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5:5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方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方企业文化探究论文
1、注重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上个世纪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中,不少西方学者非常重视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美国学者巴斯卡(Pascak)和雅索士(Achos)在《日本管理艺术》一书中就提出了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他们认为,日本的成功秘诀应归于两方面,即理性的管理面与管理的艺术面(或硬性的S和软性的S)。他们指出日本成功地将美国3S模式发展形成为7S模式。美国的管理模式只有3个硬性的S,称为理性的管理面,它们是战略(Strategy)、结构(Strueture)和制度(System)。而日本的管理模式在3S基础上增加了软性的S,即管理的艺术面。它们是技巧(Skill)、人员(Staff)、最高目标(SupremeGoal)和作风(Style)。他们认为,在7S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软性的S,即企业文化。他们提出了管理的成功与否要受到“文化限制”。他们认为:“我们讨论过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存在于国家的大文化之内,这两种文化中都包含着最近管理能力衰退的根本原因……美国人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而是自己管理‘文化’的限制。”“日本人的例子,使我们能够认清自己。”他们认为应当重视发展企业的文化,以迎接日本在上个世纪的挑战。
另一名美籍日本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Ouchi)在《Z理论》(TheoryZ)一书中指出,日本的管理模式属于J型(JapaneseModel),是一种接近理想的企业模式。而美国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两种类型:A型(AmericanModel)和Z型。A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淡漠的模式,而Z型却是一种接近J型的企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大内所说的Z型模式的字母Z,是英文字母中的最后一个,而A型中的字母A,却是英文字母中的第一个。他实际上暗示着企业模式是一个从A到Z(FromAtoZ)的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间包括J型)。因此,他的结论是美国企业模式的发展方向是从A到Z。不过他认为Z模式和Z理论的核心是Z型文化,也就是Z理论文化,也就是Z理论文化价值观。他认为Z型文化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的雇佣、信任及亲密的人际关系;(2)职工属于企业整体的信念(即团队精神);(3)人道主义的工作条件;(4)职工心情愉快。他最后指出,Z型模式是企业未来的模式,每个组织都应追求这种模式。
美国学者布拉福(Bradford)和柯亨(Cohen)在《追求卓越的管理》一书中,对过去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所谓的“理性模式”和“行为模式”最严重的缺陷是忽视人才的培育,从而提出了“育才型管理模式”。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完全不同于泰罗、韦伯等人的“理性模式”,也不同于行为学派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模式”。育才型模式是现代组织的一种新模式,其构成要素是:(1)建立共同负责的组织(团队);(2)发掘、培养个人的才干;(3)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是,育才型管理模式是是适应现代企业的新管理模式,其中心思想是:培植下属是提高绩效的关键,且能使企业和个人迈向“卓越的境界”。
另两名美国学者希克曼(Hickman)和施乐尔(Silor)在《创造卓越》一书中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战略——文化结合型模式,力图将硬管理(管理的理性面)和软管理(管理的艺术面)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变动的新时代,卓越的基础在于战略与文化的配合,而企业文化是新时代企业领导人的工具,凭借企业文化精心拟定战略就能把它变成具体的绩效。他们当时是从新的角度讲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2、发展企业文化与改进企业领导艺术相结合
现代西方企业薪酬管理述评
论文摘要:企业的薪酬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它与员工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激励机制的成败。文章对现代西方企业薪酬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薪酬实践的启示进行了评述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国外薪酬研究的整体性描述,也为从事薪酬管理的一线实际工作者,展示一个可供理性思考的分析思路。
论文关键词:薪酬水平:差距与制度;理论述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现代西方薪酬管理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以及这些理论对企业薪酬实践的启示。它们分别为:个人层面的薪酬决定理论、企业层面的薪酬决定理论、企业薪酬支付制度的理论。本文的目的在于:既能给从事教学研究的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薪酬管理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描述,也为从事薪酬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展示一个可供理性思考的逻辑框架。
一、个人特征对薪酬水平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20世纪劳动经济学最重要的突破和贡献之一,是从劳动供给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为我们揭示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超出物质资本的巨大贡献。顺着这一思路,人力资本理论对个体存在的薪酬差别也有一番经典的诠释。它认为,员工工资随着年龄、经验和教育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他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这几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Becker,1975;Mineel",1974)。进一步地,人力资本理论得出许多经典的推论。诸如,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员工的终身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员工得到更高的工资回报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提高;工作经验与员工工资水平的关系呈倒“u”曲线形状.即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量随着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它在某一时点上达到最大值,随后会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或者技术更新等自然原因而逐渐下降。
上述结论为企业薪酬管理实践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例如:由于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至少等于现在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愿意做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中,高学历者的初始薪酬水平应高于低学历者的初始薪酬水平,特别是对那些进行了高层次专项人力资本投资的员工,应尽快使他们的收入能够抵补或超过学习成本,否则不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于教育和培训。同时,对于市场上稀缺的,通过大量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形成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工人、管理人才等,应设计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形成一种促进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学习机制。
