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3:0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监管促进信贷结构完善
1.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现实需要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信贷结构革新推动产业结构调节
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随着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如何利用信贷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攀枝花市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指出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并结合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实际提出了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
一、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攀枝花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光热资源。据勘测,全市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0亿吨,拥有全国20%的铁、62%的钒和90.5%的钛,此外还发现有钴、镍、钪等多种有色金属矿藏。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攀枝花市形成了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并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国内重要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钛原料生产基地。十年来,全市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9.7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46%。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来看,近十年来,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新产业、可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第三产业发展滞缓,经济仍高度依赖传统工业。2010年,第二产业在地区总产值的占比较2001年上升6.09个百分点,达73.7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73.79:22.11,与全国10.2:46.8:43的平均水平有相当差距。不均衡的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单一、同构化特征明显
独特的资源禀赋、特殊的开发建设背景和发展历程,使攀枝花市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畸重,农业、服务业畸轻的格局。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2010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74:22。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又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采矿、洗选等行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企业个数占比为49.4%。大量的小规模企业分散生产,争抢有限的矿产资源,不仅使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经济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缓。与大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一样,攀枝花市也是依托丰富的煤、铁矿等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先工厂后城市”的特征非常明显,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与此同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不理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方式粗放,综合竞争能力弱
信贷结构变动鼓励经济结构改革
一、把握发展机遇,转变经营理念
党中央继新世纪初作出实施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战略之后,为了推动甘肃省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对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一方面,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大量的信贷资产投放渠道不畅,形成了资源闲置。产生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长期处于单一计划模式和寡头垄断状态,银行信贷产品主动营销意识极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面对稀缺的资金就显得相对过剩,买方市场的出现迫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实施金融产品主动营销策略,尤其在信贷投放上,要切实转变信贷业务的传统办理方式,改变“银行等顾客上门服务”为“银行为顾客送服务上门”,真正实现银行经营商业化、市场化,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在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以达到支持地方经济与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
抓住核心客户是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创利能力的关键。因此,实施信贷营销策略,调整信贷结构,首先要把优质黄金客户的培育和开发作为突破口。一是要密切关注资金实力强、资信程度高、项目投资大的“三资”企业。这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营销和竞争力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二是要以知识经济为契机,开拓高科技企业贷款市场。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成为社会的共识,具有较高风险和收益的高科技企业贷款将成为贷款营销的主要选择。三是要改变信贷服务重点,开发民营经济信贷市场。传统的银行信贷服务以国有经济为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应转向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并重的信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民营经济的信贷市场。四是有针对性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场。要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特别要支持解决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三通”建设,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加大对水土流失、干旱区域的综合治理信贷投入。
三、加快信贷业务品种创新,增强金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基础上,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要根据客户需要,适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为不同客户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是要及时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如对证券交易商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项目融资等新兴业务,积极开拓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二是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从重点支持生产流通转变为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并重,实现生产、流通、消费信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要实现贷款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及资信程度,采取信用、联保、抵押、质押、贴现、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向企业融通资金,并适当增加贷款期限档次,还款方式可提供分期还款和一次性还款等多种选择。四是要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多种方式。
商行信贷结构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逐渐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特别是加大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和银行资金流动性的管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形势愈演愈烈,银行业发展状况分化较大,亟需进行结构调整,同时新的外部变化对我行现有客户资源和传统盈利模式形成了很大冲击。为应对经济周期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引发的不利影响,我行应当顺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快产品创新与营销,通过结构调整降低业务运行中的经济波动风险。在研究分析我行现有存量信贷客户结构的基础上,现针对信贷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行业研究和市场监控,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的规划与执行
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客户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分析,准确把握行业和客户风险。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增强贷款营销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上级行信贷业务结构调整政策,对所有存量信贷客户进行梳理,确定支持类、维持类、限制类和退出类客户名单,针对不同客户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措施,努力推动全行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当跟进客户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做好投资银行业务等新产品的规划发展工作。
二、细分信贷业务客户,明确重点差别对待
