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5:17: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动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流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一、文献综述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三、研究结果
1.物流研究主题的分析及结果
新媒体新闻动态配图探讨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深入发展以及各媒体的充分融合已是主流,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阅读接收信息的方式。而现代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为动态配图的制作与应用提供了扎实的物质保障。研究动态配图的制作与其存在的意义,可以更理性、更客观地认识动态配图在新闻编辑与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要保证动态配图有效性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新媒体编辑做到准确抓住新闻主题、平衡设计者审美与民众需求的契合性、提升制作技术应用成熟度和可靠性、融入创新设计、规避低俗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动态配图才能准确、完整、深入、有效地助力新闻客观、公正、准确、积极、健康传播。
关键词:动态配图;信息传播;视觉传达
一、动态配图辅助信息传播的必要性
(一)动态配图的制作,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传统媒体的受众基础是广泛的。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留住原有受众,还要拓展新受众。因此,新媒体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与思维,构建完善有效的新媒体采编、发布及运营体系,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体制对日常的新媒体编辑进行规范,提高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是通过制作动态配图扩展新闻的影响力,使民众获得真实、可靠及有吸引力的信息。二是通过科学完善信息筛选机制,对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保证动态配图的真实性,提高动态配图的质量。三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动态配图机制,通过收集和吸取民众的满意度来增加动态配图的展示力。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新闻报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同样突出,这就需要动态配图的制作从众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二)动态配图较之于静态配图,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动态配图本身是设计者通过利用现代软件技术、发挥创新思维和设计技巧制作的视觉作品,动态配图相较于一般的静态配图而言,更具表现力和层次化、多元化,展现形式可以是二维或三维,视觉传达的元素可以被赋予丰富的变化。动态配图以直观、鲜明、吸引的表达方式使冗长、复杂的新闻信息数据极大简化,它的表现力满足了民众快速阅读的需求,直观、高效地传递了信息。(三)动态配图在新闻传播中的有效作用,主要能提升视觉吸引力。动态配图能获得较高的新闻传播力,保障新闻传播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突出信息化传播的优势。通过丰富的动态配图内容,对重点文字信息的突出性、强调性作用提升,提高民众深入阅读、继续阅读的兴趣,保障对民众由浅到深的引导性,保障新闻信息能被可靠地传递,使民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信息消化、吸收。(四)动态配图感官调动更加充分,可以避免阅读疲劳。新媒体新闻的内容中穿插排布的动态配图可以调动受众视觉感官。单纯的文字内容,特别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疲劳,而动态配图因其视觉传达带来的动感变化和趣味形象,可以带动新闻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新闻“动”起来,就会带动受众的阅读兴趣,受众愿意读下去,这就强化了新闻中的信息传播力。动态配图还可以通过漫画幽默性画面提升新闻传播的趣味性,提升新闻传播的吸引性,同时给民众良好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保障阅读优势提升。(五)动态配图可以更好地呼应并延伸内容,促成新闻的形象化。新媒体时代,新闻形象化更能为受众所接受。纯文字的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有效地向受众传递其中的含义,而图像、图画则以十分直观化、具象化的效果,给予受众十分直观的感受。而动态配图在这一效果的表现上更有力,更显著。在准确结合文字内容含义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能“动”的图画、卡通角色形象、图形化图表等,可以多层次地将新闻传递给受众,帮新闻为受众“讲清楚、说明白”。可以说,动态配图对新闻文字内容的呼应与延伸,很好地促成了新闻的形象化。通过形象化描写事件发生的现场和事件中的人物来表现新闻的主旨。(六)动态配图的制作,需要参考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的产生使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给动态配图制作带来大量的信息来源。对于动态配图的制作,特别需要参考大量的信息,从多个途径收集信息。要利用好监控、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照片等素材,丰富动态配图的制作内容。通过参考各种信息资源,使动态配图制作既符合实际,又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动态配图有效的因素
(一)动态配图要契合新闻主题。动态配图,作为一种具备视觉传达效果的信息传播的辅助要素,会给受众带来特别的视觉感受。人们在阅读新闻内容时,动态配图会给受众留下很深刻的视觉印象,受众会结合图像的视觉语言来接收新闻信息中所要体现的主题。因而,能否准确契合新闻主题,是制约动态配图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动态图像元素设计制作得多么美观和富于创意,若与主题相违背、产生偏差,那这样的配图穿插于稿件内容段落之间,自然就会给受众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从而会误导受众对信息主题的接收。因此,动态配图必须准确围绕主题制作,使动态配图真正服务主题。(二)动态配图要与受众需求契合。即使设计者个人主观的灵感与创意可以为视觉作品赋予生命力和张力,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互动化和娱乐化倾向越加鲜明,受众越来越成为信息选择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制作者和编辑人员充分考虑受众因不同的职业、性别、年龄阶段等因素所带来的审美需求的差异化,平衡动态配图图像制作的尺寸和度。如果单纯从自我审美出发展开设计和创意,就很容易使得动态配图偏离大众的审美需求,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动态配图要以民众需求为基础,不断增强配图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给民众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三)动态配图设计制作技术水平对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融媒体充分发展的时代,动态画面的美工制作技术有了更多的选择。成熟可靠的图像动态软件工具也给设计者在熟练掌握运用上带来挑战。这就要求设计者拥有熟练掌握软件应用的技术素养。比如,在一些涉及动态帧数的制作操作上,如果由于技术应用上的不成熟以及因为计算设置错误,而产生画面的流畅度异常、色调偏移等问题,都会对最终成稿的效果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掌握过硬的制作技术,对制作动态配图是非常关键的。(四)动态配图更可以避免同质化、同类化。随着众多新媒体平台动态配图应用的普及化,新闻中过于频繁地使用相近甚至重复的动态配图作品,所形成的“撞衫”现象越加突出。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这种“撞衫”所引发的受众阅读乏味的问题已十分明显。同质化、同类化的动态配图滥用必然会影响新闻被接受度,从而对信息传播的大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五)动态配图要不断整合新技术。虽然各行各业技术手段变得丰富,但是作品类型没有变得丰富,因此有些人的审美观念越来越低。针对这一问题,动态配图制作要不断融合新的科技,以保障制作设计的持续发展,使动态配图在应用的基础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增强新媒体采编设计在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增强新媒体采编的创造力和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新作品、好作品。新媒体编辑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动态配图制作设计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制作设计中适应各种形式的需求,实现动态配图传达新闻内容的真正作用。
