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运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11:5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村运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还设计制作了有三片绿色叶子、黄色背景的新村运动旗帜和徽章,有新村指导者标志服装。就这样,全国上下唱着《新村之歌》,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通过改善环境,传授技术,增加收入,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随后,他们将新村运动向城市、工厂延伸,动员了全国上下的强大力量,终于创造了“汉江奇迹”,让韩国和香港、台湾、新加坡一起成为亚洲“四小龙”。
(二)主要做法。韩国新村运动是以精神开发促进经济开发的运动;是民官合作、农工并行的运动;是以培养新精神、改善环境、增加收入为课题,以农民、指导者、公务员为主题、以新村教育、宣传、事业管理评价为战略的运动。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精神改革、环境改善和所得增大为核心。在新村运动开始的时候,韩国采取的是全面平均扶持的办法,给每个村子发放335袋水泥,要求只能用于公益事业。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村子使用合理,收效明显。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村子的群众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有一个良好的指导者,关键是勤勉、自助、协作。于是他们从振奋民众精神入手,宣传贫穷不能怪老祖宗的思想观念,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协同一致过好日子。新村运动因此也被称为“过好日子的运动”。勤勉、自助、协作的繁体字中,有6个“力”字,就是说过好日子要靠自己努力。时至今日,象征新村精神的新村运动旗帜仍然在一些企业、机关悬挂,目的就在于激励大家,振奋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的公益项目。因地制宜地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拓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目前农民收入中一半来源于非农产业。在农民冬闲的时候,把整个河川等项目承包给农民,增加他们的收入。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发挥新村指导者和政府公务员的推动作用。一切以农民为主体,这是韩国新村运动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项目实施方向选择和确定上,由新村指导者召集村民大会,在村干部和政府公务员的协助下,开展新村建设。韩国的村长(他们叫里长)由村民选举产生,属于半公务员性质,有一定的报酬。新村指导者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发展生产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担任,他们没有报酬,但是在乘车、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有优惠政策,特别是每年政府都要召开新村指导者大会,对优秀指导者进行高规格的表彰奖励,颁发国家级的勋章,在各地作报告介绍自己的事迹,对特别优秀的还可以聘任为各级公务员。对公务员要求更加严格,每村确定一名公务员,要求至少每周到村里去两次,对他们深入乡村的情况,详细记录,每周由民众进行评价,年终进行考核,好的进行奖励,并把业绩作为录用、晋升的主要依据,在公务员考试中也有新村运动的内容。对领导新村运动中成绩突出的公务员,升级考试中有加分政策。这样,农民、新村指导者、公务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推动新村运动的强大动力,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快速开展。
新村运动与农民权利
一、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选举权:新村运动发起时机及推进模式的决定因素
从表面上来看,新村运动的发动是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朝鲜战争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由于“南农北工”的经济格局3和“国父”李承晚“先统一、后建设,不统一、不建设”4的方针,韩国现代化速度非常缓慢。朴正熙发动政变上台后提出了“先建设、后统一”的方针5,“现代化”取代了“反共”并统帅一切,6经济发展成了政府的首要目标。朴正熙想以此改善军事政权的合法性,他常说,“除非让人民看到成绩,否则人民是不会合作的。”7为此,必须要大幅调整既有的农业政策,这似乎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实现赶超的共同经验:在进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化初期,农业必须要对经济成长做出很大贡献,为使传统农业能生产工业化所需的大量盈余,它的结构和内容都要改变。8最初,朴正熙采取了牺牲农民发展工业的高速现代化政策。对此,时任总统秘书室长的金正濂先生也直言不讳地予以承认。9农民利益最大的牺牲表现在粮食的低价收购上,政府的收购价格几乎每年都低于市场价格,以便给城市工人提供低价食品,提高工业利润和资金积累。10但这种做法被指责为背叛了1963年“农业第一”的口号,11他看起来并不像自我标榜的“农民之子”那样关心农民。
真正促使朴正熙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发动新村运动的因素是农民的选票。尽管朴正熙是依靠军事政变上台的,但当时韩国的政治气候并不适合独裁统治。他在军事政变时只是一个陆军少将,在韩国尚没有绝对权威。政变成功后,青年军官们推举原陆军总参谋长张都英担任“国家重建最高委员会”主席,总统尹普善继续留任。待到张都英辞职后朴正熙才被支持者推选为“国家重建最高委员会”主席,尹普善总统也因反对“政务净化法”辞职后,朴正熙才代行总统职务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12后来迫于民众及美国的压力,朴正熙又制定新宪法,恢复一人一票普选制、多党制和总统直选,并于1963年以文职当选总统。他要想长期执政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也不得不参加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
农民是当时韩国最重要的选举力量,谋求连任必须取得农民的支持。1967年大选前两年,韩国尚有55.1%的农业人口,在发动新村运动的1970年即1971年大选前夕,韩国也仍有44.7%的农业人口13。加之韩国实行完全平等的一人一票制度,农民与城市居民的选举权完全平等。因此农民选票的流向将直接决定总统大权的归属,执政党或反对党的农业政策是否能赢得农民的支持将决定着他们在大选中的胜负。1960年代中期朴正熙推行的牺牲农民加快现代化的政策很快就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户与城市居户的收入比值从1965年的99.1%降到了1967年的59.6%,141967年成为了韩国历史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差距不但成了知识分子共同讨论的话题,也更是1967年大选的敏感问题。15朴正熙的连任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在野党候选人尹普善以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双重粮价和化肥半价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农民选票。在1967年大选――韩国成立后最公正的一次选举中,朴正熙只获得了51.44%的选票,险些丢掉总统宝座。16其支持票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工商界和军界,很多过去支持他的农民把票投给了对方。为挽回颓势,迎接1971年大选,朴正熙于1970年发动了新村运动,并采取了边建设边改善的推进模式。因此有人评论说,“新村运动只是延长其专制统治,改善其政权合法性的一种工具。”17
二、农民经济权的改善: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经济权是一个很重要但却不常见的概念。根据《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谓经济权是指公民有通过参加工作或国家提供帮助而获得相当生活水准、免于饥饿的权利。18与该公约经济权相对应,新村运动发动时韩国农民受到宪法保护的经济权主要有经济平等权、迁徙自由、择业自主权、财产权及与之相关的征收征用补偿权、工作权和生活改善权等内容。19新村运动发动后,农民经济权有了较大的改善。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交流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摆脱贫穷与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在这期间,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各直辖市和道(相当于省)成立“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各市和郡(相当于县)成立救持会,健全了“新村运动”指导网络。
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特征研究论文
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依据、社会特征、社会效益和如何借鉴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ethic)水平。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须根据韩国国情和农村实情,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道德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上一世纪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农业濒临崩溃,工农与城乡差距大: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个5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二个5年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加剧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距。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
1、相似之处