从我行的现有客户情况来看,一方面交通、电信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以特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我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中等客户受行业限额和信贷规模限制无法顺利获得信贷资金,给银企合作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还有部分客户的信贷业务风险与给我行带来的收益不匹配。对于我行现状,需要在了解客户、把握市场、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对我行客户所涉及行业的信贷投向政策、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成熟度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类似性细分贷款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此我行认为,信贷业务转型的重点是筛选客户,然后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1、首先,严格按照上级行有关信贷准入条件,在信贷投放中加大对我行熟悉和具备优势的交通、电信、贵金属等传统优势行业客户的营销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信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盈利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能源等优质客户的业务。深化融洽银政、银企关系,加大AA级以上优质客户的比重,努力提高AA级以上信贷余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总、省行级重点客户、AA级以上客户的市场份额和贡献度,从而达到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信贷结构授信审批的作用
随着经济增长回归常态、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在信贷总量增长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要保持银行业应有的收益水平,重点在于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周转速度和提升信贷资源配置质量。而授信审批部门作为信贷流程中的中台部门,基本职责就是要把控信贷风险、提供决策建议、践行科学发展,其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常态稳健”,工作着力点落在调结构和制通胀上。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金融工作重点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今年央行采取的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调整利率等一系列措施,目的都在于抑制通货膨胀。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逐步实施,必然带来银行流动性的适度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导致社会流动性的趋紧,企业与个人的偿债压力逐步增加。因此,我行必须未雨绸缪,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及早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外部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新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规定在8%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资本防护缓冲,提出了最低流动性标准。银监会针对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计划专门设置2.5%的贷款拨备计提比例,同时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250%。央行也即将推出动态调整差别准备金率,通过市场化和奖惩分明的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增长。一系列贷款新规的出台都要求我行必须主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三)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落实总行要求的需要总行拟通过三种方式指导各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一是通过经济资本占用进行调整,对不同的贷款品种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鼓励发展经济基本占用系数低的业务;二是分行业、分客户、分品种设置贷款利率浮动规定,限制一些贷款业务品种发展;三是通过RAROC阀值刚性控制贷款品种投放。目前总行已对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信贷业务实施RAROC阀值系统刚性控制,并将根据各行各项信贷业务的RAROC值水平,实行有升有降的动态调节,引导各行通过提升RAROC提高信贷业务风险收益水平。
(四)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我行发展的需要目前我行公司信贷客户数量不足,贷款品种、行业、收益、期限和区域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反映在“贷大、贷长、贷集中”的问题。贷大问题表现为截至2010年末(下同),全行亿元以上客户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的80%。贷长问题表现为全行余期5年以上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的34%多。贷集中问题则表现为我行投放公路、城建、房地产、开发区和电力等5个行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的60%以上。信贷客户数量有限,客户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支撑信贷业务长期发展的市场基础不够稳固。“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导致整体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系统性风险有所增加,信贷补偿风险能力和资本集约利用能力下降。因此,在信贷由高增长转向常态化以后,我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
银行信贷结构变革分析
目前,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合理高效的信贷投向结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的前提。从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通常是把重点放在对单一客户的管理上,而对不同期限和不同风险的信贷产品、对集团客户和关联客户、对具有相近风险特征的客户群体、对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客户群体、对在某一区域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客户,在信贷管理上则显得较为薄弱。信贷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客户、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就容易导致信贷结构的局部失衡,形成现实的或潜在的结构性信贷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需要,急需不断调整和优化。因此,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信贷结构调整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但仅仅把信贷结构简单地归结为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忽视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就会对信贷政策取向产生误导。信贷结构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它还要受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贷结构还是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研究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贷结构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要有一个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与计划并作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并以信贷目标结构来评价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由于信贷结构调整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决策层应在可以预见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性、长期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同,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会不同。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永久的系统工程。只有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调整才能使银行资产业务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信贷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升级方向的原则信贷结构调整必须与各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趋势相协调,与国家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要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立足传统产业,挖掘战略新兴产业内发展机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要择优扶持:对国家明令禁止、限期淘汰的产品,坚决停止贷款支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分类指导、有进有退原则信贷结构调整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市场情况、资源禀赋、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因行施策,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要在注重调整目标整体性的同时,兼顾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
产业结构信贷支持研究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下,银行信贷政策需规避过剩产能产业领域,积极引导地区及行业优势产业发展,江苏地方经济基础良好,在现阶段需注重去除过量及劣质制造业产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业产业,本文以江苏省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历年来面向各大行业信贷投放的情况,分析商业银行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政策;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影响供给侧的因素分别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影响需求侧的因素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原先一直通过调节需求侧来发展和稳定经济,虽然一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改革进度缓慢、改革不彻底,2003年后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原先的支柱行业出现大幅度亏损,利润下降幅度很大,产能过剩很严重。从2012年开始,调节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出现失灵,中国经济的供需关系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给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需求,另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1月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此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经过对信贷投向的调整,进一步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演变
