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2:4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内农业信贷革新思考
1目前我国农业信贷的现状
中国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无法合理流到农村,满足不了农村需求。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向农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一些民间的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营运需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制度下,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发展银行是间接与农户接触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主要是直接面向农户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它们主要是为弥补农户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金缺口。但是根据最近一项对农村家庭的调查,只有16%的农户可以获得贷款,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农民不太愿意借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农户缺乏担保品(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以及获得贷款的交易费用太高。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都关闭了,又没有建立新的金融机构补充。因此,农民还有一部分借款即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获得。
2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农户生产经营的瓶颈
我国由于农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在实践过程中却因为得不到信贷支持而错过较多的发展机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3年银行发放的农业短期贷款总计8412亿元人民币,仅占金融部门短期贷款业务的10%。有些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地区,在农产品滞销或卖价较低的年份,收入不能支付再生产的各项费用情况下,也不能得到及时的信贷支持,造成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以及扩大生产规模受阻的现象时有发生,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瓶颈。
2.1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金融功能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从其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只不过是“国家粮食储备银行”或“收粮银行”。早期农业发展银行还承担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等生产性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经营空间逐步缩小,经营困难也更加突出。我国农业资金运用着力点是农副产品的购销调存,支持的是农业生产的流通,或者说是农业生产的末端,而非始点。这与农业生产的关键即农业生产力的高低以及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和结构协调是不一致的。
2.2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出于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大批机构已从乡村撤离进入城市,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1998年至今,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致使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趋势明显。由于基层金融机构收缩,网点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吸储上存方式使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亿元。作为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化行为日益突出,出于追求效益的冲动,大规模压缩基层经营网点,而且,鉴于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资金回收期长,收益低而且风险大等具体特点,中国农业银行的资金投放已从以服务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在现阶段,随着农业银行的业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拓展,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目前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使得它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大大弱化。
抵押类信贷革新构思
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信用风险高是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由于抵押担保具有可以事先观察和事后控制的特点,能够提高借款企业违约的机会成本,降低事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弥补贷款损失,所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抵押品型的信贷配给。但是,这种抵押品型信贷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不仅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且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存在大量“存差”的条件下,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盈利也会受到限制,从而无法实现银企双赢。
中小企业借款收益模型分析
(一)企业借款假设企业贷款项目的风险、预期收入分布函数和还债意愿属于私人信息。假设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对应的收益率为R1,R1≥r(r为贷款利率),项目收入足以偿还本息;项目失败的概率为(1-p),对应的收益率为R2,R2<r,项目收入不足以偿还本息。对于借款企业而言,贷款合同为:(fB,r,Ve),其中B为银行的贷款本金,Ve为抵押品的“企业评价价值”。根据Borro(1976),银行和借款企业对同一抵押品的评价是存在差异的。实际上,企业和银行对于相同抵押品的评价目的是不同的,银行关注的是抵押品对其贷款损失及其预期收益的补偿能力,评估价值是抵押品的净市场变现价值(Vm)。而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在代偿抵押品无法复制的条件下,企业对抵押品的评估价值着眼于其作为整体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企业的预期贡献或收益的现值;在能够复制条件下,代偿抵押品的价值包括预期重置成本和抵押品代偿引致的其他相关成本,而非抵押品的变现价值。这里将企业对抵押品的评估价值定义为抵押品的企业价值。一般而言,抵押品的企业价值高,甚至远远高于抵押品的净市场变现价值,即Ve>Vm。