西方企业融资方式研究论文
融资结构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即流动性的负债所占比重越大,其偿债风险越大,反之则偿债风险越小。
企业由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不同,而产生其各异的融资结构。一般而言,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二类:一是通过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进行的内源性融资;二是通过来自公司外部现金流的外源融资,如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发行股票。
一、融资理论支持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认为:(1)由于企业负债利息在税前列支带来的节税效应,债务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2)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在负债所带来的财务收益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平衡点。(3)债务融资对外部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传递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4)债务融资带来的控制权损失最小,比股权融资更能有效地防止企业被兼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佳的融资模式是先内源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二、西方国家融资结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内源性融资特征,在其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重都超过50%,其次是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比重最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远远超过股票。(表1)
西方企业内部研究思考我国企业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企业理论的反思;对国企改革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古典企业理论、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现代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发挥生产职能的组织形式、科斯开创了以契约为基础、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的企业理论、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分工到底应理解为一种什么关系,似乎还没有一致说法、委托理论之所以存在种种不足,是因为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即签订合同的成本、控制权绝不仅仅只是来自于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仅把企业作为生产的黑箱加以处理而忽视对其内部的研究,企业理论以交易费用、产权、委托等线索深入探讨以内部命令、权威来配置资源的企业运作。本文在梳理和反思西方企业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国企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交易费用委托国企改革
一、西方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新古典企业理论
一般说来,企业理论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在19世纪末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并假设企业是完全理性的,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都是最大化行为者,都可以用一套最优化技术来描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并且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生产分析。企业内部被当作一个利润最大化的转换工具,它是一个原子和黑箱,黑箱的一端是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土地等的输入,另一端则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新古典理论仅仅关注企业的配置效率,而不研究其组织效率。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如何组织运作的学问,则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其实不是企业理论,而是生产理论,是在给定企业存在时关于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论。
东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差异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及其它文化,诸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西方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但是,由于各自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东方人善于按照“天人合一”的模式进行思维,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人们难以割断历史的脐带,总是按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愿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企业文化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求同心理,强调集权式管理;
⑵、企业社会化,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⑶、人本管理,重视人的精神作用;
⑷、情感伦理突出,倡导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1990年,三位美国财务学家因其在财务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将财务学分为五个分支:公司财务;个人财务(PersonalFinance);财政学(PublicFinance);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和跨国公司财务(Multinational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100年来获得了飞跃性发展。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小议西方企业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摘要: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始于是18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理论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古典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职能;新古典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特质;新自由主义阶段经济学侧重探讨企业家的作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家学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式。
关键词:企业家理论理论演变理论发展
西方企业家的理论研究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西方企业家理论的发展,根据时间的顺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古典阶段企业家理论
“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最早见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而最早将企业家应用于商业的是康替龙(Cantillon),他在1755年所著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认为企业家特质就是承担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家问题,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家学说。而在古典阶段,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
