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7:4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细节描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文细节描写管理论文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高晓声小说细节描写研究论文
关键词:当代小说高晓声细节描写作用分析
摘要:细节的高度真实准确,是小说创作中刻画人物和再现生活的重要手段。细节是艺术的血脉,既不能离开艺术本体而单独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和特殊作用。高晓声是善于经营小说细节艺术的作家。文章围绕其小说细节作用展开分析,进而为全面了解高晓声的小说艺术作出努力。
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世界。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小说家。在他的小说艺术世界中,农民的生活形态是活生生的。他以农民活生生的生活形态揭示了广大农民在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活心态和生活状态。他热切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他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但是,高晓声并非以摄纳巨大生活容量为优长的作家,他善于从日常的世俗的生活中捕捉细节。我认为,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认知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为基础而重构的历史生活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为了这“真实”,作家抛开宏大的叙事,而专注于小说艺术的“细节”。“任何细节在具体作品中,都不应该是下意识的。它都是人物对生活与对象审美态度的暴露,都是根源于心灵的情感物化的外在表现,也都是作家通过艺术典型体现自己对生活理解的细微情感的表达。”{1}因此,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高晓声的探索是有艺术个性的,也是富有成就的。这为人们解读文本,进行艺术审美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
一、丰满人物形象
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的高晓声,1950年新闻专科毕业,曾在江苏省文化局工作。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不幸》,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回原籍接受劳动改造。由于特殊的经历,高晓声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的喜怒哀乐,他都烂熟于心;农民的所思所想,他都清清楚楚。“当创作主体对客观生活有所感、有所思的时候,他就不自觉地要对生活的社会特性作意识形态上的认识和评价,而随着这种认识和评价的深化,这种不自觉于是就发展为自觉了,有意识了,他就要进一步发掘其蕴含的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接着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把它呈现出来。”{2}所以,到1978年平反后,重新执笔,农民形象自然成为他的艺术世界中的主角。农民的生活是复杂的,决定了农民的性格是复杂的,如何去表现好这些农民复杂的个性,则是高晓声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文学是人学,又不仅仅是人学,而应该把握人的生活和灵魂的一种历史审美学。”{3}对人的描写、人性的挖掘、灵魂的剖析,就成为艺术表现的聚焦。作者从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解剖作为切入点,既描写了农民具有的智慧性和创造性的正面,也不放过他们具有的奴性和惰性的负面。如《水东流》里的刘兴大,“相信共产党”,“从来不曾消极失望过,他是个铮铮铁汉,甘心付出最大的劳动换取最小的报酬,善于运用超人的智慧去谋取正当的利益,他从不错过能挣一分钱的时间,从不放过节约一分钱的机会”。一天晚饭后,大队包场放电影,儿子、媳妇、女儿淑珍都去了,连老婆也去了。他们不做蒲包该有多大损失啊。他独自一人在屋子里“点燃了一支廉价烟”。当他想到勾魂的李松全会勾引女儿淑珍时,“他坐不住了”,他毅然去电影场细细寻找女儿的细节描写是这样的:刘兴大从人群的外圈不时找到一个空隙探头进去;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后脑勺;眼睛睁得核桃大,也认不出人来。于是他又扭着脖子细细打量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相面,他的形状非常滑稽,熟悉的人就问了:“兴大,你找谁呀?”……“刘兴大生气了,掉头就走,转身急了点,把鼻子碰在身边一个姑娘的太阳穴上,鼻梁骨一直酸到脑门顶。那姑娘尖叫了一声,伴着姑娘的小伙子就一把抓住了兴大的肩胛。”这个细节十分精彩。“光有情节没有细节的小说,犹如一棵失去了槎桠的细枝、纷披的绿叶。光有人物没有细节,则其人则是一具枯骨。”{4}而“有了细节就有了性格”{5}。作者总是紧紧地把握住了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内在联系,使人物性格鲜明性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同时显现在读者眼前。在艺术作品中,主题思想不是靠作家的主观概念来阐述的,而是靠客观的艺术形象来显示的。“现代短篇小说艺术的发展已经使短篇小说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整个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6}如《老清阿叔》里的老清阿叔是“并不多做事”,只和孩子玩耍的人。在“一夜天输掉了一亩田”后,又遭婶婶痛骂。“老清阿叔一声不吭,变傻了。有一次我背着草篮割草,经过他输掉的那块土地,看见他佝偻着背,低头坐在麦田的一角,一动不动。我有点害怕,悄悄地走近去看,才知道他在哭,一点声音都没有,那眼泪却像潮水般涌出来,把一片麦田都湿润了。”这个细节把老清阿叔的不务正业的追悔心里揭示得深刻动人。