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4:1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资产证券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的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13年扩大试点以来,市场扩容迅速。同时,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大幅增加,这为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启提供了契机,但目前我国重启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定价难度较高、流动性不足及资本占用高影响发行等困难。由此,本文提出要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合理估值和定价,联动一二级市场实现良性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资产处置
当前我国融资需求旺盛,但间接融资比例过重,造成信贷规模巨大,既促使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高速发展,又导致了经济下行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升。两者同时作用,为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重启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背景及发展现状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种特殊的买断型贷款转让业务,指贷款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将其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信贷资产(基础资产)汇集成一个资产包,由证券机构用现金买入该资产包后,进行担保增信和信用评级,最后以证券的形式卖出。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银行盘活了资金,众多分散的投资者共担了信贷风险。本文所述的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以银行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一)政策背景
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研究
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断发展,其健康、持续发展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问题随之凸显,找到提高流动性的有效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层次划分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打包信贷资产并建立资产池,通过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使得原本缺乏即期流动性的信贷资产流动性大大提升,从而发行相应的有价证券。在这个过程中,核心问题是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使得原有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发起人正是通过这种转化流动性的途径实现融资目的。产生流动性的环节分别是资产转让、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的流动性强弱也取决于这三个层次流动性的共同影响。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困境分析
自从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以来,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其流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相对于债券市场的其他产品而言,其二级市场缺乏深度,流动性很低,归因于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体系发育尚未成熟。主体结构多元化、空间层次多极化、客体组成多样化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表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较小。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整个银行间债券整体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同时,证券存量也很小,导致在短时间内实现提高流动性的目标非常困难。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基础资产不能一概而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必须进行仔细区分,这也会对流动性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产物,投资者对其认知度低,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公允价格,致使其在银行间市场上不能顺利进行抵押、质押回购。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基础资产类型上缺乏多样性。第三,投资者结构比较单一。投资主力军仍然是商业银行。其次,尚不存在相对完善的配套法制机制。第一,缺乏健全的配套制度。我国相应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仍然较为滞后,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法制框架,难以有效规范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市场主体行为约束等方面的行为。第二,多头监管问题亟待协调。对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而言,多个金融监管部门依照自身的监管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割裂了其全流程监管,使得其产品审批、发行等方面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降低了监管效率。第三,风控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监管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仍未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
三、对策及建议
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浅见
一、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截至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2005年-2008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推进资产证券化从理论走向实践。同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的“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设银行的“建元2005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交易。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批政策规范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境内正式开展。随后,以不良资产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开始试点。但自2005年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无论是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不良资产证券化均发展缓慢。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被短暂叫停。2.2012年-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阶段。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批准了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根据2012年重启以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情况统计:2012年全国共发行5单产品,规模共计192.62亿元;2013年全国共发行6单产品,规模共计157亿元。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并首次将城商行纳入试点对象。同年11月,银监会指定6家农村商业银行为全国首批农商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3.2014年-2016年信贷资产常态化发展阶段。自2014年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日渐常态化。2014年全国共发行66单产品,规模共计2819.81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5年全国共发行388单产品,规模共计4056.33亿元,同比增长44%。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次试点始于2014年5月,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代表城商行首批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分别发行“14京元第一期”和“14甬银第一期”。同年8月顺德农商银行发行14顺元第一期,代表农商行发行了第一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填补了农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空白。城商行和农商行奋起直追,截至2015年底发行单数已经达到30%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发行首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始于2015年1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起的“汇元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以不良资产为基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于2015年重启,2016年5月中国银行发行首支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
二、常态化发展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一)发行成本较高。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整个流程中,由于参与的中介机构数量较多且流程相对复杂,发起人需要支出一笔不菲的费用。发起机构的发行利率与自身信用水平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对于自身实力本来就相对较弱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来说,证券化成本费用占比更高,并且其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偏小,难享规模优势,各项成本难以摊薄,因此财务负担相对较重。(二)信用评级整体偏低。信用评级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否顺利发行的重要节点。一方面,从目前全国的村镇银行以及已完成改制的农商行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这两类机构在资产质量、流动性、贷款集中度、资本充足情况等各方面风险监测指标都较为优良,但从单个机构来看,达到资产证券化发行人门槛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湖南省辖内法人金融机构仅有长沙银行、华融湘江银行两家银行开展了此项业务。另一方面,外部评级及增信方式较少。一是目前市场上权威的评级公司较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全面了解,并且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等方面的评级经验明显不如其他类别贷款丰富,评级结果容易出现偏差。二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较少采用外部信用增级方式实现信用增级,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较少,信用增进手段明显不够。例如湖南省内发行的5单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均仅采用了优先/次级结构设计的内部增信方式而没有采用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这种外部信用增级方式。