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5:1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戏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戏仿史莱克剧情管理论文

【摘要】戏仿,作为后现代作品对传统文类或文本的借用,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类或文本本身的解构。戏仿电影常常以超文本方式来改造传统,颠覆经典。《史莱克》系列成功地运用了戏仿手段,在笑傲票房之际,也引起人们深思。

【关键词】戏仿;颠覆;解构;史莱克

2001年,“颠覆”二字在动画领域内不断被提及,掀起轩然大波的是一只绿色怪物,名叫史莱克。这是一部现代童话:所谓的英雄是个丑陋又孤僻的怪物,所谓的公主有着一流的中国工夫,所谓的坏蛋是个专横跋扈的矮子君主,魔镜在要挟下会说谎,各种熟悉的动画人物同时客串其中粉墨登场,还有一个在矮子君主法奎尔统治下的秩序井然的杜洛城—俨然是现代城市缩影。配上多首风格迥异的流行歌曲,辅以PDI公司的制作技术,这就是梦工厂推出的制作长达5年之久的《史莱克》。公映后,好评如朝,并荣获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2004年,《史莱克2》上映,票房同样不俗。2007年,《史莱克3》再次笑傲暑期档。《史莱克》改编自美国著名童话作家、插画家WilliamSterig的同名作品,一部看似著名童话《睡美人》的仿制品。但就是这样一个动画系列,在大银幕上颠覆了传统。

戏仿,从修辞角度而言,指戏谑性仿拟,是“后现代作品中对传统文类(如神话、童话、侦探、言情、科幻等)或文本(各种经典作品,如莎剧)的借用,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类或文本本身的解构”。戏仿电影常常以超文本方式来改造传统,颠覆经典。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观众在仿作的夸张和戏谑中,以放松的心态,联想到源文本,从电影的“戏仿”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游戏精神和戏谑狂欢中,体验真正自由、解脱的快感。

《史莱克》系列传承了戏仿精神,打破传统童话电影甜美生活的模式,用一个现代童话来影射现实生活,揭示了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史莱克》借用了《睡美人》的经典元素—真爱之吻作为影片的发展线索,却嘲笑了《睡美人》中的每一个经典情节:公主并没有沉睡,而是在期待英俊王子的到来;救美的也不是英俊的王子,而是矮子君主法奎尔找的—丑陋怪物史莱克,所以,公主满心期待的“吻”没有到来。当观众看到漂亮的菲奥娜公主与史莱克相爱时,以为在看《美女与野兽》,可是直到影片结尾,史莱克都没有变帅,反而是菲奥娜变成了丑陋的怪物。观众不断体验着影片情节与传统理念的巨大反差带来的心理落差,一边窃笑,一边反思。

是什么让观众形成了理所当然的想法?传统的经典动画在人们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提到童话,人们眼前立刻浮现出王子公主郎才女貌的搭配和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这也是人们认为童话是幻想,不能反映现实的原因。《史莱克》系列打破了这种模式,让观众在体验心理落差时进行思考。因此,这个系列并非是拍给儿童的—儿童并不能理解影片中戏仿成分的奥妙所在。也许孩子们在看到史莱克洗泥巴浴时放声大笑,而家长们则会在看到说谎的魔镜时会心微笑。《睡美人》、《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彼得潘》、《小美人鱼》、《小红帽》、《灰姑娘》、《莴苣公主》等经典迪士尼动画被梦工厂调侃了一翻,史莱克不仅打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彻底打碎了人们心中奉若神明的经典动画带来的美好回忆,模糊了原本分明的是非,展示了严酷的现实。恶毒皇后曾使用的魔镜用脱口秀主持人的口才,选美节目的画面,向法奎尔君主展示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的美貌。而这三位身份高贵的姑娘,却在影片结尾为了争夺婚礼花束大打出手。这面原本是最诚实的镜子也会说谎,因为要是答不出谁是最帅的人就会被打碎。看似荒谬的情节只不过是丑陋现实的写照。矮子法奎尔选中菲奥娜并非出于爱情,而是看中了她即将继承的王位。这样看来,相貌丑陋的史莱克倒是超级可爱了。

查看全文

戏仿史莱克系列管理论文

【摘要】戏仿,作为后现代作品对传统文类或文本的借用,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类或文本本身的解构。戏仿电影常常以超文本方式来改造传统,颠覆经典。《史莱克》系列成功地运用了戏仿手段,在笑傲票房之际,也引起人们深思。