与此同时,作者也写到他的宽容、忍耐、友善,虽然他很穷,“烧不出饭来”,“总还要请我吃一顿饭”,“不让亲侄儿吃一点他的东西,就会内疚得不能自安”。这是一个立体的老清阿叔,不,是一群。这些人物的性格涵义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他们具有福斯特小说理论中的圆型人物的特征。“而圆型人物只是指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身上‘再增多一个因素’以至多个因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重性格结构或多重性格结构的人物。”{7}随着改革的浪潮在农村蓬勃兴起,崭新的生活情景纷呈涌现的时候,高晓声立刻敏感地意识到,只有把表层的复杂性变成深层的复杂性,才能显示出灵魂的深邃,性格才能真正表现出无穷的丰富性。不久,他笔下出现了《崔全成》中带头包产到户的崔全成、《蜂花》中的养蜂专业户苗果成、《荒池岸边柳枝青》中的渔业专家张清流等富有开拓精神的农民形象,不都是令人叫绝的镜头吗?可让这些形象熠熠生辉的依然离不开一定的精彩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为作者的文学创作扩大了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
二、推进故事情节
血之梦语言运用和细节描写分析论文
从艺术规律上讲,长篇小说对文体没有限制是最突出的特点,散文可长可短,从几百字到几万字,诗也如此,从绝句到《神曲》,自由发挥。而长篇小说却能在几十万几百万字以外的篇幅舞台上自由施展身手。长篇小说这个最显著的特点,从本质上能体现出对叙事语言的格外丰富要求,不仅是阅读,更是阅读中的品味。如果在阅读中没有品味,一部几十万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很难让读者读下去。
从事文学创作的写作者都知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细节的组合,情感的结晶,思想的升华,故事的传奇,人物的画廊,结构的经营,意境的融会。这八个要素,就构成了小说的魅力,小说的根本,小说的价值,小说效应。什么是小说的魅力、根本、价值和效应呢?小说的魅力在可读性,满足读者的好奇性;小说的根本在可感性,能动魂牵魄,呼应读者的认同性;小说的价值在可悟性,能启人思索,增进读者的求知欲;小说的效应在可塑性,能促人参与,施展读者的创作欲。
长篇小说要达到这四种功能,没有形象的艺术语言,感人的生动细节,是达不到的。
小说的语言是有个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有叙述功能,也有感觉功能,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它可以在洋洋数十万数百万字的篇幅里,创造出一种语境氛围,把现实生活进行诗化的扩张,让不同层次的读者获得共鸣。《血之梦》的作者郝秀琴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体现在作品中。严野和柳梦月青梅竹马,后因种种原因,严野娶了米倩兰为妻。柳梦月躺在床上做了个梦。作者写道:“在梦中,她得到了一种可怕的快乐。她梦见和严野躺在草地上,一片蓝色的马莲花掩盖着他们。头顶是茂密的杨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她浑身暖洋洋的,心儿完全陶醉了,飘来荡去的不知在干什么?得到了一种超然的享受。她希望严野抚摸自己,尤其是抚摸自己的乳房和下身,她感到浑身麻酥酥的。一会儿,严野脱掉了裤子,露出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像一只可怜的小雀儿,缩进一堆毛茸茸的草丛里。那草丛是黑色的,雀儿也没有一根羽毛。梦月想捉住它,哪知,她刚伸手,雀儿就变成一个胖乎乎的婴儿。”(见163页)这精致细腻的语言描写,营造出一个奇特的意象氛围,具有极为丰富的情绪张力和心理冲击力。
当卢伟哲得知妻子与昆剑市长通奸时,作者是这样叙述的:“卢伟哲猛的扑上去,双手像钳子似的掐住乔璎洁的脖子,然后把她的脸按在地上,使她不能说话,不能感觉,不能动弹了。只瞪着一双惊恐的愤怒的眼睛望着他。他慢慢地压在她身上,这是致命的压,把所有的仇恨、屈辱都集中在嘴巴上。他张开嘴,慢慢移向她鼻子,这鼻子是他受污辱的标志。他不会容忍这个鼻子存在。乔璎洁现在只有眼睛能动弹,她被卢伟哲这张充满杀气的面孔吓得魂飞魄散,含糊不清的叫着,两手在空中乱抓,拼命地挣扎,‘不许乱动!让我好好吻你一下,你要永远记住这一吻’他向她靠过去,她抬起头,看见一张被愤怒扭曲的脸,她的手抓在胸前,用力地抓着,那发青的嘴唇急促的翕动。当一团血糊糊的肉从卢伟哲嘴里吐出来时,乔璎洁凄厉地惨叫起来,卢伟哲看清了她的惨相,鼻子没有了,脸中央是红彤彤的一片,宛如秋天残留在枝头的一朵血色玫瑰。”(见362页)这细节的描写是震撼人心的,对人物的刻画是入木三分的,一个充满仇恨、凶残歹毒、失去人性的刽子手丈夫,活生生阴森森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听其动,如临其景。这样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深深留在读者心里,很难忘却。
作家在细节的描写中,恰当地插入歌词,准确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米倩岚在榆林小镇漫步,这时马路上一个男孩双手捂着麦克风,用沙哑的嗓子唱卡拉OK:“昨天我走过慢慢长夜,没有伤感、没有诅咒、也没有眷恋……”这歌词正和米倩岚领悟到成功之后的渺茫和悲哀,以及无着无落的空虚相吻合。
穆青人物通讯细节艺术思索
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赋予细节描写艺术新的内涵,为通讯文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认为优秀的通讯应具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准确适当的评论,另一个是采用细节描写,用具体鲜活的生活细节去表现抽象空洞的事物,“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这种看法源于他格外重视传统文学手法,从古代小说、散文、诗词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曾说,“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生动、优美的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人物通讯创作中,穆青将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艺术成功地移植于通讯写作中,塑造了一系列新时期先进人物的光辉图谱,开辟了当代通讯艺术手法的新天地。