(三)基础资产质量较弱。对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来说,受政策导向和发展重心影响,客户主要为中小微和涉农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基础资产的规模和质量普遍较弱。特殊的资产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资产的筛选难度,难以符合对入池资产的稳定性要求以及审批周期较长的实际情况。其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区域经营的特性决定了贷款地区和行业比较集中,易受当地经济环境波动以及区域性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基础资产的特性导致其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差。(四)证券化产品类型单一。基础资产的质量和类型是证券化产品能否实现顺利流转的关键。2015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公司信贷类证券化产品发行额3178.46亿元,占比高达78%;其他资产类型占比较小。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公司信贷类证券化产品的占比更高,证券化产品单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阻碍。在湖南省内,目前长沙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类型全部为企业贷款。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只有台州银行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了2单以个人经营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五)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上位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信托法》、《破产法》等,专门用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范还是空白,更不用说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体系,有的仅仅是一些法律效力相对较低的部门规章、政策指引和规范性文件。(六)投资对象局限性较大。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主要都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定向发行,发行市场单一导致了投资主体结构单一、数量有限以及范围狭窄。另外,还存在金融机构间的互持行为。对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参与度不高。例如,湘元2015年第一期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中有11家银行机构,其中7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占银行类投资者的64%。大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仍然集中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内,一旦发生违约,相关风险仍然聚集在该体系内,起不到有效分散行业风险的效果。
三、推动常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力。一是推动地方金融创新改革。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地方金融创新改革,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微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好、扶持涉农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力度大的机构,要继续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二是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扩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过程中,应鼓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从需求端带动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体系。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券市场的准入门槛或将部分高等级的证券化产品向社会公众发行。三是强化相关配套措施。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建立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专门来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证券化会计处理准则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处理体系,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铺平道路;税务部门应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其税收负担;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也应扩大对不同基础资产信息披露的范围,比如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要点。(二)进一步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能力。一是加速升级提质进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应力争在较短期限内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缩小与开展该项业务准入条件之间的差距,并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经营模式升级转型的契机。二是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发起机构要主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如实披露资产信息;要对入池资产的情况逐笔进行全面及动态披露,披露延伸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给予投资人及第三方估值机构查询每笔资产明细信息的权利;要督促各中介机构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各环节担当起信息披露的责任。三是丰富基础资产种类并进行分散化构建。基础资产质量是证券化产品顺利实现流转的关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优先选取优质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来积累相关经验,并逐渐将适当比例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不良资产纳入资产池。另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应分散化构建资产池,降低由于入池资产的行业和区域集中度高带来的风险。四是尝试走品牌化、系列化发展道路。借鉴一些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经验,形成品牌化、系列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序列,通过自身以及借助第三方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能力。五是积极成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自身规模较小、实力不足、“船小”难出海的现实,成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盟,搭建成员行合作的桥梁、促进产品信用增级,从而实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共赢。(三)进一步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合力。在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财政、央行、银监、证监等监管机构在保持高度的客观性、独立性以及公平性的同时,应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体系。一是强化监管标准,通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各阶段设置监测标准、注重完成质量以及加强审慎监管,来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减小证券化业务的整体风险。比如对信用评级机构建立科学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二是建立动态监管协调机制,在分工合作的同时应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的动态监管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割据。三是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权威全面的信息,将投资者纳入监管主体的同时解决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且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产集合起来,经过一定的组合包装,以其为基础资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流通的证券,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不改变负债的情况下,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有效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协调了传统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则可以有效地分散资产组合,降低贷款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可以继续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的客户群。
2.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标准,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可以降低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开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3.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期限长、利润薄的贷款提前兑现,从而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另外,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也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赚取收益,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4.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隐患。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且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产集合起来,经过一定的组合包装,以其为基础资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流通的证券,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不改变负债的情况下,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有效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协调了传统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则可以有效地分散资产组合,降低贷款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可以继续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的客户群。
