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9:4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新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产业投资措施
1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培育造就新农民 优化发展新产业
培育造就新农民优化发展新产业
整治营造新环境全力构建新农村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4年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培育造就新农民 优化发展新产业
培育造就新农民优化发展新产业
整治营造新环境全力构建新农村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4年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乡地处边,有耕地面积1.3万亩,山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2.6万,辖12个村,一个居委会,156个村小组。今年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工作思路,认真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全面发展山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在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增长实现新突破
我乡牢固树立“小乡镇也有大作为”的思想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做大做强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目标,列入乡村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壮大传统产业,即大力发展万亩油茶基地,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西瓜、杨梅、脐橙为主的万亩瓜果基地,以小辣椒、生姜、藠头为主的万亩山区蔬菜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现代高效农业,以农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之路。全乡种植小辣椒2500亩,产量40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种植杨梅2200亩,实现产值35万元;生姜10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脐橙2000亩,产量11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西瓜种植面积1600亩,母猪保有量500多头,生猪出栏10000多头;烟叶种植面积310亩,实现产值79万元,烟税13.6万元以上;扩建禾江四方油茶基地2000亩,还确定、龙头、高坎三个村为产业示范村和田心小江脑等13个示范组。油茶、杨梅、西瓜、生姜、烟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295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4060万元的73%。
二、在建立区域基地,培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脐橙、烟叶、小辣椒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发展杨梅、生猪、西瓜、生姜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杨梅以金山果业为中心,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辐射到周边的种植户,今年实现产量5万斤,产值35万元以上;生猪产量通过扶持大户,加强培训,今年新增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和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累计共8户,还涌现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和1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商品、加工和销售批量。现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传统农业优势县向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转变。我乡还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行,加强了对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启动2000亩油茶林的开发,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三、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高新产业的商贸发展探索
本文作者:傅晓明袁声莉戴化勇杨申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从2000年第二期和之后的第三期高新区规划设计开始才一考虑到商贸业的相应配套建设,世纪金花作为首家大型购物中心开始进驻;到2003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横向4.2公里的科技路和纵向1公里的高新路的“小T型”商业网点聚集区,原来的一、二期区域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一律迁入新扩地区,腾出来的区域全部作为商贸服务区;之后随着高新区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商业网点布局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高新区又规划了以横向科技路和纵向3.6公里的唐延路构成的“大T型”商贸业聚集区。2004年,当时的西安市商业贸易局了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一2020),全面规划了西安市总体商业网点布局,高新区商贸业的总体布局随着西安市总体商业规划的也进一步明确,目前,已经形成以传统的科技路和高新路为主发展商业街、以唐延路为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央商务区、并发展以锦业路和西台路为主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商贸业格局。同时,2012年三星电子正式进驻高新区,据估算,三星公司的存储芯片项目总的投资规模在70亿元人民币,尽管此项目在2012年上半年签约之时在全国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西安市态度非常坚决,最终排除了异议坚决引入,为此,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三星城,以现在临近草堂工业园的9.5平方公里为三星城建设规划用地,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明年9月建成一期,三年完全建成;未来形成10万人左右的三星城,规划配套160多家企业,包括医院、学校、员工宿舍等设施。2012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正式通知各主要城市上报建设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请,西安市政府作为申报城市,确定以西安高新区为主作为西安市的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的上报区,并且联合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业资源,整合规划建设西安市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重大决策为新时期高新区的商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来看,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将是以西安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三星城建设三极并进的推进方式作为主导推进动力。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分布截止20n年,西高新共有商业网点1372余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78.71亿元,比2010年增加31.06%。1、着力打造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增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辐射力西安高新区以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流的商贸流通中心。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位于区域核心地带,以唐延路、锦业路、西太路为发展轴,集聚了一批以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形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高新区万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和集办公、会展、酒店、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都市中心。目前,20余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在中央商务区设立了网点,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大型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娱乐餐饮、金融保险等使之成为西安市最集中的高端商业品牌聚集区和西北第一商业聚合地。西安高新区中央商务区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沿科技路、高新路、唐延路、锦业路规划建设了高档次的商务写字楼139栋,建筑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其中4A级标准以上的商务办公楼70栋,建筑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科技路、高新路和唐延路为轴线的“T”字型高新商圈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分布着大量高级写字楼,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商务聚集区建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主题公园、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中心、文化广场等,打造了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的五宜商住区。