【关键词】戏仿;颠覆;解构;史莱克

2001年,“颠覆”二字在动画领域内不断被提及,掀起轩然大波的是一只绿色怪物,名叫史莱克。这是一部现代童话:所谓的英雄是个丑陋又孤僻的怪物,所谓的公主有着一流的中国工夫,所谓的坏蛋是个专横跋扈的矮子君主,魔镜在要挟下会说谎,各种熟悉的动画人物同时客串其中粉墨登场,还有一个在矮子君主法奎尔统治下的秩序井然的杜洛城—俨然是现代城市缩影。配上多首风格迥异的流行歌曲,辅以PDI公司的制作技术,这就是梦工厂推出的制作长达5年之久的《史莱克》。公映后,好评如朝,并荣获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2004年,《史莱克2》上映,票房同样不俗。2007年,《史莱克3》再次笑傲暑期档。《史莱克》改编自美国著名童话作家、插画家WilliamSterig的同名作品,一部看似著名童话《睡美人》的仿制品。但就是这样一个动画系列,在大银幕上颠覆了传统。

戏仿,从修辞角度而言,指戏谑性仿拟,是“后现代作品中对传统文类(如神话、童话、侦探、言情、科幻等)或文本(各种经典作品,如莎剧)的借用,既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的解构,也可能是对这些文类或文本本身的解构”。戏仿电影常常以超文本方式来改造传统,颠覆经典。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观众在仿作的夸张和戏谑中,以放松的心态,联想到源文本,从电影的“戏仿”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游戏精神和戏谑狂欢中,体验真正自由、解脱的快感。

《史莱克》系列传承了戏仿精神,打破传统童话电影甜美生活的模式,用一个现代童话来影射现实生活,揭示了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史莱克》借用了《睡美人》的经典元素—真爱之吻作为影片的发展线索,却嘲笑了《睡美人》中的每一个经典情节:公主并没有沉睡,而是在期待英俊王子的到来;救美的也不是英俊的王子,而是矮子君主法奎尔找的—丑陋怪物史莱克,所以,公主满心期待的“吻”没有到来。当观众看到漂亮的菲奥娜公主与史莱克相爱时,以为在看《美女与野兽》,可是直到影片结尾,史莱克都没有变帅,反而是菲奥娜变成了丑陋的怪物。观众不断体验着影片情节与传统理念的巨大反差带来的心理落差,一边窃笑,一边反思。

是什么让观众形成了理所当然的想法?传统的经典动画在人们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提到童话,人们眼前立刻浮现出王子公主郎才女貌的搭配和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这也是人们认为童话是幻想,不能反映现实的原因。《史莱克》系列打破了这种模式,让观众在体验心理落差时进行思考。因此,这个系列并非是拍给儿童的—儿童并不能理解影片中戏仿成分的奥妙所在。也许孩子们在看到史莱克洗泥巴浴时放声大笑,而家长们则会在看到说谎的魔镜时会心微笑。《睡美人》、《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彼得潘》、《小美人鱼》、《小红帽》、《灰姑娘》、《莴苣公主》等经典迪士尼动画被梦工厂调侃了一翻,史莱克不仅打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彻底打碎了人们心中奉若神明的经典动画带来的美好回忆,模糊了原本分明的是非,展示了严酷的现实。恶毒皇后曾使用的魔镜用脱口秀主持人的口才,选美节目的画面,向法奎尔君主展示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的美貌。而这三位身份高贵的姑娘,却在影片结尾为了争夺婚礼花束大打出手。这面原本是最诚实的镜子也会说谎,因为要是答不出谁是最帅的人就会被打碎。看似荒谬的情节只不过是丑陋现实的写照。矮子法奎尔选中菲奥娜并非出于爱情,而是看中了她即将继承的王位。这样看来,相貌丑陋的史莱克倒是超级可爱了。

查看全文

古希腊文学中戏仿

“戏仿”(parody),又常常译作“讽拟”、“戏拟”、“滑稽模仿”.指一种对前人作品的带有戏谑意图的滑稽化的模仿和改写的文学创作方式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戏仿创作的就非常繁荣.尤其在古希腊民主时期,达到了西方戏仿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繁荣的经济、民主开明的政治、开放多元的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的兴盛.都为戏仿创作的繁盛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当时从事戏仿创作的作家很多.既包括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的著名的第一位戏仿作家赫格蒙.也包括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当然还包括在文学史上湮没无闻的许多没有书面记载的戏仿作家。如此多戏仿作家的出现带来了古希腊戏仿艺术创作的繁荣局面,一时间古希腊文化中充满了戏仿的形式古希腊时期的戏仿创作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或体裁:第一种是模仿史诗体,第二种是萨提儿戏剧在古希腊民主时期形成了一种对史诗体裁进行滑稽模仿的创作传统和风气。大量的史诗都曾经被戏仿。尤其是荷马的英雄史诗.更是古希腊戏仿作家取之不尽的文学宝藏。这一创作传统发展到后来.逐渐在古希腊文学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学体裁——模仿史诗体古希腊批评家把这种体裁的作品称之为“parodia”,就是现代文学术语“parody”一词的最初源头。这种诗体是“一种以史诗的韵律.使用史诗的词汇来处理某种轻松的、具有讽刺性的或模仿英雄诗的主题的中等长度的叙事诗”。

