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2:4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协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协同主义诉讼构建
1协同主义诉讼构造的基本内容
1.1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与协同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双方的对抗。“民事诉讼的目的是基于解决私人之间的纠纷,所以民事诉讼是以接受其审判权的对立的当事人存在为前提的。并把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去追求诉讼上的利益,这种当事人的对立关系构成诉讼的基本结构。协同主义诉讼构造下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双方当事人在辩论过程中通过事实主张和证据的主张与提供,最大限度地提供关于纠纷事实的信息,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辩论内容对法院具有约束力,处于中立和超然性地位的审判者可以据此作为判决的基础。”即使在以对抗为基调的诉讼结构下,两方当事人表现于程序中的相互作用也不仅仅是对立、争斗,同时还有协力合作的成分或侧面。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双方当事人不是绝对的对立,民事诉讼也不是以“竞技”理念构筑的决斗场,为了公正高效的解决纠纷,该模式要求当事人相互之间加强合作。如在提供案件信息方面的合作,当事人一方可以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争议事实情况及其他信息,以促使纠纷得到尽快与合理的解决。
1.2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制约与协同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当事人拥有在一定范围内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权。当事人有权自由处置的范围即是法官的审判权不得进人的空间,从而实现对法官审判行为的合理制约。法官则有权采取相应的手段制约当事人滥用其诉讼权利的行为。诉讼中的合意是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与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的产物,是“联合讼行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也同样具有协同的一面。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加强了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协同。在诉讼的实体方面法官并非处于完全消极中立的地位,可以通过行使阐明权与当事人在事实的主张与证据的主张与提供上形成互动进行协作。在证据收集上由当事人主导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前提与基础上,法官也可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与当事人协同。当事人也同样要为诉讼的顺利进行做出自己的努力,与法院合作。如当事人负有真实义务,不得作虚假自认,迟延实施诉讼行为会产生失权的效力等;在维护诉讼秩序和对诉讼进程加以调控上法官与当事人也要协同。法官在诉讼中的指挥和管理作用很明显地得到表现,而当事人有权决定诉讼的开始,诉讼的结束也可以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还应遵守法庭秩序,服从法官的指挥和管理。当然当事人与法官的协同并非是没有侧重的协同。在实体方面是在当事人发挥主要作用基础上的协同,程序方面则是在法官发挥主要作用基础上的协同。
2协同主义诉讼构造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协同主义诉讼构造模式
1协同主义诉讼构造的基本内容
1.1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与协同
所以民事诉讼是以接受其审判权的对立的当事人存在为前提的并把他作为主体,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双方的对抗。民事诉讼的目的基于解决私人之间的纠纷。让他去追求诉讼上的利益,这种当事人的对立关系构成诉讼的基本结构。协同主义诉讼构造下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双方当事人在争辩过程中通过事实主张和证据的主张与提供,最大限度地提供关于纠纷事实的信息,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争辩内容对法院具有约束力,处于中立和超然性地位的审判者可以据此作为判决的基础。即使在以对抗为基调的诉讼结构下,两方当事人表示于程序中的相互作用也不仅仅是对立、争斗,同时还有协力合作的成分或侧面。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双方当事人不是绝对的对立,民事诉讼也不是以“竞技”理念构筑的决斗场,为了公正高效的解决纠纷,该模式要求当事人相互之间加强合作。如在提供案件信息方面的合作,当事人一方可以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争议事实情况及其他信息,以促使纠纷得到尽快与合理的解决。
1.2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制约与协同
从而实现对法官审判行为的合理制约。法官则有权采取相应的手段制约当事人滥用其诉讼权利的行为。诉讼中的合意是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与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的产物,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如当事人拥有在一定范围内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奖励权。当事人有权自由处置的范围即是法官的审判权不得进人的空间。联合讼行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也同样具有协同的一面。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加强了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协同。诉讼的实体方面法官并非处于完全消极中立的地位,可以通过行使说明权与当事人在事实的主张与证据的主张与提供上形成互动进行协作。证据收集上由当事人主导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前提与基础上,法官也可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与当事人协同。当事人也同样要为诉讼的顺利进行做出自己的努力,与法院合作。如当事人负有真实义务,不得作虚假自认,迟延实施诉讼行为会产生失权的效力等;维护诉讼秩序和对诉讼进程加以调控上法官与当事人也要协同。法官在诉讼中的指挥和管理作用很明显地得到表示,而当事人有权决定诉讼的开始,诉讼的结束也可以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还应遵守法庭秩序,服从法官的指挥和管理。当然当事人与法官的协同并非是没有偏重的协同。实体方面是当事人发挥主要作用基础上的协同,顺序方面则是法官发挥主要作用基础上的协同。
2协同主义诉讼构造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E企业协同电子商务形式
1协同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相应经过初始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协同阶段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E-commence)被誉为下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基于B2B的模式发展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Group在1999年提出的。它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通过集成的商务平台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商务活动集成、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功能。它能够实现信息协同、企业内部外部协同,将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厂商和客户集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高效的价值链。
协同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区别在于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的电子化,其商务行为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如买、卖、拍卖竞标、商业信息的交换等。而协同电子商务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商务行为的本质,比如通过Internet技术所建立的网上市场,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如某个产品的制造技术,但其采用的方式则是以协作互动为基础的商业流程。
