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2:48: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协同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企协同机制下软件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需要接触和掌握行业的最新开发技术和方法,仅仅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启校企协同机制,能够让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别是软件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引入企业的项目开发经验和项目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最新的开发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校企协同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更加适合软件开发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方案。
1校企协同机制在软件类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高校的软件实践教学目前也使用项目驱动,但教学采用的软件项目相比于企业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部分软件项目只是实现单一功能的模块,部分软件项目跟不上新的开发技术。引入校企协同机制,有计划的将企业实践和常规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1]。校企协同机制中,企业以自身的优势介入常规教学:1.企业对市场更加了解。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学校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和修改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2]。2.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软件项目资源。学校可以使用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已经开发过的商用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商用项目中学习到更加实用的开发经验和管理经验。3.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实践项目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能够锻炼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4.企业有丰富的就业资源。实践课程体系首先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就业后的适应能力。通过企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的就业企业,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提前让学生学习到就业技巧。
2目前校企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完善
实施教育改革以来,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但是从整体看各个层面的政策并不完善,对于一些具体操作的细节也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和指导,存在许多权利和义务的缺陷。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构建及运行
我国金融协同监管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系统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来看,目前还不能说形成了稳定的金融监管系统,该系统还处于一个混沌状态,我们把这看作是一个过渡阶段。混沌状态初始阶段的组织结构是混乱无序的,但我国金融监管系统又不是完全混乱的,所以可以判断我国金融监管正处于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渡阶段。系统的子系统间各种耦合的可能性比较高,而且这些局部耦合所形成的涨落不断冲击着系统,由于系统的无序和混乱,使得涨落相对变大。比如1992年证监会的成立,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以及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是证券监管子系统、保险监管子系统和银行监管子系统的重要事件和时点。这些事件必然带来调整成本和变迁成本的增加,监管子系统如果因为受到冲击而远离原先的平衡状态,意味着金融监管系统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又比如,2004年6月28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签署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建立起由这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从此,我国初步形成了金融监管协同机制,这是我国金融监管一个重要的事件。遗憾的是,该机制没有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其后的几年也没有发挥大的作用。而且,我国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这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协同学应用于金融监管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协同学研究对象一定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且该系统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并且处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其次,当某一参量增长到达一定阀值时,原定态失稳,出现临界状态,进而出现新的定态;最后,新的定态相对于旧的定态更为有序,是无序到有序的突变,新的有序结构靠能量流和物质流来维持。如上所述,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该对象是非平衡开放系统中的自组织及形成的有序结构。金融监管理论属于社会学领域的范畴,该学科是否适用于自然科学中的新兴学科协同学,是否具有将协同学引入金融协同监管研究的可行性?这个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也是引入协同学研究金融监管之前必须论证的。以下分析将表明,协同学作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金融监管的研究中,金融监管理论的许多内容也可以用协同学的语言加以解释。第一,金融监管系统是复杂系统。金融监管具有复杂系统所应有的特征。复杂系统具有突现性、不确定性、非线性、不可预测等特征,是基于子系统局部信息而联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的主体系统。金融监管虽然是经济管理领域的问题,但从实践来看,金融监管跟许多自图1我国“一行三会”金融监管系统的协同然和社会问题一样,纷繁复杂,牵涉面广,金融监管涉及政府宏观监管、行业监管自律、社会监督和机构内部监管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下又包括多个层次,金融监管体系非常庞大。协同学在经济社会问题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运用协同学来探讨金融监管协同机制,也是一个新的视角。第二,金融监管系统是开放系统。协同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开放系统。金融监管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首先,金融监管系统与外界紧密关联,金融监管系统自建立以来,就与外界时刻保持着信息、技术、经验的交换,特别是信息的交换。比如,在实施金融监管过程中,监管机构会时刻关注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搜集外部经济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其次,金融监管系统具有关联性、一般性、整体性、层次性等开放系统所应具备的特征。最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发生经济波动或金融危机时,金融监管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冲击,甚至有可能被一种新的或完全不同的状态所替代。金融监管实践充分说明了金融监管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系统。可见,金融监管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且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远离平衡态的一个开放系统。第三,金融监管是有序的自组织行为。金融监管是一种集体行为,是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同工作的结果。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组织包括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这四个机构下设各个部门分管各自金融监管工作。各级监管机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而协同学研究的是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组织的系统行为。基于此,金融监管理论可以用协同学来方法来研究。综上所述,金融监管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将协同学运用于金融监管的研究是可行的。
