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国家不得不一再调整工业生产规模,降低基本建设投资,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1953年到1978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农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52年的57元增加到1978年的133.6元,平均每年增长不到3元”。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树新发展观从领导干部开始
改革开放如何搞、走什么路的问题,是较长时间以来直接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理在21日结束的、由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次会议所明确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对高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的工作要求,将对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更健康、更安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时间以来,在单纯GDP主义的误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轻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背离了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价值和目标。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仅将会挫伤社会公众的改革开放热情,也会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总理集中表述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改革开放为什么的问题,明确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的指导思想。应当说这具有重要的观念更新、正本清源的意义,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问题是:在重大的观念更新形成以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必须积极跟进,主动改变已经习惯了的单纯GDP思维,而代之以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的心态和意识以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同时,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仅自己要成为观念转变的表率,而且要积极推广和灌输新观念,宣传、贯彻新观念,为科学发展观争取更加广泛的社会政治支持、准备好扎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在这方面,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任重道远。
我们知道,一个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在转变观念、落实新发展观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他们在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中,必然要贯穿一种施政理念,不同的理念所造成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如果他们首先能够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工作之始终,就可以在重大事务上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发展;相反,如果他们不能做到,像王怀忠那样为了私利大搞“政绩工程”,到头来造成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正如先进、正确的观念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样,落伍、过时的旧观念同样也能够严重阻碍事业的正常进行。人们对此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防范、排除旧观念的干扰,增强新发展观的抗干扰能力。在排除旧观念干扰方面,还应当认识到,旧观念很可能会与特定社会群体的既得利益结合起来,影响和干扰新发展观的落实。因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仅要排除一切可能的观念干扰,而且也要排除以这样、那样形式出现的经济或政治的直接干扰。
不难看到,新发展观的确立、落实,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还要经受必需的考验,但新发展观所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给新发展观带来强大的政治支持,“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必然会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事实上凡是能够给最广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福利的观念、思想、政策,一定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是新发展观必将取代旧观念的根本原因所在.
民族经济学新发展观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出发,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进而从新发展观的视野考察我国民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并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其学理价值、科研特征与应用前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释。强调加强民族经济学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性新发展观民族经济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反映了生产要素国际性流动趋势的加速和经济文化联系的日趋增强。“全球化”涵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系统综合互动的演进过程,并与“本土化”交织叠合共存并进,尤其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无法割裂,这就为积极应对提出了要求。影响本国全球化的另一要因是秉持怎样的发展观,这关系到民族性的保持和国家发展的趋向。相关研究已有多种,问世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笋。(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化”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今天才出现,中华民族曾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现在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待“化”!(2)
一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与民族性发展既有冲突又有一致性,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复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这种“差异共生”现象的较好表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同样明显加快,证实了经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全球化为民族性提供丰富自身的机遇和吸收外来养分的新契机。然而,无庸讳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历程中有着不同境遇和利益落差,后者的发展以弱化本土的民族性内涵为沉重代价的实例并不乏见。劣势就会失去“话语权”,其民族经济文化必然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但历史发展并非“线性”趋态,如世界经济进入“滞涨”或“不况”时期,中国经济却能克服各种困难包括从天而降的灾难,保持高速增长——这说明强与弱、主动与被动等不是绝对的。中华民族在WTO框架下不仅要顺应全球化发展,同时应当光大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质,有着数千载光辉历程迄今依旧绵延赓续的中华文化,必将在全球化的时代显现其强劲的生命力。
关于“民族”这一概念,学界有着多种界定,笔者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的,一是泛指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华民族,这可以说是宏观层面;二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也特指少数民族,这可以说是微观层面,即如今一般讲的“民族地区”、“民族经济”、“民族干部”等。不过,“民族经济”一词在特定语境下也有其他含义,如讲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这就是指中华民族而非少数民族经济了,故而注意语词或概念的历史语境与特定指向很重要。本文即是在上述两个层面上使用“民族”概念的——相对于世界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而谈本土的区域经济、民族经济时,则专指少数民族。
邮政财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总结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根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看,邮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特别是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邮政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邮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改变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有效发展和强化管理,并在取得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近三年中国邮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8%。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成本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局所网点维修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对劳务工的历史欠账。
