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3:5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业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业务

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研究

当前,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正面临新的挑战。2018年以来,政策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国家严控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政策持续出台,并进一步严格管理金融行业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还款、办贷模式单一等发展弊端逐步显露,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与中长期信贷业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已成为全行共识和当务之急。

一、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现状

中长期信贷业务是现阶段农发行服务“三农”最主要的手段。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农发行资产总额69135.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50400.6亿元(人行口径),占总资产的72.9%,而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0510.1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量的60.5%,在农发行总资产中占比达到44.1%。可以说,信贷业务是农发行的主体业务,而其中中长期信贷业务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从支持领域看,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余额25677.74亿元,占全行中长期贷款余额的84.16%。而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中又以棚户区改造(占比44.25%)、城乡一体化建设(占比23.69%)、农村公路建设(占比12.04%)等为主。此外,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近年来还扩展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扶贫、农村物流、产业企业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领域,但这部分业务在全部中长期信贷业务中的占比为4.94%。从信贷模式看,当前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存量和增量均高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其中又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农发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已超过七成。从还款来源看,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尤其是基础设施类贷款)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以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还款的项目占比非常小。

二、中长期信贷业务在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定位

2017年以来,农发行提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发行在坚持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前提下,正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长期信贷业务作为农发行支农报国的主要手段,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已成为农发行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亟需破题的重点之一。因而,必须加快推进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着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作为中长期信贷业务主战场和转型的发力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和骨干作用。要把握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的基本定位,必须筑牢两个根基,把握三大重点。一方面要筑牢粮棉油业务这个立行之基,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筑牢全力支持脱贫攻坚这个履职之本,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功能的职责,主动作为,服从于党中央大政方针。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稳中有进,培育一批优质实体客户群;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阔步挺进,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梗阻”问题;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前进,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从政策性金融发展趋势看,农发行必须也必将建成更加完善的功能齐全、手段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进而通过这一体系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也只有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中,中长期信贷业务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三、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主攻方向

查看全文

零售信贷业务审计趋势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零售信贷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创新,“信贷工厂”模式因其具有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作业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探索和运用的信贷模式之一。随着“信贷工厂”模式的探索和运用,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信贷工厂”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含义。“信贷工厂”模式又叫淡马锡模式,是指银行做信贷业务时,像工厂流水线、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进行批量处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零售信贷业务。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区域群体、市场群体等,创新研发出标准化信贷产品,并将业务流程划分为多道程序,从客户营销,到受理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以及清收等,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该模式通过对零售信贷业务进行批量营销,提高客户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的规模效益。(二)发展现状。国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杭州银行等都采用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建设银行2007年10月引进淡马锡“信贷工厂”业务模式,在镇江分行试点开展,“镇江模式”成功后,在全国推广,主要采用的是准事业部制的组织框架。中国银行设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部门和人员,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围绕“产品、流程、人才”等三大核心要素,通过“营销、管理、风控”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国推行“信贷工厂”模式。

二、给银行内部审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信贷工厂”模式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和变革,为审计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内部审计最大的难题在于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全,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更难,数据分析主要靠简单的模型和人工电脑筛选,落后的手段无法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被审计单位。“信贷工厂”模式可以集中获取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化与多元化分析,从复杂的数字数据中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向联网审计、动态监控模式转变。(二)挑战。“信贷工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给银行内部审计也带来了巨大挑战。1.审计目标面临挑战。传统零售信贷业务审计目标往往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和一般合规性审计。主要是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检查零售信贷业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从而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保证零售信贷业务规范经营、稳健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评价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显现不足,特别是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经营方式日趋复杂,传统的审计目标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已难以满足提升银行竞争力的要求。2.审计手段面临挑战。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审计方法是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通过零售信贷业务简单数据模型和计算机辅助分析,评价零售信贷业务资产质量状况、区域风险状况等,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高风险区域确定为审计对象和审计重点,进而对抽样单位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最终确定零售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状况。审计方法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来抽取样本,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弱。“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审批数量的快速增长,经营业务系统产生巨大的业务量,常用的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面临严峻挑战。3.审计技术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内部审计所面对的审计数据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受技术力量限制,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业务的发展32中国内部审计20177需求,虽然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一些审计管理软件,这些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商业银行“信贷工厂”模式,这样一个大型规模项目,对审计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内部控制弊端以及联网实时监控和跟踪核查监督提出了更高的需求。4.审计职能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往往是事后审计,查错纠弊在“为业务服务、为业务发展提供评价、咨询功能”等方面体现不足。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审批的快速化和操作的流程化,使得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业务风险更加隐蔽,产生的系统性危害更大。如何实现事前、事中审计,做到防范重于查处,传统的审计职能面临挑战。5.审计重点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实现了产品设计、客户准入、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二是将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规则嵌入到业务管理控制系统中自动执行;三是合作第三方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些使得审计重点将发生转移。