(二)企业借款的期望收益模型企业借款的期望收益模型:Y=p[βB△R1+(1-β)(B(1+R1)-Ve-f)]+(1-p)[αB△R2+(1-α)(B(1+R2)-Ve-f)]......①,其中,△R1=R1-r,△R2=R2-r。β是项目成功条件下企业守约的概率,因为在项目成功条件下,企业具备完全的偿还能力,所以β代表企业的偿债意愿,0≤β≤1;α是项目失败条件下企业守约的概率,在项目失败条件下,企业不具备完全偿还能力,α即取决于借款企业还款能力大小,也取决于还款意愿的强弱,0≤α≤1,一般而言,β>α;f为违约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指违约的信誉损失导致的再贷款机会的丧失,包括贷款银行拒绝续约合作,在违约信息公开条件下其他银行可能的拒贷等。由于dp/dVe=-dY/dVe×dY/dp,-dY/dVe=p(1-β)+(1-p)(1-α),-dY/dVe实际上是银行预期违约率的分布函数,即ф=-dY/dVe=p(1-β)+(1-p)(1-α),即违约率大小既取决于项目风险大小也与企业主的还债意愿强弱有关。dY/dp=B(R1-R2)+(β-α)[Ve+f-B(1+r)],因为β-α>0,当Ve>B(1+r)-B(R1-R2)/(β-α)-f......②时,dY/dp>0,所以dp/dVe>0,Vm↑→Ve↑→p↑,说明抵押品的价值提高会使企业产生选择低风险投资项目的激励,会提高项目的成功概率。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企业选择守约或违约的意愿(事关道德风险)取决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要求。根据企业贷款收益模型①,在项目成功条件下,企业期望收益对β的导数:dY/dβ=p[B△R1-B(1+R1)+Ve+f]。当Ve≥B(1+r)-f时,dY/dβ≥0,企业会选择守约偿债,Ve越高,守约偿债的意愿越强;当Ve<B(1+r)-f时,dY/dβ<0,企业会选择违约。在项目失败条件下,企业期望收益对α的导数:dY/dα=(1-p)[Ve+f-B(1+r)]。当Ve≥B(1+r)-f时,dY/dα≥0,在具备额外偿债能力的条件下,企业会选择守约偿债;当Ve+f<B(1+r)-f时,dY/dα<0,企业会选择违约。可见,在具有偿还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守约的条件是:Ve≥B(1+r)-f......③。
银行抵押品视角的创新与银企长期合作的重复博弈
(一)银行抵押资产视角创新与守约激励
企业融资信贷革新形式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而人口过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现阶段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企业规模小、风险承担能力差,企业生存时间远远小于大型企业,往往是在快速成长或亟需资金投入的时候,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周转不灵最终导致停产倒闭。
一、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银行角度,传统贷款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少,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远远小于其他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大,商业银行放贷对企业的信用担保有严格的要求,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严重,中小企业大多难以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合格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赢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成本受限和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企业的经营信息大多是内部信息,很难做到像大企业那样的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在寻找外源性资本的时候很难提供足以证明信用水平的企业信息;银行提供的贷款有时间滞后性,银行提供贷款前需要经过繁琐的申请手续和审查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多为短时间的、小金额的周转不灵,银行贷款不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从中小企业角度,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也不利于开展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本身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少,许多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制造业或者加工行业,不具备贷款所需的抵押物,许多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去银行申请贷款却不能得到银行的批准;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和承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担保人上存在困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多用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这些资金有“用款急、频率高”的特点,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外源性融资的过程中较偏好能够快速提供资金的融资方式,过于繁复的银行贷款手续往往拖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处于劣势,银行贷款的时间滞后性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即时资金需求,因此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创新模式现状分析
综合授信是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该模式的特点是由企业一次性申报有关材料,银行一次性审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企业借款方便同时也节约融资成本。综合授信对企业要求较高,只有那些有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同银行有较长期合作关系的经营较为成功的中小企业企业才能申请。而在广大中小企业中,符合以上要求的企业只能是凤毛麟角。信用担保贷款,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时提供担保。也提供抵押、质押、第三方信用保证人等担保措施。担保机构为保障自身利益会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或派员到企业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买方贷款,是在企业产品有可靠销路,但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异地联合协作贷款,对于一些产品销路很广,或者是为某些大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松散型子公司的中小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需要补充生产资金可以寻求一家主办银行牵头,对集团公司统一提供贷款,再由集团公司对协作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当地银行配合进行合同监督。也可由牵头银行同异地协作企业的开户银行结合,分头提供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这是国内类似国外的“天使基金”的一种融资创新模式。中国建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行推出了由个人委托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属于中间业务,所有风险完全由委托单位承担。