中央商务区已发展成为兼备科技、金融、交通和时尚优势为一体的高端复合型区域,区内各类高端服务设施齐全,并日益形成了高新品牌,被誉为“关中第九景,’o2、高中低端酒店餐饮业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西安高新区现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亚洲地区盈利能力最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内陆首家五星级瑞士本土酒店瑞斯丽大酒店、西安绿地假日酒店等一批知名高端酒店相继入驻,使其商旅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高新区餐饮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高新路和科技路一线,从集中度看,高新区餐饮在高新一路和高新二路之间形成了高新区的餐饮服务一条街,集中了以俏江南为代表的高档餐饮和来自本地、四川、新疆的中低档餐饮企业。不过总体看,高新区餐饮业上不如西安市在传统的雁塔区和新建的曲江文化区餐饮业发达,在这两个区集中了西安市的主要餐饮美食和酒吧街,由于西安市相对城区面积比武汉市小很多,所以,从餐饮的选择看,商务宴请活动主要集中在雁塔区和曲江新区。3、初步形成多样化的零售业态布局西安高新区商贸零售业态兼具了高端百货、大型购物中心、小型商场、社区便利店等多种形态,初步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在高端百货和大型购物中心上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世纪金花大型商场,大型连锁店有沃尔玛超市,不过再无其它连锁超市,西安市本地没有形成象武汉市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徐东平价等大型的商业连锁超市,主要是由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形成配套,包括小百货、小商场、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小区便利店、小区蔬菜直销点,其中,高新区明确要求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一般为10%)的建设面积用作商业配套网点的建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新区内形成了高、中、低档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4、物流业及专业市场的布局情况物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目前没有纳入规划,从高新区的现有格局和基本指导思想看,物流业并不是他们重点扶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物流业造成大量的重型卡车来往于高新区,影响了高新区的总体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噪声和交通堵塞,因此,与此相关的现有高新区8家汽车“45”店也因为需要物流业配套而计划迁出高新区。不过,由于比亚迪汽车就坐落在高新区,大量运输汽车的卡车就停留在相关区域的街道上面,确实影响了环境和交通,但是对这一企业目前高新区还是重点支持的,所以,高新区要想完全解决大型卡车过多造成的问题可能还不现实。高新区专业市场建设目前基本上是蔬菜市场和汽车“4S”店两部分构成的。蔬菜市场有沃尔玛超市一个、专业蔬菜市场一个和小区蔬菜直销点形成基本格局;8家汽车“45”店分布在唐延路周边,包括大众、奥迪、比亚迪等品牌,基本涵盖高中低档车型,不过这些店都将陆续迁出高新区,搬迁至三环以外。至于建材专业市场高新区并无配套,高新区居民主要前往老城区的两家大型专业建材批发市场。
总的来看,西安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分离高新区管理体制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而是在现有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单独发展高新产业,从行政体制上面来看并没有独立成区,而是形成了社会管理由西安市政府会同已有各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而高新区管委会专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招商引资以及服务工作,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依据西安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划进行,包括园区建设规划、招商政策等等均由西安市政府实施。2、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发展总体要求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中央、陕西省的总体要求、依据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严格遵循了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建设规划、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逐步推进,规范发展。3、高新区地理位置特殊由于西安市北面为渭水环绕,南面则是椭圆形的秦岭阻隔,因此,从西安市市区发展可行方向看,向城市的西南方向发展是可行之策,所以在高新区建区之初,就确定了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大方向,也明确了西安市整个城市格局发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说,现有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安市城市发展的区域,这也导致了西安市在整体的投入上以及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向高新区迁移。这一点不像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多极化,城区面积向四周扩张,所以也导致了东湖高新区从对市民的集聚效应上面不像西安高新区那么强烈。4、总部经济和高新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高新区在发展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还特别结合了西安市所大力推进的总部经济的发展,在西安市定位于西部总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西安市将总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高新区,这样使得高新区在发展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借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区内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同时,各类企业的地区总部的进入无形之中又增强了高新区的吸引力和投资集聚效应,使得更多高新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目前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多元产业集聚的总体布局。5、将城中村改造与商贸业发展相结合城中村改造中不是简单的拆迁推倒建设高档写字楼和商业网点,而是结合城中村的具体位置,一方面建设了大片的新居民区,一方面在这些新居民区中保留城中村村民自主开设的商业网点,包括餐饮、百货、娱乐等设施,这些设施尽管比较初级、简陋,但是客观上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员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成本相对低廉的居住之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新区吸引和稳定一批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同时也形成了高新区商贸业的有效合理的结构。6、借力大型企业的引进入驻,助推商贸业发展典型案例就是今年借助三星公司存储芯片项目入驻高新区,高新区为此配套建设的三星城将建设一大批商贸配套设施为即将进入园区的1000多名韩国员工和更多本地居民提供服务,这无疑将对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上述特点既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过分强调了总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作用。高新区最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展开的,今年更是围绕西安市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的决策开展了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的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工作。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造成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跋腿”。2、对商贸流通业的完全放手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问题。高新区目前所实施的商贸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高新区管委会不承担商贸业发展的管理职能,完全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商贸业的发展,而商贸业从业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则是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高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存在和保留了大量的城中村改造后自然形成的城中村商业网点,导致这些地区的商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垄断经营等问题。3、城中村的管理真空问题不容忽视。城中村改造后留下的大片村民自主建设的商业网点目前基本上归口村委会管理,村委会的管理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场所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形成了一些城中村商业网点的无序竞争、垄断经营乃至不法经营,甚至还可能成为黑社会组织形成的温床,再加上这些商业网点人群聚集,顾客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很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更大的群体聚集事件,这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4、专业市场发展存在较多空白。高新区专业市场发展空白较多,目前,区内人才服务市场、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基地等数量都不多,如人才服务市场只有高薪区管委会驻地一家,无专业的建材批发市场,而对于已经形成的汽车专业市场(如45店)又由于产业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原因,计划全部迁出,使得汽车专业市场的发展已基本上停滞。专业农贸市场呈现空白,居民生活由沃尔玛超市和小型社区蔬菜直销店来解决。这些使得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城市功能上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由周边城区配套解决的,这客观上加大了高新区居民生活的成本。
