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0:40: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协调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要素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省**市**县为例具体分析了城乡要素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城乡协调;要素;互动;城市与乡村

**长期以来一直在**省承担着农业基地的重任,而**县更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围绕着农业来进行的,区域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城乡二元落差明显,属于典型的农业型地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及支撑作用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产业要素发展缺乏联动性,互动发展还很不够。究其原因主是城乡之间流动还不够协调,各要素不能完全实现有序互动,从而导致乡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发展失衡。笔者结合**县来探讨城乡要素互动和城乡协调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由此提出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城市概况与发展特点

**设县治始于秦王政25年,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县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杭嘉湖平原,地处**市域的东部,全县土地面积为534.73平方公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至沪、杭、苏、甬四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查看全文

滨海旅游带旅游协调发展

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121km,为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位,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1].山东滨海地区覆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七个沿海城市,这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带.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为滨海地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山东省滨海旅游收入为1590.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2%,相当于滨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96%.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山东省滨海旅游主要由各地级市独立运作发展,造成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山东滨海旅游带地区间进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1山东省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山东省滨海旅游业主要由各地市作为相互独立的旅游区进行运作发展,导致滨海旅游整体规划实施困难,滨海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对各地市的滨海旅游进行协调发展,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带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实现滨海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滨海旅游产品升级,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提升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统计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而滨海旅游是沿海省份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特有的旅游资源,其在各个省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仅以2010年全国主要沿海省份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初步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很大.而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带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滨海旅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实现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缩短与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实力.

查看全文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说明两点。第一,把组织、老干部、机关党建、党史研究和党校工作会议放在一起开,既是为了精简会议、提高效能,又是我市多年来坚持的成功做法,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赞同和肯定。当然,这样的会议,虽然叫党建工作会议,但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并不涵盖党建工作的全部内容。第二,本来王国平书记要参加这次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但是因为临时有其他工作安排,不能亲自到会。他的有关要求将由我在会议上一并强调,所以,我的讲话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但是考虑到各部门在今天下午还要抽点时间,分头进行具体部署,所以,我的讲话主要还是侧重于提一些原则性要求。

这次全市党建工作会议,是市委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市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听取了专题汇报,并提出了重要意见。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部署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举措,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100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经济总量已经突破50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19.2%;财政收入(不含省下划企业)350亿元,同比增长20%;市级外贸出口95亿美元,同比增长47%;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实际到位内资220亿元,同比增长46.6%。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提前一年基本实现“十五”计划目标。此外,我市在过去一年还获得了“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04十大协调发展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一系列桂冠。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团结拼搏的结果,凝结着全市党建工作部门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一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力弘扬“克难攻坚、争创一流、敢于负责、合力兴市”精神,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杭州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党建工作部门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组织、老干部、机关党建、党史研究和党校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比较突出的:一是以“三树一创”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二是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大规模开展干部轮训工作,已经对一半以上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各类培训。其中,在市委党校开设的“领导干部讲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学教双方的一致好评。三是以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组织部(包括人才办)、老干部局、机关工委、党史研究室、党校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推动五支人才队伍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四是以落实中央“5+1”文件为契机,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合公选和公开招聘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是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试点成果运用和各项准备工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抗高温、抗缺电、抗台风以及各项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六是以加强效能建设、争创满意单位为主载体,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着力解决“办事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40多家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七是以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意见》为主题,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待遇,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老干部工作水平。八是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党史二卷的征编工作,着力加强党史宣传教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刚刚迈入的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党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原则意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就今年的党建工作,讲三个问题。

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查看全文

地区协调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于地区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人力资本对地区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开发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地区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亦被称为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投资于卫生、教育等方面而形成的。在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实物资本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本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之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人力资本对地区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开发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查看全文

城乡协调发展与财税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然而,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拓展新思路,跳出“三农”圈子,即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协调发展难在哪儿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行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个根本性的兴农治本之举,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在全社会中,仍然存在农民群众最多,农业战线最长,农民收入增长最慢,农民负担最重的现象。反思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城市化,增加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出路。目前,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为15%,但它却养育着近9亿人口和50%的就业人口。从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来看,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冲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桎梏,都是依靠不断推进城市化并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来解决的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同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相比,却落后了11个百分点,更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城市化水平超过50%,区域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并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推进中国的城市进程,坚决补上城市化这一课。