(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题,韩国在1970年代初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农村劳力剩余,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村年轻人鄙视和离弃农业,等等。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的197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5%,人均耕地仅0.6亩。而据2004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
(2)城乡发展失衡基本相似。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阶段,在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业、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矛盾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严重程度均超过韩国新村运动当初起步时的状况。如,197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为55.3%,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1970年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5%,而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3)社会矛盾基本相似。1970年代初,韩国由于工农业和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存在就业难、学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诸多因素。当前中国城乡差距扩大,新增劳力就业困难,老百姓普遍觉得上学难和贵、看病难和贵,购住房难和贵,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冬训学习材料之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三戒”
一戒急于求成,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害群众。
二戒简单化,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我国农业的现有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品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等都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长期任务,但村容村貌的改善倒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搞一番突击,来一个旧貌换新颜,是一些热衷于“政绩工程”的人的轻车熟路。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村容村貌建设。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和条件,非常重要。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单打一,应当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村建设。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政府则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新农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继续过去行政命令的老办法,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随鸿举市长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的做法,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现将日韩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体育系统新村建设汇报材料
加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塑造农村新风貌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当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战略。它能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内容,能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为了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局按照“六小四有”的总要求,对体育新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了方案,落实了责任,强化了措施,建设了一批体育新村。我局按照有体育组织网络、有体育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有体育活动安排、有体育赛事、有体育业务培训的“五有”标准,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推进体育新村的建设,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把体育健身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培育了一批体育新村。
一、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局重点抓了18个体育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了17个篮球场,18个300平方米以上体育健身休闲广场,还建有室内体育健身活动室,购置了篮球、乒乓球、橡棋、羽毛球等体育器材。同时,申报并审批了13个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体育进村庄、进农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健身条件,为农民健身提供了平台。
二、抓体育活动的开展
我局要求各乡镇根据本地特点、特色和体育传统,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每年至少举办1—2次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特色体育活动。年,在南塘都口体育新村举行了体育新村运动会,韩坊乡举办了农民运动会,五去镇举办了篮球赛等体育赛事。大多数乡镇和村都组织农民举办了体育活动或体育赛事,每个体育新村都有一支体育活动队伍,在农村营造了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
体育局新村建设工作情况总结
加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塑造农村新风貌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当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战略。它能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内容,能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为了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局按照“六小四有”的总要求,对体育新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了方案,落实了责任,强化了措施,建设了一批体育新村。我局按照有体育组织网络、有体育健身场所及体育设施、有体育活动安排、有体育赛事、有体育业务培训的“五有”标准,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推进体育新村的建设,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把体育健身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培育了一批体育新村。
主要做法(突出“四抓”)
一、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局重点抓了18个体育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了17个篮球场,18个300平方米以上体育健身休闲广场,还建有室内体育健身活动室,购置了篮球、乒乓球、橡棋、羽毛球等体育器材。同时,申报并审批了13个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体育进村庄、进农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健身条件,为农民健身提供了平台。
二、抓体育活动的开展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评估自查报告
我镇XX村系2013年申报核批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按照申报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评估认定的要求,现将有关情况自查报告于后:
一、XX村的基本情况
XX村曾是普安镇的边远贫困村,全村幅员4.4平方公里,辖16个社725户2526人,耕地2432亩,森林2328亩。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高度关心重视大理的发展和开发,并根据大理的客观实际,先后被确定为“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示范村”、“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示范村”、“XX省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通过几年来干群的共同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幸福美丽新村初见雏形。
二、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情况
(一)全面完成幸福美丽新村的项目建设
根据群众自主、村民委员会自治、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确定大理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现已全面完成了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大理唐居毅文化广场、大理养老及留守儿童健身娱乐场,篮球场羽毛球场、XX大理朝贡贵妃千年古荔枝旅游保护景点、唐居毅国学大道景观亮化美化、大理美丽乡村旅游观光停车场、大理新村天然气供气、大理美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大理业态旅游农家乐、大理生态农业园区产业十个项目的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