信贷革新担保物权约束原因
当前实现担保物权的制约因素从法律体系协调性观察,缺乏统一并相互衔接的优先权制度。担保物权优先受偿以及法律除外规定与其他法律法规并不统一,缺乏衔接。《民法通则》和《担保法》中均未对优先权作出系统规定,只是在《〈担保法〉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以及《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一些特别法中有所体现,而这一优先顺位体系尚不明晰和周全,政策选择缺乏充分合理性。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欠税在先的税收债权优于担保债权,新《破产法》规定企业职工劳动债权优先于银行担保债权等等。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则规定,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看出,在特殊情况下有担保的银行债权不一定就优于无担保的普通债权。信贷人不能确定其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一旦发生清偿,信贷人的担保权益将有可能受到侵害。从司法实践效果观察,担保物权制度保障物权的手段与效果有瑕疵。其一为实践中,担保合同被裁定无效的居多。据对某市近400件破产案件的调查统计,出于安置职工和社会稳定需要,在新《破产法》出台前,该市比照试点城市破产政策,91.6%的企业破产案件裁定银行与企业间订立的担保合同无效,裁定有效的8.4%的案件中,银行贷款受偿率普遍不足5%。诉讼执行难,债权银行往往是赢了官司,资金很难完全执行到位。
1998~2008年某市银行胜诉案件5116件,金额6.7亿元,其中,未执行的4907件,金额6.1亿元,分别占95.9%和90.1%。其二为抵押担保审查不严,担保合同问题多。表现为重复抵押担保,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对外担保,为自己担保,办理抵押物登记机关不对等。其三为抵押物管理难、处置难,银行合法权益常受侵害,表现为部分贷款企业随意处置、变卖、毁损抵押物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在行使抵押物处置权时,交易成本远远高于企业办理抵押时的成本,银行蒙受了巨大的资产损失。
从担保物权登记制度观察,现行操作办法有待改进。抵押贷款资产评估部门多、手续繁、时效短。当前,尽管《物权法》就担保物统一登记作出了详尽规定,但由于担保物权登记的法律依据不统一,登记机构不统一,分散在十多个行政部门,且登记手续繁琐、登记时间长、费用高,企业以其若干类财产为担保申请贷款时,需要和信贷人一起,到担保物所属的若干个不同的登记机关进行担保物权登记,而且登记机关要求提供的材料不统一、登记的内容不统一、效力不统一、责任不统一、收费标准不统一等,大大增加了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优化担保物权实现环境的建议构建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制定明确的优先权规则。立法部门应专门研究优先权统一衔接的问题。优先权制度是担保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优先权制度中,同一担保物上竞存的权利之间的优先顺位规则应该是明确的,以保证担保权人及其他债权人清楚了解自己设立于该担保物之上的债权优先受偿顺序。优先权制度应体现“登记在先,受偿在先”的基本原则。建议专门出台对《物权法》中有关担保物权的优先权司法解释,方便金融机构及时做好资产保全工作,对已有的法定优先权的适用附加合理的条件,减少金融债权的风险。同时适时修改《民事诉讼法》,规范担保权的实现程序,保证基本担保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统一的担保物权登记管理制度与高效的执行制度。以《物权法》实施为契机,建议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建立统一的担保物权登记管理制度,将分散于十多个相互独立的登记管理权集中于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建立高效的担保物权执行制度,使债权人能够准确地预见执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处分担保资产所能够回收的金额。
信贷革新应增强风险防控
赣州市崇义县是江西省7个林权改革试点县之一。2004年以来,该县农村信用社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实现了信用社、林农、社会“三满意”。至2007年末,该县农信社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944万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6147万元,占该县农业贷款总额的22.77%,占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林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加强防范工作。
林权抵押贷款的创新做法
出台制度,规范运行。崇义县农村信用社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崇义县农村信用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办法(试行)》,将有林权证,山林权属明晰、无权属纠纷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资产及其林地使用权列为贷款抵押物,经现场调查及评估登记后,对借款人可以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现场调查核实,合理确定抵押率。信贷人员与林业部门专业人员到现场核实林权证所确定的山场、面积、林种准确无误后,根据不同林种、不同林龄区别确定抵押率。对处于幼林龄阶段的用材林、产出前的经济林,抵押率确定在30%以内;对处于中、近熟林龄阶段的用材林、盛果期的经济林,抵押率确定在50%以内;对成熟、过熟的用材林、竹林,抵押率确定在60%以内。
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中、近熟林以上抵押的,可发放2~3年期贷款,并要求贷款户制订分年还款计划;对幼龄林的贷款期限确定为2年以内。利率执行现行同期限、同档次抵押贷款利率。搭建林权抵押贷款中介服务平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需要林业部门的保驾护航。林权制度改革后,该县林业局于2006年6月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为农村信用社和林权人之间搭建了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做好以下工作:证实并确保林权证标明的山林与申请借款人拥有的合法权属真实一致;林权在抵押贷款期间,确保对该山场不批采伐证,不办理流转变更手续;确需采伐、流转的,必须告知信用社,在借款人归还贷款本息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采伐、流转。
林权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
抵押物受损风险。一是林农滥砍滥伐山林行为难以杜绝,抵押物价值缩水可能性大。二是贷款抵押物保管防护不力。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基本上由贷款户自行管理,没有专业的农技人员进行维护,尤其是发生灾害后林权抵押物损失严重。三是抵押物未投保,转移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由于保险部门没有开办林木自然灾害险种,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均未投保,使受灾林农的经济损失难以弥补,影响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按时收回。四是抵押物面临自然灾害风险。2008年1月份的持续雨雪冰冻天气,造成经济林大面积受灾,全县累计受灾总面积196.48万亩。其中抵押毛竹、杉木林受灾面积37083亩,受损面积23935亩,占林权抵押物总面积的72%。据初步统计,该县近30%的林权抵押贷款户难以按时还款,目前已有20%的林农口头提出延期还款申请。