正如有学者所言,穆青通过细节艺术“生动鲜明地展现了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展现了典型人物生存的典型环境,使得那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确如此,赵占魁、吴吉昌、王进喜、潘从正、焦裕禄、任羊成等诸多鲜明形象的成功塑造,细节艺术起到不可或缺的文学推力。情节性:细腻动作的缀结与连贯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辞海》对“细节”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从表达方式的视角看,人物、事件和环境的细腻描绘,都是刻画典型人物的必要手段,而事件描写却首当其冲。然而,精彩动人的事件不是描绘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事件点,而是叙述几件相依相连的事件点,勾连成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效果。细节描写也是如此,情节化的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最高境界。穆青继承和创造这种高妙的传统文学技法,将其运用到人物通讯中,笔下绽放出朵朵艺术之花。如《两张闪光的照片》写的红旗渠峭壁除险英雄任羊成,其中有一处细节很生动:他有一次在半山腰排除松石时,一块大石头不偏不倚砸到嘴巴上,使他立刻就昏迷了,之后“想向崖顶喊号,但觉得满嘴麻木,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弹不得了。用手一摸,原来一排上牙全被砸倒。紧紧压在舌头上。他从腰里抽出钢钎,插进嘴里把牙别了起来,谁知用手一扶,四颗门牙都断在嘴里了。任羊成吐出断牙,又吐了一口血沫,摸摸嘴,整个嘴巴都肿了起来。”这个细节的故事性很强,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读到。穆青的通讯报告中,情节化的细节比比皆是。特别是他的人物通讯,侧重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烘托典型人物的鲜明个性。如《为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有一处细节十分精彩,记述吴吉昌中坚持棉花实验:有一天他扫大街时捡到几粒棉籽,“高兴得连忙揣在怀里”,在家里找了一个瓦盆“把棉籽埋进去,放在炕头上”,棉苗长高了怕被人发现“就把棉苗移栽到院里洋姜丛中”,有人敲门“就连忙用鸡罩罩住”。这是一段十分细腻的行动描写,主要有四个情节点:在街上捡到棉籽、瓦盆放在炕头上、棉苗移栽到洋姜丛、用鸡罩罩住棉苗,都是能够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短小事件。
作者将四者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件极为生动、完整的生活事件。通过叙述这一件内涵丰富的日常小事,歌颂吴吉昌险恶环境中仍然坚持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有力烘托了人物的高贵品质。又如《工人的旗帜赵占魁》,1947年国民党军队入侵陕甘宁边区,赵占魁领命搬迁兵工厂,其中有一段细节:“一路上老赵背儿抱女,搀这个扶那个,七十里地一直走到天黑,好容易到了南沟岔,老赵也就累得不能动弹了。但他并没有休息,当他把一家一家所有的母亲孩子安置好以后,又忙着领粮食找柴火烧水做饭……一直到深夜才合上眼睛。”这处细节描写中,赵占魁的行动由背儿抱女、搀扶别人、长途跋涉、安置妇女儿童、烧火做饭、深夜合眼等一系列节点组成,它们有序地串接在一起,显示出超强的情节性。通过这一组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描写,表现了赵占魁不畏艰苦繁重始终站在最前面的崇高精神,继而有力地烘托了劳动模范的光辉形象。在连缀细节时,作者善于采撷生动活泼的词汇。穆青是语言大师,无论是散文还是新闻,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特别是精选准确、鲜活、生动的词汇,使得语言生动感人。这种语言特色与早年文学积淀息息相关,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两年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学语言,聆听过茅盾、周扬、周立波和何其芳等名家讲授的文学课,同时专注于文学创作,“在窑洞一根棉芯的麻籽油灯下,他开始了小说习作,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最后还要读上两遍”。④这段时间的文学积累,使他的新闻语言克服“干涩化”弊病,显得生动活泼、艳丽多姿。特别是,他的人物通讯注重用准确动人的动词,准确描绘人物的细微动作,以小见大地彰显人物性格。如国际通讯《法蒂玛》刻画一位委内瑞拉的翻译官,当他们到一个农场参观考察时,有一段细节描写格外生动:考察团结束访问准备离开时,法蒂玛却不见了,大家等了许久,才看见她“抱着那个红色大塑料袋摇摇摆摆地向飞机走来”,因为穿着高跟鞋赶路不方便,又是下过雨的乡村泥泞路,她于是干脆脱了鞋子,“用一条绿纱巾一头绑一只,往脖子上一挂,赤着双脚就跑了过来。当她气喘吁吁地爬上飞机的时候,那副狼狈相把许多人都惹笑了。”
这段细节描写中,动词的使用堪称典范。“抱”、“摇摇摆摆”、“绑”、“挂”、“爬”等一连串准确鲜活的动词,使法蒂玛率真可爱、热情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热情讴歌了超越国界和民族的世界之爱。皴染化:琐碎言行的铺陈与烘托反复皴染是他细节艺术的另一个特色。“皴染”是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指用色彩渲染纵横交错的纹理。在穆青的人物通讯中,为了更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常常先后叙述几则同类型的典型细节,以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如《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重访宁陵县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植树老人潘从正》的开头写道:“落在树下的楝豆、柏壳、榆荚、椿排、槐籽,这些任凭人踩马踏谁都不要的东西,他都珍贵地拣起来装进布袋;每逢农村赶集,他随着卖水果的挑子转游,看到小孩吃水果,他就蹲在旁边,等候拣拾扔下的果核。