综合上述经验和问题,我们认为,在东湖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商贸业发展要和国家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相结合借力发展。借鉴西高新的商贸业发展,东湖高新区可以参与到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报工作和建设工作中,围绕总部经济和CBD建设来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借力发展成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动力。而这一借力就是抓住西安市正在开展的申报国家级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契机,以国家级中央商务区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这次西安市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工作是以高新区以及围绕高新区的几个老城区的商贸业基础作为申报依据的,客观上为高新区的新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高新区的发展和周边城区的发展形成合力并融为一体,既实现了对周边老城区的带动发展,也客观上为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东湖高新区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信息,尽快落实国家商务部所提出的建设国家级中央商务区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争取武汉市加入这一竞争,并将东湖高新区纳入这一规划,以提升东湖高新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准。2、与城市的总体城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并进、相互促进的格局。西安高新区虽然一直没有对区内的商贸流通业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区内的商贸流通业就是无序发展,除了区内相关的配套政策外,西安市政府所制订的一系列发展该市商贸业的政策措施同样在区内得到较好贯彻执行,所以保证了区内的商贸业发展的规范和有序,由此可见,将区内发展和全市的发展规划相联系、相协调,既保证了高新区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区内的产业招商工作中去,又保证了招商产业能建立在较好的商贸业配套支撑上,使得区内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可发展。东湖高新区在商贸业发展中也可以结合武汉市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举措,将区内商贸业的发展和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如2012年8月29日武汉市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九大区域中心”的决策就是典型的重大决策,如果东湖高新区在这个重大规划决策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参与,将对于高新区内的各个产业当然也包括商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东湖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也同样将是重要的推动力,也必须善加利用,借力发展。3、商业网点和商贸配套建设要注重高、中、低档网点在同一区域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会管理高效运作,同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商贸业的发展切忌好高鹜远,盲目追求所谓高档、奢华、时尚,尤其不能被房地产商绑架,沦为房地产企业营销活动的嘘头和工具。像最近在鲁巷光谷步行街所提的什么“24小时不夜城”建设,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闹出的营销概念,对于改善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商业配套建设要注重实效,注重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从满足绝大多数在区内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出行方便舒适需要出发来进行商贸业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既要有集中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但也要深入各个居民聚集区,重视分散网点的建设,毕竟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在家门口方便消费和出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居民,不至于出现区域空心化和所谓“空城、鬼城”,还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4、产业规划要留有余地。高新区制定相关产业的产业规划时要注意为不同产业的发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间,为以后各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可能性,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有高新区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反映产业发展迅速,是可喜的表现,但也说明我们的规划制订之初对于发展的空间预留考虑不足,使得产业发展尤其是商贸业发展空间经常捉襟见肘,疲于更改以适应需要,结果导致商贸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发展或者见缝插针的状况,这些都说明我们对于商贸业的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既要规划时不要盲目发展、片面强调大而满,但又要适当留有余地,留足发展空间,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不断适应新的需要的可能性。这对我们的商贸业规划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5、高薪区管委会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要手伸的太长干预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又不要放手不管,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贸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新区管委会对于区内商贸业的发展一直置于市场调节的模式之下,所以在区内的商贸业发展既有市场竞争带来的繁荣,又有监管缺位所产生的城中村商贸发展的无序和混乱。东湖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要借鉴西安高新区的作法,从市场调节的一面来看,东湖高新区必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市场调节的规律,用看不见的手来发展商贸业,但同时,区内同样存在大量的城中村的改造所带来的配套商贸业配套,这些配套网点同样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管理问题,高新区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商贸业协会组织来积极引导,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商贸业发展的有序健康发展。6、创新方法、灵活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业网点配套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和“土地置换”三种方式进行商业网点配套建设。所谓联合开发是指地产开发商和商贸企业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商业网点;自主开发则是有地产开发商独自建设商业网点配套,而土地置换则是由高新区出台的针对那些希望扩大规模的位于繁华地段的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采用1:1.5的用地面积比例和这些企业进行土地置换,通过置换,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用地,而政府则获得了新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商贸业发展的新地块进行招标。东湖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在保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和顶层制度设计来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通过良好大环境的营造吸引和激发各类企业的发展创新,也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有意识的投资商贸业、发展商贸业。
新产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申办奥运会的过程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核的过程。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国政治活动的一次重大胜典,也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机遇。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体育盛会,也是世界经济大舞台。中国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国内企业也应充分意识到体育产业的市场潜力,设法加强消费者与体育及产品品牌间的互动关系,推动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奥运经济;新产业经济
一、奥运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奥运经济”一词产生于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之后,是尤伯罗斯通过商业运作把奥运会办成了赚钱的活动的衍生物。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他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一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狭义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和“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日本的经济复苏,GD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下表)。
高新产业自主创新视察报告