三、零售信贷业务审计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剖析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景

一、我国各类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为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融资需求,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完善拓展,促使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助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

1、个人住房贷款。2002年初开始修改《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2002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在贷款的发放及相关方面一直给予支持和优惠,同时对房地产的开发及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也非常重视。2010年初,针对第二套住房贷款购买的家庭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汽车消费贷款。目前,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汽车消费信贷需求不足。其次,汽车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此外,汽车登记系统缺乏全国联网,也是银行信贷后无法跟踪监控的薄弱环节之一。据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是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建议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的开发来发展汽车金融公司,且在车辆抵押和登记、违约处置等诸多非金融环节方面有法规保障。3、助学贷款。自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以来,经办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很不高,其根本在于过高的成本和防范措施的风险。然而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助学贷款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完善,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带来了希望,也给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二、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消费信贷业务为个人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了便捷,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本身的国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政策弊端,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1、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缺失。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体系的东西,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多个方面。现今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范围比较狭隘,只有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却不能全面有效反映出个人资信状。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存在缺少法规制度监管、居民本身的信用意识不强以及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2、消费信贷业务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域差异都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内陆的东中西地区、沿海与内陆城市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都极不平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发达城市如江浙沪以及经济开发特区城市的消费信贷额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占有率却不到20%,其在农村的占有率更低,发展极其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借贷极其不便;其次,由于地方落后,很多流通渠道不通畅,很多银行对农民的信贷消费需求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给予重视;其三,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农民的消费信贷观念薄弱。3、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我国银行一般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才发放消费贷款,从而降低银行的损失程度,然而现实中抵押品变现的费用相当高,抵押型消费贷款形同虚设。另外,我国缺乏可靠及信用高的担保机构,对于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一旦借款人无力还款,在无风险转移机制的情况下,一切损失和后果都将由银行自行承担,对消费信贷业务的继续开展十分不利。

查看全文

主销区粮油信贷业务分析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粮油信贷业务的政策基础和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福建作为全国第三大主销区,如何实现粮油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粮油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产需缺口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800万亩左右,常住人口391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全年粮食总产量在65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地,沿海地区粮食产量较少。粮食消费需求在1800万吨以上,每年需从省外购进和进口粮食超过11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人口流入及刚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粮食产需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对优质绿色高品质粮油需求与日俱增,特色品种、精深加工和中高端粮油产品等需求快速增长。(二)物流体系发达,粮食贸易活跃。福建境内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18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路程超过5228公里,在厦门东渡、莆田秀屿、漳州招银、福州松下码头等港口建设粮油进出口中转市场,形成以跨省水路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依托便利交通和发达物流体系,粮食流通比较活跃,先后新建、扩建、改造20个辐射能力强、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每年粮食批发交易量在340万吨左右,调入粮食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有部分转销广东、广西等地。2017年仅厦门市粮食购进总量就达623万吨,其中省内外的中转贸易量达到406万吨,同比增长25%。(三)加工产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全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年稻谷加工能力986.7万吨,油料加工能力592.9万吨,食用植物油精炼能力215.5万吨,生产饲料能力1144.5万吨,食品加工能力94万吨,粮食深加工能力13.5万吨。加工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平均加工处理能力偏低,以原粮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产能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供给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粮油加工行业整体效益提高。(四)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占主导。近年来,福建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市场份额逐步向大型和龙头企业集中,以中粮控股企业、象屿集团、国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流通企业贸易量增加,大量小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被迫转型或退出,但民企仍是福建粮食经营主体。从统计数量看,全省粮食购销贸易类企业近120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比80%;全省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国有企业仅有5家。从粮食经营各环节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以政策性储备订单为主,收购总量较小,仅占全省商品量1/3左右;粮食、饲料、油脂加工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基本退出加工市场。