二、近几年的财务工作回顾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从2003年年底开始,实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过资产清理,解决了资产价值和相关成本不实的问题。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期中财务状况审计,调查各种成本挂账,包括存货和已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往来账中悬挂的呆坏账、长期投资损失、报刊业务资金和存货损失等,并在核实基础上作了账务调整。此外,当时的国家局还先后组织了工程欠款清查、对外投资及附属企业清查、社保欠费调查、集邮品库存清理、储汇业务资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后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邮政企业减轻了经营包袱,夯实了发展基础,全网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推进三算改革。为配合专业化改革和业务发展,从2004年9月起,在速递和邮政储蓄专业实行了模拟核算和分账核算,进而又在全网开展了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损益结果直接用于部门业绩考核,搞活了经营机制,引导了企业的理性发展。推行全网结算。为了增强基层企业的成本意识,规范经营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网推行了一级干线运费、国际航空运费、国际终端费的省际间结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资费现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005年开始在全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建立了邮政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目标的确定更加科学,执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全网发展目标的实现。
邮政财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总结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根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看,邮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特别是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邮政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邮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改变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有效发展和强化管理,并在取得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近三年中国邮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8%。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成本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局所网点维修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对劳务工的历史欠账。
二、近几年的财务工作回顾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从2003年年底开始,实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过资产清理,解决了资产价值和相关成本不实的问题。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期中财务状况审计,调查各种成本挂账,包括存货和已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往来账中悬挂的呆坏账、长期投资损失、报刊业务资金和存货损失等,并在核实基础上作了账务调整。此外,当时的国家局还先后组织了工程欠款清查、对外投资及附属企业清查、社保欠费调查、集邮品库存清理、储汇业务资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后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邮政企业减轻了经营包袱,夯实了发展基础,全网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推进三算改革。为配合专业化改革和业务发展,从2004年9月起,在速递和邮政储蓄专业实行了模拟核算和分账核算,进而又在全网开展了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损益结果直接用于部门业绩考核,搞活了经营机制,引导了企业的理性发展。推行全网结算。为了增强基层企业的成本意识,规范经营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网推行了一级干线运费、国际航空运费、国际终端费的省际间结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资费现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005年开始在全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建立了邮政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目标的确定更加科学,执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全网发展目标的实现。
新发展观与经济法治研究论文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经济、社会正面临着转折关头,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在客观、恰当地评价已有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大政方针,意义十分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法的调整,需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因此,《决定》在着眼于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对经济法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经济法治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犹存
《决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法治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所谓体制性障碍中无疑也包含着经济法治方面的障碍。
障碍之一:立法及其指导思想方面
法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从何而来?从无法无天的时代一路走来的国人,不免被笼罩着法的某种神圣光环所迷惑,仿佛立法机关和任何有权制定规则的机关就是神仙皇帝,对其公布的法条产生崇拜,忘记了或不了解法永远是不同主体及利益博弈的产物,权、利及其制衡是法的固有秉性。
纵观现实生活,人们看到,许多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是主管部门急于藉助法律获得权力、某些人大代表对某事甚或一己之义愤,以及领导人的关注或偏好的结果。在法的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未能充分表达意见,并被吸纳到法中去。即使采取公布法案采集意见、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的,立法者也往往不能站在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高度取舍、集中各方意见,仍是拍脑门子决策。如此出台的法,自然反映民意不够,要么脱离实际,要么缺乏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成为具文,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个问题,除了制度化的立法程序外,最主要的解决之道是要加强立法过程和决策的民主参与、监督,让民众和媒体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令有违民意和科学、公义的人无地自容,引咎辞官。法(治)的精神、原则和主要制度在各部门法间是相通的,许多看似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的问题,其实并非部门法问题,而是一般法治问题。
邮政财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总结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根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看,邮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特别是从20*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邮政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邮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改变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有效发展和强化管理,并在取得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近三年中国邮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8%。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成本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局所网点维修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对劳务工的历史欠账。