视察中,大家一致认为,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威”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的发展目标,开展了“自主创新年”活动,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如虎添翼,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突出体现为“六新”。一是政策环境有了新优化。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相继出台了十几个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从财政科技投入到企业研发投入,从投融资机制建设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从税收优惠到科技奖励,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引导作用日益强化。二是科技投入有了新增加。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种子金”作用,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风险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特别是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三是高新企业有了新提升。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0家,有12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到300多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2亿元,同比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四是创新能力有了新增强。截止到目前,我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其中省级46家;拥有企业技术中心9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3家;建立了5个“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全市取得的105项重要科技成果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达17项。其中,三角集团自主研发的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市在这方面的空白。五是服务体系有了新完善。全市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70余家。近两年,相继建立了十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今年又启动了汽车电子、船舶技术研究两个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六是科研合作有了新拓展。我市已与10多家国内高校院所结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全市企业与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一些高校院所纷纷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研发机构,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局面。
委员们认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与自己比有进步,与先进比有差距,自主创新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与、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表现在“六少”。一是投入少。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达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当年我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4%,比少了1个百分点。二是成果少。2007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分别为506项、198项,是我市的4.7倍、1.8倍。获得国家级奖励分别为8项、3项,我市仅为1项;获得省级奖励分别为84项、44项,是我市的10.5倍、5.5倍。三是专利少。2007年,专利申请量为7023件,专利认定3592件,其中发明专利认定329件,分别是我市的3.7倍、3倍和9倍。四是产值少。去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足的2/5、的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比我市高出16个和4.6个百分点。五是机构少。2007年末,、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是1家、2家,而我市尚为空白;两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比我市多出67家、10家。六是人才少。2007年末,、拥有各类大专院校28所、12所,分别比我市多出22所、6所;两市在校学生为25万人、12万人,分别是我市的5.6倍、2.6倍。
委员们提出,差距就是发展空间,就是前进动力,就是努力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条件走在全省的前列。我们既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更要抱定不甘人后、奋力赶超的决心,后发突破,大步流星,迎头赶上。重点是做好“六抓”:
一抓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已经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三区”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大政方针已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并制定实施好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金融、税收、财政、人才等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单位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真正把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出来。有关部门应强化对科技政策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促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落实科技政策,需要上下两个积极性。客观地讲,一些企业对科技政策不注重研究和利用,也是导致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应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促使企业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衔接,注重对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对接,使政策的优惠充分体现于企业;优先安排,在制定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时,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优先投入,在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结合上,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
二抓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未来的企业,只有两种发展形态:一种是死的,一种是活的。凡是抱残守缺、不思创新的,必定是日渐萎缩,江河日下,最终死掉;只有重视创新、自主创新,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永葆活力。我市的三角、威高、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等企业为什么能拥有那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开拓、占领新市场,关键在于它们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研发体系。有了研发体系,就有了主动权和先决权,就有利于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基本能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此,应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重点支持全市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自建或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并采取基金支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构建自己的科研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等都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确保实现市委提出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加到150家、国家级增加到9家”的目标。
三抓交流合作。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也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自主研发,一手抓产学研合作。对于自身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企业来说,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尤为必要,也是一条捷径。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十分注重对外技术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用10年时间,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自主研制技术;用8年时间,跻身世界集成电路强国之列;用不到5年时间,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CDMA通讯技术,成为全球第3大动漫产业强国。就目前我市情况看,开展产学研结合是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市产学研合作步伐明显加快,王书记对这项工作更为重视,力度更大。在全面深化与山大、哈工大、中科院等战略联盟关系的同时,今年又与国内三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并提出今后5年,与我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院校要增加到15家以上,引进800项高科技和专利成果,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1000个以上。落实好这项深谋远虑的重大举措,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大格局,大力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广泛“联姻”,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
利用高新产业引入外商资金研究论文
摘要: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最重要的欧美国家消费市场快速萎缩,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技术合作的动力增强。
