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2:0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信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贷

信贷需求下的信贷变革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创新

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现阶段农村信贷需求与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1.信贷需求主体多元化,贷款需求面日益扩大。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对象日益多元化。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各类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需要贷款。二是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乡镇、个体、民营企业发展生产经营需要贷款支持。三是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活动也需要资金支持。据对郴州市辖内200户农户、100户农村企业和5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农村贷款市场的需求面达62.5%,每年信贷需求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农户需求面51.8%,信贷需求量51亿元;农村企业需求面77.1%,信贷需求量4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求面42.4%,信贷需求量7亿元。

2.信贷需求用途多样化,贷款需求量快速增长。一是农民返乡创业资金需求旺盛。以郴州市为例,自2008年下半年来,全市返乡农民工约21万人,其中回乡自主创业者8.8万余人,创办各类企业1.2万家,其中60%以上急盼银行贷款。二是土地流转规模种养大户信贷需求旺盛。以该市嘉禾县为例,近年通过租赁、集体发包、返租倒包等形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18.4万亩,涌现200亩以上农场、养殖场、花果山、农业科技示范园110多个,发展集中连片1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1480多户,其信贷需求总量达1.6亿元。三是农村个体工商户、运输户的资金需求增加。以该市临武县为例,目前从事个体工商、运输的农户达1.3万户,其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亿元。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大幅上升。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鼓励农村消费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农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类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有40%的农户需要消费贷款,其户均需求量达2万元以上。

查看全文

信贷监管促进信贷结构完善

1.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现实需要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查看全文

信贷退出探索

信贷退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授信退出能收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良效;另一方面,授信退出中的片面做法也诱发了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问题的集中暴露。

一、实施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把握的时机

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时期。确定最佳的信贷退出时机没有统一、固定的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议。

1.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按照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行业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强、其预期赢利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性”行业;发展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一般保持匀速发展的“保持性”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与经济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变化的“周期性”行业。在搞清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之后,应根据自身信贷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信贷退出的具体策略。对于成长性行业,可以大力营销,积极进入,提高行业贷款增长率;对于保持性行业,可以适度进入。但应注意选择客户,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对周期性行业,要依据经济周期的节奏,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在选择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保证信贷适时退出。

2.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规律,适时进行信贷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的过程,信贷资金作为资源要素之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无疑是确定最佳信贷退出时期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信贷退出时机选择时,对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应作为信贷退出的首选目标,其次是将行业竞争力弱、替代品众多等特点的企业作为信贷退出的重点客户,也可依据行业标准指标,来判断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企业指标与行业标准值有较大偏离,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管理或生产经营存在一定问题,银行应实施信贷退出。

3.准确把握企业生命周期,适时进行信贷退出。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应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点。从基层农行近年的实践看,信贷退出往往选择在企业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净资金流量等财务指标日益恶化的衰退阶段。这一时期实施信贷退出潜在风险已显性化,上下容易达成共识,但企业资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资、置换、重组等被动的退出措施,信贷退出成本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加剧。企业成熟期为现金流量和信贷风险变化的拐点,在成熟期进行信贷退出,银行可以通过现金清收、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主动退出贷款,这一时期财务指标亮丽,容易从多种渠道获得融资,信贷风险可控。但在成熟期实施信贷退出上下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企业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退出决策要难于增加融资的决策。因此,应准确把握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朝阳产业”的企业,应在其由成熟期蜕变到衰退期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信贷退出;对于“夕阳产业”的企业,无论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应高度关注,适时部分或全部退出。

查看全文

绿色信贷考虑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放任污染,一些环境政策工具的效果不明显,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能源资源大量消耗,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势在必行。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被称为“我国现阶段绿色信贷的基础文件”,这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信贷政策后,得到了大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的回应。但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全面有效地推行绿色信贷,还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出台绿色信贷政策的原因

(一)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要求。环境污染违法现象突出,但因为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又由于其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显然是失灵的,同时,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利用行政管制和外部性的内部化的办法。对于行政管制,政府通常采用事后处罚为主的手段,并且会因其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调控范围有限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而绿色信贷政策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这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的,造成了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而信贷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绿色信贷的实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然要求。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总存在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2005年就已提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绿色信贷是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以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成为必须,绿色信贷政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

查看全文

农村信贷变革思考

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并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创新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的矛盾,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业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县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如“白银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农户存单质押贷款”、“保证贷款”、金穗“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白银质押贷款”为例,是湖南省某县市为有效解决辖内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而推出的,该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白银质押贷款”业务,几年来深受企业欢迎。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白银质押贷款9.8亿元,余额达3.96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部分县市重点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还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在合理调整农贷产品期限、对象、额度和利率的同时,对公开授信的农户,凭授信等级证和身份证就可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并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方便了贷款农户。

(三)涉农贷款总量及需求满足率有所提高。不断发展的农村信贷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农贷覆盖面和满足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全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2.36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支农贷款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新增贷款量大幅增加。以湖南省某市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达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0.17亿元。其中,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贷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65%。与此同时,全市涉农信贷的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达41.7%和50.62%。