二、近几年的财务工作回顾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从20*年年底开始,实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过资产清理,解决了资产价值和相关成本不实的问题。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期中财务状况审计,调查各种成本挂账,包括存货和已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往来账中悬挂的呆坏账、长期投资损失、报刊业务资金和存货损失等,并在核实基础上作了账务调整。此外,当时的国家局还先后组织了工程欠款清查、对外投资及附属企业清查、社保欠费调查、集邮品库存清理、储汇业务资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后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邮政企业减轻了经营包袱,夯实了发展基础,全网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推进三算改革。为配合专业化改革和业务发展,从20*年9月起,在速递和邮政储蓄专业实行了模拟核算和分账核算,进而又在全网开展了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损益结果直接用于部门业绩考核,搞活了经营机制,引导了企业的理性发展。推行全网结算。为了增强基层企业的成本意识,规范经营秩序,20*年起先后在全网推行了一级干线运费、国际航空运费、国际终端费的省际间结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资费现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0*年开始在全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建立了邮政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目标的确定更加科学,执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全网发展目标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推动煤炭新发展会议讲话
一、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以来,全市煤炭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市政府第七次全会和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法律危机的冲击,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确保安全,确保增长”为主线,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和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契机,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奋力勇为,较好地推进了全市煤炭工业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1—6月,全市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57.2%;共生产原煤504.06万吨,同比减少74.19万吨、下降12.83%;实现工业产值12.45亿元,同比减少3.53亿元、下降22.09%;实现工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减少1.69亿元、下降17.48%;实现销售产值14.59亿元,同比下降6.53%;洗精煤14.11万吨,实现产值0.83亿元。全市共发生煤矿事故14起、死亡25人,同比减少9起、下降39.13%,少死亡14人、下降35.9%;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4.96,比去年同期的6.74下降了26.41%。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及早研究部署,分解落实任务。我们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市政府第七次全会、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于1月7日召开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1月9日下发《昭通市煤炭工业局2009年工作意见》,对2009年煤炭工业和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在此基础上,将全年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产煤县区,与各产煤县区煤炭主管部门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
(二)扎实开展煤矿节后复工复产和“两会”期间安全工作。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年初下发文件,对全市煤矿节后复工复产和“两会”期间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并于2月27日召开全市煤矿节后复工复产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动相关工作。二是加强统计调度。建立了煤矿节后复工复产情况日报制度和“两会”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收集掌握煤矿复工复产进度,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三是强化督查检查。于2月23日至3月5日对各县区开展煤矿节后复工复产和“两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检查。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煤矿节后复工复产和“两会”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和“五个从严”要求,严把复工复产验收关口,有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三)克难攻坚,继续组织开展煤矿瓦斯治理攻坚战。我们认真贯彻《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煤矿瓦斯治理攻坚工作的意见》,把瓦斯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生产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开展小煤矿瓦斯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与市发改委、能源局、煤监昭通分局联合制定了《昭通市煤矿瓦斯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煤矿瓦斯专项治理工作。二是加大力度推进煤矿瓦斯远程监控联网工作。目前,全市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应装尽装,镇雄县、威信县共有48个煤矿实现了矿、县、市三级联网,市级监控平台与省实现了瓦斯实时监控数据联网传输。其他县区正积极推进县、矿联网工作。三是深入开展高瓦斯、煤与瓦斯诊断治理,督促高、突矿井开展瓦斯治理专项设计,制定治理方案。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在全市范围内确定12对矿井,启动了瓦斯治理“双百工程”示范矿井建设。五是邀请重庆煤科院瓦斯治理专家,开展了全市煤炭主管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参加的瓦斯治理技术专题讲座。并于6月5日与重庆煤科院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拟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推进全市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六是全力推进煤矿技术管理。启动了全市煤炭行业专家人才库和煤矿技术档案建设工作。开展规范煤矿采区设计和图纸交换工作专项培训,共培训了4期、406人。
财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总结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根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看,邮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特别是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邮政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邮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改变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有效发展和强化管理,并在取得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近三年中国邮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8%。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成本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局所网点维修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对劳务工的历史欠账。
二、近几年的财务工作回顾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从2003年年底开始,实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过资产清理,解决了资产价值和相关成本不实的问题。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期中财务状况审计,调查各种成本挂账,包括存货和已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往来账中悬挂的呆坏账、长期投资损失、报刊业务资金和存货损失等,并在核实基础上作了账务调整。此外,当时的国家局还先后组织了工程欠款清查、对外投资及附属企业清查、社保欠费调查、集邮品库存清理、储汇业务资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后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邮政企业减轻了经营包袱,夯实了发展基础,全网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推进三算改革。为配合专业化改革和业务发展,从2004年9月起,在速递和邮政储蓄专业实行了模拟核算和分账核算,进而又在全网开展了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损益结果直接用于部门业绩考核,搞活了经营机制,引导了企业的理性发展。推行全网结算。为了增强基层企业的成本意识,规范经营秩序,2005年起先后在全网推行了一级干线运费、国际航空运费、国际终端费的省际间结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资费现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005年开始在全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建立了邮政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目标的确定更加科学,执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全网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