2009年初,美国把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项审查调整为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2009年10月,作为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诺在进行出口管制体制改革进程中,将与中方合作,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也加强了与我国在大型客机、民用核能和磁悬浮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横亘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机为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项政策的后果却是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加大了美方贸易逆差,而且使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仅排在第三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在金融海啸中赢得生机。在这场源自西方的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战略调整中,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无疑成为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
(一)跨国公司延长在华投资产业链,优化地区和产业布局。
为占领市场、拓展业务,跨国公司缩短了产品研发和推广周期,在全球收缩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华投资,延长了在华投资的产业链,重点是扩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流程,以期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竞争力。
技术创新产业化工作意见
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本市跨世纪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技术创新源泉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源泉的建设要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择有优势、能够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攻关。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2、信息技术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性能移动通讯、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围绕专用电路的芯片设计、自主版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在数字产品开发与制造、网络建设与应用方面形成一批创新增长点,使*率先成为高清晰度电视播放地区、电子商务活跃地区、网络教育普及地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3、生命技术以人类基因组、作物基因组、基因技术平台为基础,抓好创新药物和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围绕一些高发病和疑难病,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加强药物筛选与新药开发,争取在3-5年内获得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资源药物的临床、生产批文。在农业方面,开展水稻及其他作物优良品种和抗性目的基因的研究;重点开发、生产1-2种转基因作物,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4、新材料以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和特种陶瓷材料为重点,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根据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汽车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储能能源新材料等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在材料制备等若干基础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高新产业员工开发计策研究
一、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开发与管理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合肥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533.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54%,占全市GDP的21.51%。截止到2012年底,合肥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5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41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35%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合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肥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达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员工,尤其是对其中的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目前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二、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开发战略探讨
1.加强本土知识型员工培育,实施人力资源投资战略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知识型员工。因此,合肥市相关部门要针对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知识型员工的供给状况,并有计划地制订知识型员工培养的长期规划。特别要注意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既有对高层次的创新型员工的需要,也有对具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因此,可以利用合肥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这一优势,加强创新型知识型员工培养力度,支持和引导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可以利用合肥市拥有众多高职院校优势,加强实用型知识型员工培养。
2.政府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实施人力资源诱引战略近年来,合肥市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也已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和加快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吸引了本省其它城市及外省市的知识型员工的进入,但是作为中部地区城市,这些吸引政策及其力度与其它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江苏无锡为了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出台了三个“100”的吸引政策(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公寓住房)。武汉东湖高新区提出,对于引进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只要项目技术先进、产业前景看好,可给予“三个五”的资金支持(即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论证评估后,最高给予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创办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合肥针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选择在合肥购买商品房的领军人才每人可获得50万元补贴,高端人才可获30万元补贴,同时出台了“人才生活保障计划”、“人才服务提升计划”等,但这些政策的力度与其他城市吸引政策相比,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有限。合肥市在不具备区域优势的前提下,可将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与其它创新型城市或国家级高新区人才政策进行对比,制订既符合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可以结合合肥市目前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研发人才,尤其是加大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在2000年已经建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改善人才发挥作用的宏观环境,不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不仅是使他们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更要注意精神价值的体现。例如可以为留学归国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些政策指导、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优质高效服务。
3.企业制定完善的知识型员工开发和管理的制度与措施,实施人力资源参与战略高新技术企业是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也是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员工开发中必须要考虑的微观环境。鉴于知识型员工在个人需求、工作特点等方面与一般员工存在差异,高新技术企业要制订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使知识型员工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能否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企业的工作设计是否有意义、企业能否高效运作、知识型员工知识能否实现共享以及企业是否具备有利的物质环境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因此,从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微观环境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