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3:23: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配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配给

我国信贷配给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而对信贷配给现象作出更深入研究是斯蒂格利茨和韦兹。1981年,以斯蒂格利茨和魏斯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金融深化论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在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的理论(以下简称S-W模型)中,论证了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因此,信贷市场上的信息必然是不对称的,由此而产生的“人为”的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使得银行业无法完成对自身信贷资产的全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刺激效应和逆向效应有关。从信息不完全发生时期看,事前信息不完全是信贷交易发生前银行缺乏辨别顾客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这时,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使利率上浮,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贷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这就是“逆向效应”;事后的信息不完全是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使得银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的充分信息,接受较高利率的顾客在获得贷款后,必然追逐高风险项目,这就是“刺激效应”(即道德风险效应)。由于利率双重效应的存在,贷款利率的上升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来配给资金:当信贷市场上出现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时,银行会把利率定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顾客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借贷市场上均衡信贷配给可以实现。S-W模型强调了由于市场微观主体的逆向选择作用,存在着比瓦尔拉均衡更稳定的信贷配给均衡,它使得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可以通过利率的甄别机制(ScreeningDevices)来选择贷款对象(避免高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查看全文

小议信贷配给产生的因素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成为产生信贷配给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从企业的项目选择及贷款偿还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探析,以解释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粗浅的防范建议。

一、从项目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

首先对项目选择风险进行分析。假定一个企业决策者有优、劣两个项目可供选择,优项目可以按概率PG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G;劣项目可以按概率PB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B,那么优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GG,劣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BB。项目的好坏取决于预期收益水平,而并非取决于项目的单位投资产出。一个预期收益高的项目即使其单位投资产出低也是一个优项目,而一个预期收益低的项目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出也只能是一个劣项目。由于银行是从项目投资者处获得固定收益,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它当然希望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优项目。

但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不完全遵从银行的意愿。在银行不监管企业使用贷款R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自觉地选择优项目,即PG(G-R)>PB(B-R)(1)

对式(1)进行变换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业选择优项目和劣项目的贷款临界债务量,它意味着银行为了避免企业选择劣项目而把贷款的数量控制在RC以内。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计算RC谈何容易,银行不可能了解所有企业的所有可选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成功的概率,所以银行往往预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E=P′N′。

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优项目,故在开始阶段,银行预期收益E随R的增加而增加;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劣项目,而劣项目成功的概率PB极小,所以银行会选择一个适当的信贷量RS,它是一个与预先设定的预期收益E相对应的信贷量RY很接近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RS=RY+ε,ε是一个很小的正数,以保证RS不能大于RC。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控制对借款者的满足度(即信贷配给)来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风险。