国内绿色信贷革新与跨越
为进一步推广低碳理念和创新低碳金融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对现有绿色信贷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初步形成了“低碳信贷”概念。低碳信贷,顾名思义,就是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基础上融入低碳概念,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两维低碳信贷体系(见图1):一维是低碳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低碳产业、低碳企业规模化信贷的投放力度,力求低碳经济信贷化,助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开展;二维是CDM下CERs贷款。借助全球碳权交易市场发展平台,对CDM项目下CERs进行贷款。一方面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促进一维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
一、国际银行业的绿色信贷创新
(一)环境融资产品———低碳经济带来的银行融资产品创新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很多发达国家企业转向对环境友好型项目,如环保技术、节能、水循环设施、垃圾深埋生产沼气、林业再造项目、环境管理系统等以及再生能源项目,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据估计,其中仅污染物减排技术市场规模就近4000亿美元,无疑为西方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信贷市场。环境融资项目一旦被开发成为环境融资产品,银行业的信贷杠杆效应将进一步深化。例如,近年荷兰国际集团在荷兰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的协助下,针对特定环境问题,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出一系列环境融资产品,不断进行低碳融资产品的创新。
(二)碳交易与碳金融产品———银行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碳交易。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发达国家通过CDM方式抵偿自己在公约中规定的减排份额,使得全球碳交易的需求量在未来5年间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按每吨20美元至50美元的价格计算,则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至650亿美元的国际碳权交易市场,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法国兴业银行与荷兰银行等著名银行金融机构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扩充碳交易业务,实施能效贷款项目,从中赚取佣金、利息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手续费。
小额信贷革新浙江模式解析
自2005年银监会正式在浙江进行微小企业(即年度产品销售额低于500万元)试点工作以来,浙江小额信贷工作已经呈现多路突进的良好局面,多种创新方式丰富多彩,“浙江模式”悄然形成。
一、“浙江模式”的内容
(一)政府的制度创新
2005年6月,浙江省在《关于开展“三年万家”微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三年内将从信贷、管理和服务三方面培育1万家微小企业上规模。为此,浙江各级政府大胆进行了多项创新。
1.试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模式。所谓风险补偿就是将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1%的不良率由各级财政消化掉,降低银行的风险。2005年度该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为4000万元,浙江工行与浙江农行为试点单位,由此新增小企业贷款40亿元。经一年的试点,该模式现已正式全面推广。2006年,年度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县市达52个,补偿单位也扩大延伸到浙江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用于个人经营的生产型、科技型项目贷款也可纳入该补偿范围。
2.试点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2005年12月小额贷款公司在国内创新推出,主管部门已在温州酝酿组建更高层次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从现有设计方案来看,它和小额信贷组织运作模式并无本质区别,即同样是“只贷不存”;主要业务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联合银行、担保公司提供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法人机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入股,同业拆借(主要是邮政储蓄部分)和民间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条件允许时可发行企业债,进而考虑吸收百万元以上的个人大额存款。
信贷革新抑制商行贷款增长乏力
一、思考信贷市场的三大新视角
(一)信贷市场由寡头垄断走向竞争性垄断。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有所减缓,贷款份额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显著增速,贷款份额显著增大。在国有商业银行由扩张规模向优化贷款质量转变的情况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份额下降和增速减缓,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应该看到,信贷市场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卖方垄断市场正在走向竞争性垄断市场。在中短期内,虽然可以预料信贷需求大于信贷供给,但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将重新洗牌。竞争的对手有:(l)外资银行。南京爱立信事件已初露端倪,外资银行将以全新的理念、新颖的信贷工具和信贷管理手段与中资银行竞争。(2)城市商业银行。央行已同意民间资金和外资人股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有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和国有上市公司已经人股城市商业银行,有少数外资已经入股城市商业银行,有些正在洽谈。这将是信贷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几年正是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的时候,它们得到了快速扩张。(4)3家政策性银行。虽然暂时规定政策性银行不得从事商业性业务,但由于资金来源的困境和信贷质量不高,它们的业务实践正在打破这一规定,以后有可能增大商业性业务的份额。