日本食品贸易对策新动态
2005年3月8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在第10次“食料、农业及农村政策(农业白皮书)审议会”的对外政策中谈到,日本政府计划以5年的时间将其农产品出口翻番,即在现有约30(X)亿日元出口金额的基础上达到日汉刃多亿的目标。为此,日本正式对外明确表明了为扩大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将实施“进攻的农政”,亦即被称之为“转守为攻”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就是:日本要改变国内目前因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而导致其国内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份额下降的局面,主动前往海外寻找发展商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日本农产品竞争力,同时也以此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随后,在3月22日由“食料、农业及农村政策推进本部”决议通过的《关于推进21世纪新农政》的指导纲要,即以“向着进攻的农政转换”作为副标题,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以高品质且安全、放心的日本农产品的出口。在同年4月22日举行的第10次‘旧本食品等海外开拓委员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栩刃RO>主持),以及4月27日首次召开的官民共同协作“促进农林水产品等出口全国协议会”(农林水产省主办、经济产业省和外务省协办)上,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这一政策的各项方针及具体措施。特别是后者,参加者除了包括内阁、农林、经产、外务等中央7部局以及地方47都道府县外,还囊括了几乎所有农林水产及食品相关以及流通、旅游、经济等主要团体、协会和部分研究机构参加,使之成为了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本文拟就日本促进其农产品、食品出口的贸易政策的提出及其发展动向进行简要分析。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日本政府近年来所制定的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被称为“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的综合性的支援体制”。它的政策重心是扩大日本农产品及食品在亚洲市场的出口份额。在上述《关于推进21世纪新农政》政策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抓住亚洲各国收人水准的提高和世界性的日本食品流行的好时机,进一步促进安全优质的日本农林水产品、食品的出口”。在许多具体的措施中,则重点性地针对亚洲市场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使新的贸易政策及措施更加注重于日本自己的近邻。对于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提高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缩小农产品贸易逆差是其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结构与农业经营成本所决定,日本农产品与亚洲各国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因而,日本的农产品出口与进口比重悬殊,两者之比约为1:20。为此,长期以来日本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主要以拓展美欧市场为主。然而,随着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为日本扩大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农林水产省《关于农林水产品的出日现状》(2仪科年n月)报告的数据资料显示,日本农产品(2003年度)出口的前10位国家及地区1988年与2(X)3年相比,亚洲国家及地区的比重由59%增加到72%,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高达971%,由第巧位迅速上升到第5位。近年来,日本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整体情况表现一般,增长甚微;但对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的出口却年年扩大,2仪抖年从农产品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10位中亚洲有6个,与1999年相比对亚洲出口增长了21%,对中国出口增长了175%。2《X碎年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955亿日元,而对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的出口却占了约75%,达到2209亿59以〕万日元。
从图1可以看出,近6年来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中国,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实际_L也反映了亚洲各国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从东亚主要国家及地区的人均GDP增长来看,以亚洲经济发展较显著的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首次提出“东亚的奇迹”)与日本经济复苏明显的2(X)3年相比较,中国内地、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分别由510美元、8270美元、17860美元和10710美元增加到1090美元、125(X)美元、21520美元和12540美元,各自增长了2.14倍、].51倍、1.2倍和1.17倍。相反,日本的人均GDP则由1993年的34940美元减少到2003年的33720美元,同比减少了0.0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为改变因农产品价格昂贵,出口困难的日本产品进人亚洲国家的生活富裕消费层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加人WrrO以后,为日本农产品及食品扩展进人所谓的“中华圈”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促进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成为了日本试图减小农产品贸易逆差,实现“进攻的农政”的重要的政策出发点。