查看全文

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探析

1理论分析

交易费用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科斯认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投机主义(Opportunism)、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少数交易(SmallNumbers)、气氛(Atmosphere)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ic),是造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农户和银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二者之间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均不能对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变化做出完全的分析和预测,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和银行双方都会把未来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容纳在合同里,农户为了规避风险,会尽可能降低约定利率,银行为了弥补可能的风险损失,会提高约定利率,导致双方的交易预期被拉大,订立契约的议价成本提升。笔者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以农户和银行2方面的视角,建立了2个参与约束模型,分别去定性分析影响农户和银行参与市场的因素。1.1农户模型设农户的贷款规模为S,贷款利率为r,农户的贷款成本就是rS,同时,农户进入金融市场,需要付出交易费用(包括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可能发生的人际成本、寻租品等等),设这一成本为T。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为了防止道德风险,通常要求农户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品,因此,农户就要放弃抵押品的一部分权利从而产生机会成本,将这一成本设为M。农户还面临着不选择贷款,也就是低资本状态下的经营活动可能取得的收益,把这一机会成本设为y。由此,可以得到农户选择借贷产生的成本函数,即:C=rS+T+M+y(1)从收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外部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户本身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农户经营成功几率,设为变量p,并且假设农户成功经营能获得的收益为Ys,农户失败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为Yf,其中Yf是小于农户的资本投入量的。由此,可以得到农户的收益函数就是W=pYs+(1-p)Yf(2)当W>C的时候农户才会选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即:pYs+(1-p)Yf>rS+T+M+y(3)式(3)为农户的参与约束模型,由公式可知,农户的贷款风险和贷款成本很高,尤其当T市场的交易成本很高时,农户的借贷欲望会降低。且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考虑,农户面临的贷款利率中也存在着银行为转嫁风险而设置的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成本,农户在比较陡峭的市场需求曲线下,没有议价的权利,只能接受这一风险成本,而且农户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难提供抵押品。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的预期收益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户在高资本高负债的经营条件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中,笔者认为农户本身偏向于风险厌恶,因此大部分的农户在利率均衡水平下往往会选择退出。从银行方面考虑,银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主体,在贷款申请的审核上,会受到审查人员个人素质以及审查能力的限制,必然会出现审核误差,甚至寻租行为,这就使得农户获得贷款增加了交易成本,假设银行通过申请人申请的概率是v,有(1-v)比例的合格申请者不能够拿到贷款(0<v<1),把这一比例结合在(3)式中,可以得到:v[pYs+(1-p)Yf]>rS+T+M+y(4)即农户本身的收益函数要乘上一个几率v,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v,即可得到:pYs+(1-p)Yf>(rS+M+y+T)/v(5)由于审核成功概率v是银行对于农户产生的影响,为农户的外部交易成本,如果农户申请失败,其已付出的交易成本得不到补偿。从以上分析框架可知,农户进入正轨金融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而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农户经营难度很大,往往预期收益无法覆盖产生的成本,农户主动选择退出正规金融市场,而选择民间借贷。1.2银行模型以银行为主体建设模型,银行在借款给一位农户的同时放弃了借给其他申请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把这一机会成本设为Mb,银行贷款依然有损失的可能(这里只讨论农户经营失败后的还款能力缺失带来的违约损失),依据上文的假设,设e为农户在经营失败下平均还款水平,可以推导出银行的损失为D(1-p)(1-e),把银行的监督和人力成本设为H,银行的成本函数即:Cb=Mb+D(1-p)(1-e)+H(6)对于银行的收益,假设在本息成功收取时贷款收益为Dr,在农户经营失败的情况下,其所能收回的钱款数为De,其收益函数为:Wb=Dpr-D(1-p)(1-e)(7)当Cb<Wb时银行的才会放贷,银行的供给函数即:Dpr>Mb+2D(1-p)(1-e)+H(8)从(8)式可以看出银行方面也面临着很高的风险,首先银行要对借款农户进行考查,了解农户的还款能力,在信息流动相对缓慢、地理区位较为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收集信息不易,因此银行的人力资本很高。与此同时,如农户经营失败,由于农户无力还款,贷款将变成了不良贷款,银行为了避免损失,更愿意为能提供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贷款,也就是模型中e值的水平要足够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户经营失败,那么银行的人力资本和付出的交易费用,机会成本都很难收回,因此银行要寻找的是经营能力强、诚信度水平高的借款人,而为了减少搜寻成本,银行一方面会关注固有资产规模大的农户,另一方面会与有借款经历的借款人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于农户经营成功的概率是可以预期并且可以承受的,这就使得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变成了少部分人得益的市场,而大部分的农户被拒之门外。

2样本与设计

2.1样本地区数据收集自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根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获嘉县人均GDP为22591元,排名是86/108,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307元/a,排名是106/108,由此可知,获嘉县是一个欠发达县域,其经济发展状况欠佳,较为符合调查目的,笔者研究的主体是个体农户,希望通过调查农户的个体特点和基本情况找到影响贷款可得性与满足度的非价格因素,样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同时意味着其信息流动性差,农户与当地银行机构的交往程度有限,会使得非价格因素引起的信贷配给问题更加严重。2.1.1调查设计为了更准确的调查影响农户进行信贷选择的因素,笔者在问卷设计时着重于问题的全面和完整性,把问卷分为了4个部分,包括农户基本信息、民间借贷情况、正规金融的借贷情况和实际的借贷信息。调查中走访了十余个村落,选择了不同发展水平的村落,在满足一定随机性和调查方面性的前提下进行了集中的走访。笔者在调研时还关注到了不同的主体,包括银行和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当地的金融发展现状,从而多角度完善调查设计。2.1.2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1)农户基本信息。大部分农户的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而且初中水平所占比重最高达到了46.24%。受调查农户中50~60岁是比重最大的一组,而且40岁以上的占到了75%,说明目前农村老龄化程度很高,年轻人比较少。2.2实证设计2.2.1变量定义Y为农民是否得到贷款的虚拟变量,1表示得到,0表示未得;根据银行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银行参与市场时主要考虑借款人的诚信度,信息搜寻成本低以及还款能力的个性特征。由此,变量中选取了是否党员、是否本村大姓2个与诚信度相关的0、1变量,选取受教育水平做为信号传递变量,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5个等级,家庭富裕程度与还款能力和信贷风险相关,釆用五分量表。笔者对农户获得贷款满足度进行变量设计,在问卷调查中询问了农户3a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量,以及3a来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实际取得的贷款量,把第i个农户信贷申请额设为Xi,把第i农户的信贷满足额设为Yi,第i个农户的信贷满足度设为Zi,那么计算公式即为:Zi=Yi/Xi,把Zi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与模型1比,模型2增加了是否有多次正规金融贷款经历这一解释变量。2.2.2模型设计这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研究,笔者建立了logit回归模型,具体的回归模型为:F(pi)=epi/1+epi(9)E(Yi)=p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ui(10)关于农户贷款满足度研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模型如下:Z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β6×expi+ui(11)2.2.3研究假设假设1:党员和本村大姓的农户代表着更高的诚信度水平,贷款可得性和满足度更高;假设2:农户的教育水平越高,传递出贷款人能力越强的信号,贷款可得性与满足度越高;假设3:家庭富裕程度与还款能力和信贷风险相关,因此对贷款满足度和可得性的影响也应该是正向的。假设4:在正规金融有多次借贷经历的农户,信息不对称程度弱,信贷满足度高。