这种体裁的作家常常用严肃高尚的文体和史诗的韵律和语言来描述一些琐碎的、低俗的事件。他“用词谨严、风格高雅.多用优美的修辞手法和高尚的形象。若他用散文笔法.则句式冗长浮华,而用诗歌笔法时,用韵须庄重”。就像使小丑穿上的华丽光鲜外衣、把乞丐置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他把宏伟堂皇的形式和低级、浅薄、庸俗不堪甚至令人生厌的主题或题材极不协调地并置在一起.然后将二者强行钮合在一部作品里,以造成一种讽刺性的、荒诞的喜剧效果古希腊的模仿史诗体作品通常具有讽刺性,常常是批评、讽刺史诗这种当时流行的体裁的写作成规。这种批评和讽刺既针对史诗主题方面的成规,也针对其形式方面的惯例.但在当时却不是对史诗作家(如荷马)及其作品的恶意嘲笑和攻击.而是以玩笑、戏谑和善意嘲弄的方式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和尊重。古希腊当时出现了大量此类作品.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希腊时期的完整的模仿史诗体作品,就只有《蛙鼠之战》这一部了。这部作品描写了青蛙和老鼠家族之间的开始结怨、发动战争和最终和解的故事。有一定希腊文学素养的读者如果读过这部作品.可能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动物家族之间的战争故事是对希腊战争和英雄史诗的嘲弄性的模仿。它讲述了丑陋的老鼠和青蛙之间的撕打、流血和丧命的荒唐的小故事.却采用了英雄史诗的宏伟和壮丽的形式和情节一一这些小动物都被冠以古代英雄的名字、穿着希腊英雄们才拥有的华丽盔甲、说着高雅优美的贵族语言,它们之间的打斗、撕咬被荷马似的笔法描写得像特洛伊战争一样宏大.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关注着战争并最终介入了战事——其讽刺、嘲弄英雄史诗的意图十分明显,不仅嘲弄、暴露了英雄史诗主题的老套、情节的离奇、形式的做作和语言的矫饰等方面的弱点,而且间接表达了对这类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礼赞和欣赏态度的反对。这种模仿史诗体在古希腊文学中定型以后.在后来的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悠久的创作传统。

历代都不乏写作这类诗歌体裁的高手,创作出许多像《蛙鼠之战》一样精彩的佳作。古希腊戏仿创作的第二种形式是萨提儿戏剧。它在古希腊属于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悲喜剧体裁。根据《剑桥古典文学史》,萨提儿戏剧大致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总是不变地使用一支萨提儿合唱队;使用希腊史诗和神话的情节.通过对它们的歪曲模仿来造成幽默的效果;不讽刺同时代的人和事,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和悲剧使用同样的语言、格律和演员.同时根据自己特殊的体裁要求做一些改动;相对较少地使用情境、主题和人物塑造的陈旧俗套:具有典型地活泼的色调,偶而有一些闹剧成分和辱骂的语言:在长度上比较短:偶而戏仿前面的悲剧的要素。从以上所列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戏剧既不同于当时的喜剧(因为它没有对同时代的现实政治和社会风俗的讽刺),也不同于当时的悲剧(因为它虽然同样具有悲剧的一些形式特征,但其总体上所达到的却是一种滑稽幽默的喜剧性效果).而是一种“游戏的悲剧”,是“悲剧和喜剧二者之间的中途.滑稽的与英雄的分子的奇异的混杂”,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戏仿元素它作为戏剧四部曲整体的第四部,与前面的悲剧三部曲的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不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发展。而是“至少与它之前的严肃内容形成一种部分地戏仿的关系”。巴赫金也指出.“这种接续悲剧三部曲的戏剧,在多数情况下是写与此前三部曲相同的情节性的神话题材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讽拟滑稽化的centre-partie(拉丁语:仿效),不同于对相应世界的悲剧处理:这是因为这种剧表现的是同一个神话.只是采取了另一个角度”。而且,萨提儿戏剧的戏仿又与模仿史诗体的戏仿不同,它不是像前者那样用高尚优美的文体和语言对低级、庸俗的题材进行升格式的戏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简化的喜剧方式来上演英雄传奇以及更普遍的神话传说。即以一种歪曲模仿、滑稽改写的方式,对之前悲剧或者史诗或神话里的崇高的主题、严肃的事件以及高贵的英雄进行降格式的处理.来达到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它常常把著名的神话或英雄人物置于一种充满喜剧可能性的荒诞情境当中.让英雄遭遇各种尴尬和挫折:或者在剧中先营造一个暂时的悲居U的空间氛围.唤起观众的悲剧情感.然后再用萨提儿歌队的伴唱来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处于一个喜剧的而不是古代英雄的世界.从而颠覆、破坏观众的心理期待。引起人们的笑声所以.萨提儿戏剧的喜剧性效果并不像喜剧那样主要来自于它的情节本身(其情节都是借自于悲剧、史诗和神话.因而本身是严肃的).而是来自于情节和萨提儿歌队所渲染的氛围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古希腊时期许多悲剧作家都同时既创作悲剧又创作这种萨提儿戏剧,像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都创作过这种戏剧现在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完整的萨提儿戏剧剧本就是欧里庇得斯写的《独目巨人》(cyclops)。它的情节取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九卷里奥德修斯与独目巨人的故事,但是却对原来的故事做了滑稽式的处理.主要情节虽然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却增加了许多滑稽可笑的场面和情境.例如羊人与任性的公羊发生麻烦、奥德修斯用酒灌醉巨人、瞎眼巨人在洞穴里徒然磕碰他的头颅而抓不着奥德修斯等,都是引人发笑的场面。萨提儿戏剧虽然只存在于古希腊时期.却对后代的即兴剧、民间歌舞剧、讽刺喜剧,滑稽模拟剧以及幕间剧等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些剧种之中,都有大量的戏仿因素的存在。