二、福建粮油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油信贷主体作用不够突出。一是市场化粮油信贷总量偏小,与福建粮食需求不相匹配。至2018年11月末,市场化粮油贷款余额仅19.1亿元,占粮油贷款总量的11.79%,信贷支持企业的粮食市场供应份额不到45%。二是客户群体相对较小,不能满足粮食市场调控要求。受经济下行影响,近三年粮油客户共退出32家,授信减少34家,其中已退出而在全省稻谷、小麦、油脂等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有11家。目前,除各级储备企业外,全省市场化粮油客户仅24家,全省一半以上县级机构没有市场化粮油信贷客户,有的二级分行甚至1家市场化粮油客户都没有,这与农发行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粮食信贷主导作用要求极不相符。三是粮油信贷主要投向国有企业,粮食全产业链支持明显不够。在粮食购销储贷款总额中,各级储备和政策性国有购销企业贷款占比80%左右,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民营企业信贷占比不到20%,粮食全产业链、粮食供应链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二)客户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服务理念有差距。在长期封闭管理影响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坐等客户上门、被动营销的情况比较普遍,习惯用政策性产品来对接市场化业务需求,存在思想僵化、模式固化、人员老化等与市场脱节脱轨问题。二是信贷产品单一。农发行粮食信贷产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咨询顾问、国际结算、现金理财没有专业团队,缺乏信贷服务增值项目,融资融智不能有效结合。信贷产品单一,无法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采取差异化服务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办贷效率低下。前中后台以及上下级机构尚未真正形成一体化综合服务,各部门在业务发展中对风险防控、合规办贷的理解把控尺度不一,信贷业务制度、流程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办贷环节多、流程长,不能满足市场化客户办贷时间短、效率高的期望,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转向商业银行。四是结算手段落后。与商业银行相比,离柜业务发展明显滞后,网络结算尚未大范围推广,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现代结算工具尚未起步,客户资金使用、货款回笼管理不方便,结算服务体验感的差距抵消了农发行规模、资金、价格优势。(三)风险防控压力大。一是市场化条件下的经营风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以粮食储备管理为主,市场经营意识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不大,小、弱、散特点明显。当前,实体经济经营未见明显好转,风险企业频发,市场风险防控压力大。至2018年11月末,全行粮油不良贷款企业13户、余额2.23亿,不良贷款率1.39%。二是企业财务不规范的授信风险。大部分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等问题,对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难以全面真实了解,特别是对投入的权益性资本、往来款项、民间融资等情况难以核实,银企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资金需求准确测算,容易产生多授信、超授信和资金被挪用风险。三是灵活经营的库存监管风险。民营购销贸易企业经营灵活,库存变动频繁、资金周转快,存在“一头在外”甚至“两头在外”现象,开户行难以及时核实粮油库存库贷挂钩情况,对库存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多头融资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部分客户尤其是大客户存在多头融资、融资结构多样化问题,在金融机构多头授信情况下,企业融资过度问题突出,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短贷长用,一旦银行抽贷,企业生产经营易陷入困境,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增大。

三、福建粮油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途径探索

查看全文

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建议

从2014年推出以来,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对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引起了各方关注。为进一步发挥好其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当前湖南扶贫小额信贷业务仍需在制度设计、内部管理、风险防范、考核评估等方面进一步规范。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机构共对1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进行了评级,评级面99%;对166万户贫困农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金额423亿元,授信率85%;累计对38.9万户贫困农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4.8亿元,贷款余额142.9亿元,同比增长52.2%。目前,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户贷户还”、“分贷统还”。“户贷户还”模式主要支持符合“四有两好一项目”(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并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或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脱贫。“分贷统还”模式指在扶贫产业项目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指定项目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贫困户作为承贷和受益主体申请贷款,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使用、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偿还贷款本息。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机构以“户贷户还”模式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有22万笔,占扶贫小额信贷总笔数的62.3%;贷款余额89.5亿元,占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的62.7%。以“分贷统还”模式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笔数13.4万笔,占扶贫小额信贷总笔数的37.7%;贷款余额53.4亿元,占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的37.3%。

