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8:56: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吸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家政吸纳农民就业剖析材料
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诸多冲击中,当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农民工失业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最近对广西都安县几个贫困村的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返乡农民工春节后都要重回城市去寻找工作。如果城市不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受危机影响,出口加工业、建筑业、制造业等传统的农民工工作行业,短期内很难再有大量的新岗位。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机会显得格外重要。
一,家政业还能容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
在众多的领域中,家政服务业,即保姆业,还有很大的吸纳新就业的潜力。以北京为例,现在一般家政服务员的工资达到了1000元左右,整体水平达到了1600元,高于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人的平均工资。而且吃住都不花钱,实际收入更高。目前全国家政行业已经吸纳了1500万人,大部分是女性农民工,是仅次于建筑业的农民工第二大职业选择。
这一行业不但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城市家庭生活中的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沙、**等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家庭高达40%。全国城镇家庭现有1.9亿多户,即使是平均有15%的需求率,也可提供2900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是说还有一千多万个潜在工作机会有待开发。以平均每100个家政服务员需要一个管理人员计算,这一行业还能吸纳上百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家政管理人员。
二,家政就业市场亟待再开发
##县辟建劳务中转吸纳基地经验材料
##县位于##省东南部,辖##镇##个村,农业人口##万。近年来,我们发挥口岸、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特色劳务经济,不仅向国内外输出劳务,也成为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吸纳县。截止2005年7月,已累计输出、中转和吸纳县内外劳务人员##万人,##万名县域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创业,##万名县内非农人口及外埠从业者借此走上兴业致富之路,##逐步成为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中转吸纳综合基地。
一、廓清发展思路,辟建劳务中转吸纳基地
1990年##口岸的开通,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使##由封闭落后的农业县一举跃升为边贸大县。长期以来,我县经济外向化虽大幅提升,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一产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不足1/5,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5.4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48.5%,增收步伐缓慢。经深入调研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象##这样县型小、农业弱的边境口岸县份,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走出农业抓农业,面向境外谋发展”,将劳动力转移做成产业、创出特色,进而拉动普遍就业、全民创业,同时,##壮大劳务经济也独具“三大优势”:一是口岸带动力强,居于我国东北振兴和俄远东开发的结合部,毗邻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边贸发展活跃,人员往来便捷,是国内劳动力赴俄务工创业的适宜桥梁和最佳“跳板”;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初露端倪,域内有着发展黑木耳等“小品种”特色产业的特殊资源条件,进出口加工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一批吸纳性、拓展性较强的产业加快兴起,劳务承载能力与日俱增;三是外埠用工需求增大,俄远东人口继续下跌,劳动力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空闲岗位已达50万个,俄官方已明确表示中国建设者不可或缺,加之,境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和国内大中城市岗位增多,赴外打工大有市场。综合以上优势,我们顺应域内外劳务需求和百姓致富愿望,集思广益,结合实际,确立了“立足振兴产业、广拓市场、富裕农民,发挥龙头地位和前沿优势,促进跨国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组合,内外互促,协作联合,着力打造一批连接中俄、外向度高、关联度大、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优势企业,聚集辐射,有序引带,加快建成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中转吸纳综合基地”的思路,为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释放前沿优势,对外规模输出中转劳务
我们注重扬己所长,深度发掘口岸带动功能和现实潜力,突出境外市场信息与地产农产品、域外资本与地利条件、国外丰富土地资源与县内富余劳动力三项优势整合,促进劳动力成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做大了对外输出中转劳务这块“蛋糕”。一是繁荣边贸经济。抓牢口岸这一稀缺资源,引导带动##万余人赴俄发“洋财”。壮大边境贸易,有2万多##人常年在俄从事经营活动。拓展境外市场,先后在俄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发挥亲缘、人缘优势,抢占境外劳务市场。##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去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余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日输出劳动力##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15万元。二是做大跨国投资。引导边贸企业联合南方资金、技术和品牌,共同“走出去”创办实业,目前,全县已在俄境兴建各类实体##家,投资额达##多万美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海洋捕捞、房产开发等领域,承载劳动力近千人。##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伊斯利鞋业合作投资1.3亿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5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创建的以境内生产半成品、境外组装销售为特征的“##模式”得到全省认可和推广。三是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租赁土地##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远东地区创办##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多个,耕作面积达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
三、产业联动发展,广辟劳务就业吸纳渠道
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工作通知
各相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就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全市就业局势,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通知》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一)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各类用人单位把稳定就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强在岗培训和人才储备。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通过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岗位补贴。要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以上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
(二)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裁员规模的调控,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妥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努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科研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通知
各市、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做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制定完善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加大“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力度,2009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由去年的200人增至300人,今后视情逐年增加,相关政策待遇不变。根据省里统一部署,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市人事局、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逐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的渠道。对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和省现行促进就业政策有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省有关文件执行,同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要做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鼓励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聘)工作人员,应安排一定比例职位,定向招考(聘)参加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具体办法由市征兵办公室负责制定。