(二)大量存差存在,既要严格控制风险,又要贷款营销。1993年前,贷差是中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到1994年,银行系统的贷差几乎消失。然而1995年,存差出现了,以后持续扩大。到2001年,存贷差增加到30954亿元,是1999年的2倍,比2000年增加26.7%。贷存比例从1987年的127%下降到2001年的79%。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更是猛增,不少基层单位几乎都是提前半年完成存款考核任务,存差更大。到2003年6月底,我国存差余额为3.7亿元,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23.4%。除了交纳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留存备付金外,还有大量资金运用不出去。许多经济学家感到不可理解。其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存款掩盖,由于没有说真话的考核机制,基层银行没有如实按照五级分类法对信贷资产分类和报告。事实上的不良资产贷款率比央行公布的要高很多。因为存量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在高压考核压缩不良信贷资产比率和余额的制度安排下,国有银行最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大量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以改善资产结构,1999年、2001年四大国有银行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分别为81.89%、78.05%,证券占资产总额分别为4.68%、17%;另一方面将存款存人央行,设置过高贷款门槛和上收审批权限,慎贷。由于慎贷,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除用于购买债券、交纳准备金和掩盖不良信贷资产外,仍有不少存款运用不出去。于是,央行取消了超额准备金利率,进一步降低法定准备金利率,由于存款到期要支付利息,这样大量存款存在迫使国有银行层层下达考核任务进行贷款营销,并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又下达了限期下降不良信贷资产的死命令,各国有商业银行依次层层下达压缩不良贷款的高压考核任务,并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贷款增量要求本息100%收回,贷款门槛仍然如旧。基层行和信贷员缺乏开拓识别新客户的激励动机,他们的理性选择是追求十分安全,否则,宁可不贷,致使许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局部信贷集中与局部信贷萎缩并存。在上述两难情形下,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信贷营销上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战略。再加上各家国有银行推出的信贷产品彼此差别化极小,提供的信贷品种、利率和服务基本相同,在优质信贷市场一定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国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高度集中的信贷市场上,几乎都是担保和抵押贷款,相当多的企业是连环互保,抵押市场又缺乏流动性。这样信贷集中投放与新的不良贷款风险集中并存。与此同时,由于银行机构撤并,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信用等级、担保等过高的贷款条件,造成在县城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难以满足,灰色信贷市场盛行。上述新问题的出现,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信贷创新,才能克服增长乏力现象。贷款存量和增量的风险和缺乏流动性,必须创新工具以分散风险和增强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大量存款运用不出去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以满足贷款条件,要求必须创新工具克服信息不对称,并降低监督成本;信贷市场走向竞争性垄断和信贷产品的无差别化,要求创新工具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这里不打算全面讨论信贷创新问题,只是在上述背景下讨论信贷创新的几个具体问题,以期望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国有银行贷款。
二、创新信贷工具的三个具体建议
(一)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散问题。信贷难和信贷增长乏力的现象之一就是存在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是信息经济学,一是逆向选择论,从银行与企业存在事前信息不对称出发,认为导致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不知道企业的真实质量与借款人的还款动机与能力;另一是道德风险论,从事后信息不对称出发,认为银行无法直接参与和观察企业资金运作,无法了解企业在获得贷款后的真实资金流向。因此银行选择非价格壁垒,如数量管制、审批权限管制、各种担保等手段,限制借款人的需求,利率对风险的定价作用无效。从此理论出发,要满足银企信贷供需双方要求,就必须创造条件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笔者认为,如果企业不能直接满足银行非价格壁垒要求,那么引人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满足银行非价格壁垒要求,就可以消除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分散银行风险。具体说来,在我国国有银行目前特别厌恶风险的情况下,就是通过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作用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如,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紧密合作,由保险公司承保贷款保险业务等,可以充分运用保险这个工具和手段来防范呆坏账。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由企业作为委托人将应收账款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负责监督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银行作为受益人,应收账款的收益归银行;同时银行和该企业签订贷款合同,这样三方共同签订信托合同。对银行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利用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特点,将来无论企业出现什么问题,银行仍能享有这部分应收账款的收益,这无疑确保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安全性。银行与各类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以借款人的财产或信誉,或以担保公司本身的财产作保证,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信用贷款、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等。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还可以从中发现和培育客户。银行与租赁公司合作,以租赁公司出租的设备和技术作抵押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当然在大型复杂的业务中,银行更可以与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担保公司开展多边合作。
小额信贷革新与发展研讨
一、浙江省小额信贷发展背景