其次,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是促使其贸易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从全球与亚洲区域内贸易来看,一方面世贸谈判特别是有关农产品贸易问题的谈判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亚洲各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l人)谈判却积极开展起来,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自由贸易谈判所取得的进展对日本而言是一大刺激。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内需求不仅带动了域内经济增长,也密切了同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相互间的经贸联系。在日本,2003年以来流行着所谓“中国特需”(意即中国需求犹如当年朝鲜、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需对日本经济所起到的拉动、振兴效应一样)这样的提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日本对其贸易政策加以重新定位、调整。也就是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是促使日本“转守为攻”贸易政策提出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
第三,稳定的食物供给与振兴国内农业是其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国内因素。从日本国内情况来看,众所周知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为低下的国家之一,平均食物热量(ealorie)自给率约40%。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综合食物局《食物供需表》的统计资料所显示,么{X)2年日本的谷物(食用*一饲料)、肉类、鱼贝类、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分别为28%(仅大米为%%)、53%、46%、83%和科%。由于出生率的低下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的不足,上述比重还有进一步趋于严峻的迹象。对此,为了应对要求日本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大米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呼声,以及扭转、调整日本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振兴日本农业,同时也为获得更多农村选票对执政党的支持,日本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及技术的支持来促进国内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面向海外拓展市场,就成了执政当局一项重要的选择。所谓“转守为攻”的政策也就由此而生。“转守为攻”政策的基本内容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这一新动向,与近年来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区域内贸易愈益紧密以及日本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日本内外部这些因素所致,“进攻的农政”或“转守为攻”的政策才成为近来备受重视的问题。
微电网负荷动态分配在新能源的应用
摘要:海水淡化设备用电是新能源海水淡化系统的最主要用电点,海水淡化设备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运行是提高产水量的基本条件。介绍了一种应用动态控制负荷分配的微电网控制方式,可在同等设备配置下延长海水淡化设备工作时间,增加产水量。
关键词:海水淡化系统;微电网;新能源;负荷;动态分配
随着2017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提出的《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海水淡化将在2020年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的主要供水方式之一[1]。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将通过3年~5年的时间,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城市重点推进100个左右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规模在50m3/d~1000m3/d)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以有效缓减海岛居民的用水问题和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针对海岛淡水可用量少、资金少、电力少、取海水方便的情况,海水淡化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可以缓解海岛用水难问题。由于微电网相比大电网存在天然优势,其规模远小于大电网,电源、负荷数量有限,网架结构简单,因而容易对微电网进行监视和控制。新能源微电网系统通过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合储能系统和电池系统,可为海水淡化设备以及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电能。
1新能源微电网系统负荷分配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微电网系统具有能效高、污染小等优点,但是因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的波动性、间隙性等特点需要配备一定容量的储能系统,发挥抑制波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一般在微电网开机后需要先利用光伏发电给储能电池充电,在储能系统中当电池的SOC(剩余电量)大于设定值(比如50%)后,由运行人员结合时间和观察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启微电网海水淡化系统,生产合格的饮用水或者瓶装水供给当地居民饮用。当储能电池的SOC值小于设定值(比如30%)时关闭海水淡化系统,避免因电量不足导致跳闸或者设备损坏。如果允许启动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高,比如设定为50%或者以上,在没有用电负荷的情况下,光伏全额发电,只给储能电池系统充电,SOC从15%(前一天预留的电池SOC)到50%至少需要半小时。由于早上阳光的光照强度由低到高逐渐变化,光伏发电功率也是由低到高,因此为储能电池系统充电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如果允许启动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较低,比如设定为20%,则必须等到光伏发电量和储能系统的电量大于设备耗电量后才能启动系统。由于只能凭运行人员经验来判断光照强度足够才启动系统,这个时间很不精确,如果在早晨启动系统的过程中,突然遇到连续乌云导致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下降,此时发电量和储能电量小于海水淡化设备的耗电量,系统很快就由于电量不足而停机。傍晚时也是如此,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光伏发电量逐渐下降,当电池SOC低于设定值时(假设设定值为40%),需要按照工艺要求停止系统,进入海水淡化设备的停机冲洗过程,直到设备完全停止,预留部分电池容量给第二天设备做控制电源,启动设备。总之,启动微电网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高,给电池系统充电时间加长,海水淡化设备的生产时间就会减少,降低产水量。启动微电网系统的电池SOC值设定的较低,会增加设备意外跳闸停机的风险。而且光照强度由运行人员目测,无具体数值指示,对于相同天气条件,不同的运行人员启动系统的时间也偏差很大,增加了设备频繁启停或者跳闸的风险,降低产水量,造成能源浪费。
2负荷动态调整的微电网方案
在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培训会议讲话
根据上级残联组织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培训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残工委关于动态更新常态化工作的有关精神和具体要求,总结去年动态更新工作,部署下步工作。
2019年,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围绕提高动态更新数据质量,全县残联组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全年共入户登记17248名持证残疾人,其中完成入户调查16961人,死亡等原因注销287人,不仅圆满完成动态更新任务,而且还着重强化了数据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为今年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镇、街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和调查员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县残联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动态更新工作的责任感