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实际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轻易透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内外部及合作伙伴供应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而达成协同知识管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的概念。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
2协同电子商务的模式
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又称经营模式,运作模式,业务模式。实际上不止如此,商务模式实际上不只限于商业方面,而且包括企业运作,可以说是商企模式。商企模式实际上是个大系统,应当包括概念模式,逻辑模式,物理模式,也应包括外模式和内模式,还应当包括层次上的战略经营模式、管理运作模式、业务执行模式等。协同电子商务概念把企业的内外功能整合起来,它包括四方面的整合:商业模式,流程模式,应用模式,应用架构。
供应链协同动因及途径论文
摘要: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理论认为协同的主要动因有系统自组织、自然选择和协同基因。供应链系统与生态学系统存在着相似性,分析生态位、k选择以及演化博弈对供应链协同策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供应链协同;系统自组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价值。由于供应链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特征与生态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生态学理论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具有适用性。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的动因与策略。
一、供应链企业的协同动因
1.系统自组织。生态学理论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反应,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本文研究的是有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序参量,都会引起涨落。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
协同治理实现双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模型假设;模型概述;模型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兼并与收购作为现代企业扩张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A和B代表兼并者与被兼并者两个公司,公司之间具有协同竞争效应、协同效应是双方同时行动的结果,单方无法产生协同效应、公司B是否采取合作策略将取决于P2(a,b)和F2的比较、双方合作而产生的协同效应给公司B带来的额外收益与公司B因背叛而获得的额外收益的比较、静态博弈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如果一方采取背叛策略,则双方均采用背叛策略、双方均采取合作策略或均采取背叛策略,但是因双方合作带来协同效应等,具体请详见。
兼并与收购作为现代企业扩张与增长的一种方式,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而且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幻莫测,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通过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以更有效、更经济的方式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但是兼并的成功与否往往成为各参与方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即是要通过兼并者与被兼并者的博弈分析,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模型假设
为简化分析,笔者考虑兼并过程中两局中人(兼并者与被兼并者)的情况。
假设:设A和B代表兼并者与被兼并者两个公司,公司之间具有协同竞争效应,两个公司之间的协同博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重复性的特点。A和B可选择的策略为合作与非合作;A公司采取合作行为的概率为α,采取不合作行为的概率为1-α;B公司采取合作行为的概率为β,采取背叛行为的概率为1-β;A公司的投入水平为a,B公司的投入水平为b,显然,公司的收益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投入的收益;其二是协同效应产生的效益。
小议政府预算协同治理
摘要:当代政府预算管理,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整合。本文将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政府预算治理中,通过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分析,构建了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框架,以提升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政府预算作为一个集体选择问题,不论是政府预算的总体规模,还是预算资金的具体分配,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利益交换的倾向。循着这种利益交换的分析范式,政府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都将在相对理想的前提下,展开彼此间复杂的博弈过程。为此,我们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到政府预算治理中,以提高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一政府预算的利益相关者
从公共产品的实体形态出发,往往以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而以居民和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需求方[1]。从政府预算资金运动的角度出发,将政府预算部门作为预算资金的供给方,而将运用资金的各利益集团作为资金需求方。由此,政府预算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本组织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资金使用者分析——从资金需求方的考察。
协同运输管理综述论文
摘要:为解决目前企业供应链中产品运输的及时性和运输效率、成本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一种新型的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并阐述了其由来和定义、实施过程、实施的成功因素和障碍、实施效果等。最后,介绍了北美最大汽车零售商AutoZone的CTN成功实施。
关键词:协同,运输,实施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特定要求,努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送到客户手中,这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供应链运营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及时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目前的生产企业已逐渐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单件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并且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使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发生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市场发生变化。需求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要求,导致供应链的合作各方无论是发货人(即供应商)还是接受人,对承运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订单交货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供应链合作各方要求承运人能够按照JIT模式运作。而对于运输公司来说,由于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运输成本的提高,需要承运人或是进行有效运作或是关门停业。其一,如果其能力限制导致运输时间的延迟,就会破坏供应链运作效率,其二,如果其增加运输服务质量而导致运输空载率增大,反过来会使运输成本大大增加。