(一)宏观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尤为重视,2004—2010年连续7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与农村金融有关。在七个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求现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鼓励和支持创新型的小额信贷机构,并要求在配套的政策制度上进行创新。七个文件体现了中国小额信贷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和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并要实现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国内小额信贷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小额信贷的政策文件:(1)从2003年开始,银监会持续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2)2005年7月,《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六项机制”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3)200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实施“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4)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5)2008年4月,银监会出台《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四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支付结算等支持政策予以明确;(6)2008年5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7)2009年6月,《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出台;(8)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上政策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小额信贷领域机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进行了规范,使之得到有序稳定地开展。
(二)浙江省小额信贷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潜在的小额信贷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城市贫困人口或创业失业人群、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从调查数据看,浙江省小额信贷需求旺盛,但现有的信贷供给体系尤其是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给予较好地满足。一是农户融资需求旺盛。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浙江省的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近半,占比43.98%。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何广文、李莉莉,2005)和朱建芳(2009)对浙江省农户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的农户有着较大的贷款需求意愿,但是目前未得到较好的满足。二是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空间巨大。据统计,浙江拥有各类中小企业290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是全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局(2005)的调查结果显示,融资问题仍然是目前浙江省小企业最主要的困难。陈敏菊(2009)的调查也显示,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相当于同口径银行贷款余额的2.18倍,尤其是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融资十分艰难,融资供求矛盾是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缺口扩大的主要原因。三是城市贫困人口或创业失业人群,浙江省2009年末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68万人,他们也是潜在的小额信贷需求主体。因此,可以预见,专门为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小额信贷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浙江省小额信贷创新发展实践
农业产业化与信贷革新分析
一、建宁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总人口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是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更是典型的特色农业县,现已形成以莲子、水果、制种、笋竹、食用菌等为主导的七大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基地25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85%。近年来,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优质高效原则,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通过强龙头、固基地、抓市场、促连接,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一)产业化模式多样,利益联结紧密。经过多年发展,建宁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专业协会+农户”、“农村经纪人+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辐射带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结成以合同、订单、契约和最低保护价等形式连接的共同经济链条,利益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质量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通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宁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7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15种,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5项,农业品牌名列三明市各县(市)前列。同时,培育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提高。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71家,注册资本9736万元,共吸纳成员6620户,占总农户的23.2%,带动农户2.9万户,占总农户的75.8%。另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成立了3家农村经纪人协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村经纪人276人,在三明市辖区10个县(市)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最成熟,其中,办理经纪公司营业执照35户,办理个体农村经纪人营业执照241人。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公司,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