金融监管系统协同机制的构建
本文认为,金融协同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监管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对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监督与管理。用协同学的语言来表述,金融协同监管系统可定义为q=(q1,q2,……,qn),其中,qi代表衡量金融监管系统状态的变量,金融监管系统内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在金融协同监管的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我国金融监管系统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构成,该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关联,金融监管系统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四大子系统的关系,并依据四个子系统的变化方向和程度调整资源之间的配置关系,从而保证金融监管效应输出的最大化(如图1所示)。金融监管系统协同机制是在不断适应和优化过程中动态运行的,系统既有自我修复功能,又能通过与外部流通达到内外协同,系统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能实现良性耦合。图2显示了我国金融监管系统协同机制的形成:金融监管子系统在感知外部环境的刺激a后,经过初步的信息筛选和分析后进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各金融监管子系统之间构成了相互耦合的关系b。但这种耦合方式并非由子系统所决定,而是各自将信息传递至金融监管系统,通过系统处理信息后做出反应。金融监管系统结合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过综合考虑与平衡后,一方面将修正后的信息d传递至各监管子系统,另一方面输出金融监管效应e。各金融监管子系统依据金融监管传递的指令调整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b',实现了金融监管的动态优化,保证了金融监管系统能够适时调整监管手段。
企业财务规划与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为了能够在这样的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并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站在财务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制定相应的战略,并将其进行协同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同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企业实现财务规划、落实战略提供借鉴,以及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财务规划;协同机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资金流动和资金链的畅通,才能保障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必须要重视财务规划和战略的制定,并构建协同机制。但当下许多企业在财务规划和战略协同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没有财务规划和战略协同机制的理念、协同机制构建不完全等,这样会导致企业的损失更加巨大,使得企业的使用效率偏低。只有建设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同机制,才能将企业的各项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保障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将企业财务规划和战略协同机制进行构建,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同机制理论概述
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财务活动制定出相应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并在理论角度上开展财务管理。因而,财务规划与战略是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上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开展财务规划与配置的过程。可以说,财务规划与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资源配置的模式和取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赫尔曼•哈肯提出,其认为不管在哪一种系统,每一种协同之间都会相互调节,促使具有差异性的子系统能够协同运作,最终能维持一种稳定、有秩序的结构。而首次将协同理论引进管理学的是伊戈尔•安索夫,站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要求能够将企业中具有差异性业务进行联合,进而能够让企业站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将协同理论赋予了经济含义。根据企业的财务特点,财务规划与战略需要和协同理论相结合,这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企业的财务规划与战略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调一致。二是企业的财务规划与战略能够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匹配。而且,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调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边界拓展,实现互补和协同效应。
二、企业财务规划与战略协同机制建立策略
IT企业的自组织协同机制综述
一、引言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IT企业的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企业之间的非一体化在有序地发展起来,即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更加深化了。企业间的交易关系随着日益发展的外包、联盟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的出现,更加复杂了。以虚拟企业为名的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实现了以快速响应客户需要为目的的跨地区企业之间灵敏生产方式的合作。企业融合的出现,通过推动市场结构演进和改变企业市场行为,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集中表现为IT企业的企业市场边界模糊和产业组织不断地演化,观其本质,其实就是市场的自组织代替了企业的组织,跨企业紧密协调的融合代替了企业实体意义上的一体化,纵横交错的企业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单个企业。
MichaelE.Porter(1983)回顾了公司战略与产业组织发展中的教训,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协同效应。C.CarlPegels与YongⅡSong(2000)分析了竞争企业间的融合与非融合互动。张国军(2001)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其战略协同的关系进行研究。王成银(2002)研究了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融合,说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孙国强(2003)利用系统科学理论讨论了网络组织与协同效应。陶长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组织模式。王谦、张子刚(2003)从并购企业双方战略协同与资源协同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并购能否建立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嘭正银、何晓峥(2007)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竞争研究脉络的梳理建立了协同竞争研究的评析架构。陶长琪等(2007)通过建立信息产业组织演变的协同度模型,研究了企业绩效和企业融合之间的协同关系。馀晔、陶长琪(2007)研究了两个寡头IT企业在同时进入和序贯进入情形下的技术溢出与技术研发机理。由于研究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演变大多主要基于产业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业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对于IT企业组织演变的研究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本文在企业融合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理论中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剖析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以弥补IT企业组织演变研究领域中不足。