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优化供应链运作,而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顾客反应。因此,供应链中运输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种新型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来解决。协同运输管理能够将运输整合到供应链各成员的运营计划当中,不但使运输商减少无效运输,而且能够预见性地管理运输需求,满足订货响应时间,从而使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一、协同运输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协同运输管理(CollaborativeTransportationManagement,CTM)最初由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于2000年开始采用,它要求与供应链中的成员宝洁、货运巨头亨特三方实现更透明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共享和供应链协作,制定计划、预测、运输、库存等商品服务全过程。三方达成合作关系以后,沃尔玛大大减少了货物处理过程的步骤,而亨特减小了16%的装卸货等待时间,空载率下降了3%,宝洁也实现了库存的下降。
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思考
摘要:近年来,各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化系统带来了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改变了过去企业内部沟通成本高,效率慢的缺陷。目前以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为手段,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合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借助信息系统带来的助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将对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建设进行研究,为提高企业信息水水平、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
一、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发展背景
自计算机技术发明以来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深刻的改变着传统公司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最早计算机是作为单机PC被应用到企业中的。员工通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事务,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纸质化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员工个人的办公效率。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网络后,首先是在公司内部普及了局域网。随着局域网的搭建,员工之间可以共享文件及相关数据。这大为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办公效率,带来了第一次企业信息的发展热潮。随着共享信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逐渐往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方向发展。通过跨部门协同办公,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极大的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度,打破了过去企业常见的部门信息屏障。随着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的发展,出现了企业办公门户。对各个组织的系统进行统一的集成和管理,对公司的公共资源,如办公室、用车进行统一管理,对各项流程制定自动化系统,及时通知处理人,对于企业数据也集中管理集中展示,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通过建设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打破组织的障碍。以公司销售为例,销售人员之间面对市场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是接触市场的第一线人员。有竞争力的销售背后往往都是具有强大支撑体系、高效决策体系的辅助。而这些支撑体系往往是借助强大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来发挥威力的。比如销售人员拿回订单后,需要审核合同。对于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公司而言,可能通过人工审批需要花费数个星期的时间来批复合同。而采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企业,可能一天之内就能审批完成。这样高效的处理速度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也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使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能够梳理组织结构,由于协同办公需要进行流程设计,每个流程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通过梳理权责,可能对每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界定,减少部门扯皮的事情。
二、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一般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实现各部门自动化审批流程。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需要尽可能的覆盖当前公司内部常用的审批流程,对流程建立自动化模板,提供在线审批、手机APP审批等功能。(2)建立流程审批自动化处理引擎。通过使用协同办公引擎,提高审批效率,并且对审批时间、过程进行留痕。收集审批数据,形成统一报表,为流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3)搭建高效办公与沟通平台。统一搭建全公司的邮件、即时消息、协同平台、通知平台、知识共享、组织结构、通讯录等功能。能够让员工能够及时沟通信息,方便员工在外工作时能够快速的访问公司资源。(4)搭建企业统一门户平台。搭建基于web、手机app的企业信息统一门户。方便各部门相关文件、通知、以及公告。集成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业务系统入口。方便员工提交审批流程,处理跟自身有关的流程。(5)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知识管理、内容共享、在线课程等功能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促进员工深入专业,学习新的知识,分享自身专业,促进公司学习型组织的转型。(6)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组织管理的能力。在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间设置时间安排、计划、周总结、月总结、年度总结等功能,方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
大数据时代协同审计模式探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等带来了很多影响。面对这样的时代环境,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也产生了很多变化,为了可以更好地在这个时展下去,我国的审计工作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协同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求在大数据时代中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协同审计模式,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产物,对于审计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深入地挖掘审计线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信息内容,集中处理数据,在数据中找到其中的联系,通过它们的逻辑性,为该项工作找到重要的线索。其次,可以集约使用资源。在这种审计模式下,不仅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还能优化配置相关的工作人员,解决以往因为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为我国的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可以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大数据技术。具体来看,在设计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之前以及整个工作中,能够全程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模式,让审计发挥真正的功效,进而提升整体的审计质量。