2.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标准,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可以降低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开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3.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期限长、利润薄的贷款提前兑现,从而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另外,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也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赚取收益,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4.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隐患。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一、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利率攀升,使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收益率逐渐不能弥补短期负债成本。为了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政府开始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1968年美国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1983年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设计发行了抵押保证债券。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的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当前,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遍及应收账款、版权专利费、信用卡、汽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也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3资产证券化出现的意义。资产证券化在很多国家都是政府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这宣告了一种全新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的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并且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主力军。
作为一种有效的结构融资方式,它通过对流程进行精妙的设计安排,使融资者和投资者等各利益参与方按照它们各自的承诺所确立的各种合约,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牵制,为发起人和投资者各自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进而达到风险分担、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风险的伴生性,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给融资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整个证券化业务过程每一业务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4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以下四类: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即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账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本文探讨的重点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摘要:本文以现代资产信贷化为研究视角,首先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特点做出多维度剖析,然后聚焦于深化市场化运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期待为加快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
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开始实施试点操作,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展示出自身的特点,为进一步推动该项业务的发展应该继续深化市场化运作的程度。
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特点剖析
第一,资产证券化试点经过了多轮审查,但是其仍旧不属于商业银行的常规化业务。现阶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产品的发行需要经过行政审批,在发行机构的发展中没有像贷款、存款等业务那样实现常规化。第二,基础资产集中在对公贷款这一部分当中。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中,基础资产主要集中在了那些比较优质的企业当中[1]。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1)可以实现证券化的资产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2)对公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轻视资产而重视负债表的效应是比明显的;(3)在试点操作的角度分析,在实现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单笔贷款的规模是比较小的,而笔数是比较多的,抵押物的手续变更是非常复杂化的,这就使得操作的时候往往需要消耗巨大的成本。第三,交易的结构比较简单、透明化程度比较高。欧美国家与地区在证券化的过程中基本上应用的都是“发起———分销”的复杂模式,在这一点来看,中国的操作过程中,普遍利用的是信贷资产中出表型资产支持证券化,所以交易的结构是比较简单、透明的。从基础资产分层这一角度上来看,欧美国家与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将基础资产进行多层打包,之后再实现证券化操作,从而生成复杂的产品,例如CDO等,与原是资产相比来看,分销产品的期限与风险特征都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从我国试点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交易结构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了该行业当中那些比较优质的对公贷款的单层证券化操作,基本上不会实施比较复杂的“再证券化”。从信用增级的角度上来看,国外的产品通常都需要大规模的外部信用增级,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产品评级的持续性增高,其中最普遍的就是CDS。而我国在证券化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集中在那些资质比较优秀的企业当中,优质化的资产以及基础资产在证券化过程中会生成现金流量,这样的模式就使得清偿安排实现了简单化,在发展实践当中基本上是可以满足优先档证券评级的时候实际需求的信用增级量的。第四,商业银行是证券化过程中的主要投资主体,整个市场的吸引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我国金融业发展实践中,信贷市场中支持证券的80%左右都是商业银行,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的参与程度仅占15%左右[2]。近年来,在固定收益市场的整体收益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水平对于投资主体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上都属于过手型使收益形式,这就导致收益率水平直接受到证券化所消耗的成本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如今的信贷市场环境之下,让那些优质化的信贷资产去支持证券的操作过程中是非常难以找准发行时间节点的。在整个发展历程当中,定价与发行中普遍披露出的基本问题,使得发起主体的各个商业银行相互是持有信贷资产证券的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化。
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思考
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研究
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发挥的金融功能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存量资产运用现金流分割技术进行分拆、重新整合并将之标准化以在金融市场发行流通的过我程。在这个过程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了资源配置、提供市场流动性、提升信息透明度、金融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等金融功能。第一,资源配置。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创设出可以进行交易流通的证券凭证,这样就为非信贷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配置信贷资产的渠道。同时由于证券化将信贷资产的现金流重新拆分和组合,允许不同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来配置不同信用等级和期限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使得被证券化的信贷资产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流向非银行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以及非居民部门,帮助社会经济资源达到均衡状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第二,提供市场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盘活存量行为有提供市场流动性的作用,通过证券化而创设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载体和工具。同时,证券化的分层处理将信贷资产转变成为不同期限的独立证券,可以将流动性载体进一步细分。第三,提升信息透明度。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生命周期过程中,投资者对证券的底层资产、证券的交易和期限结构以及贷款服务机构信贷回收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在由间接融资体系向直接融资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将某单一金融机构掌握的资产信息转化为市场所要求的披露信息。由于金融市场投资者种类多样,因此市场的披露要求相对于原信贷金融机构内部而言,信息覆盖范围会更加广泛,披露内容会更加全面,对负责信息采集的贷款服务机构的要求也会相应提升。第四,金融风险管理功能。该功能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在金融系统层面,资产支持证券在不同类型机构配置的同时,也将金融风险重新分配给了不同类型机构,从而使得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结构得到改善。其次,在金融机构层面,金融机构通过配置多类型、多地域、多行业的资产支持证券,能够有效分散自身因某要素冲击而产生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在配置资产支持证券的同时也在优化自身投资组合的风险结构。而出售资产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证券化资产出表来优化自身资产配置,从而降低金融风险。第五,价格发现功能。资产支持证券在有组织、规范化的市场进行交易,众多市场参与者将自身对证券化资产的判断集中体现到交易价格上,从而达到资产价格的动态均衡。
