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0:54: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协调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协调机制

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针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研学服务供应链中研学需求不足问题,分析得到由于农业园售后服务不足、研学内容较少导致学校与农业园不能紧密合作。为构建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农业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提出以下建议:与高品质研学服务机构合作,改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质量,培训专业人员,按需丰富研究课程,达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目标;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农业园休闲的声誉机制,以及与学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激励学校稳定研学需求的周期,增加研学次数的目标。

关键词:研学旅行;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

2016—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城乡居民需要、融入服务业的休闲农业,可见休闲农业进入了与其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农业休闲产业与教育服务产业融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中,包括植物认知等农业研学活动成为许多学校的首选研学旅行内容。休闲农业企业做好研学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北京市爱体验苹果主题公园通过深入挖掘北京农业农村资源,设计融入农耕、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和体验产品,不仅能够丰富农业的发展业态,拓展农业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教育部门的课程改革,弥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缺失,拓宽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而实现了农业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1]。但是也存在经营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2],以及合作学校不稳定的问题,对此,以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为对象,研究如何结合农业等专业服务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服务供应链关系管理,加强与学校的研学合作。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农业园有南国园、菜艺园、名花园等,具有种植科技优势,适于开展休闲旅游,尤其是研学认知服务,因此,哈尔滨市的中小学校愿意组织学生到农业园开展研学活动。但是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存在合作学校研学活动没有稳定的周期、农业园研学专业化服务能力有限、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研学服务,提高农业园收益成为农业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运用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成为可行解决方案。

1文献综述

1.1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关键问题。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方面:Liu等[3]从如何提升服务供应链中的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研究了服务供应链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印旭斌[4]提出在旅游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不好、总是受到投诉的问题日益增多,为此,需要利用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系统来进行激励。嵇雅楠等[5]提出为解决游客投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旅游服务服务质量下降而导致的,通过运用收益共享机制,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在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的激励不足的问题方面:刘娟[6]通过引入旅行社产出和信誉度等指标体系,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解决了激励扭曲的问题。赵馨[7]研究了旅行社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的聚集力和协调能力弱问题,由于激励不足导致旅游服务供应链效率低下。1.2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法。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方法:俞飞等[8]合理预测需求和需求内容,根据收集的内容合理安排产品计划,确保旅行服务的连续性,有效降低逐层增加需求的误差,从而减少牛鞭效应的发生,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汤世强[9]提出战略性企业合作关系基本上要求每个合作伙伴公司在共同利益目标下分享和信任对方的信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从激励的主体与客体,激励的目标和激励的手段进行了激励机制的研究。关系协调方法:黄小军等[10]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指出要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建立关系协调机制来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张巍巍[11]提出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协调不好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进行供应链中各成员关系协调,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进而提升旅游服务效益。马育倩等[12]提出综合性较高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成员通过关系协调机制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来提升服务供应链的效益。根据上述文献可知,研学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由协调激励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手段构成。其中,关系协调机制选用声誉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助于解决农业园收益较低的问题。要解决研学项目收益较低的问题,需要解决研学需求不足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与社会上开展研学的高品质教育机构合作,补充和培训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改进研学服务供应链的结构解决;二是解决与学校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研究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解决。

2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

查看全文

和谐劳动关系与协调机制探究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复杂多样的劳动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方协调机制也不尽合理。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方协调机制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一、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1、微观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背后隐藏着某种交换关系:一方付出劳动,另一方支付相应报酬(工资、福利等)。劳动关系是一个商品交易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为了获得工资收入,资本所有者购买劳动为了获得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增值。双方交易过程中的身份角色不同,其行为目的当然也不相同,从经济人角度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劳资双方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资本所有者以生产与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劳动者所有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即谋求工资、福利等的最优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利润和工资的份额是此消彼长的:利润多了,工资份额自然会减少;反之,工资份额增大了,资本所有者剩余的利润自然就会降低,即一方收益的最大化必然是以另一方的收益最小化为前提。正是这种利益分配上的相互牵制使得劳动关系双方时常出现矛盾冲突。

劳资矛盾冲突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相当于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作为第三方参与,其行为能使劳动关系发展更和谐、经济市场运行更有效率。在劳动力价格谈判中,劳动力价格除受边际产出的影响外,还受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等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提供谈判的规则,规定最低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会使谈判更有效率。