1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1.1审计工作的信息水平不够,统筹协调性不足。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的审计工作慢慢地实现了向计算机审计的工作目标,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方面,很多基层审计部门对于信息化审计认识并不深刻,其中的内容不够了解,如何建立协同审计模式也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案更是没有过多接触。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应用软件时缺乏技术手段,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发挥,没有为审计工作提供真正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设计信息化的审计系统时,还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很多时候出现了重复开发或是遗漏建立的问题。部分软件自身没有可移植功能,影响了其使用周期。所以,基层审计部门的问题影响了我国整体审计工作水平,信息化建设进程存在困难,没有系统性,应用效果不理想,从而阻碍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之路。1.2信息数据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严谨性和合理性。在构建协同审计模式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问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较低。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业务的数据和经济数据等内容,缺乏有效的管理,松散的管理方法影响了整体水平。同时,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没有合理规划发展内容,数据格式自身有一定的地区特点,还有存储方式等。在现在的平台模式之中,虽然共享了数据信息,可是具体的管理工作不严谨,影响了审计信息的搜索和收集。由此可见,缺乏严谨性的信息管理模式,阻碍了协同审计工作的进程,也影响了整体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1.3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虽然我国在信息化审计工作上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相关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存在弊端。从目前来看,很多业务审计人员对于信息化工具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没有认识到协同审计模式的重要性,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了解。并且,其中的数据分析人员对于业务活动不够了解,审计人员不具备大数据等信息应用技术,导致技术与业务脱节,没有真正地实现协同审计目标,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还需提升。与此同时,审计人力资源并不均衡,会使业务活动面临很多风险。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避免这种业务和技术相脱节的问题。此外,培训工作不到位,培训内容不具备系统性,缺乏针对性指导,从而影响了协同审计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2大数据时代下协同审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措施
2.1提高大数据审计能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审计管理,方便审计工作的集中化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应用相关的数字化模式,可以使AO系统进行管理工作,使审计工作的各项环节得到技术手段支撑,进而对我国的审计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促进协同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建立数字化审计模式,推动协同审计工作加快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电子数据审计方式,提高财政活动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活动内容的合法性,使审计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也能顺利进行,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例如,可以利用AO系统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使这项工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再次,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国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下,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质量,建立一个信息化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信息系统要具有安全性,实现功能的有效性,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减少工作风险。最后,我国协同审计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工作内容缺少有效指导。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协同审计的工作质量,需要加大探索力度,在不断的工作中反复总结经验,归纳工作方法,规划其具体的流程,保证该项模式可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关于相关的制度,还要在工作中加以建立与完善,明确该模式的标准,并为其有效应用提供制定保证。此外,协同审计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还要有完善的长期有效运作机制,使该项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可以有规范的建设方法,为审计工作发挥重要作用。2.2建立协同审计模式,规划具体的工作流程。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建立协同审计模式,确定其中的内容。首先,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协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审计组织架构,使资源可以实现共享目标,有序的配合内部的元素,认清组织的层级。其次,要协同审计的资源。具体来看,需要建立一个全国审计数据平台,统一收集方式,促进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各个基层审计单位的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来优化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最后,还要协同技术手段。实施该模式时,审计技术是重要因素,有利于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其质量。所以在培养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加强审计技术的交流,共享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例如,建立一个“1+N”的上下联动机制,规划工作流程。在这个模式中,“1”是指一个审计数据的平台,一个信息信息的中心,由我国审计署统一建立的。这里不单是指一个信息库,还是一个审计资源库,并且,逐渐形成审计人员库和审计技术库等,促进协同审计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而其的“N”,则是指各基层审计单位。在实施这个模式的过程中,各个基层审计单位都要以这个信息平台为中心,利用相关的资源,其中包含了工作人员和技术手段以及数据信息,实施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使信息实现共享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合理规划工作流程。