针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商业银行一般将信贷行业投向分为三类:进入类、限制类、退出类。归入这三类的行业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每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本身的发展等情况调整。
(一)由维持类提升至进入类的行业
增快信贷结构调节脚步
回首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挽救处在“技术性破产”边缘的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了会议的重心之一。经过“背水一战”,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2011年底,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11万亿元。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除了商业银行的“规模倾斜”外,小微企业还会得到来自银监会的“监管倾斜”。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将积极推进针对小微企业的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三农”一向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不过,由于针对“三农”的机构设置和产品开发还很薄弱,相比于小微企业,针对“三农”的信贷结构调整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来支持。作为“三农”服务的主力银行,农行今年提出继续扩大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以“村村通”和惠农卡为重点,继续增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继续搞活县支行,提升县域市场竞争力。
乡村信贷结构与对策履行
按照Adams和Fitchett的界定:受到中央货币监管部门或者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监督与管理的金融行为或组织,称之为正规金融,而把所有处于中央货币监管部门或者金融市场监管部门监督与管理之外发生的金融活动或组织称之为非正规金融[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通常是政策决策层所关注的焦点,并被确定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然而,农村正规金融往往面临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约束[2],这种双重约束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萎缩,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得不到必要的发展资金。除正规金融之外,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还存在着与正规金融平行的非正规金融。尽管非正规金融资本进入正规金融领域的合法途经存在障碍,但众多研究者发现,在经济转型期间,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领域内活动相当普遍,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3][4][5]。针对这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推进工业化,对金融部门采取金融抑制政策,或者政府出于纠正市场失灵等原因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干预和抑制,从而导致广大农民和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组织[6][7][8];只要*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结构:一个比较分析》。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正规金融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批准号:08BJY14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上市股份制公司后的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2007-JJ10)。解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就可以消除非正规金融活动,但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并没有支持这一理论假说。不完全信息范式认为,由于信息、交易成本、垄断和外部性等原因,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金,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恰恰具备了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诸如抵押、信息和交易成本等优势[9][10][11],使得非正规金融具有顽强的自生能力。因此,运用信息经济学、现代合约理论等分析工具来考察正规与非正规金融运行机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应用这些分析工具关键在于分析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机理,从而揭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微观原因。
一、现代合约理论视角的借贷合约安排
现代合约理论认为,所有的市场交易可以还原成合约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这样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就离不开合约,并且对一项经济交易的调节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合约来实现。签定合约时,合约内容确定了某种状态下参与人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且在参与人之间如何分享该行动所产生的收益和分担该行为所带来的风险。相应地,各类金融交易也可还原成金融合约,并通过这些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诸如借贷协议、债券、股票和保险单等显性金融合约,实质上就是规制金融交易行为的凭证或文件协议,除运用这些显性的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外,还存在着各种隐性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交易。从合约权利与收益的配置状况来看,金融合约可以分为权益型、债务型、衍生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交易的合约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上四种类型(卓凯,2006)。
探究不对称信息下合约不完全的根源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设计一种合约来约束或规范合约参与人的行为问题,是现代合约理论探讨的核心内容。因此,一项有效合约所必须的两个基本要素———充分或较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合约的履行机制,就成为现代合约理论重点关注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信息范式来分析金融(借贷)合约的结构及效应,运用不对称信息概念来剖析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问题,使人们对信贷配给所产生的机制及效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Stiglitz和Weiss证明,在信贷市场上,如果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则贷款人因为借款人所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而实施贷款额度的配给,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信贷市场上(即使没有人为的干预),信贷配给将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12]。Williamson证明,签定合约后,贷款人必须付出一定监督成本,才能获知投资项目所实现的收益,而这种监督成本的付出会引起贷款人的期望收益降低,当期望收益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贷款人将拒绝向一部分借款人发放贷款[13]。现代合约理论所关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合约履行机制问题。现代合约理论认为,如果签定合约后,合约所确定的行动结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履行,则任何事前的合约将变成一张废纸。借贷合约亦不例外。当借贷合约的履行和违约惩罚的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甚至执行相当困难时,则借款人选择策略性的故意违约的动机将增加,有时可能会选择欺诈手段[14]。因此,现代合约理论指出,由于交易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经济现实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一项经济(金融)合约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充分的或较充分的信息和合约的有效履行。因而,对任一借贷合约的设计,必然面临着(签约前或签约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签约后)合约的履行机制问题。具体来讲,一项运行有效的借贷合约要处理好甄别、激励、监督和合约履行问题[15][16]。一是甄别问题。
借款人风险类型存在差异,而贷款人没有充分的、系统的信息来区别借款人类型;另外,借款人在贷款偿还能力及意愿上亦存在着差异,并且偿还能力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生产能力及积累财富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人面临着逆向选择而不能利用价格机制(利率)来出清市场。二是激励问题。给定信息不对称条件,借款人也许具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贷款人面临道德风险,为克服这一问题,贷款人将引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借贷合约的设计必须满足借款人的激励相容约束以及贷款人的要求。三是监督问题。一旦贷款发放后,诸多因素均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发生变化,贷款人必须花费成本来观察这些因素变化可能引起还款率的变化,以及诱使借款人从事合同约定的生产活动。四是合约履行问题。借贷合约到期后,强迫借款人偿还贷款通常比较困难,特别是制度及法律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按照法律程序操作费用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传统式的抵押(即使存在)也不可能保证贷款及时偿还。
信贷结构优化升级构思
1.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现实需要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
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