做好残疾人状况调查和动态更新工作,建立残疾人状况大数据,是残联组织精准服务残疾人、密切联系残疾人的重要凭靠、是落实残联改革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残联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提高政治战位、强化思想认识、狠抓贯彻落实,切实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好做实,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残联组织是党领导的残疾人群众组织,代表的是残疾人利益,维护的是残疾人权益,同时还肩负着团结凝聚广大残疾人的政治使命。做好残疾人动态更新工作,更加精准服务好广大残疾人,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体实践,就是落实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精神要求,就是残联组织的责任担当。要真正做到精准掌握残疾人需求信息,察实情、摸实底,前提要密切联系残疾人群众,经常走进残疾人群众,在嘘寒问暖中,进一步拉近残联组织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残联组织与所服务群众的感情,进而实现残联组织团结凝聚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功能。实践证明,唯有把残疾人的状况搞明白、底数摸清楚,才能真正实现精准代表、精准施策和精准服务。近5年来,全县残联组织深入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并依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残联组织与广大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并在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态连续学科教学模式革新
一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几年我就《财政税收》的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编写了约二万字的《财政基础知识习题集》;制订了《财政税收教改方案》,对该学科的教材、教法、考评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思路;制订了《财政税收教学大纲》,为教材的编写搭起框架;编写了约17万字的《财政税收》教材,一直以来在校内使用。但这门学科的教改并未完成,教学改革是一项动态的连续的工程,是没有止境的,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改的延续。这里我想谈谈组织《财政税收》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财政税收》是一门政策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材部分内容的时效性较突出,特别是税收部分。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的,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税收政策,推出新的规定或修改旧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些内容难免已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较新,但少数内容也已与现实不符。如教材中消费税的税率形式尚未出现复合税率,但现在国家规定对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复合税率,即在原比例税率征收基础上再按定额税率加征,这样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又如,随着护肤护发品的普及,其消费税的税率由教材中的17%下调为8%;还有,随着“费改税”的推行,“车辆购置费”已改为“车辆购置税”,教材中“财产行为税类”应增加该税种等等。
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调整来更新与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和严谨。
二、加强税收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税收》学科中税收部分的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大量习题。讲授每个税种时,先介绍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免优惠等要素,然后讲解该税种的计税方法,最后讲解例题。教师讲授完后,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该税种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计税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具体税种的难点、重点设计有代表性的习题,建立一个能训练学生实操技能的对学科教学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税收习题库。
科技自主创新动态演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内涵及特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结构及主体;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营机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该系统、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特征、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重要主体、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实验体、政府是创新体系的支撑,是政策创新的主体、社会是创新体系的检验体,是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营机理,就是把科技的自主创新看作是一个有机动态的演进过程、自主文化创新体系渗透在整个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中,无缝不入、管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管理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等,具体请详见。
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内涵及特征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中发生相互作用的组织、机构网络,是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该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新的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经济体系。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特征:(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主体多元化。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纳入了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等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等在内的众多主体,使得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更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使得自主创新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体系。(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象(内容)多元化。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对象不再只是拘泥于技术创新领域,而是涵盖了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在内的体系创新。(三)区域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多元化。以往的创新局限在企业内部,其与系统内的其他主体交流甚少,从而其保障机制集中在企业内部,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重视。而现如今的区域自主创新已经提升到一个体系的范畴,保障机制也由原来的企业主体的单纯保障扩大到社会和政府的多重保障,有效地对区域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预警和保障作用。