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调查报告显示:国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上升到2001年的3.1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城乡居民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城镇居民享受的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

对农业缺保护,城乡分治体现了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城乡不平等。对农民缺服务。对农村缺投入,尤其是对农民缺认识,已到比较严重的地步。那些把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往往被看成“最没本事的人”允许进城经商打工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社会不能善待。这种“制度藩篱”不仅割断了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阻隔了城乡之间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而且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了城乡差别的有效弥合。

于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十分低下。自从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化程度和农业增值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或原因。废除、生产大队等旧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以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由于受到有限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束缚,使得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机械化、种子改良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推销等市场化生产经营方式“难有用武之地”这种缺乏市场引导、科技扶持和合理分工的家庭生产”完成了填饱肚子”任务之后,已经无力肩负起为农民增收的艰巨使命。

查看全文

浅析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立法支持

1建议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还是1995年财政部颁发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程序公开度不够、地方财政支配权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为规范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缓解地区、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建议国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就财政转移支付的宗旨、原则、适用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形式、责任等加以明确规定。

2制定《区域合作开发法》实践中区域合作主要是通过行政协议、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开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合作的效力和责任的承担难以有效约束,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对此,国家层面有必要制定一部《区域合作开发法》,对区域合作主体、合作开发原则、合作协议的缔结和履行、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实现保障区域合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各地区共赢发展的目标实现。

3制定《生态补偿法》甘肃现阶段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萎缩、草场退化等诸多问题,生态形势严峻,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式、责任等作出规定,建立均衡合理的跨区域的补偿机制,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确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由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二是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及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补助系数,支持甘肃省进行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大型项目占用土地和损害环境现状进行生态专项补贴。四是在补偿方式上,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外,更鼓励采用“造血型”补偿。

4健全国家支持与援助机制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级区域发展中的责任,包括国家对地区发展支持和援助的方式,以及地方在援助资金和项目分配中的原则、标准,保证援助项目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公共投资和地方投资的评估系统。由政府组织相关评估组织对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作为是否需要继续支持的参考依据。三是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对资助项目的审批、资助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关键环节,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腐败行为滋生。

二、制定促进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单项法

查看全文

财政困难协调发展措施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县乡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财力调节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县乡财政较为困难,集中表现为欠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等。

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为目标的“三奖一补”激励约束机制,预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三奖一补”资金1163亿元,其中年438亿元,加上地方安排的奖补资金和县乡政府组织的税收收入增量等,县级财力水平明显改善,县级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稳步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地方政府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保护,财政供养人员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精简机构的步伐明显加快,县乡财政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县乡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保吃饭,保运转”,转变为如何促进民生、促进发展、履行公共支出责任。

虽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省以下财力不均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与县乡政府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县(市)财政仍处于紧运行状态,重点支出保障水平不高,县乡财政良性循环的基础较为薄弱。

按照党的大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权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巩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成果,构筑县乡财政良性运行的制度保障。

查看全文

城乡协调发展论文

1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协调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3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上的差别。首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实物性收入,而且还包括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按现金收入计算,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如果考虑到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第三,从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样本偏误,高收入户难以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1.2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协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已初步对立起覆盖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给人们以更多、更切实的“人文关怀”。由于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某些偏差,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和贫困问题。一是养老问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约有1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缺乏生活来源,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医疗问题,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农村贫困问题。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高度,为农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乡居民享受教育不协调

查看全文

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动共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我们对工农业实行了不同的经济

政策,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实行以农补工,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这种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度增长,改善了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在农产品满足的时候也未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产不增收。因此,要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首先要从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废除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社区建设、交通道路、水利、自然灾害防护、环保、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财政支出,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改变农村建设发展滞后的状况。

第二,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以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贸工农一体化的效益农业经济发展格局。