二、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原因

(一)信用风险。扶贫小额信贷是银行发放的商业性贷款,与一般贷款一样都有信用风险。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不高,但由于贷款对象的特殊性,且未来三年贷款将集中到期,其信用风险值得关注。一是部分贫困户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小额信贷是政府给的扶贫资金,不需偿还;有的认为只要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即可获得贷款,无需生产项目。二是有的贫困户获得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没有将之用于生产,而是投入了建房、购置家庭用品等消费领域。三是部分贫困户由于缺技术、缺头脑,比普通农户更容易投资决策失误、经营失败。四是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贫困户经营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收益,难以偿还银行贷款。五是个别贫困户存在逃废债等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二)操作风险。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中,未严格按程序办理业务,存在不规范操作。一是评级授信不扎实,资料不完善。如未按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评级授信,存在简单的按照户均3万、5万或按家庭人数评级授信,评级授信资料不完善等问题。二是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共同借款人双签、征信查询等基本制度等。三是贷款用途不符合规定。部分扶贫小额信贷实际用途与借款申请用途不一致,有的银行发放的部分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建房、装修等消费类支出。四是贷款期限不合规。有的银行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期限超过规定的3年期限。五是“分贷统还”模式下,银行难以有效监控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风险,有的被投向了房地产、平台公司等非扶贫领域。(三)法律风险。在“分贷统还”模式下,扶贫小额信贷以贫困户名义借、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存在“户贷企用”、“户贷村用”、“户贷社用”等多种形式,实际用款人按固定比例给贫困户分红。有的“分贷统还”项目,实施主体为当地政府选定,贫困户甚至并不知情,也没有实际参与。用款人、受益人的分离,有的项目在贫困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冒名贷款,容易导致贷款的权、责、利不对等问题,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四)政策风险。一是贫困户名单变动导致的政策不连续问题。由于贫困户重新识别、脱贫等因素,各市(州)贫困户名单一直在动态调整。对调出建档立卡名单、但已获得扶贫小额信贷的借款人,扶贫部门仅贴息一年,要求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不享受风险补偿政策。对这一政策,有的借款人存在抵触情绪,拒绝偿还贷款。同时,原贷款若再无政府风险补偿金的风险抵补,风险敞口也将随之扩大。二是给扶贫小额信贷下达行政指导性计划导致的过度融资问题。省级有关部门按贷款覆盖面、户均贷款等指标测算扶贫小额信贷任务数,下达给市(州)政府,有的市(州)层层加码,少数县(市)为完成贷款投放任务,存在没有充分、有效甄别贫困户真实需求、通过“分贷统还”将小额信贷集中发放给政府选定的企业、平台公司使用的现象。三是“分贷统还”模式异化导致的市场化融资风险向政府性债务风险转嫁、单纯的银行信用风险向社会稳定问题转化的隐忧。在扶贫小额信贷的制度设计中,政府风险补偿金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风险进行兜底。“分贷统还”模式下,扶贫小额信贷涉及的主体增多、金额增大,借款人、用款人分离,银行贷后管理难度增加,一旦企业因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容易导致单纯的信用风险向地方政府、贫困户传递、扩散,导致风险扩大化、复杂化。四是贴息、风险补偿不到位等导致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据调查,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要经过村、乡镇、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流程繁琐,按季贴息难以严格执行,贫困户不能及时享受贴息政策,贷款利息时常逾期。同时,部分市州风险补偿政策没有完全执行到位。