1.重农主义经济学派的企业家理论
西方企业融资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资产证券化融资应该说,英国文化企业是利用文化资产支持证券来进行融资的首创者。1997年,全球首例文化资产支持证券———鲍伊债权诞生。英国著名摇滚歌星大卫鲍伊(David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这起交易由伯尔曼公司构架,百代EMI唱片集团进行3000万美元的信用担保,发行了5500万美元的债券,债权全部由英国保诚保险公司购买,固定利率为7.9%,期限为10年。鲍伊债权成功募集以后,其他歌手、歌曲创作人和投资公司也陆续投入了著作权权利金证券化的交易中。2001年3月,蝶蛹音乐集团将旗下的跨国音乐作品的版权证券化,出售给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音乐金融公司,筹资6000万英镑,此项目发行15年,利息一年分派两次。2006年1月,蝶蛹音乐集团又扩大发行证券,将金额提高到7500万英镑,证券期限顺延至2021年③。(二)风险项目融资模式(“成本附加模式”)英国在风险投资介入方面采用的是“成本附加模式”,即投资者委托制作者制作产品并支付全部费用,并预付利润(10%),作为回报,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初级权利(如节目首播权),还可以获得大部分二级权利。在英国,通常电视台会直接委托制作商制作节目,并且一并承担节目的全部制作费用,有时还会预付一部分制作费或利润,一般占到节目全部制作经费的10%。而作为交换,电视台不但拥有节目首播权,而且还获有节目大部分的二级销售权利④,于是节目大部分的经济效益被电视台取得。
法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
法国向来以艺术和文化大国自居,文化产品的价值也十分重视。相较而言,法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太注重市场的自发调节因素,而是对全国文化产业实施了统一的管理,形成了法国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专项资金融资模式法国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投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资金金。法国政府规定:只要是从事文化活动的企业,都可以直接向法国文化部申请财政支持;另一种则是来自地方财政的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特别设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政府的资金介入文化企业,主要包括拨款资助、提供贷款、企业运作资助等几种方式。在拨款资助方面,由法国交流部和文化部统一管理,不同行业由下设的司来执行。例如法国的出版行业,图书和阅览司主要任务是支持和保护创作、出版、扩大出口、帮助图书和阅读活动的开展。该司掌握着对整个出版产业链资助的资金。但是不直接对企业进行资助。而是通过版权中心对出版社、作家、期刊、书店、图书馆、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进行资助,这种资金介入体制为法国独有①。贷款方面,在此方面法国政府主要对投资风险大,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共同提供贷款担保,早在1983年法国就成立了电影与文化工业投资委员会,其中出版行业当时拨出2800万欧元作为贷款保证基金,以保证出版商和书商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同时还提供优先贷款、放宽贷款期限和低利率等的优惠条件②。(二)产业政策融资法国的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是目前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法国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制度,鼓励法国企业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持。赞助文化事业发展的法国企业均可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近年来,文化企业已成为法国文化事业的最重要推动力量。法国企业也频频出现在大型古文物的修复和重大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中。法国的大中小企业都能依法参与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赞助,而同时,企业也可获得减免税收或者享有冠名权等各种不同的政策回报③。税收是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每年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张法国电影票都要缴纳5.5%的增值税以及11%的特殊附加税,而每一部电影在电视上播放时则都要上缴10%的播放权税。除此之外,CNC还制定了其他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投资法国电影制作。正常的电影票出售后的收入首先必须缴纳相应税额,然后再在电影制片商、发行商、放映商之间进行分红。而还有部分电影票则除了要按正常的税率纳税以外,还要缴纳X电影税。X电影税则是指,凡是制片商无权接受国家资助,而其影片又不能通过普通电影院里公映,只能在特殊影院里放映的影片,其所得收入都要在正常纳税的基础上另外上缴20%的税④。(三)利用外资融资作为大陆法系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法国市场融资体系也非常健全。因而开放的市场和健全的法律以及科技水平,成为法国文化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国每年吸引外商投资500亿美元左右,成为仅次于英国在欧洲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税收方面,政府对法国文化企业采取7%的增值税率,而对于其他行业都是18.6%的增值税,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法国文化和交流部还对文化企业的对外销售和进出口以及全国性的文化活动进行支持。政府资助组织文化产业企业参加法兰克福、伦敦和其他国家有名的国际展览,不同的文化行业每年都有一次全国性的活动,法国对这些活动的资助足以让企业应付所有活动经费,还可以增加门票等收入。而各文化企业则可通过这些国际展览和博览会获取更多可供融资的信息和机会。另外法国有名的戛纳电影节等一些著名的文化产业版权展览交易会议,也对法国文化企业的融资给予了较大的帮助。综上所述,法国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的情况如图4所示,在此模式中,融资的主体是文化企业,而文化企业的融资又主要通过如下途径解决。第一种途径是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财政拨款)进行融资。在此途径下,先由文化企业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财政支持申请,再由政府部门按照相应的财政政策批准对文化企业进行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具体操作则由各级财政部门来执行;第二种途径是文化企业通过政府专管部门所提供的给予的减税等优惠政策(进行文化活动支持)来进行融资;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国外资本的直接投资来融资。此外,法国文化企业也直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融资,金融机构则根据政府主管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文化企业扶植政策(一般由各级财政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传达媒介)对文化企业发放贷款。
西方三国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发