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功能的逻辑和层次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挥着多种金融功能,但这些功能并非是零散割裂的。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观察,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发挥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这也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其他金融功能的发挥均围绕着资源配置功能展开。金融系统不仅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分配社会资源,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是买卖双方对证券化产品的交换,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在资本品余缺双方之间进行调剂,以达到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目的。其他金融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提升信息透明度、价格发现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功能,而提供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管理是其外延功能。在内涵功能方面,提升信息透明度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必要手段,而完成证券化交易就要求必须发现和确定价格,资源配置功能是这两种功能的充分条件。在外延功能方面,提供市场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管理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均是流动性载体和流动性提升的直接体现,而交易结果又在客观上分散了金融风险,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宏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观察,资源配置属于宏观金融功能,而价格发现、提升信息透明度、提供市场流动性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属于微观金融功能。在宏观金融功能方面,资源配置功能能够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地将社会资源在生产效率不同的部门之间转移,从而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增加了政府调节经济的渠道,为金融政策实施增加了新的传递渠道。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交易价格和规模也能成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微观金融功能方面,提升信息透明度是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的前提基础,正是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有效传递,才能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得以达成。价格发现和提供流动性功能均是由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行为抽象而得,一方面反映了资产支持证券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场资金的运动方向。综合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发挥着多种金融功能,而这些功能蕴含着逻辑关系。以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更容易指出其作用实体经济的本质,从而帮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阻碍金融功能进一步发挥的制度问题及改善建议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市场制度的完备与完善,而当前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阻碍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进一步发挥金融功能的制度问题。一是市场还存在着被人为分裂的现象,虽然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但一些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的资产证券化却在交易所市场运行,如此分割使得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等均受到影响。二是信息披露水平尚不完备,由于监管部门对该方面的要求尚不明确,加之发起金融机构以及实际债务人的意愿,造成证券化的底层资产难以被投资者以公允的第三方渠道获得,直接影响信息披露功能的发挥。三是资产风险隔离存在法律瑕疵,体现在信贷权属转移后,征信信息、抵质押权等及时变更的问题,会阻碍风险管理功能发挥。四是证券化产品的税收问题,重复征税造成证券化成本上升,影响市场的参与意愿。五是市场参与者覆盖程度问题,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而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机构,银行相互持有各自的证券化产品,信贷资产无法有效地在不同类型机构之间进行余缺调剂,进而造成资源配置和金融风险管理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在新时代经济建设与金融监管格局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功能,我们应该多措并举来完善市场的建设。第一,我国应该考虑在明确监管机构权责的基础上统一债券市场,统一的市场会破除割裂造成的价格利差,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二,利用登记托管机构的市场公允性,授权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市场服务职责,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第三,相关部门应该相互协调以完善征信、抵质押、税收等方面的制度制约。第四,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合格投资者的准入标准,促进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总之,信贷资产证券化发挥着多种金融功能,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其金融功能的发挥,从而提升信贷资产证券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者:乔博 刘波 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
摘要: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由于它具有改善银行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2007年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元年,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和全球性的风险,如何控制风险增加收益已成为国内银行的当务之急,而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已经被国外资本市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相信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SPV;银行风险管理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背景
银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用金融创新来进行风险控制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共识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由于它具有改善银行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作用已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获准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2005年12月15日,建行国开行同日发行了首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中,建行发行总额约30亿元,国开行发行总额为41亿余元因此,加强对贷款证券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LBS:Loan-backedSecuritizati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其未来现金流可预测的银行信贷资产进行重组建立资产池(AssetSpool),以资产池内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通过风险隔离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性融资行为其核心在于对贷款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对于单个贷款,其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对于一组贷款而言,尽管整个组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合中每一贷款现金流的特性,但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整个组合的现金流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实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上市银行的估值水平并未体现出银行业的盈利能力。2007年银行业估值水平最高时,行业平均市盈率可达40倍,而2011年11月,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仅为6.7倍,2012年动态市净率已经迫近1倍。股价表现偏低,必将直接影响到再融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寻找资本补充的新机制。最近,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第一届信用增进行业高端论坛上表示,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加权资产转移到表外,降低核心资本需求,这样资本市场就有空间用于实体经济发展。遵循这一思路,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现金收入的资产(即所谓的基础资产,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并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800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2亿元地产投资券。之后,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工作虽在中国偶有闪现,但并不成系统,尤其是资产证券化是否会放大金融风险一直也是监管层、学界以及业界不断争论的焦点。直至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资产证券化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工作才开始了具体进展。
2005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组,并由多家部委参与相关工作。该工作组的任务是为阻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管理问题找到综合的解决方案。2005年4月2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试点管理办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得以确定。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公布后,作为试点,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建元2005-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和开元2005-1(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计融资72亿元人民币。2005年因此也被称为“资产证券化元年”。2007年~2008年,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也纷纷加入了试点,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2008年11月,浙江银行发行了浙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本轮试点中发行的最后一支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国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属性以及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危机的“贡献”的争议不绝于耳。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也因此戛然而止。整个试点期间,各家商业银行总计发行了541.4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二、资产证券化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
重新审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的确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以及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