二、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进一步清理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落户、人事、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权益保障等提供便利条件。自2009年起,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新接收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委托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代管档案的,免交新接收高校毕业生1年的人事费用;符合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规定的,公安部门及时办理落户手续;当年吸纳高校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岗位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财政资金将给予优先扶持,所需经费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择业期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企业在岗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凡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须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检查。
用足用好政策 鼓励吸纳困难群体稳定就业
去年以来,新村街道通过用足用好政策,鼓励各类用工单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稳定就业,取得一定成效。目前,辖区“双困”人员596人,已实现就业586人;32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全部实现就业;650名就业困难青年实现就业598人;32个社区中有23个达到了上海市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一、用足用好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双困”人员
街道对就业援助员调查出来的零就业家庭成员,以及就业条件和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员,通过街道、区两级审核并分别进行一次职业指导后,办理“双困”认定手续,并发放就业补贴卡。企业吸纳持有就业补贴卡的人员,可享受就业补贴政策。其中,就业基地企业吸纳这类人员,可享受人均补贴每月500元,非就业基地企业人均补贴标准为每月400元,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均补贴标准为每月300元。另外,还给予“双困”人员每月100元交通、餐费补贴。用人单位需为录用的“双困”人员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保证月收入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录用满3个月后,可以申请补贴。去年以来,有近180名“双困”人员被企业吸纳,实现了稳定就业,辖区开办非正规劳动组织70家,带动和吸纳了52名“双困”人员就业。
二、落实公益服务社政策,组织困难群体稳定就业
为鼓励用人单位长期录用“双困”人员,促进困难群体稳定就业,由街道将困难群体组织起来成立公益服务社,面向用人单位和居民提供服务。由服务社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并负责组织推荐人员,用人单位提供岗位和负责面试。“双困”人员一经录用,由服务社为其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负责日常管理,由政府补贴为其按期缴纳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只支付工资。目前,街道成立了地铁保洁服务社,由地铁总公司提供50个稳定的保洁岗位;成立了面向辖区及周边地区的物业公司提供保洁、保绿、保养、保安服务的“四保”服务社,以及面向辖区单位和居民服务的机关事业后勤服务社、公共设施养护服务社、居家养老服务社、百川公益服务社等。2006年,公益服务社安置248名“双困”人员。
三、为企业设立用工代招点,促进就业困难青年稳定就业
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见
编者按: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的作用。其目的意义是,切实把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到位;项目范围,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区域科技重大项目、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重点项目为支撑;聘用对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以项目科技助理名义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和管理;选聘原则、方法及程序,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施行,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经费渠道及其相关待遇,根据实际情况,由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监督与管理,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工作有指导和监督,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根据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利用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意义公务员之家
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项目组本身需要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对加快科技项目实施,提高科技项目研究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认识利用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科技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到位。
二、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科技项目范围
市内科研单位和企业作为主要承担单位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等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科技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市级科技支撑计划等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看人才的吸纳与维持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致富的资源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和内驱动力。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需求特点出发,分析在人才的吸纳与维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本吸纳维持群体环境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会产出更高收益率,它能极大地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
人,是知识的创造、传递和运用者。今天,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和主导作用。什么叫知识型员工,他们有着什么特点?加拿大经济学家弗朗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指“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用脑比用手多的员工”。而在今天来看,知识型员工的范畴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了大多数的白领员工。应当说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人力资本构成正逐渐偏向由知识占主导的高知识结构,如今的知识型员工范围变的更广,高比重的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原推动力。
每一个人都在同时进行着消费和生产,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人力资本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每个人身上都存有一定的人力资本。而以知识占主导的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其人力资本存量较大,并由此产生较大的稀缺性、较强的自主性、较大的递增性和较大的投资风险性。
基础音乐吸纳民族音乐的有效性
21世纪迎来了全球的教育革命,人们普遍意识到,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凸现出来,它在加强情感教育、开启多元智力、拓展人文视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化既是最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①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适应了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即“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地方民族音乐,并将民族音乐纳入教学实践。地方民族音乐,也称民间音乐或乡土音乐,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音乐历史、音乐类型与音乐形态,它与当地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手工艺品、园艺技术、烹饪技艺等一样,都属于民族、民间和地方性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地方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舞蹈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地方器乐等。本文将民族音乐的视野框定在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区域,探讨的是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学生自在于生存空间范围内的地方民族音乐,以此探讨地方民族音乐融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积极构建