二、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识别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演变领域中最具有依据和说服力的理论,“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仅仅只有控制参量的变化,通过子系统间的合作,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的机构的现象。根据该理论,IT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它还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当满足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阀值时。系统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推动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在随机涨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结构,即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
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是系统自组织的前提条件和动因。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有序结构的根本条件,远离平衡态是组织系统演变的必要条件,非线性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条件。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探讨
摘要:应急管理对煤矿安全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关专家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若想提高煤矿安全,就一定要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以及提高机制的工作能力,不过目前我国煤矿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尽快解决。
关键词:煤矿;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煤炭行业进行全面的改进工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也给煤炭的应急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由于煤矿开采一直朝深部延伸的原因,尽管在开采量上越来越大,但是发生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若想降低出现事故的概率,就一定要加强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和能力。
1应急管理系统分析
对于煤矿行业来讲,其应急管理工作非常的繁杂,想对煤矿的应急管理做出更加细致的研究,采用霍尔三维系统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工具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专家所提出的,并且随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现在这套系统已经在风险管理以及物流方面获得足够的青睐。时间维、知识维是这套系统的主要维度。而相关专家在经过对这套系统进行理论研究之后,在融合进煤矿的实情,总结出了煤矿应急管理的结构模型。
1.1时间维
企业的自组织协同机制探索
摘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融合是当今IT企业迅速成长的新途径、新模式,它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以企业融合为纽带,利用系统理论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剖析了IT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表明,基于融合的IT企业组织系统演变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自组织过程,自组织过程的每个循环体中主要包括耗散结构阶段、协同机制阶段和协同竞争机制阶段。
关键词:融合;IT企业;自组织;协同机制
一、引言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IT企业的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企业之间的非一体化在有序地发展起来,即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更加深化了。企业间的交易关系随着日益发展的外包、联盟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的出现,更加复杂了。以虚拟企业为名的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实现了以快速响应客户需要为目的的跨地区企业之间灵敏生产方式的合作。企业融合的出现,通过推动市场结构演进和改变企业市场行为,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集中表现为IT企业的企业市场边界模糊和产业组织不断地演化,观其本质,其实就是市场的自组织代替了企业的组织,跨企业紧密协调的融合代替了企业实体意义上的一体化,纵横交错的企业融合代替了日益增大的单个企业。
MichaelE.Porter(1983)回顾了公司战略与产业组织发展中的教训,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协同效应。C.CarlPegels与YongⅡSong(2000)分析了竞争企业间的融合与非融合互动。张国军(2001)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其战略协同的关系进行研究。王成银(2002)研究了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融合,说明了融合的必要性。孙国强(2003)利用系统科学理论讨论了网络组织与协同效应。陶长琪(2006)研究了包括IT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组织模式。王谦、张子刚(2003)从并购企业双方战略协同与资源协同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并购能否建立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嘭正银、何晓峥(2007)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协同竞争研究脉络的梳理建立了协同竞争研究的评析架构。㈣陶长琪等(2007)通过建立信息产业组织演变的协同度模型,研究了企业绩效和企业融合之间的协同关系。馀晔、陶长琪(2007)研究了两个寡头IT企业在同时进入和序贯进入情形下的技术溢出与技术研发机理。由于研究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演变大多主要基于产业融合方面,而直接研究企业融合方面非常少,使得对于IT企业组织演变的研究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本文在企业融合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理论中协同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剖析融合条件下的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以弥补IT企业组织演变研究领域中不足。
二、IT企业组织演变的自组织机理识别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将创新创业理念核心知识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相吻合,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实力,进而打破传统教育弊端,实现切入点准确,突破点明确的三点教育模式,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扶持的核心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协同机制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模式;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培养目标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学”的概念,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1987年,哈肯经过不断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此理论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加强校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引导扶持四者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政府引导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应用型人才培养校校企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为例,做好合作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到位,促进形成长效合作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是确保校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长效管理机制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这要求与行业、企业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1]。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创新模式。但不同院校、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如何突破校校藩篱、校企隔阂,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协同合力,已成为多方深度合作的瓶颈,亟须探索合作机制和实践模式。