三、防范风险的主要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买方信贷业务

一、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查看全文

棉花信贷业务论文

一、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提高棉花收购信贷支持水平

针对河北省棉花贷款客户点多面广,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状况,该行大力推进客户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实施“育点、延线、扩面”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主动营销,引进优质客户。国家实施棉花临储政策后,棉企盈利主要依靠交储实现。规模小、实力弱、没有交储资格的企业无法实现盈利,致使河北省棉花收购企业数量锐减。农发行河北省分行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详尽调查辖内400型打包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加工能力、信誉、销售方式等情况,主动宣传信贷政策,灵活运用营销手段,大力引进各类资信好、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棉花企业,从源头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相统一。二是支持仓储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为改善河北省棉花加工企业小、散、弱的格局,有效破解制约企业扩大经营和贷款投放的难题,该行通过支持大型仓储企业做大做强,延伸棉花产业化发展链条,有效带动了当地棉花初加工产业的发展。2013棉花年度,该行向辖内7家大型仓储企业发放棉花收购贷款38.95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83%,带动了省内156家棉花初加工企业合作经营、共同发展,切实发挥了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加大客户培育。对有发展潜质的客户,充分发挥信贷引导功能,通过优化组合贷款品种、简化工作流程、优先供应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灵活贷款方式等一系列信贷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增强经营能力,逐步发展提升为系统战略性客户、黄金客户。省分行下发了《关于支持战略黄金客户做强做大的指导意见》,在总行评定黄金客户和战略性客户的基础上,又筛选了一批省分行级战略黄金客户,有效实施战略性客户的年度审核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了“战略性客户为主导、黄金客户为重点、一般客户为补充”的客户群。2013棉花年度,全省棉花购销类战略黄金客户占全部棉花购销类贷款客户的27%,累计贷款量40.85亿元,占全年累放额的87%。四是坚持动态管理,淘汰劣质客户。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于不注重自身实力积累盲目扩张、经营能力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的企业,逐步予以淘汰。2013棉花年度对6家棉花企业实行了信贷退出,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

二、首创“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随着棉花市场放开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行棉花收购贷款业务一度出现萎缩的趋势。对此,河北省分行于2008年首创了“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扭转了棉花收购贷款管理工作上的困境。一是“点包放款”。由借款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先行收购籽棉,待加工成皮棉后“入库点包”,农发行根据借款企业实际加工出的成包皮棉的数量,按照收购贷款有关规定对其发放棉花收购贷款。二是“仓单质押”。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监管的库存皮棉所生成的仓单权利质押给农发行,确保贷款有相应物资作保证。三是“库存赎回”。借款企业出库(销售)委托监管的皮棉库存,必须采取“出库报告、先款后货”的办法,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四是“第三方监管”。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借款企业将收购加工出的皮棉委托监管第三方负责保管。2008棉花年度以来,通过推行“仓单质押贷款”管理模式,全省棉花收购贷款投放量逐年提升,2008棉花年度放款9.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188万担,到2013棉花年度达到了47.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632万担,成功实现了银企双赢。

三、以临储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棉花主体业务

国家连续三年的敞开式临时收储政策,为棉花初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是农发行棉花主体业务发展的重要机遇。河北省分行一是创新推出“见单放款”方式。在严格贷款资格准入的基础上,对棉花企业收购的用于交储的棉花提出“见单(《储备棉初验入库单》)放款”的支持政策。即:棉花企业竞拍国家临储成功且将企业收购加工皮棉库存运送到棉花临储代储库后,贷款行根据驻库纤检人员检验后出具的《储备棉初验入库单》金额发放收购贷款,待中储棉总公司正式验收入库、下拨资金后,在2个工作日内收回贷款本息。2011棉花年度以来累计“见单放款”62.2亿元,支持企业累计收购皮棉693万担,全部成功实现交储并按时收回贷款本息。二是实行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在临储政策的支撑下,河北省辖内的大型现代化棉花仓储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如果实行第三方移库监管方式,不仅增加企业负担,对其优越的存储设施也是巨大浪费。河北省分行引入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和信贷员驻库监管作为第三方移库监管的重要补充。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委派专职监管人员驻库进行24小时监控,皮棉入库经农发行、借款企业、监管公司三方核实后,开户行根据皮棉数量、等级等,发放贷款予以支持;棉花出库时,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这一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在银行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把“安全锁”。三是实施棉花库存浮动抵押。针对企业自身可抵押资产不足、难以解决足额担保的实际,河北省分行对企业资产抵押、担保没有足额覆盖的贷款形成的棉花库存办理抵押,走出了一条既能有效防控风险,又能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子。