“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选择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不管是从理论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是以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体系切入,教育格局仍然突出西学为重的特点。尽管很多学者为建立民族音乐体系付出了艰苦的探索与努力,但仍然没有形成以中国音乐体系的格局,民族音乐仍然只是点缀而没有形成主流。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对民族音乐认识不足,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发生在人赖以生存空间的地方民族音乐的漠然态度,对地方民族音乐从心灵深入缺乏美的认同,致使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地方民族音乐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曲调和节奏,更在于其所处的境域系统的自在表达,离开特定的境域,民族音乐也就不复存在。笔者曾对安徽省2010年“音乐国培计划”部分学员的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过抽样调查,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校的音乐教学没有将学校所在地的民族音乐吸纳到教学中来,他们坦言,基础音乐教育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停留于知识层面,突出的表现是,缺乏音乐艺术所应该给予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听觉根本没有触及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创造性音响。另据调查,淮南地区的学生对淮河流域重要的艺术花鼓灯知之甚少,对推剧更是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音乐事件很漠然,这便是“母语音乐文化”严重缺失的典型表现。诚然,在当下音乐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草根文化中的经典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经典确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民族音乐的基因携带着深邃的母语文化代码。
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透射出祖辈传承下来的、纯朴纯真的、带着祖先原始气息和韵味的生产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或族群都会在他们的音乐中融入强烈的族群认同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音乐艺术又具有超越某一特定民族和族群的“人类价值”。应该承认,地方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作为文化物品之一的地方民族音乐之所以具有传统的含量,是因为它生长在相对原生态的氛围里,它之所以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只有在一个具有清晰历史脉络的环境孕育中,其源流和特质才能够得到认定,歌舞艺术,不能被带走,也不能被购买,只能在当地欣赏,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此乃真正“好的艺术”,“有用的艺术”。布洛克认为,所有与音乐舞蹈有关的艺术,其主要特征都是语言性的。语言性交流不仅是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它也构成了音乐和舞蹈形式的基本要素,唱歌除了实际上使用的语言外,还带有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节奏等,而这些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发音和节奏确实是“母语文化”的实在性物质基础。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强调:“我们的美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寻找精神家园?笔者之见,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首先在“生活家园”中寻找“精神家园”。也就是说,构建“母语音乐文化”必须首先依托于人所赖以生存的地方民族音乐。“乡音难改,乡情缠绵”,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我们应该真正让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基础音乐教育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具有怎样的价值?《音乐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即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毋庸置疑,各个地区都生存着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音乐故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基础音乐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将之列为直接的学习内容,以实际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需要明确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吸纳地方民族音乐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真正以欣赏的眼光和仰视的态度来承认和肯定它的美,要用美的眼光来审视艺术家以独特的技艺,通过技术化到艺术化的过程制作出来的只属于这一族群和音乐产品特性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的音乐作品。
吸纳民资大造林 创新机制天地宽
xx市针对国家、集体植树造林投入难、管护难、效益不高的实际,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积极探索民资造林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0年以来,全市吸纳民间资金4200多万元,文秘部落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7万亩,其中,新增以银杏、板栗、速生杨等为主的经济林6.6万亩。
一、基本形式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xx市一部分民间资本迅速投向林业,掀起了民资造林的高潮,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农户投资开发。前几年种粮效益不明显,市委、市政府为了转移农民的投资方向,对林业开发采取“非禁即入”的积极姿态,对那些无力规模开发的农民,政府采取免费提供种苗,利用非耕地栽植,在庭院及周围栽植经济林,植满植足。全市零散造林达到2000亩。棠棣镇轭头村农民李家华,将旱地、房前屋后全部栽植果树,面积达20亩,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
二是干部投资开发。市乡分流干部懂技术、知行情,为了帮助他们寻找出路,市委、市政府号召他们投身林业开发,发展林业生产,达到以点带面,带动一批,吸引一批,发展一批的效果。全市共有50多名分流干部投资林业开发,买断近3000亩的宜林地经营权。市林业局分流干部秦伍、阎振合资租赁荒滩600亩,栽植速生杨近10万株。
三是老板投资开发。以闲置荒山荒岗为平台,吸引个体老板、外来投资者出资长期租赁或买断经营权,确保投资者享有经营权、收益权、使用权。目前个体老板开发林业达到3.5万亩。木梓乡夏桥村程天佑务工返乡后,利用积累资金买断3000亩的荒山经营权,投入资金50万元栽植经济林。接官乡个体老板毛新平一次性买断300亩宜林地20年经营权,植树4.8万株。全市个体老板投资林业100亩以上的达到15个。
兼收并蓄发挥科技型人才吸纳能动作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中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型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群体、区域文化环境是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和提升的重要因素、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中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中原文化就其文化层次而言,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稳固执著”的本位精神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中原文化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中原文化是我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有着巨大的影响。文章在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改良中原文化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和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文化;中原文化;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
一、引言
科技型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群体,其作用发挥如何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才流动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既能够产生1+1>2的经济性效应,也可能产生1+1<2的非经济性效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无不与人才聚集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区域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区域文化环境是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和提升的重要因素,不同特点的区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原文化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区域文化环境的对策,对于提高中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经济管理学界对中原文化的研究[微软中国1],多集中于中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3],很少直接研究中原文化与区域内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之间的关系,无法指导人们运用区域文化对人才聚集效应进行管理,影响到科技型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在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提出了改良中原文化以推动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产生与提升的对策,旨在充分发挥中原地区科技型人才的作用,增强中原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