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6:0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方音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方音乐研究论文
一.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出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这些不同的乐器表达和音律构造的缝隙中,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异曲同工的妙处。鉴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为研究本课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异同;对比
一、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之处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尊奉的是儒道思想。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产力在遥远的古代相对比较低下,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自然的馈赠,这就使得人们几千年以来都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植于思想观念中,而重视家族亲情和伦理道德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比较盛行。而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古希腊正是海洋贸易兴起和实现城邦制的时期,西方人在长期的交易和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想法和观念。除此之外,因为西方国家遵循城邦制的治理原则,他们把人分为了奴隶主和奴隶等不同的等级,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都是主客的关系,不存在平等和和谐的说法。
(二)演奏乐器的差异。我国的民族音乐用得非常多的器材都是来自于自然,例如笙箫、二胡以及笛子等乐器,它们的构成非常单一和环保,也正是因为构成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完成不了和声的演奏内容,但是其特有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我国古典音乐的静谧幽远之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而西方音乐中的乐器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来进行丰富和细致的构造,也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所以在音色和和声的表现方面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瞬间把人们带入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音乐创作的差异。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关注音乐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境和和谐思想不同,西方音乐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把线条当作主要创作思想,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逻辑结构。中国民族音乐因为缺乏全面具体的作曲法则和理论基础而使得很多好的曲目迷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而西方音乐因为有了非常全面具体的作曲规范和理论基础,所以很久远的音乐作品也能留存至今。
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优化思考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精神文化享受,因此许多高校结合这一时展以及变革的趋势,积极推动音乐美术以及体育课程的落实,丰富人们的生活。不可否认,音乐对培养学生的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于音乐发展历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加深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其中音乐史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不足,难以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分析以及主动判断。对此,音乐教师需要将细节分析与理论研究落到实处,充分体现西方音乐史的具体内涵和价值,通过教学途径的有效优化以及调整来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深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高校教学;西方音乐史;优化途径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必修课,西方音乐史的学习尤为关键,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学习的技巧和要求,实现个人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有所区别,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灌输,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教学非常枯燥和乏味,难以加深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的认知,同时也难以从中吸取更多的精华,以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对此,在落实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掌握恰当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注重不同教学形式之间的完美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主动利用西方音乐史等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实践。
一、高校西方音乐史优化教学内容
有一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在落实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优化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及形式。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西方音乐史的教学难度偏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教师也承担着较大的教学压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概念更新。为了保障后期西方音乐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概念的有效定义并及时更新,深入分析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高校在落实这一必修课时,过于注重对理论的分析,还没有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教师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特定时期之中,比如说巴洛克时期,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来落实教学活动。不可否认,这一时期有许多音乐作品带有极为明显的世界影响力,但是无法真正呈现整个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全貌,同时这种以偏概全的方式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框架的构建。对此,教师必须要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更新概念,了解不同阶段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背景以及特征,尽量避免出现教育教学的片面性以及机械化。(二)拓展补充教学中心。一直以来,许多高校音乐教师在落实西方音乐史教学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时间段为依据,通过分析作品以及音乐家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极少有教师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简单延伸,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及说教,忽略了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感悟,以及对历史事实的研究,整个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以及活力。另外,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高校西方音乐史进行研究时明确强调,教师除了需要关注趣味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之外,还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重对历史宏观背景的讲解和研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不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进行进一步探索。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既能够体现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本质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三)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一定的历史事件解读。西方音乐史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大部分以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分析来展示音乐发展面貌,因此这一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实践性比较强,教师需要将一定的历史事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站在宏观以及整体的角度对特殊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解读,有效突破音乐性事件讲述所存在的不足,其中政治性历史事件的分析尤为关键。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老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比较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以此来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不足,鼓励学生调动各项感官,深入感知不同的音乐性事件,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深入认知和把握高校西方音乐史学习的内涵和价值,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西方音乐史优化教学的方法
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院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学院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虽然近些年我国西方音乐教学工作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与总结,制定策略进行改正,保证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西方音乐史的基本概述及优化策略展开深刻探究。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基本概述;优化策略
一、西方音乐史概述
西方音乐史主要是指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西方音乐不同于外国音乐,它主要表现的是欧洲、亚洲、中东、非洲,没有美洲,美洲的西方音乐发展是发生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按时代分可以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等。应该承认,近代科学文化都是从欧洲开始发展的,在音乐方面,到现在为止从巴赫到德彪西的作品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人们要想知道音乐文化还需要从这方面开始学习。
二、我国高校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优化策略