虽然戏仿作为古希腊各种文学体裁中一个相对边缘的形式,并没有受到当时的理论家、批评家的太多关注,也没有获得像史诗和悲剧那么显赫的文学地位.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了戏仿创作在古希腊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在整个古希腊历史时期,戏仿创作实际上始终伴随在那些高雅、严肃的文学体裁(像史诗、悲剧)创作的左右.对它们施以欢快的、善意的戏谑和嘲弄,使它们“变成了可笑_的语言形象.显露出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不过却丝毫也不贬值”。

在这种面上戏谑的、反讽的、插科打诨式的嬉笑怒骂的之下那些崇高、严肃的、直接的体裁和语言进行“脱冕”和)解神秘化,对这种片面的、独白的、僵化的语言的进行对话、批判和纠正.“它破坏了神话对语言的独有的权柄;它使人的意识摆脱了直接话语的束缚;它打破了人的意识仅仅囿于自己的话语、自己的语言中这种闭塞局面”。总之,戏仿的存在,使得古希腊的文学世界始终维持着对话的、双调的、杂语的话语状态,阻止了某一种话语或体裁独霸天下的局面出现,对于维持古希腊时期的语言和文学f甚至包括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全面健康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分为电视历史剧、电视历史故事剧、电视神话神魔剧三个大类。在艺术与历史生活的能动审美反映关系上,电视历史剧(包含再现和表现文本)和电视戏说剧这三类电视剧分别采用了“考事见真”、“失事求似”和“仿事成戏”的文本策略;在文本内部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构成的“形神关系”上,它们分别强调以形写神(写实)、以神写形(写意)和文本间性(戏仿)。在当代电视审美文化生态格局中,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再现文本、表现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多元互渗,“真实冲动”、“审美冲动”和“游戏冲动”诸种美学精神的互动共生。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历史剧/再现/表现/戏仿

一、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

从艺术发展史角度考察,我国古代没有“历史剧”这一概念。在建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题材戏剧”和“历史剧”的概念经常是混同来使用的。所以,对“历史剧”这一概念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说的历史剧可以等于“历史题材戏剧”,狭义上的历史剧则要求戏剧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根据。这两种对“历史剧”的理解各有其渊源,可分别以郭沫若和吴晗为代表。

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是一种广义上历史剧,也就是现在一般说的“历史题材戏剧”。抗战时期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理论,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影响。郭沫若曾说:“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历史剧。这过去的时限是很难定的,一转眼间一切都成了过去,这样严格说来,差不多就没有‘现在’这样东西……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之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称为历史剧。假使这样广泛地来规定,凡是旧时代的戏剧,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可以说都是历史剧”。(注:《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09页。)在这里,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历史题材戏剧),主要是按照戏剧中反映的艺术事件离开当代生活的时间距离来说的,侧重于对历史“时间纬度”的理解,建议“离开目前二十年左右的事迹就算是过去”。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并没有太关注戏剧人物和戏剧事件历史根据的“充分性”,这与郭沫若“失事求似”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观念有内在联系。

吴晗和郭沫若一样都集历史学家和历史剧作家于一身,并且都在两个领域卓有建树。1959年,他们两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罗贯中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和一些据此改编的“三国戏”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肆意歪曲历史,肆意丑化曹操”。郭沫若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以前我们受到宋以来的正统观念的束缚,对于他的评价是太不公平了。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和舞台形象的形容化,把曹操固定成为了一个奸臣的典型——一个大白脸的大坏蛋。连三岁的小孩子都在痛恨曹操”。(注:郭沫若《〈蔡文姬〉序》,《郭沫若论创作》第465页。)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的演出,一方面推动了历史剧的创作高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初学界对历史剧理论和美学问题的热烈讨论。大致说来,讨论和争鸣主要围绕下述几个问题展开:1、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2、如何评价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3、如何表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4、历史剧的“古为今用”问题。这次“历史剧”学术争鸣,对我们当前考察近20年来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生态,仍然具有重要参照意义。