有时候他还背着粪筐,沿路拾粪。谁家房前屋后栽有梨树、樱桃、泡桐,他就跑去央告,让他把树根刨开,倒上些粪,培土封好,等开春发了权,他再来分些树根。”这段细节描写共有三则典型材料,分别是:树下拾种子、集市捡果核、分乡亲的树根。为了表现潘从正千方百计育苗植树的执着精神,显然是从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这三则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然而,三者铺陈在一起,达到的不是“累加式”的物理效果,而是“乘方式”的艺术效应,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排列细节的艺术技巧颇似电影手法“蒙太奇”(Montage)。“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思是把材料装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后来运用到电影艺术中,指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形成统一作品的艺术组合过程。其主要涵义是许多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组接在一起,从而形象地阐释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穆青的人物通讯中,类似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纯熟境界,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刻画了领导干部的楷模焦裕禄,作者通过几个月的深入采访,获得大量生动的细节材料,并放人到作品中,形成了许多熠熠生辉的细节。其中有一处细节是1964年春天,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不断战胜恶劣自然环境,肝病却不断加重:“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这组细节由三个感人泪下的画面组成,通过这组典新闻写作研究型画面的铺成叠化,刻画了焦裕禄忍痛工作、鞠躬尽瘁的崇高奉献精神,其艺术效力是其他任何表达技巧都达不到的。有时还运用多种描段,对人物进行反复的、多维的烘染。穆青笔下的新闻人物多是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典型,特别是优秀共产党员,如果缺乏生动的细节,人物容易“脸谱化”。作者善于调动多种多样的细节描写,全方位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描写河南省蠡县辛兴村村支书阎建章的先进事迹,为了使这一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变得丰满感人,作者灵活采用几种描段,深入挖掘主人公的点滴细节。首先是环境面貌上的细节描写,例如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辛兴村家家户户都变富了,全村1400户人家中,130户住小楼,1000多户住新式平房,只有阎建章还住着时分的破旧土房,这时出现一段十分细致的环境描写:“房间低矮昏暗,室内一铺土炕,待客、吃饭都在炕上。家里摆的依然是老伴当年陪嫁的老式板柜和时分的方桌、条凳。一部电话和一台电视机,是仅有的现代用具。”
在反差极大的环境描写中,凸显人物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高尚人格。同时又有肖像、行为上的细节描写,如致富后村民穿戴着新潮服饰,但阎建章依然保持十分朴素的打扮:一条白毛巾裹头,一身老式布衣裤。村民的饮食水平都大幅提高了,可他还是老习惯:“烩饼、疙瘩汤。老战友来了,往炕上一坐,叫老伴煮上小米绿豆粥,弄上饽饽炸小鱼,喝上两盅好酒,掏掏知心话,这就是他的乐趣。”这处细节描写,说明他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作者立足细枝末节的材料,通过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多重皴染、多维刻画,揭示了一名村支书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思想境界。
张爱玲小说文本描写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细节描写;物质;现代性
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物质与细节的描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成为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
一
张爱玲小说的文本细节描写是琐碎的、边缘的、去中心的,却反而呈现出向“真实”的逼近。然而,这个“真实”的人生是一种大规模的拟仿,是想象的真实,是以超真实或虚假的策略达到诉诸人性、人生的真实,不能将它视为“中国性”的实质,当然这也正是张爱玲备受争议的地方。
不过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对细节的执迷与推动,具体呈现的是人的真实的现代经验。现实的一切其实没有中心性的目的,细节表述更是如此。张爱玲所认为的“现实”,是众声喧哗,细节瓦解了整体,得到的往往是一连串暂时性的空间能指,所以在她创作的文本中以细节陈述营造出的“荒凉”意象,是一种对比于繁华中的荒殆、整齐间的凌乱,而她所指的人生现实也正是出于如此矛盾不协调的境遇里的一种奇异的混沌交融。
特殊艺术语言独特作用
电影录音剪辑里的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它不是文学作品,若离开电影录音素材,它就谈不上欣赏价值。解说词是编辑根据电影录音素材,根据自己对电影的感受,根据听觉艺术的规律写出来的。编辑以形象感、画面感出之,听众则“需要想象,推测和‘虚构’”,从而在“心里”看到栩栩如生的“活”电影。电影录音剪辑的解说词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就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一样注射进失去画面的躯体的“残片”,顿时使“残片”复活,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下面就电影录音剪辑里的解说词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电影录音剪辑解说词,在语言艺术上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编辑在电影录音剪辑的创作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度、尺度、方式、支撑点和位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有如下表现:
(1)哲学意识的渗透。有些编辑注重了对电影的情感体验,在编辑的解说词中融进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而使剪辑变得比较深邃,增强艺术的厚度。如电影《我们俩》中这样一段解说词:“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在走过的驿站里我们也许都是匆匆的过客,那一页很快就会翻过去。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但是有一个驿站的帷幕从拉开到谢幕,始终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那段生活虽然只经历了冬、夏、春、秋一年的短暂时光,却留下了我的眷恋和遗憾。”这段解说词中就充分融入了编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2)诗意的流泻。有些影片追求诗意化、写意抒情的风格,这正触碰着有些编辑审美“灵犀”。他们用优美、舒缓又富有韵律的散文诗来抒发自己的主题意识,这不仅使听众听懂了电影内容,还可以欣赏到语言和美的解说辞、领略到编辑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3)当代意识的凸显。有的电影用当代意识写意历史、审视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当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电影转换成听觉艺术为主的电影录音剪辑时,编辑不只是简单地复述编导的思想观念,完成叙述故事的任务,他们也融进了自己当代的意识。
小学课文阅读教学细节优化方案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于教学细节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指向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连续不断的教学行为或师生互动的总和……处理好教学细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巧借教学文本细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关注学生阅读细节,激活学生阅读本能;重视教师教学细节,优化阅读教学进程。”的优化策略,在我们的小语课堂上,精心设计细节,尽心呵护细节,细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关注细节品读,我们阅读课堂教学便充满了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生成更多的美丽。
关键词:阅读;细节;策略;活力
有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智慧、见魅力……”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们要打造有效的课堂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捕捉,探究与生成。
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是文学作品,因此教学细节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当学生在为文本的主题思想动情的时候,应该记得细节的作用。细节阅读犹如一把有利的剑,挑战着庞大的文本之精彩,在阅读课堂熠熠生辉。
一、巧借教学文本细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并不是预设程序的机械展开,而是要在课堂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与文本的实际随时变化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的细节开展教学资源的生发,呈现阅读课堂的精彩。
高中语文细节教学研究
一、景色描写的细节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值得学生反复领会推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加深领悟。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不乏景色描写的文字,透过清新优美的语句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还能体会其背后所要传达的情感,对于这部分“教学细节”教师应当娴熟地掌握,这样才能够让文章的价值得以显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有收获。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一起精读课文,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的美。对于优美的景色描写,例如《荷塘月色》中描绘景色的文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慢慢品读,在脑海中想象那样的夜晚,作者散步的背影,周围美丽的景致,学生只有自己投入到这些“细节”文字中,才能看到文字想要描绘的美好图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文字的美。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会涉及景色的描写,但是不同文章对于景色的呈现方式却很不一样。在讲解描写景色的文章时又是最应当抓住细节的,所以这类文章教师应当做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领悟。以庄子的《秋水》为例,这是一篇以景色描写为背景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故事,庄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流派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的文章由于过于抽象往往又不那么容易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抓住景物描写的细节部分,透过作者为我们展开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这幅图画的色彩与轮廓,换句话说让学生对于作品的风格及其艺术价值有所感知,这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只有对这些“细节”有良好的把握,才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知。