加快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走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形成农户的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系。在结构调整中要高度重视把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广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保护种粮大户,把种粮补贴在种粮前直接兑现到农户,做好粮食的收购、流通与储备,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快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城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最能吸纳先进的生产力及其所蕴含的能量,大城市具有经济规模效益,而小城镇则是传递大城市能量的点。因此,大城市和大工业的发展要带动小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小城镇发展则必须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这样在发展中才能相互协调,大、中、小并举。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城市化建设中,既要防止规模过大,又要注重城市效益和区位优势及城市结构。大城市塑造自己特有的形象,创造走向国际化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并让市场机制在人口乡城迁移,要素乡城集聚,产业乡城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小城镇发展要与区域优势、人口集聚、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人口转移和接纳大城市的辐射为主。国家要根据资源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合理调整布局,加大对小城镇中的基础建设和公用设施的财政投入,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集聚力和带动力,把城镇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使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查看全文

实现农村协调发展思考

乡村集体经济是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的物质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农村经济是否快速协调发展。农村税费改革以前,我市基层乡场镇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是收取乡统筹费及各类集资,有企业的乡镇从企业提取管理费用,用于政府的办公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乡统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十分有限,乡镇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全市普遍存在无钱办事、无钱搞公益事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因此我们要把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的协调快速发展做为我们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抓紧抓好。

我乡位于市北83公里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全乡人口5396人,共有耕地38000余亩,以种植棉花为主,是典型的农业乡,**年全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5万元,**年全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0万元,经济增长率达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52.22元。我乡河湾村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高村、集体经济壮大最高村;我乡梭梭村近两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消化不良债务35万元,这两个村成为我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为了抓好我乡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党政领导就“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教育经费的必要投入,确保农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集思广益,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办法,鼓励各村及全乡农牧民发展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搞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我乡有可耕地15万亩,由于历史原因,我乡土地开发管理很不规范,农民盲目开发土地,使地块与地块之间存在大量的夹荒地、盐碱地,这些土地资源被白白的浪费,如果合理的、有规划、有计划的开发利用这部分土地,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看到了这一点,乡党委经过研究,制定了盘活土地资源的办法,鼓励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开发后的前三年采取不收费的办法,在有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应收取的费用,采取乡村两级按比例分成的办法,使乡村集体收入不断的壮大,相信这一举措在明后两年就会初见成效。

二、对四荒地、机动地采取发包收费的办法。我乡目前共有机动地417060亩,四荒地6541.45亩,如果对机动地、四荒地进行发包收费,则可以增加集体的收入,筹集资金为民办实事。**年乡党委下发了文件,就壮大集体经济中关于四荒地、机动地的收费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及建议,规范了全乡机动地、四荒地收费的管理。以我乡河湾村为例,全村机动地共587.9亩,**年收取承包费45856.20元,全村四荒地1300.3亩,**年收取承包费110525.5元,这些收入的取得,一方面用于村集体的公益事业,如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村道路的修建,另一方面用于偿还历史所欠的债务。**年全乡所有的村对机动地、四荒地都采取得了发包收费的办法,平均亩均收费100—130元不等,这部分集体收入,对全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农业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带动集体经济的壮大。以前在对农民收取“三提五统”时,我乡平均收取率只在70%--80%,部分农户由于自然灾害、农业科技运用不足的原因,造成欠收或赔本,因此就无力上交集体应交的部分,针对这些问题,乡党委自**年起就高度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样以我乡河湾村为例,该村**年推广自压滴灌1026亩,**年推广自压滴灌2464.9亩,推广高压滴灌150亩,占全村总面积的47.5%,**年利用国家高压滴灌项目,全村大量推广高压滴灌,这些科技措施的采用,近两年来,使全村农民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在我乡梭梭村、梧桐村推广高压滴灌达1500亩,农业科技的运用,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富裕了才能有钱上交集体,集体富裕了才能发展壮大,为民办实事好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农民手中没有钱,就无从谈起为集体上交收入,那么集体经济的壮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

四、抓好乡镇企业的管理,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乡现有棉花加工厂一个,在**年以前,每年上交乡政府的利润都在50万元以上,石桥乡1997年修建的乡级道路投入近600万元,没有向农民集资一分钱,全部由乡棉花加工厂出资,**年以前我乡集体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棉花加工厂成为我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年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棉花市场风险很高,我乡棉花企业处于微利和保本经营形势,**年,乡党委将对棉花加工厂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采取承包或租赁经营的方式,灵活的盘活集体资产,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