二、农村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美消费信贷

1中美消费信贷政策比较分析

1.1美国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其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也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公信信贷法》(TILA)是消费信贷法案中最早出台的法案,也是最根本的大法,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TILA的基础上,1971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用报告机构和使用者超出适用范围滥用信用报告,同时赋予报告对象有核实征信内容等权利。其后为了解决信用卡结账纠纷的问题,美国国会在1974年专门出台了《公平信贷结账法》(FCBA),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而后又出台了《电子资金转账法》(EFTA)以解决代币卡、ATM卡、储值卡等其他电子付账工具在结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获得及使用信用卡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力的公平实施,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禁止在审批信贷过程中由于种族、性别、国别、婚姻状况等因素产生的歧视。此外,1977年颁布的《社会再投资法案》(CRA)也使银行业务不能避开那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1978年实施的《公平崔收行为法》(FDCPA)则是用于规范贷方或崔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此,美国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基本完成。

1.2我国消费信贷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逐步向需求拉动转变。1994年12月12日,中央银行了《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允许储蓄机构(自办所、联办所)经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批准后,可办理小额抵押贷款业务。1998年以前,央行先后颁布了《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自营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这几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以商业银行自营性住房信贷业务和委托性住房存贷款业务并存的住房信贷模式基本确立。1996年,央行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并于4月1日起执行,规定了信用卡的业务管理规则、信用卡的使用和销毁,以及法律责任等。1998年5月9日,央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8年10月,央行下发《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同年,央行颁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为本集团汽车用户提供买方信贷。1999年2月,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意义、业务领域、职能机构、期限利率和相关服务管理工作第一次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开始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汽车金融业务、机构、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及金融监管作了具体规定。作为对1998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修正和完善,2004年8月17日,央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查看全文

信贷营销战略

一、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战略的紧迫性

1、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呈现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虽然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机构网点,但由于其辐射范围广、营销力度大,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6月末,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某市的贷款余额超过18亿元,占到该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左右,超过当地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而集资金、网点、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沉寂几年之后,开始苏醒过来,营销力度丝毫不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不久,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公路建设项目注入贷款2.46亿元,导致所在地信用联社的7000万元贷款被提前归还。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要求农村信用社紧跟形势,积极应对,作出回答。

2、适应信贷市场转变的需要。近年来,信贷市场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降低成本、赢得时间、促进发展,客户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服务周到、手续简便、产品多样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必须承认自己是企业,是一类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认识到发放贷款既是对借款人的帮助,也是借款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资金相对富裕,存贷比不断下降,经营效益滑坡的情况,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要远远高于商业存款、内部往来和国债利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变“等贷上门”为“送贷上门”,才能在支持客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仍存在不良贷款绝对额大、占比高,高风险社数量多、化解难,资本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要从根本上防化风险,其前提必须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因此,趁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地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之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血缘的乡土优势,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客户市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作好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面临的主要困难

1、思想观念转变慢。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社沿袭的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信贷观念,认为客户要贷款,必然会上门找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较多地存在“等客上门”思想。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对导入信贷营销做法积极性不高。

查看全文

竞聘信贷主管讲演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次竟聘的机会。先作一下自我介绍,本人,37岁,1989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专业工作年限18年,大专学历,助理经济师,先后在原城市信用社担任过出纳员、储蓄员、信贷员、文书、办公室主任等职务,自1999年在城区信用社担任分社主任至今。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所知所学、体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也为了我们合作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决定参加信贷主管竟聘。

我这次竟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一名信贷主管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法规和政策,熟悉掌握信贷政策、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工作以来,很注重学习提高自己,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并于1993年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金融专业学习,利用三年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金融理论知识,并取得了大专学历。多年的工作经历锻炼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思维、分析计算能力,具备与信贷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技能,且善于总结和学习他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具有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过内外部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中获取了一些技巧及处事原则,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平时注重把份内的工作干细、干实。工作中坚持原则,严于律已,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多年来未发生违法违纪案件。

三、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合作银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才能在激烈的竟争中不断壮大,才能促进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干好工作的信念。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做好每项工作。

查看全文

农村信贷述职报告

一、当年信贷工作业绩

(一)信贷规模成倍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至本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万元,三农贷款占比%,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贴现贷款万元,同比净增万元。全年累放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投放万元;全年累收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收回万元。当年贷款投放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连续三年共投放额达到亿元,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二)清收盘活效果明显,资产结构日益好转

至年末,全社累计收回不良贷款万元(其中收显性不良贷款万元,收隐性不良贷款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万元,占比%,同比减少万元,比20*年末的65.8%下降了%;正常贷款中非正常贷款万元;抵债资产余额万元,处置抵债资产万元。20*年、20*年、xxxx年度,全社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到期收回率分别为96.7%、95.19%、%,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信贷资产结构明显改善。

(三)创收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效益逐年提升

至本年末,各项收入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的良好势头;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收支扎差实现账面盈利万元,同比增盈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信用社增盈、政府满意”的“四赢”良好局面。

查看全文

信贷咨询调研报告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分局(信合办)关于转发《关于二○○年第二、三季度银行信贷登记制度执行情况的通报》本银监信管字[20****]61号的通报要求,×××立即对在信贷咨询系统工作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通报中所反应的其他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检查和整改,下面就整改情况说明如下:

一、对存在的问题的说明:

×××在人民银行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业部的贷款企业×××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于20***年10月13日,贷款30万元,于20****年4月13日到期,在录入时因联社营业部所用的报表仍是上次上报联社的报表,而联社录入人员对此贷款未加注意,故当作新发生的贷款又一次进行了录入,造成重复录入。此问题,在联社随后的信贷咨询系统自查工作中进行了纠正。但必竟造成贷款的错报。

对企业欠息情况,×××能够按照季度录入上报,但也存在着在工作量较大,未能及时录入的情况,有时能够延迟几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基层信贷人员对信贷咨询系统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上马虎,加上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工作量大,也是造成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