3结果与分析

从似然比统计量可以看出,logit模型总体通过了检验。从回归结果来看,只有农户收入水平和农户的教育水平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因此只有假设2,3得到了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就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原因可能有3点,首先,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就代表农户的还款能力越强;其次,农户收入水平较高,就更有可能提供抵押品,银行的风险降低,就更有意愿放贷;最后,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本身的经营规模也就越大,资金需求量也就越高,本身借贷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同时教育水平与农户的借贷成功率也是正相关的,具体的原因可能有2点,首先,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还贷能力较强;其次,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正规金融的认识程度就越高,更有助于其获得贷款。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中发现农户家庭财产水平,受教育年限以及是否有贷款经历,这3个变量分别通过了0.01,0.05和0.05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得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的贷款满足度就增加10.1%,农户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a,农户的贷款满足度就会增加2.16%,同时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经历的农户要比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贷款满足度高12.6%。这3点使得假设2、3、4得到了验证。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调研地区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规模性的产业组织结构,而且交通网络不健全,信息流动速度慢,农村内部的社会资本信息无法有效的传递,也就无法成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审核的关键要素。

查看全文

农户正规金融信贷配给影响因素研究

[提要]本文利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蒲城县微观经济主体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识别主要导致社员信贷配给的因素。实证结果显示:(1)在剔除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户之后,有73.68%的农户遭受不同类型、程度的信贷配给。(2)影响社员遭受信贷配给程度和种类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需求缺乏型信贷配给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纯收入和合作社参与情况;户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固定资产原值、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关系、合作社参与情况、合作社金融服务提供情况、购买保险和到银行网点距离对需求型信贷配给影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固定资产原值和合作社参与情况对供给型信贷配给影响显著。

关键词:信贷配给;农户融资;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资金的稳定持续供给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突破农民增收“瓶颈”有重要作用。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户经济地位不高、缺乏担保人和有效抵押物、自身金融素养有限等原因,农户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显著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回归农村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根据Boucheretal.(2008)的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制度通过影响农户的行为预期和行为决策,从农户自身角度限制了农户的融资有效需求。但若仅从供给侧增加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数量难以实现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探究农户遭受的信贷配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农户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对未来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回顾

农业信贷配给是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程度的逆向指标。刘辉煌、吴伟(2015)研究发现,社会资本、风险偏好、经营规模对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非常突出。杨汝岱(2011)、赵健兵(2017)都指出,部分农户只愿意在亲友之间进行借贷,排斥正规的信贷市场,对正规信贷的认知偏误是其遭受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龙海明等(2012)通过测算我国1981~2009年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得出利率是影响信贷配给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除了上述因素,保险购买、地理因素、风险因素、户主个人特征、风险态度、价格弹性等,成为部分研究者分析的着力点。已有研究虽然丰富,但是对于农户合作社参与情况和合作社内部金融服务对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研究社员遭受信贷配给的倾向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通过提升农村金融产品数量、提高合作社金融服务等方法缓解农村地区信贷配给程度。

查看全文

信贷配给双重性分析论文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而对信贷配给现象作出更深入研究是斯蒂格利茨和韦兹。1981年,以斯蒂格利茨和魏斯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金融深化论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在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的理论(以下简称S-W模型)中,论证了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因此,信贷市场上的信息必然是不对称的,由此而产生的“人为”的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使得银行业无法完成对自身信贷资产的全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由此产生。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刺激效应和逆向效应有关。从信息不完全发生时期看,事前信息不完全是信贷交易发生前银行缺乏辨别顾客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这时,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使利率上浮,风险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贷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这就是“逆向效应”;事后的信息不完全是由于监督成本高昂使得银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的充分信息,接受较高利率的顾客在获得贷款后,必然追逐高风险项目,这就是“刺激效应”(即道德风险效应)。由于利率双重效应的存在,贷款利率的上升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来配给资金:当信贷市场上出现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时,银行会把利率定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顾客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借贷市场上均衡信贷配给可以实现。S-W模型强调了由于市场微观主体的逆向选择作用,存在着比瓦尔拉均衡更稳定的信贷配给均衡,它使得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可以通过利率的甄别机制(ScreeningDevices)来选择贷款对象(避免高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查看全文