二、情感的细节
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饱含情感的,想要让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其感染力,教学中抓住情感的细节组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宋词一直被视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仅语言十分优美,更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果能够从这些情感的细节入手组织教学,必定能够让学生对宋词有更深刻的体会。想要理清宋词中情感的差异,首先要从分清类型着手。宋词在风格上是有大致区分的,一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课本中出现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诗词是婉约派的代表,学生要学会品味她的文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词不仅是婉约派的代表,同时也开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写作方式。这位女诗人的诗词中往往渗透着强烈的美感,凄楚的美、萧瑟的美,都很耐人寻味,透过她的文字学生能够很真切地体会到其深隐的情感及意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这种豪放则是独属于辛弃疾的,这样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是另一种情感,那是历尽人事沧桑后的孤独。想要让学生对于宋词的情感有更好的把握,首先要帮他们打造好知识框架,让他们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有认识,对于不同风格文字背后的情感也有体会,这才是情感的细节教学的意义所在。情感体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很多文章的领会正是透过文字后的情感传达的。然而,情感教学又不那么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尝试从细节入手,从细微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及意蕴,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抓住文章重点,从而对于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也有更好的感知。
三、审美的细节
审美教育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所有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领悟与感知,更是要让学生对于文字及文字背后的情感及意蕴有所体会。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与人文素养,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深化,在品读好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审美细节,让学生透过文字更好地领会到作者内心的情绪、思想,从而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品质及审美能力有所提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过程,审美教学中有很多“教学细节”,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细节有良好的把握,审美意识的渗透将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师需要抓住的一个细节就是更正学生的审美观念,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略的部分,也是审美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要让学生明白丑、或者晦暗的东西并非不美,丑看似是一个和美对立的概念,然而很多时候事物的美丑并不取决于其外在表现因素,更多的在于其内在的部分,透过一件事物如果能够让人思考、让人有感悟,即使这件事物表面上看没有太多的愉悦感,或者有些压抑,但这件事物带给人启发与触动,让人的内心得到净化,这样的事物就是美的。在讲解文章时,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观念,抓住文章的审美细节,无论是欢快的、愉悦的、美好的事物,还是沉郁的、忧伤的、晦暗的笔触,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看到文章的本质,领会到文章的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毫无疑问是美的,这一种景象谁都会向往,《我与地坛》中作者内心的苦涩与挣扎,母亲的担忧与牵挂学生也要能够理解,理解文字后的悲凉,悲凉后折射出的另一种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远心境,呈现出的美好心态是一种美,“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也是一种美。教师要从细节处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审美教育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较好渗透。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有价值的部分往往隐藏在细节中,要想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往往也需要对文章细节有进一步的挖掘,正因为如此,“细节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才显得尤为重要。细节教学应当从不同方面展开,景色描写的细节背后往往能够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与心境,情感细节则传达着文章的内涵及主旨,而审美细节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从细节处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文章中受到启发,从而对于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如何习得语文教材人物写作技巧