查看全文

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服务;协调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入WTO后,外资商业银行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配置金融资源的模式对国有银行传统的以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冲击,竞争的压力迫使国有银行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配合而我国东中西梯次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对金融机构跨区域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行政区划地方利益国有银行传统机构设置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建立区域间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形成制约,亟需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和完善各种服务手段来实现区域金融服务协调与互动,适应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金融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建立跨区域的金融市场已是势在必行而如何立足于开放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根据区域间要素禀赋合理分工,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是当前中央银行发展和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跨区域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现状

(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以经济圈的形式聚集,其客户的业务范围结算方式关联企业均依存于特定的区域经济市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小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从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甚至内地的经营策略顺应了当前的区域市场经济需要,其对行政区域划分色彩分明的国有银行经营格局形成了冲击和挑战由于市场没有行政区域的概念,故传统的行政政地域概念实际上是将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的循环切断,这将提高银行的发展成本行政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在金融服务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对撞围绕客户需求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凸现在中央银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面前

查看全文

反腐败组织协调机制交流

**通过的新党章赋予了各级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组织协调的关系主要有组织协调同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反腐败工作关系,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反腐败工作关系,联合办理反腐案件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本文将着重在建立组织协调机制,规范组织协调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组织协调工作中的几个主要表现

在党章中,现有的各级党代会的决议中一般均没有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反腐工作组织协调的范围、方式、各种反腐工作关系的责任人等方面作出程序性的硬性规定。尤其是在地方上,承担反腐工作职能的部门纵横交错,既有各级纪委机关及其派驻机构,也有条管单位派驻的纪检机构,还有检察机关的相关反腐部门,其组织协调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一是在与同级党委的关系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协助党的委员会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毫无疑问,反腐工作组织协调的责任人是党的各级委员会,由此形成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与党的委员会的责这样的一种关系;二是在行使反腐工作组织协调职能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基本上是依靠同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充分行使组织协调的权利,纪委的组织协调职能没有得到硬性程序的保障;三是在与其他反腐工作部门的关系上,相关部门各有各的向上负责制,但却缺乏一个从上至下同一个口子的负责程序。如同一地域的反腐部门隶属不同的管理体制,本级的反腐执纪部门向同级党委、上一级纪监部门负责,反腐执法部门向本级人代会和其上一级部门负责,条管单位纪监部门派驻机构则向其上一级纪监部门负责,就是没有一个责任程序对这些同一地域的部门总负责;四是在组织多部门协同反腐工作的关系上,缺乏协同程序。一般遇到大要案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检察、公安、审计等多家执法部门的参与配合,反腐协同职责和约束制度不是没有就是不清晰,造成协同部门或责任性不强或工作不协同或相互推诿的结果;五是在反腐的监督上存在盲区,缺乏程序上的监督、追究。如有的反腐执法单位部门利益原因,热衷于收缴违纪违法款,既不对当事人予以相应处理,又不移交或通报有关纪监部门,忽略了反腐的目的和意义。有的条管单位纪监派驻机构则由于部门声誉或自身反腐力量薄弱原因,发现问题或不愿自查或不愿配合地方纪监查案,其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二、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的几个原则

1、要有利于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执政兴国的方针,有利于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

2、要有利于纪委与党委、政府等部门更加卓有成效地组织协调反腐工作,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发挥纪委的枢纽功能,协调各方在组织上形成动力,工作上形成聚力,效果上整体推进,程序上予以保证;

查看全文

诠释环境侵权损坏填补综合协调机制

内容提要:侵权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侵权自身的特殊性对传统环境民事责任理论提出了挑战。出于维护正义、稳定社会秩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环境侵权损害填补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民事责任的社会化为各国民法和环境法所共同关注。本文分析了实现环境侵害填补综合协调机制前提的三个转变途径,即道义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转变、个人赔偿机制向社会赔偿机制的转变、单一侵权损害赔偿向综合性社会安全体制转变。主张在这三种方式协调合作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的综合协调机制,并对我国环境侵权损害填补制度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建议。

主题词: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社会化

环境侵权的研究是民法与环境法交叉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环境法在形成与发展初期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以往的研究焦点基本上囿于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因果关系、责任范围等侵权法的基本范畴,但随着侵权法理论的不断进化与发展,侵权责任社会化的思路逐步被引入了有关环境侵权理论的研究。