(一)与本土音乐相对比。《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阐述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单一的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只研究西方音乐的发展,很难让学生理解,因为毕竟西方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关联性不强,单一方式教学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很难身临其境,也很难认同,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实践,导致在最后考核的时候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这种方式教学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摆脱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的结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解决教学中学生的死记硬背问题。(二)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然后进行题海战略帮助学生增加记忆、熟悉题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会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低下,看不到明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1]。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比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剧本编写与排演等。其次就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能够让抽象的东西、思想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观念,理解作家的创作手法,在《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跟着多媒体的画面进行有感情的演唱,以此来实现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一提起西方音乐耳边就会想起著名的作家、作曲,让学生充分理解西方音乐的历史演变与魅力。(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向学生传输知识的第一人,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西方音乐史讲解的主要是国外音乐的发展,因此学生对于一些音乐的背景、意义掌握的并不是很牢固,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补充,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的知识全面性要强,不仅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政策还要了解现今的社会政策,这样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对比讲解,其次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乐感,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教师要经常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可以经常参加一些交流培训会,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增加教学及学习经验。(四)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高校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音乐水平,有的还会有一些艺考生通过艺术加分达到规定分数,这就导致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掌握情况不一样,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不同主修课程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例如教师在讲解俄罗斯民族音乐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让主修舞蹈的学生把握舞蹈韵律,让主修乐器的学生掌握乐器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柴可斯基夫。除此之外,学生听取的欣赏曲目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应该与学生的主修方向保持一致,方向一致的作品真的欣赏、学习,其他方面的作品泛听即可。(五)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是依赖于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内容讲完就完成了教学目标,毕竟西方音乐史在某些程度上不如专业课重要,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模式逐渐被淘汰掉,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把教学目标做出相应的改变,将教材上的内容作为一个引导,然后多搜集一些不同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3]。此外,学校还可以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配置不同的教学资源,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还可以将音乐课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教学相结合,建设一个系统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开展,让学生增加自身的知识视野。
西方音乐与基督教题材论文
一.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关键词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在人类漫长的的文化发展历史中,西方古老的音乐剧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说目前我们能够完整欣赏的剧本且有史可记载的,就是西方的古希腊音乐剧。西方的音乐剧中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受到任何公式化模式的约束。音乐剧的作曲风格分为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等,其中不少也采用了混合式的作曲方式,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音乐剧作品不仅在对传统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还大胆地引入了异域的许多音乐元素,使得西方音乐剧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丰富艺术。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加大对西方音乐剧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西方音乐剧中加入悲剧因素的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的艺术史上,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不是喜剧而是悲剧,无论是西方古希腊中的《美狄亚》、《奥德赛》还是中国传统的《霸王别姬》、《梁祝》,无一不是以悲剧的情节内容和表现形式扣人心弦。西方音乐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艺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好莱坞音乐剧,既要讲究艺术的价值性,又要考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这就要求西方音乐剧不得不越来越多的考虑加入悲剧因素来吸引眼球。现代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元素由现代的歌舞手段来进行演绎,将歌唱、舞蹈、布景等音乐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悲剧的渲染力就更加强烈了。想要充分的表现出西方音乐剧的魅力,那么悲剧因素就是不得不重视和表现的。音乐剧的创作要调动一切手段和形式为剧情演绎故事而服务。西方音乐剧的不断多样化发展,促使我们向往能在更大范围里和更高层次上展现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表现力和审美功效。
悲剧因素和西方音乐剧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能够积极发挥想象,进行创造,以求最大程度的达到音乐剧出神入化的完美表现力。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研究论文
一.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就是基督教音乐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古希腊的音乐史料存留下来的极少,人们通常又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西方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迥异论文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华彦钧的音乐风格流露出一种刚毅、稳健的气质及不甘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键词:莫扎特;贝多芬;华彦钧;音乐风格
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因内在的必然性而从头至尾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风格决不是纯形式上的东西,风格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一种综合,它是在人种、国别、宗教等因素之下,由处于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而且它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性质。因此,风格论在美学和音乐史中一样,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1.概述。在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人。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扎特幼年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莫扎特精神上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但他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决不忍受大主教的侮辱。所以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音符的背后,往往还可以感受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音乐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处处充满了愉快的生活气息和青春的活力。罗马尼亚作曲家乔治-艾涅斯库说: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里面火热,充满了翻腾的岩浆;而外面却是一片宁静、清新、甜美的景象。一般来说,莫扎特为古典乐派做了总结,从中吸收各乐派的成就。笔者认为,莫扎特除了把古典乐派推向顶峰之外,更为浪漫乐派开了先河,可以说是上承巴赫、亨德尔、海顿,下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
2.作品分析(例示)
西方音乐美学分析论文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本文从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发展过程,简述了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关键词:音乐美学;实践形态;理性;感性;形式;现代
音乐学作为一个学科,从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出版才基本成形。音乐美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舒巴尔特死后出版的《论音乐美学思想》一书。真正的音乐美学著作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下半叶。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本质的特点是音乐的特点和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
音乐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日月轮回,历史是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在音乐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乐美学。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现代美学等。
一、理性主义美学
艺术设计论文:基督教与西方音乐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