摘要:该文论述了在高三复习中,关于人物描写方法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学,引导学生如何从教材中习得人物写作技巧,通过细节描写、情感张力、独特的视角等角度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欣赏能力,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物描写技巧;细节描写;情感张力
中职高三语文教学大致有一种倾向:因为高考题来自课外,所以教材没有复习的必要,学生除了识记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名言名句之外,大抵可以放弃教材。大多数教师在复习伊始,便围绕20多个考点,逐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实际上,“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名言,至今还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工具性质出发,还是从人文性质出发,教材始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写作素材的积累、语言素材的借鉴、人文精神的浸染、人生智慧的启迪等方面,都对高三学生带来启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怎样选择教材内容。笔者利用高三复习中关于人物描写技巧的专题,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学,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习得人物写作技巧,提高语文阅读与欣赏能力,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把握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
教材人物类型丰富多样,如《合欢树》《我与地坛》《我的母亲》《卖白菜》,写的是“母亲”,文中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我”最亲近的人。再如《一张诊断书》《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写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是高尚的人,也是“我”敬仰的人,从文体角度讲,他们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的常春藤叶》写的是底层艺术家,《青龙偃月刀》写的是低层手工艺者,《老人与海》写年迈的渔夫,这些是小说中的人物,他们是普通人,但都是“我”敬佩的人,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些人物都是教材中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他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廊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也许让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因为在他们身上,有时代的烙印,有作家的寄托,有社会本质的反映,有人类共同的性格所在,也有他们独特的个性。这些性格的体现不是通过作家“贴标签”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体现的。在课堂上,笔者列举几例予以说明,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片段一:《林黛玉进贾府》“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师:这几句话,你能听出什么含义?又体现说话者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生1:有礼貌、有教养的黛玉。生2:林黛玉为自己不留下吃饭说明理由。生3:语言类的细节描写能细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和个性。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看出讲话者的细腻心理,她婉言拒绝邢夫人,表明对舅母的尊敬和感激,又顾全大局。如此的待人接物,言语得体,表现其修养和性格。片段二:《项链》“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师:这片段属于什么细节描写?生:心理。师:有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生:排比手法。用四个陶醉写出马蒂尔德梦想成真后兴奋、激动、忘乎所以近乎疯狂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真实流露的情感,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学生只有走进文本的深处,才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深入浅出,灵活运用学到的各种技巧,使所写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二、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