查看全文

农村信贷论文:小议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本文作者:吴艳王林萍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一般采用了对农户进行选择性的贷款。这也直接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上有严重的倾向性,一些急需信贷金融支持的低收入者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我国贷款地域限制越来越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开始逐步向城市回流,“非农化”倾向与最初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管理相互背离,导致金融机构支农效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金融机构不多,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增高,农村金融风险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首先,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农户小额信贷是建立在农户讲信用的基础上发放的贷款,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提倡建立一套科学、合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如确定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调动信贷员管好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乡村的信用意识。通过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与信用社签订“农户诚信协议”,以加强农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同时强化农村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从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诫机制。再次,创新信用社合作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并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合作制改造,变虚置合作为以利益联结合作,将分散的小额贷款客户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互相监督约束、互为激励促进的多个信用合作小组,信贷管理人员直接与合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地解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障碍,降低监管成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管理首先,要强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和担保公司相关制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制度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而在风险控制前提下,不断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如山西平遥日升隆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活动,把小信贷“示范村”的试点与村委会合作来控制风险,并尝试推出“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农户”四位一体的贷款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

其次,小额信贷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数据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再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非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过渡,小额贷款公司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村镇银行,进而全面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但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体系的引入,可以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经营。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国家财政资金仅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随着我国金融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利率,以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弥补小额贷款的风险成本。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特征,小额信贷机构多具有政府背景,以公益性为目的,盈利动机不强。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吸引商业资本需要进行进一步商榷。虽然,这些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可能会通过盈利来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目前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低利率水平才能使小额贷款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来促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自发形成供求平衡的运作机制。完善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国内所有中资银行联网,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开始纳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等原因,还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社征信系统,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较高的现状。因此,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联合,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诫机制,进而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尽快考虑将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银行开户、结算体系,以依托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来防范其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方便小额信贷机构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为重点支持当地的产业,可以在业务量大的乡镇采用现代银行管理的客户经理制模式,及时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3]。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相关监管法规我国政府进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展以来,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对小额信贷不够重视。政府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扭曲效应,特别是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法律不健全,导致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监督缺位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需要规范对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立法,给予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其从政策边缘转变为合法经营,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权利,促使其建立有序发展的规则与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农户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防止农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因为缺乏金融知识而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查看全文

企业信贷业务问题与策略

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业经济飞速发展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最为活跃的基本细胞。它为扩大就业,避免人口流动、增加税收、繁荣地区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它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但由于各种原因,从小微企业诞生开始,就很难得到经融机构较为良好的信贷业务服务,从而导致了许多优异的企业不得不常常遭受资金窘迫的钳制。

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难点

(一)小微企业自身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小微企业存在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道德风险。小微企业大多是从自身积累开始的民营企业,自身起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员工专业素质不高,这就难免出现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不需要公开的,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出现侥幸心理,一些小微企业就是出于此种心理,常常制造多本账目表格来应付相关上级部门的检查,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严重失真失实的财务当然不可能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业务。

2.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经营成本增高造成赢利空间缩小,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最初的起点都是依靠自身慢慢积累成长起来的家族式企业,这不仅导致资金不强也容易出现创新能力低,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生产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产业上,而销售途径又往往集中于依靠大中型企业,这就导致企业销售途径狭小,同化现象严重,主动权不大。

(二)金融机构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分析

摘要:借鉴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思路、设计理念,运用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形成的方法论,利用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的原理,推动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探索引导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创新、体制变革以及流程再造工作。提高信贷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差别化、专业化水平,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贷流程生态环境。

关键词:放管服;银行信贷;流程优化

一、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省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放管服”改革的根本在制度创新,关键是流程再造,核心是体制改革。2019年以来,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一系列纲领性文件①,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为数字政府建设、“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实施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障。文件提出,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三级十同”②。按照“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的要求,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推动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关联事项“一链办理”,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持续“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部建立窗口无权否决机制。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倒逼服务承诺落实等。银行信贷流程优化可全面借鉴政府放管服改革中有关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比照政务服务管理运用的无否决权受理、容缺受理、政务服务好差评、“六减”③、一次办好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信贷流程优化制度体系,形成长效的改革机制,确保信贷流程优化有规可依,有序推动。

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背景及建议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继续逆周期调节,国家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拉动,大量基建项目上马,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开始发力,正是银行对公业务重振雄风之年。因此,存在对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亟需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尽快纾解流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各商业银行可学习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相关的设计理念,借鉴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形成的方法论,利用流程优化的原理做法。从结构、方法、手段角度,梳理信贷业务事项和流程,力求做到标准化;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和效果。比照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六减”思路,在“减”和“简”上做文章,为银行授信业务做减法,变繁为简,为基层减负。提高信贷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差别化、专业化水平,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贷流程生态环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