首先,要总体分析这项工作,建立分析小组,对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初步分析情况。其次,对于分析的结果要进行反复的核实,积极反馈信息,深入挖掘线索,保证信息内容的精准性。再次,还要逐步核实各个基层单位所反映的情况,对于疑点问题要细致考察。最后,根据核实的内容,不断完善工作方案,促进协同审计的有效进行。2.3提高审计人员需要的工作素养,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协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素养,加大培养力度,拥有更多复合型人才。首先,审计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人员应该拥有高水平的数据分析能力,在面对很多种复杂的数据时,可以将其进行整合,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还要找出不同数据和不同行业的关联性,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数据等内容的整理与分析,保证遇到疑点问题能够深入核查。其次,还要加强思维创新能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拥有更多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创新,树立创新工作意识,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打破经验工作法,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无数个信息中找到有用内容,建立一个数据分析方式,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快速得出工作结论,促进协同审计模式的建立与应用。再次,还要有综合判断能力。在大数据环境中,为了应对海量的数据,审计人员需要有精准的判断能力,可以有效分析出数据的各种情况,准确地认定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将数据分析和职业判断结合起来,并在这些内容中找到规律,分析出其中的联系,进而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掌握业务情况。尤其是在数据的流向中,可以判断出资金的方向,能够及时在业务中查找错误,避免经济损失,科学地预测出未来走向。最后,应该具备跨专业运用能力。从目前来看,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如果只是具备单一的专业能力,则很难满足这项工作的发展需要了,不仅自身的工作水平出现问题,还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在采取协同审计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可以运用跨专业知识,应对各种工作情况。随着审计工作日趋复杂,数据信息越来越庞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审计人员自身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并不断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一步完善协同审计模式,促进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有效进行。此外,还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数据应用能力。
3结语
政务数据协同治理的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数据的聚集积累,尤其是政务数据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对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但在政务数据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开放共享水平不高等难题。加强政务数据治理需要在分析政务数据治理的结构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形成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主体协同、客体协同、目标协同等协同逻辑,进而提出包括统筹协调机制、管理建设机制、开发创新机制和权责明晰机制等适合当前政务数据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以此形成高效的政务数据治理的建设保障。
关键词:协同治理;政务数据;运行机制近年来,信息
技术与实体经济日渐交融,引发了人类社会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甚至于国家治理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对于政府数据治理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亟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但目前我国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高、开发利用动力不足等难题未得到解决,各地方政府数据归集共享覆盖率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仍旧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家治理效能水平的提升。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现有数据治理的现状,而后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成为了一种国家资产,甚至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中,政务数据资源对我国行政效能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务数据治理成为了国内外学界的热议话题。“数据治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H.Watson提出,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仓库治理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及其实践。早期,数据治理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随后才被引入到政府相关部门。目前,国内学者围绕政务数据治理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在理论层面,国内主要研究政务数据治理概念、政策及分析框架。从治理概念来看,吴信东等人认为数据治理过程是对管理活动的评估、指导和监督,提出了“HAO治理”模型,将数据治理分为数据接入模块、治理模块、服务模块[3]。黄璜从三个层面界定了政府大数据治理,一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产生或使用的数据治理,二是政府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数据资源的治理,三是政府在数据产业和社会数据化进程中的治理,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政府数据治理的范畴[4]。也有学者认为政务数据是政府在履职过程中产生或获得的海量数据集、数据流、融合数据和链接数据[5]。从政务数据治理政策来看,蒲攀等构建了大数据时代我国开放数据政策模型[6]。张会平等采用Citespace5.0在分析政策文本基础上提出了政务大数据治理的推进逻辑并给出了未来进路的建议[7]。从政务数据的框架来看,郑大庆等学者将大数据治理要素分为目标要素、促成要素、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并在明晰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治理框架[8]。安小米从中观的多元主体、微观的多层次流程共通、宏观的多维度要素联动三个层面进行了政府大数据治理体系框架的构建[9]。程慧平等从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要素和政策客体三个维度构建了政务数据安全共享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10]。在实践层面,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都将数据资源上升到国家层面,制定了数据应用和开放战略等。众多学者从国外数据治理实践方面进行研究,谭必勇等学者从组织设计、体制支持、审计监控和服务保障四个维度分析了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政府数据治理框架及其特点,可为我国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11]。有学者们采用政策内容分析法,对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的大数据治理专项政策进行了数据提取与理论分析[12]。王翔等人通过对地方政府数据治理的案例研究,从法规政策层、管理层、数据层和利用层等方面探究了我国政府数据治理的路径[13]。
二、政务数据治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