查看全文

馒头文化奇案引发管理论文

一个松软的话语馒头,击痛了电影精英的脆弱尊严。

胡戈的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陈凯歌《无极》的部分画面及人物名字作为素材,展开反讽性戏仿。原作的“碎片”被重新拼贴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叙事结构――它以当代“圈圈娱乐城”的血案为母题,批评、颠覆、移置和篡改了原作的语义。这个话语事件,由于原作者陈凯歌的声言起诉,迅速成为2006年初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事端。

早在1919年,法国达达主义画家杜尚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画了山羊胡子,并写下“她有一个热屁股”的字样。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颠覆事件,也是利用现存文化元素的再创造(颠覆性创新)的范例。戏仿总是一面嘲笑原作,一面又利用原作制造新的语义。在杜尚之后,近一百年以来,西方的戏仿运动风起云涌,至今没有终止的迹象。按照“侵权论”的逻辑,马塞尔杜尚就应当是艺术史上最大的侵权者之一,他“无耻”地侵犯了达芬奇老儿的权益。但芬奇的后人从未出面指控杜尚及其同伙。这并非因为它超出法律保护的时限,而是由于它根本就不是司法问题,而仅仅是一次用来搞笑的文化修辞事件而已。

胡戈的《血案》,沿着杜尚指引的“造反”道路奋勇前进。它使用了《无极》的素材,却没有抄袭原先的母题,更与商业赢利无关,它是公共言论空间的自由阐释,或者说是一次孩童式的拆卸,含蓄而精确地反讽了原作,并藉此拼贴出一个全新的“法制新闻”故事。胡戈可以为其对原作的蔑视而道歉,但完全无需为他的“剽窃”而内疚,因为他从未触犯法律,他仅仅触犯了原作者的面子而已。

尽管在思想和技巧上都还稚嫩,《血案》还是激怒了原作导演,侵权诉讼的威胁之声响彻云霄。但如果胡戈败诉,那么它只能证明中国司法界对艺术原则的无知。那些指责胡戈的律师,已经在公众面前暴露了其自身的弱点。从虹影小说《K》被诉“色情”,到湖北作家涂怀章因小说《人殃》“诽谤”而遭判6个月拘禁,中国司法界“非法”干预文学艺术,正在成为一种恶劣的时尚。

陈凯歌与胡戈的冲突,无疑是两大话语势力冲突的最新表征。早在80年代中期,解构和颠覆的后现代时代,就已经悄然降临。从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开始,经过电视肥皂剧《编辑部的故事》,到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反讽的语法逐渐支配了大众话语,成为遍及小说、电视、短信和口头段子的基本言说规则。《分家在十月》开辟了视频戏仿的先河,它以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为素材,展开对央视内部事务的辛辣反讽。歧义、多义、无中心、零深度……,所有这些都宣告了话语威权的崩溃。戏仿是后集权主义时代的话语标志,它旨在打造哄客时代的语言狂欢。

查看全文

论东成西就的后现代特点

2011年岁末,贺岁档期间,由香港导演刘镇伟执导的电影《东成西就2011》上映,引发了很多影迷对这部电影的热议。《东成西就2011》与《东成西就》在剧情上没有前后相续的关系,但《东成西就2011》沿袭了前面的创作风格,电影体现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有人对后现代主义电影下了定义:“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在艺术风格上是拼贴的、戏仿的,模糊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狭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和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一、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后现代特征

《东成西就2011》采用了2011年非常热门的穿越剧的形式,在天界、凡间和地狱不同的时空演绎正邪两派之争、爱情故事。万年前,八个天神因争斗不息,不能团结被贬入凡间,玉帝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互相理解,懂得和谐相处时重返天庭。万年后,港女钟晓明与老爸阿B被莫名追债,无奈从香港逃到广州找不靠谱的钟晓明的后妈嘉嘉了解内情。原来嘉嘉骗人定金要办不可能实现的演唱会,因无法兑现,被老板周冲扣押。父女二人落跑之际,机缘邂逅各色“时尚达人”,展开一段惊天地、“气”鬼神,笑料百出的都市奇缘。整部电影消解了神仙们伟大、权威的形象,使天将在普通人与神仙之间来回转换,如天将阿修罗,是心地善良能用爱心感化世人的神仙,在凡间却是一位性格急躁、好斗的大龄剩女钟晓明。天将龙王本是一位精通各种动物语言,神通广大的天神,在凡间却是一位过气的歌手,在公园里干着扮鬼吓人的工作,他性格懦弱,毫无主见,而且娶了女儿的拜金同学白嘉嘉当老婆,经常被女儿钟晓明批得狗血喷头。天将乾达婆,本是一位造型百变呼风唤雨的神仙,在凡间却是一位爱慕虚荣、没心没肺、酷爱奢侈品的购物狂;还有其他的几位天将天罡、紧那罗、迦楼罗等虽然都具有不同超能力,但是他们不是观众以往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那种威严、高大、无所不能的救助老百姓的神仙形象,他们在应用自己超能力的时候,也需要借助外力的激发,也会出现各种状况。传统的影视剧中承载的国家意志和教育主题,在《东成西就2011》中完全不存在,神仙形象的彻底颠覆,整个社会秩序被重新改写,英雄变成了“反英雄”,代表正义的七位天神在经历了8888世的轮回中,都不能战胜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叉,这样的剧情解构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这种主题完全没有了教育意义,纯粹就是一种游戏中的狂欢,追求为乐而乐的状态,摒弃了道德的负重,使文化依附于娱乐,观众们看完电影获得的更多的是轻松,而不是沉重的反思。