二、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出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行业需求的适宜性的一种办学模式[2]。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不同于与把学科作为出发点的逻辑,需要建立学校内与学校外深层次的互动。此外,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细分领域专业师资等方面缺乏,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就在于行动和实践,有适合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过程的协同,规范培养过程,是多方合作协同培养的基本要素。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2.5+1+0.5”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由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发起,联合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及苏州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在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学习2.5年,在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学习1年,最后的0.5年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高校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业导向中的运用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目前高校就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引导下,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创业以促进社会财富源泉的涌流就成为了社会和高校需要共同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大学生创业的导向工作中,利用社会、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协作优势推动大学生创业排在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首位。该文从高校与社会政府的协同机制具体行动策略出发,探讨高校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业导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校协同机制;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
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在2014—2017年,全国范围内都应该引领大学生创业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将创新教育引入到自身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毕业生开展适当的创业培训,将创业创新教学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这说明了国家已经把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1高校协同机制的理念和应用
高校协同机制一般是指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和政府进行协同创新的概念,是属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协同机制的目标中,应该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种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合作,从而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高校创业协作模式。一般来说,高校创业教育和政府机关的协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必要性。一是,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在校园里所接受到的各种教育和能力,使其向更加有利于就业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创业写作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资源创造出一些在学校难以实现的成果。二是,在高校中进行的创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和毕业之后高校学生所要面对的创业问题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政府机关的协作发展可以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认识社会创业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政府机关和高校的协同机制开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政策用于开展相关的创业支持活动,比如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主动合作和人才引流,政府转变服务职能的发展方式,制定各种各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这些都是高校和政府实现协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和政府协作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的协作模式和写作经验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会逐渐减少与世界先进模式的差距。
2目前高校协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生肩负着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是实现我国战略目标最关键的人力资源。要突破传统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以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位一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构建运行与保障、参与与激励、评估与反馈的协同机制,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四位一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社会发展生力军,肩负着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运用协同理论将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更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带头人和高素质企业家。
一、“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勋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最早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为协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哈肯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一方面,系统内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序参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序参量的出现与存在,反过来又支配或调控着这些子系统的协同作用,由此促成了系统有序结构的产生与形成,即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得以发生。经过不断探索,哈肯又对协同理论有了新的认识。1987年,哈肯应邀到上海机械学院讲学,提出了协同学的双重含义,认为协同学不仅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作,还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碰撞,进而产生新的学科思维。也就是说“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可见,协同学明确了正确的思维方向,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科学方法,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