(一)西方三国文化企业融资特点一是文化企业对投融资业务熟稔,融资渠道相对广泛。文化企业融资大都能通过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能有效的通过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以及民间渠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进行资金融合;二是融资方式相对多元化。主要国家的文化企业融资大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利用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灵活有效地选择融资的模式;三是政府明确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上述国家对文化企业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口退税等优惠措施。英国的“政府陪同资助”融资模式和“社会资助融资”模式也很有代表性;四是重视通过国际市场融资。这些国家文化企业在充分吸纳国内资本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而这其中尤其以美国文化企业的情况最为突出,其电影行业吸纳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无论是从总量数额上,还是从融资渠道上都堪称典范。(二)西方三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对我国文化企业融资的启发1.规范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文化企业畅通融资的基础首先,通过制度设计支持文化企业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体系,使文化企业能够从多元的融资平台上获得金融支持,从美国、英国等国家文化企业融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利用市场化的操作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其次,政府在文化企业进行投资扶植的时候,可以建立与民间资本合作的相关制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和带动民间资本对文化企业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三是充分挖掘文化资产的内在活力创新融资模式。如美英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就是根据文化资产的特点,将其风险规避与化减,拉近了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2.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政府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出台资助文化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如减税免税、提供贷款优惠和奖励投资文化产业等政策;二是成立专项文化产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三是建立成熟的市场风险共担机制,平抑文化产业市场风险,保障投资者和文化企业的利益。3.文化企业应加强投融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掌握融资的基本要领一是文化企业要主动联姻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其他公益性机构,通过与这些机构共同承担合作研究文化产业及融资相关理论政策,在共同研究中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与融资能力;二是我国文化企业要积极探索新兴的投融资模式,创新融资工具,以便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国际市场资金用于自身发展;三是文化企业应主动学习国际国内关于文化产业融资发面的各项法律条款、约定等,掌握国际上先进的融资工具,积极融入国际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本文作者:陈波王凡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西方社会企业的多样化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利用演化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的产生及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式,以及比较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的企业,以求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形式多样化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证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渐进式企业改革的政策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应当允许多样化的企业形式的存在,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的,这不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关键词]资本主义企业产权多样化
一、导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的企业做一下清晰区分,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多样化的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类型,是随着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具有历史特定性的企业类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会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失的。而资本主义的企业指的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企业类型,但其内部的生产关系却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这些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二、资本主义企业。
破除障碍对接西方管理思想于本土企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与西方企业在过去60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密切相关、西方企业管理的崇拜达到顶峰、引入西方企业管理体系则成了国内民营企业提升管理的捷径、破除企业内部对创业企业家的个人崇拜、市场环境也不断变化,个人判断难免会出现失误、改“人治”为“法治”、个人推动变革转变为整体团队推动变革、依赖一个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团队、新一代管理者,具备了全球化的视角和管理知识等,具体请详见。
西方企业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逐步引入中国以来,备受推崇,这与西方企业在过去60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熟知的一些优秀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如杜邦分析、JIT生产、GE矩阵等,都是在这些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产生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对西方企业管理的崇拜达到顶峰。出国留学成了莘莘学子们的理想;而到知名外企挖人,进而引入西方企业管理体系则成了国内民营企业提升管理的捷径。留学暂且不论,单就民营企业直接引进外企管理人才看,不能说很成功,几家国际IT巨头企业都有前高管加盟民营企业的例子,当时引起热议,后来都不甚了了。也有民营企业花大价钱请国际咨询公司出谋划策,据说由于没达到预期效果,还引发了官司。是这些外企人才没本事吗?是管理咨询方案不高明吗?恐怕都不是。现在回头再思考这些案例,是存在一个西方管理理念和本土企业管理现状的对接问题。
实践证明,很多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无疑是好的,但要把它们对接到本土企业中,适应本土环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破除几个障碍,做到几个转变。
一是破除企业内部对创业企业家的个人崇拜。企业家创业的成功和传奇色彩,往往使其在企业中具有绝对权威,员工迷信创业企业家的智慧,对于其提出的观点做出的决策,无人敢于挑战,直接全面接受。这在创业期的企业,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及时把握市场机遇。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环境也不断变化,个人判断难免会出现失误,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决策风险。第一代企业家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给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让路,是能否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二是改“人治”为“法治”。民营企业内往往人际关系复杂,既有家族内部人员,也有创业元老,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周围形成人际小圈子。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贡献,使他们往往享有超越规范的权威。员工做事往往首先考虑各种人际关系。以稳妥方式解决这些人在企业内的地位和影响问题,使企业由人际关系主导转变为程序规则主导,才能顺利实施各种先进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