二、叙事手法的后现代特征

电影《东成西就2011》违背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剧情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因果关系,导演更多的是通过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法巧妙地创造出了一个喜剧文本,把原本应该是严肃和悲壮的正义与邪恶之争演绎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甚至是把悲剧转换成喜剧,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零乱、缺失、无中心、非理性,从而也使该电影具有了后现代色彩。“后现代作品的戏仿手法实质上是对经典文本的消解,它以消解的立场对经典文本进行夸张和变形的处理。经典文本中的主题、话语、情节、人物形象均被改变,这种变形处理使经典文本遭到了颠覆。”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处对经典电影或电视节目精彩片段的戏仿:莫文蔚扮演的钟晓明在超市里与售货员对话“虾饺你个烧卖啊”,让观众很容易想起《东成西就》中的经典台词“香蕉你个芭拉”。钟晓明与超市男子的对话:“24位男嘉宾任你挑选,专为单身男女提供速配服务”,也会让熟悉湖南台电视节目的“非诚勿扰”的观众会心一笑,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除了对电影、电视精彩片段的戏仿,这部电影中还有几处是对网络媒体中的一些时尚元素的戏仿:如阿B、钟晓明在公园逃跑时被小鸟救助的一节中说:“这是禽流感变种了”,是对近年来禽流感病毒的爆发的调侃吧。夜叉留下的“小蛮腰”纪念品,影射的无疑就是广州新电视塔,据说该塔为亚洲第一高塔,世界第一高塔,造型独特,被网民戏称为“小蛮腰”。

三、语言和人物造型的后现代特征

查看全文

浅谈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融合

摘要:《羞羞的铁拳》作为开心麻花影业2017年的喜剧力作,成为当年国庆档的票房黑马,引起了不俗的反响。无论是本土元素的融合,荒诞元素的展现,还是内容的戏仿与拼贴,类型融合为国产喜剧电影制作带来了创新与突破,《羞羞的铁拳》也成为了跳跃“喜剧类型化”的代表与先驱,其别具一格的剧情设置,和独特的人物塑造,不仅创造了票房收益,也通过自身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国产喜剧电影又一个发展高潮的到来。

关键词:国产喜剧电影;类型融合;《羞羞的铁拳》;创新突破

一、引言

作为电影艺术语言体系中自成一派的表现形式,类型电影的创作风格不断的变化发展,却仍然在商业电影市场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观众对其的喜闻乐见与市场的刚需也使得类型电影自身不断的融合突破。而纵观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发展历程,初期大多以诙谐的戏剧艺术为蓝本,简单地将舞台剧本搬演到荧幕之上,编导的创作意识和文本风格都带有独特的中式韵味,呈现出鲜明浓郁的小品化倾向。然而随着时展与观众审美取向的不断变迁,国产喜剧电影也逐渐显现出“类型融合”的特点,而这一表征也在信息选择多元化与新媒体当道的氛围下愈演愈烈。《羞羞的铁拳》作为开心麻花团队从舞台走向荧幕的第三部作品,有了之前两部力作的铺垫,《羞羞的铁拳》凭借其自身扎实的剧本和独到的表现形式,成为当年国庆档的票房黑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而作为当代国产喜剧电影的新范式,其创作风格与影像表达所呈现出的类型融合也为喜剧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创新与突破,这种顺应时展与审美变迁的“类型泛化趋向”也逐渐构建起新时代中国喜剧电影新的文本创设特征。

