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5:43: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方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供需教学探讨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学科。对于大学本科阶段而言,该课程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以单个消费者个体、单个生产者以及单个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部分以国名收入为立足点,研究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其中,微观部分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供需曲线推导,更是微观部分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西方经济学微观供需曲线推导的教学情况,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该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对微观供需曲线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现状,并由此进行该部分知识教学思路的新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剖析,是市场运行机理的机制构建和系统整合。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脉络和知识构架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其一,高校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其中宏观部分以微观部分为理论基础,其知识点结构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同时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具有一脉相承的研究思路,都是以供需研究作为切入点,均以供需均衡与否来衡量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其二,西方经济学各知识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研究过程强调从微观个体到整体市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因此,无论是微观部分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需分析及其市场均衡,还是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有效调节到市场失灵的一系列分析;亦或是宏观部分的国名收入的决定模型及其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还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及其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分析,都凸显出西方经济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数学模型偏多。从总体上看,高校西方经济学主要涉及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微观部分的产品供需模型、寡头市场博弈模型、生产要素供需模型、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模型,宏观部分的GDP核算模型、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有限预期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正是由于大量的数学模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点掌握的片面式、断节式问题。

二、微观供需曲线推导教学的问题及误区

由于高校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知识结构的自身特点,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和正视的问题和误区,其中对微观部分供需曲线的推导过程尤为明显。一方面,该部分教学过程就模型讲模型,不注重模型内在的有机构成。以需求函数的分析的过程为例。西方经济学中指出,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消费者偏好等。为了便于研究,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将商品价格P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需求函数,(为大于0的常数)。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需求函数中的参数进行分析,实际上,该参数反映的,就是在建立需求函数是所忽略掉的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要素,诸如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等。理解这一点,对于后面学习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具有深刻意义。需求量的变动指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是在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变动,而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需求曲线的平移,也即是参数的变化,导致的截距的变化。另一方面,该部分教学过程以单个模型和知识点的讲解为主,而忽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定义的分析和供给曲线的推动为例。首先,西方经济学认为,所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其中“能力”、“意愿”是构成商品供给的两个必要条件;同时,西方经济学对于供给曲线的推导,分别通过教材的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三个章节内容进行。然而,在对供给曲线推导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学思路不清晰,对三个章节知识点的布局意图和逻辑不明确,容易造成就单个模型和知识点讲解为主,形成学生学习知识点的片面化和断节化。事实上,教材中第四、五、六三章内容的安排和布局,正是源于教材对供给定义的“能力”和“意愿”两个核心方面的描述,其中第四章生产论和第五章成本论,分析的就是生产者生产产品的“能力”,而第六章所重点分析的利润问题,正是生产者进行产品生产的“意愿”。

三、教学思路新探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会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统计,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总结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和误区,并提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问卷调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为更好的进行西方经学课程教改研究,特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各年级本科在校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00分,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专业背景、教材需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并存

西方经济学植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国家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作为经济实践活动高度提炼后形成的完备的科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也因此被美誉为“社会学之王”。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活动,能够反过来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从意识形态上看,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从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优越性服务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美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及存在的剥削关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即摒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原理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探究论文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理性人假定,而且是作为所研究对象的重要的基础性质的假定。但是,认真分析起来,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西方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几乎都是反理性的,并没有遵循这个所谓的基本前提而展开。

一、非理性的需求理论

1.非理性的需求量概念

之所以说西方经济学需求理论违反理性人假定,是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种类的决定;其二是需求量的决定。

这个问题在其它贴在里已经多次提到了。人的需求是自古一来就有的,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天生的本能,然而经济行为是人类存在历史上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儿。以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理性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有动机的,反过来说,有动机的行为的人才能算作理性人。从2+2的理论分析,经济是交换的集合,交换不过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可选方法之一,尽管现在人们选择了这种方法为主,但是丝毫不表示经济行为是人类行为的全部。

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需求是基于经济之外的东西决定的。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经济行为的表述,故而价格不可能是决定需求的一个原因。我们吃饭,是因为我们饥饿而不是因为食物便宜;我们穿衣是因为我们寒冷或者爱美,而不是因为衣服昂贵或者低廉;我们乘车而不是徒步是因为我们要以较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我们住房是因为我们在其中可以感到安全,所以我们不愿意谁在露天野地……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评析论文

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的时代,说它是庸俗的经济学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的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它既指新古典综合派,也指新制度经济学。(当然,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范围很宽,见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一页,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西方经济学由于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如果你不做进一步的思考,你会认同西方经济学对一些经济现象所做的解释。比如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净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费者为什么会受欺骗,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如果信息对称,消费者是不会受欺骗的。