环境侵权广义上包括环境污染行为和环境破坏行为。本文所指的环境侵权是狭义的环境侵权,特指环境污染侵权,即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所指“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法自身功能的转变带来了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重构,实现了侵权行为法内部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环境侵权自身的特点和平衡经济发展与受害人权益保护的需要共同决定了环境侵权损害其他社会填补制度(包括社会赔偿机制和社会安全体制)存在的必要性;不同层次的损害填补制度共同构成了环境侵权损害填补制度的体系,力求实现对受害人及时充分的救济。因此,在寻求侵权行为法自身突破的同时,必须积极建立其他的损害填补方式,通过多种损害填补制度的协调合作,构建体系化的损害填补制度。

笔者认为,构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综合协调机制的前提是实现三个转变:其一为道义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转变,主要是对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调整,包括违法性要件的抛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兴起和因果关系的推定;其二为个人赔偿机制向社会赔偿机制①的转变,包括责任保险制度、财务保证制度和行政补偿制度的建立;其三为单一侵权损害赔偿向综合性社会安全体制转变,包括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责任集中制度和国家给付制度。

查看全文

党建两委协调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担负着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村情稳定,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与村委会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相当程度上都具体体现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协调和处理上。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是摆在我们乡镇党委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

在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之际,本人通过恳谈会、座谈会、分析会等调研形式,对柳市镇全镇的村级组织状况进行了专门的实地调研。我就以此次调研为实例,结合当前实际,就如何加强村“两委”协调机制建设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当前村“两委”关系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从总体上看,柳市镇村“两委”关系总体是比较好的,大部分村都能够积极带领广大群众投入到“创业创新”的伟大实践和争创一流的改革洪流中去,能比较好地担当起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维护稳定和村级组织建设的重任。我们按照“两委”是否团结、群众是否满意的标准综合评价这部分村的“两委”班子,大致可以划分为较好、一般、差三个等次。全镇77个村中,属“较好”这一等次的“两委”班子所占比例较高,有46个,约占60%。这部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工作上既分工明确,又能够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相互信任,形成合力。属“一般”等次的村“两委”班子有21个,约占27%。这部分村“两委”班子能够合作共事,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也能够为群众办些实事,但总体上看群众满意程度一般。属“差”这一等次的村“两委”班子有10个,约占13%。这部分村“两委”关系紧张,抵触情绪严重,矛盾冲突深,协调机制不顺畅。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权夺利,各谋私利,村班子成员大局意识差,拉帮结伙,互相拆台,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大。归纳一下“一般”和“差”这两类村村“两委”不协调的表现,具体有:

一是村党支部“越权”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出现“支部独政”的现象。认为党支部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所以把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理解成村里的事无论大小、巨细都要由党支部说了算,进而包办代替村委会工作。二是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出现“村委会揽政”现象。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过全村村民选举出来的,能够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党支部书记只是几十名党员选出来的,代表面不如自己大,认为村里的事务应该由村委会主任说了算。出现村委会主任与党支部书记论高低,争权力。三是村“两委”职责不明确,出现村两委“争政”现象。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体现在抓党建、管党务上,除此之外的权限都属于村委会。个别村委会主任当选后,遇事不同党支部书记商量,自作主张;加上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由于自身原因对村委会不知如何领导,出现不敢于领导,不善于领导,导致“两委”关系出现错位。四是村党支部与村委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出现村两委“搁政”或“推政”的现象。工作上不互相支持、相互配合,而是互相扯皮,相互拆台。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上方式方法欠妥,有的村委会主任不懂工作程序,原则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重大问题事先不与村党支部商量,自作主张,导致两个“一把手”关系越闹越疆,矛盾逐渐激化,从而降低了“两委”班子凝聚力、公信力和战斗力,出现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走,双方踢皮球。

二、造成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剖析

查看全文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试析论文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及客观条件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国际分工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涉及彼此间的国际经济利益中的矛盾与问题,保障世界经济以较正常的秩序运行,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一定的形式,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针对汇率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协商和调整,或对国际活动采取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二)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国际经济协调是一个国家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从本质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是稳定和平衡国际经济的机制,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动荡和失衡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进一步考察,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结构体系的演化则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经济协调是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必然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兑换、储备资产供应及国际收支调节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中国建立国际经济协调体制的背景

查看全文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问题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民生和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因此,对利益协调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建立健全什么样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对利益协调问题若干认识误区的厘清