我国信贷配给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简要回顾,说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及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然后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予以考察,对中国信贷配给的双重性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信贷配给双重性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查看全文

我国信贷配给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简要回顾,说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及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然后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予以考察,对中国信贷配给的双重性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信贷配给双重性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查看全文

我国信贷配给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简要回顾,说明了信贷配给的形成及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然后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予以考察,对中国信贷配给的双重性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信贷配给双重性

一、信贷配给及其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理论研究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信贷配给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或许可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相提并论”(傅殷才,1993)。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基于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往往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实现信贷交易的达成。它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基础上,一部分申请人可以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使是后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借款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利率灵活的变动能够自动地调节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使信贷市场趋于均衡,而信贷配给仅是由于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对信贷配给有不同看法的理论,用来说明我国信贷配给的双重特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麦金农和肖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模型(以下简称M-S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主要障碍,概括地说,M-S模型明确了凯恩斯主义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即有管理的低利率必然会要求在有管理的信贷市场上进行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而信贷配给将使低效率的投资获得廉价的贷款,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国家控制下以配给的方式供应信贷,能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营企业以及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差。但这些借款者的投资并不总是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信贷配给政策可能挤掉一些高效益投资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查看全文

信贷配给产生原因试析论文

一、从项目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

首先对项目选择风险进行分析。假定一个企业决策者有优、劣两个项目可供选择,优项目可以按概率PG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G;劣项目可以按概率PB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B,那么优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GG,劣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BB。项目的好坏取决于预期收益水平,而并非取决于项目的单位投资产出。一个预期收益高的项目即使其单位投资产出低也是一个优项目,而一个预期收益低的项目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出也只能是一个劣项目。由于银行是从项目投资者处获得固定收益,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它当然希望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优项目。

但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不完全遵从银行的意愿。在银行不监管企业使用贷款R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自觉地选择优项目,即PG(G-R)>PB(B-R)(1)

对式(1)进行变换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业选择优项目和劣项目的贷款临界债务量,它意味着银行为了避免企业选择劣项目而把贷款的数量控制在RC以内。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计算RC谈何容易,银行不可能了解所有企业的所有可选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成功的概率,所以银行往往预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E=P′N′。

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优项目,故在开始阶段,银行预期收益E随R的增加而增加;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劣项目,而劣项目成功的概率PB极小,所以银行会选择一个适当的信贷量RS,它是一个与预先设定的预期收益E相对应的信贷量RY很接近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RS=RY+ε,ε是一个很小的正数,以保证RS不能大于RC。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控制对借款者的满足度(即信贷配给)来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风险。

二、从企业贷款偿还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

查看全文

信贷配给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成为产生信贷配给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从企业的项目选择及贷款偿还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探析,以解释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粗浅的防范建议。

一、从项目选择角度看信贷配给

首先对项目选择风险进行分析。假定一个企业决策者有优、劣两个项目可供选择,优项目可以按概率PG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G;劣项目可以按概率PB获得每单位投资产出B,那么优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GG,劣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PBB。项目的好坏取决于预期收益水平,而并非取决于项目的单位投资产出。一个预期收益高的项目即使其单位投资产出低也是一个优项目,而一个预期收益低的项目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出也只能是一个劣项目。由于银行是从项目投资者处获得固定收益,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它当然希望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优项目。

但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不完全遵从银行的意愿。在银行不监管企业使用贷款R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自觉地选择优项目,即PG(G-R)>PB(B-R)(1)

对式(1)进行变换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业选择优项目和劣项目的贷款临界债务量,它意味着银行为了避免企业选择劣项目而把贷款的数量控制在RC以内。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计算RC谈何容易,银行不可能了解所有企业的所有可选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项目成功的概率,所以银行往往预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E=P′N′。

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优项目,故在开始阶段,银行预期收益E随R的增加而增加;当贷款数量R>RC时,企业会选择劣项目,而劣项目成功的概率PB极小,所以银行会选择一个适当的信贷量RS,它是一个与预先设定的预期收益E相对应的信贷量RY很接近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RS=RY+ε,ε是一个很小的正数,以保证RS不能大于RC。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控制对借款者的满足度(即信贷配给)来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风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