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结构及主体
从整个体系的内容来看,自主创新体系又应该分为,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等。这个体系中包含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重要主体。还涉及到相关的法规、政策和道德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创新的影响同样重要。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必须把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必须使新的知识在创新体系内部流动起来,使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下图: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新动态诠释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微格教学;教学技能训练
论文摘要:传统的微格教学难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微格技能训练内容的一次极大的丰富。
多年来,师范院校一直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引进多媒体手段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提出于196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教学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见表1)。为了使微格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应该对微格教学系统加以改进,在微格教学中增加多媒体组合教学训练。这样微格教学就更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技能训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
关于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管理新机制问题研究
关于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
管理新机制问题研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身份、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这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新的形势下,如何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管理新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今年7—9月,根据市委组织部课题安排,我部抽派人员组成课题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构建规范、动态的党员管理新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全面分析党员队伍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党员管理在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以“三个代表”学教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员管理的机制得到了规范,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但个别单位、部门在构建党员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各项规章和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载体活动,我们建立完善了很多党员管理机制,但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有很多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和落实,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最终成为摆设。其主要原因是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制度建设放在应有位置,重视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疏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管理如何定位不明确,该“管”些什么,该怎么“管”,按照什么“管”,缺乏深入的研究。抓党员管理工作力度不大、工作不到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为桃源的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呈现流动大、难掌握、难管理的特点。县委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对“两新”组织和“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实行动态管理,有力地推动了“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普查。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召开了各乡镇组织委员、县直单位政工负责人会议,就在全县开展“两新”组织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单位成立以党组织负责人为组长的“两新”组织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各乡镇组织委员、县直单位政工负责人专职抓好普查,并提出了具体要求:1、界定范围。凡在2006年10月1日零时前成立的县内所有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新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均纳入此次“两新”组织普查范围。2、明确时限。此次普查工作分两个时段,5-6月为广泛宣传发动阶段,采取了会议、标语等方式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讲明了普查的意义、目的、普查方法等;7-10月为摸底统计阶段,其中7-9月各单位培训普查员,采取“两新”组织自报与普查员上门核查的方式填报各种普查表册,10月份各单位进行统计后,交由县委组织部进行数据汇总。3、保证质量。县委组织部门根据上级党组织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精心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普查报表,并编写了具体的填报方法,组织各单位进行了培训,并建立了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严明了纪律,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二是建立信息库。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信息库,县委组织部门结合普查给各单位下发了具有统一格式的电子信息库,要求各单位在普查工作中,将“两新”组织的基本情况以数据形式进行存取,并上报县委组织部,形成了各单位有“小库”,县委组织部门掌握全县的“大库”的局面。
三是设立月报制度。针对“两新”组织变化大的特点,要求各单位在每个月初10日前上报上一个月的统计报表和异动数据信息,县委组织部门在每月15日前汇总生成全县的报表,对全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行实时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