经济学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经济现象、操作、理论。经济现象是我们天天能够看得见和体会得到的,比如鸡蛋多少钱一斤,上海股票多少点,某公司雇佣多少员工。操作则是我们需要思考才能够感觉得到的,比如企业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它们为什么大多数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理论则是看不见感觉不到的,比如什么是货币,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经济现象、操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经济理论是基础,经济现象则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操作是根据经济理论而形成的。经济操作赖以存在的理论,既包括书面的理论,也包括实际中应用,但没有在书面上出现的理论。由于有一部分经济理论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这就会使经济现象和经济操作在一些时候被认为没有理论依据。经济理论是以经济现象和经济操作为原料的一种逻辑思辩,它既包括书本上的经济理论,也包括非书本上的经济理论,如散落在普通人观念里的经济理论。

1、经济现象。

在经济现象这个层次,西方经济学是很有欺骗性的,因为西方经济学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以西方微观经济学为例,它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下,西方微观经济学开始分析构成市场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以供给为核心的理论是生产、成本、利润理论,以需求为核心的理论是效用理论、预算理论及收入理论,最后对市场的类型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结论。这些理论,表面上都有道理,因为人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单个的、割裂的、片面的经济现象,这和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正好一致。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探究论文

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似乎成为神学,利益追求成为唯一的信仰,有些经济学家正在成为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信仰的神甫。

这是9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非常反常的现象,已经导致社会道德、信仰大滑坡。在这种道德背景下,大家期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很难建立起来。这是经济改革单独前进,政治社会改革滞后的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被权力资本利用,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在中国形成误导,不能说自己没有责任。经济科学应该自觉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才能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国问题。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对市场经济不做分析,把市场经济当作教条,束缚和误导人们的思想。

中国未来数年,有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严重性不仅在于问题本身,也在于主流舆论不认真面对问题。国内的市场经济教条主义,把所有问题推委于权力和计划经济,推委于市场经济不彻底。这些人认为所有问题只能够沿着市场经济导向去解决。如果问题解决不了,甚至越来越严重,也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实践对于市场经济理论的检验。有人说,市场经济是已经被外国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在中国应用就用不着检验。这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上帝吗?市场经济在外国并不是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美妙,有些自封“主流”的经济学家既不认真研究中国问题,又不客观介绍我国问题,他们的实证精神到哪里去了?

对市场经济的属性、内容、发展的必然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做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第二、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忽视中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基本前提。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经济学案例的选编

1.经济学案例要贴近生活。

许多教材在讲替代关系时常以茶叶和咖啡为例,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错,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习性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如广东,喝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无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炮和黄油。该案例虽能反映稀缺资源配置的原理,但黄油离中国学生似乎有点远,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补。这就说明,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

2.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说到底,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选编的案例必须反映经济学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经济学原理的有关特征。

3.经济学案例来源要多样化。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

托马斯·库恩(T.S.Kuhn)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释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所谓范式,就是指科学家之间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概念体系。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学科探讨基础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其实质是一种语言方式。在同一学科中,可以有若干个对立的范式,绝对客观的科学是没有的。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各种范式接替的历史,各种范式根据它们接近被观察现象的实质的最大效率而相互接替。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某一时期形成科学核心的范式永远不会被另一种竞争力更强的新范式所替代。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一种范式,相对论是一种范式,量子力学又是一种范式。近年来霍金和彭罗斯(R.Penrose)致力于建立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希望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其实质也是用一种新范式来代替另外两种旧范式。

将范式的观念运用于经济学,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着范式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

经济学最初的范式是由亚当·斯密(A.Smith)建立起来的。斯密建立起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776年《国富论》发表)。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注:转引自陈冬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经济人假设

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斯密将其规定为“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不断进行的恒常努力”。其实斯密并非只看到个人私利而不重视人类的道德伦理(可以参见其名著《道德情操论》)。他也是在反复思考了“经济人”和“道德人”后,才确认经济人是更加符合实际的假设,并且更有利于建立经济科学。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西方经济学》课程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要以学生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内容;必要性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方式探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发展,对大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随着全球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应该首先体现转型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网络资源和学校资源并用,采用学生的学在先,教师的教在后的教学过程,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并提出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具体方式,探究在互联网技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范式,达到突出实践,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

1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1.1目标明确但形式含糊

地方本科院校自1999年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查看全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研究

摘要:新时期,为了全面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科学制定、完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分析了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措施,以期全面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水平。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

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加强了西方经济学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利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的开展教学实践,从而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效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必要性

高校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上述两门课程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准确的总结。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高校通常会在大二阶段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设置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内容。由于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等多种原因,部分高校还未开设上述课程内容,加上我国使用的课程教材大多直接复制西方的教材内容,这便导致我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体现出严重的西方化特征。西方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同步形成,其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政策和运行情况能够进行更为科学的解释,但西方经济学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更为明显的阶级性特征。因此理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我国也需更为重视上述问题,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客观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导,高校需高校利用课堂教学渠道,不断革新和强化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全面提升课程的亲和力,迎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其他课程也需与思政课程同步实施,形成全面的协同教育效果。这便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充分重视课堂的教育功能,重点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