利益协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利益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在整体上对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对利益协调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理解和认识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厘清。

首先,利益协调不是要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社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协调各种利益时,承认利益差别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各种相互差别的利益都是合理合法的,利益协调也并不意味着必须满足和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要求。相反,利益协调有时候不能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不能回避对一些不正当利益要求的限制乃至剥夺。比如说,对于涉毒、涉黑、涉赌、涉黄等违背社会整体利益的集团利益,就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对于各类腐败分子、各类犯罪分子的非法利益要求,也必须加以限制和打击;对于其他各种违背社会公正的利益要求,对于有害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要求,对于违背国家安全的利益要求等,也应认真识别并加以限制和打击。利益协调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基本制度。在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更应着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尊重各阶层、各群体的正当利益要求的同时,应当警惕那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利益主张。

其次,利益协调不等于仅仅协调经济利益。利益,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作为利益主体追求和满足的对象,利益自身具有多种类型,如物质型的利益、经济型的利益、精神型的利益、政治型的利益、广泛社会型的利益、群体型集团型的利益、综合型关系型的利益等。但是,目前在讨论利益协调问题时,有的往往把利益直接等同于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这是不全面的。经济利益固然是当前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很多社会矛盾并不与直接的经济利益有关。因此,在把协调经济利益作为当前利益协调的核心和重点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协调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即使是协调经济利益,往往也回避不了对其他方面利益的协调,因为没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协调,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经济利益协调。当前,在大力协调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

查看全文

司法救助协调机制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和《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建立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日常工作联络制度,形成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有效衔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效率,降低困难群众的诉讼成本,充分保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对象

查看全文

两委协调机制建设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担负着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村情稳定,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与村委会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相当程度上都具体体现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协调和处理上。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是摆在我们乡镇党委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

在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之际,本人通过恳谈会、座谈会、分析会等调研形式,对柳市镇全镇的村级组织状况进行了专门的实地调研。我就以此次调研为实例,结合当前实际,就如何加强村“两委”协调机制建设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当前村“两委”关系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从总体上看,柳市镇村“两委”关系总体是比较好的,大部分村都能够积极带领广大群众投入到“创业创新”的伟大实践和争创一流的改革洪流中去,能比较好地担当起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维护稳定和村级组织建设的重任。我们按照“两委”是否团结、群众是否满意的标准综合评价这部分村的“两委”班子,大致可以划分为较好、一般、差三个等次。全镇77个村中,属“较好”这一等次的“两委”班子所占比例较高,有46个,约占60%。这部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工作上既分工明确,又能够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相互信任,形成合力。属“一般”等次的村“两委”班子有21个,约占27%。这部分村“两委”班子能够合作共事,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也能够为群众办些实事,但总体上看群众满意程度一般。属“差”这一等次的村“两委”班子有10个,约占13%。这部分村“两委”关系紧张,抵触情绪严重,矛盾冲突深,协调机制不顺畅。个别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权夺利,各谋私利,村班子成员大局意识差,拉帮结伙,互相拆台,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大。归纳一下“一般”和“差”这两类村村“两委”不协调的表现,具体有:

一是村党支部“越权”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出现“支部独政”的现象。认为党支部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所以把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理解成村里的事无论大小、巨细都要由党支部说了算,进而包办代替村委会工作。二是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出现“村委会揽政”现象。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过全村村民选举出来的,能够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党支部书记只是几十名党员选出来的,代表面不如自己大,认为村里的事务应该由村委会主任说了算。出现村委会主任与党支部书记论高低,争权力。三是村“两委”职责不明确,出现村两委“争政”现象。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体现在抓党建、管党务上,除此之外的权限都属于村委会。个别村委会主任当选后,遇事不同党支部书记商量,自作主张;加上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由于自身原因对村委会不知如何领导,出现不敢于领导,不善于领导,导致“两委”关系出现错位。四是村党支部与村委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出现村两委“搁政”或“推政”的现象。工作上不互相支持、相互配合,而是互相扯皮,相互拆台。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上方式方法欠妥,有的村委会主任不懂工作程序,原则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重大问题事先不与村党支部商量,自作主张,导致两个“一把手”关系越闹越疆,矛盾逐渐激化,从而降低了“两委”班子凝聚力、公信力和战斗力,出现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走,双方踢皮球。

二、造成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剖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