二、本土元素的艺术融合

郝建老师在《类型电影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喜剧是一种用引人发笑的方法来表达人类自信心和超越精神的电影戏剧类型。换句话说,喜剧电影的创作目的和欣赏需求都应归结于幽默,喜剧电影的核心表达就是“笑”。但处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仅仅以引人发笑作为喜剧电影唯一的价值诉求已远远不够,想要追上发展迅猛的电影业的脚步,不断创新艺术形式,提高影片兼容性,才是赢得观众喜爱,实现影片内在价值的可行途径。“开心麻花”团队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其最拿手的纯喜剧创作,多年舞台剧的创作经验使其创新意识一直“在线”。开心麻花的系列电影中类型元素融合随处可见,如《夏洛特烦恼》的“喜剧+穿越”,《驴得水》的“喜剧+黑色荒诞”,再到《西虹市首富》的“喜剧+励志”,这种实验室型的喜剧电影创大众文艺作思维,也成为开心麻花系列电影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羞羞的铁拳》同样展现了本土化类型的元素杂糅,“喜剧+体育+灵魂互换”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以“打假拳”为生的拳手爱迪生与女记者马小因一次意外电击而互换身体,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与情感纠葛的合家欢式喜剧。影片以“揭露体坛黑幕”为背景,展现强烈的讽刺内涵;穿插“性别互换”“上山学艺”的梗,增添幽默效果。同时《羞羞的铁拳》的喜剧包袱简单又不浮夸,首先演员都非动作电影出身,虽没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但经过风格化处理后却更加平易近人,并没有特意突出“动作元素”在电影中的分量,将其与喜剧情节完美融合。其次影片中出现的“UFK”“吹黑哨”“打假拳”等这些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现象,也为影片带来了真实感,增添沉浸式观影感受。而“上山学艺”这一武侠小说中常见情节的运用,也为现实题材的影片加入了些许“梦幻感”,也更有利于喜剧桥段的建构与发挥。

查看全文

区域秧歌文化论文

内容摘要:广灵秧歌、朔州秧歌、大同秧歌是在雁北地区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①,源于古代农村祭神仪式表演和歌舞,并发展为戏剧形式。从其演出和音乐结构看,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地方戏秧歌地域文化

雁北原系山西北部地区的概称,现已被朔州市和大同市所取代。“历史上长城在蔓延到山西北部地区后,分为两路,南路从河北阜平而进入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至老营一带,称为内长城;一道从北路蔓延到天镇、阳高、大同、左云,又经右玉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一带,称为外长城,雁北地区即是人们对于内外长城之间地区的习惯叫法。”②然而就在这样地域中生发了秧歌剧种,并展现出与其他秧歌所不同的特色。笔者将着重探讨雁北地区秧歌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从历史记载看其秧歌的文化源流

雁北地区秧歌的起源确切时间无法考证。最早见于朔州马邑村《赵氏家志·记事八·唱愿戏》所载“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许愿周岁为送子娘娘唱愿戏。时有亘育红秧歌为六月六淋生戏,于正日日戏翻舌终,将班请于奶奶庙唱祝愿、刘婆送子、拾金、草场……”的记录。在朔州刘家窑村还发现有“雍正九年七月,议和班秧歌到此一乐,唱《安安送米》《双驴头》《赶子》《教子》《斩子》……”的舞台题记。然而从演出的剧目看,清初朔州秧歌的演出地点灵活,演出剧目多属“二小戏”或“三小戏”,或以歌舞为主,或以唱功为主。足见秧歌此时正处于发展期,存在“两下锅”或“风搅雪”的现象。

秧歌在我国南北地区都有,还有许多以秧歌命名的秧歌剧,广灵秧歌、朔州秧歌、大同秧歌就是实例。康保成先生针对南北秧歌“名同实异”的现象,指出北方秧歌实际是西域语“姎歌”同义语,是“汉族元宵社会舞队与维族‘姎歌偎郎’相结合的产物”③。笔者赞同此说法,且认为:雁北的秧歌源于古代农村社祭仪式表演和歌舞,经过长期历史变迁才逐渐发展为以“春节”为中心的带有节日庆典和祈丰意味的大众活动。地方志的记载又似乎昭示了它的发展轨迹。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同府志》载:

查看全文

大话文学民间情怀

文学,最初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那时文学的话语权属于每一个言说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学在走向成熟与精致的同时,也开始脱离大众走向贵族化、神圣化,由平民的“众声喧哗”变成象牙塔中个人的“曲高和寡”,以一种代表上层阶级的权力话语的高姿态存在着。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都为社会上层阶级所专有,处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内,和普通人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文学逐渐从过去狭小的天地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消费品,加上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文学重新回归通俗化、大众化。大话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依托,聚集了众多创作者,其中不乏能代表民间话语权的普通作者,他们所写所述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达的都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走的是回归民间本位路线。它“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1]而在网络文学众多的类型中,大话文学是网络文学回归民间的突出代表,因为大话文学具有强烈的通俗意识,它面向的是大众,取悦的是大众,收获的也是大众的点击率和支持率。其平凡世俗的内容,庸俗浅显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十分典型地表现出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通俗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度关注。大话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崇拜平庸,它用戏仿、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2]而大话文学之所以对“经典”进行解构,是因为,一般而言,经典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文化趣味、道德规范的体现,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它维护的是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价值取向上的民间立场,使网络对于神圣、崇高的东西一般都采取戏弄和讥嘲的态度,带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纵观大话文学的创作,大都是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颠覆,创作者将这些经典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摹本,在此基础上加之以现实的气息、世俗的调侃,以通俗易懂的诙谐语言述说当代人的情感,表达当代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可谓“借古人酒杯,浇今人块垒”。在众多遭到恶搞的文学经典中,《西游记》首当其冲,网络上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大话西游”,《悟空传》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版本。《西游记》原著弘扬的是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义主题,而《悟空传》的主题则正如小说题目所标识的是“感悟虚空”。小说揭示的是现代人在没有神话、拒绝英雄的时代所产生的矛盾不安。[4]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却颠覆了传统的唐僧师徒形象,师徒四人不再是西天取经的圣徒,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了师徒的道德伦理,而是平起平坐、互相攻击,甚至与妖精调情,充满了世俗的颓废和快乐。除了《悟空传》,还有许多以《西游记》为摹本进行戏仿的作品,如《唐僧日记》以另类搞笑的语言去解析唐僧思想的另类,言行的出轨,调侃世故,诙谐可笑。《八戒日记》以八戒的眼光,用日记体的形式,用调侃的语言和许多黑色幽默生动地刻画出温柔而体贴、多情而善解人意的八戒;贪图享受、妖冶而虚伪的唐僧;怀才不遇、自命不凡的孙悟空;贪婪而逆来顺受的沙僧形象。这些作品无论主题、人物塑造,还是结构、语言都是对经典文本的彻底颠覆,一扫其以往的神圣光环,而代之以凡俗的思想与趣味,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除了追求凡俗平庸的通俗、平等的话语权,大话文学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纵观各大论坛上的“大话文学”,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评判,不是简单的恶搞。“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在2010下半年风靡网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由———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的儿子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放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其中有王翰版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5]有李白版的“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低头思故乡,怎知是铁窗。”[6]“只要我爸是李刚,天生我材必有用。”

钻石版的“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8]等等。这些造句通过改造经典诗句或广告语来表达网友对犯罪分子的谴责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成为人们申张正义的另类手法。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同时看新闻,也可以一起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讨论。在网民对新闻话题的评论中,也有许多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大话评论”,在反映社会实际问题上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在2010年10月28日《北京大兴限制村民出租房屋加剧流动人口租房难》评论中有这样一首《沁园春》:神州大地,万人蜗居,亿人盼房。望市内郊外,空楼大厦,售楼中心,炒房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难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这位评论者不采用常见的就事议事的评论方式,而是通过戏仿的名诗《沁园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新颖,内容深刻,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住房难”问题在这首《沁园春》中得到极为生动的描述。除了刻画当代人努力赚钱买房的艰辛形象外,诗中还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伟人也恶搞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惹人发笑,仔细读来却令人倍感心酸,笑中带泪。偌大一个中国,社会一片升平,然而却是“万人蜗居”!这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引人深思。

大话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民间文化,尽管它肆意冒犯经典,让人们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它对正义的追求和弘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深广的民间情怀,它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本位的大话创作不仅解构了权力话语的霸权真理性,使话语言说由一元向多元扩展,更将文学从一种极其空泛的状态解放出来,让其回归凡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正如欧阳有权先生说的那样,它可能会导致文学形而上审美意味的缺失和文化精英立场的“沦陷”,但却关注芸芸众生本真的生存状态,满足社会公众交流和表意的欲望,给创作自由和自由创作以技术支撑,实现文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拓展文学的发展空间,激发出社会底层的艺术活力。

查看全文

研究意识形态新兴广告形式特征

摘要:意识形态广告是一种新的广告方式,它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获得权威肯定,这种广告在概念沟通、表现形式、美学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在美学和文学上,它通过拼贴、戏仿、荒诞的变形进行文学式的解剖,使得整个作品风格独特,从意识形态广告的欣赏性、文学和美学价值来看,无疑是一次革命。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广告美学

阿多诺曾说过在商业社会广告成了唯一的艺术品,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广告艺术”还存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其商业属性和功利性使这一概念的纯粹性大打折扣,但今日的广告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广告艺术的发展也是多样化的,完全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19世纪的小说媲美”(杰姆逊语),而且从古到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品,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性结合在一起的,总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关联。因此,现代广告逐渐确立了一种“二次度消费品”的文化形象和美学身份,我们把广告从经济、市场、信息等场域中独立和分化出来加以文化和审美的审视是可行的。

当广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附加上越来越多的事件、故事与观念时,其文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可能,并且由此产生出广告本身的独特价值。

意识形态广告是广告的一种新形式,它与传统的USP式的硬销广告及将产品或品牌的功能溶入一个情节或故事中不同,它并不传播完整的商品信息,而体现出模糊性、间断性、多元开放、异端、散漫性、反叛、变形等不确定因素,使广告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这种广告与传统的以4P或4C为中心的广告完全不同,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广告时尚。

意识形态广告是指以直接诉求产品功效,通过影响意识形态来间接达到销售目标的广告。意识形态广告没有产品的物理功能的表达,没有完整性的故事情节,脱离商品本身的价值,强调影像就是商品。广告要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象征性领域的价值、审美价值、一种文化标记、一种视觉感觉,引起受众的话题和关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