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3:43: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藏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法学论文

一、已从事相关工作的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现状

通过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进行量化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少部分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懂得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备基础的适应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习适应与工作适应更好的结合;二是大部分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后,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差。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后,工作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以在法院工作的法学专业大学生为例,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善于沟通和协调,作为案件审理、调解过程中的中介人,在与双方当事人和律师的交往中,难以真正做到有效沟通、有效调解;二是没有基础、基本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不了解法律文书格式,组织语言文字能力差,判决书等相关文书的语言缺乏逻辑性,不符合法律文书所要求的规范;三是不懂得运用证据,缺乏社会实践性能力,用习惯性的生活思维去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委,而不是用法律思维去分析推理;四是法律职业修养不够,对工作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不具备法律人应有的谨慎认真的精神。本文只是以法院为例进行学习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分析,在其他相关法律工作岗位中也存在上述分析的类似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普遍存在问题,大部分的法学专业大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工作适应能力有待提高。笔者认为法学专业大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差与本人在校期间的成绩和党团活动参加情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二、西藏大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已从事相关工作的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与党团活动参加情况

(一)西藏大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是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西藏大学法学专业设置了专业课与公共课,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打好法律专业知识的基本功。除了学习16门基本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英语外,还结合了西藏特色,设置了西藏地方法制史以及藏语法律文书等课程,注重培养藏族法律工作者,为西藏法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人才。二是法学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西藏大学致力于校园文化创新以及努力构建创新环境,将学校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项目,旨在激发师生的科研兴趣、师生之间的研究教学合作和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创新放在主要位置的校园,才能向研究型大学转化。即“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研究融人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它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并获得结论。这种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学生多元思维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1]三是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西藏大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填充,更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到方方面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西藏大学法学专业还设置了案例分析课程,注重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四是模拟法庭以及参与庭审的现实感受。西藏大学设置了模拟法庭,方便学生感受到模拟法庭的真实生动,并且亲身参与庭审现场,切实感受法律纠纷的实践性问题。西藏大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将两者在培养的过程中塑造成综合能力,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以促进工作适应能力。(二)已从事相关工作的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与党团活动参加情况根据西藏大学提供的成绩说明和党团活动参加说明,回溯已从事相关工作的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与党团活动参加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懂得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备基础的适应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习适应与工作适应更好的结合的少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突出,科研兴趣浓厚,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有自主精神,时刻提醒自身,刻苦踏实的学习。另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党团活动,使自己融入到大学生活当中,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劳逸结合,健康生活和愉快工作。并且能够客观的评价自身,对待他人。二是从事相关工作后,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差的大部分法学专业大学生。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熟悉工作流程,无法独自处理案件和解决纠纷,并且经过培训后,仍不能掌握岗位技能,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正是因为在校期间不注重法学理论的学习,没有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不注重自身科研兴趣的培养。并且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党团活动,不主动接受外部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学习机械化、功利化。另外,这部分法学专业大学生只关注司法考试,认为学习法学理论知识只为通过国家的应试教育。我国传统理念认为,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法律知识与考取法律职业资格没有必然联系。由于司法考试职业资格证是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工作的门槛,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与司法考试诉求之间由此发生矛盾并陷入种种困境[2]。正是种种原因,导致这部分法学专业大学生不具备学习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三、研究西藏大法学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与社会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的相关性

本次专题研究提出了“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工作适应具有相关性”的假设,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进行了数据分析、成果比对,对该假设进行实证,通过验证两者的相关性,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培育的学习适应能力能够促进工作适应能力的提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习适应与工作适应更好的促进结合。两者具有正相关性。因此,西藏大学应加强培育法学专业大学的学习适应能力,推动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加强课程设置,注重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已从事相关工作的西藏大学法学专业大学生对自身工作适应能力有更明确的认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工作适应能力,更好的完善专业基础。只有自身具备了符合社会要求的工作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学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查看全文

西藏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需结合所在院校特色,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无法满足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本研究对西藏大学大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指出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走出去西藏大学大学英语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在2014年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战略规划可以看出,我国高度重视开放合作与交流融合,所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输出与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中国文化意识和素养密不可分。近些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内地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结合先进的慕课教学模式,积极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在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承担起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西藏大学地处多元文化环境,从“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来看,我们需要适应国家和西藏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西藏大学的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养,将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较好的融入到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即更多具备良好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研究对象仅针对西藏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学生。问卷调查全部采用客观题选项,以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为工具,累计回收问卷824份,全为填写完整的有效问卷,可将这824份作为研究样本。

查看全文

西藏大学生道德建设论文

1德育课程与辅导员队伍建设双并

众多学者认为我国的高校德育状况令人担忧。本次研究印证了过去的某些结论:第一,学生感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比较苦涩教条,教学案例没有时效性,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价值冲突,因而缺乏感召力;第二,以灌输式的方式传授德育内容,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调动主体性、互动式的方法;第三,更多注重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的培养。另外,我们也感到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对网络的免疫力培养。总之,如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简单化的形式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就很难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3]。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课程建设上创新。德育课程要尝试非专门化,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强调德育因素。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种学科以及教师的人格中都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应该挖掘和提炼出每一门课程中的道德因素,作为渗透点,学校可从教学角度出发明确提出每门课程渗透德育的要求。另外,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也要重视;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比如网络课程建设。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包括:宿舍生活、学术活动、教育实习、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健全的生活制度、校风学风班风的培养等。无论那种课程形式,都需要让内容贴近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重视联系社会实践,借助大学生的真切的经历和经验,完成德育的培育任务,防止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视课程开发工作创新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大力结合和利用网络传播途径,防止千篇一律的育人方式;第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在完善制度,创新思路,拓展平台,取得成效上下功夫。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三培养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理论上,高校必须从经费、人员、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做到有保障,真正落实辅导员的职称待遇、评优评奖等,具备条件的,鼓励脱产的业务进修和学位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客乘的学习提高,相同条件下有照顾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工作的快乐促其快乐工作。按照合理够用的原则,给予尽可能多的名额。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人数感觉很少,仅仅有管理的角色,起不到辅导的作用,甚至还有些是兼职教师,精力根本不够。当然,也应该提倡自愿有偿兼职者,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辅导员应该以1:120左右的比例进行配备,相当于3个40人的班级。把相对稳定和合理流动结合起来,要考虑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才能着眼于队伍持续的长远发展。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成果和社会形象,防止职业倦怠和心理落差。高校要经常组织和召开辅导员工作的研讨会、交流会、成效认证会等,集结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要搭建辅导员积极参与的平台,多让辅导员贴近和了解学生,进而开展工作。在网络信息时代,要开发和使用有关软件,加强互动或反馈工作,使辅导员工作能够省时省力。

2网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有正面的影响。网络上众多的及时快捷的信息,使大学生获取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设计与评判,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大学生通过参与网上讨论交流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种讨论人员不受年龄、资历等因素的限制而使每一个人平等的参与,从而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平等、开放的人格。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的思想观念。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很多负面的影响。网络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网络的自主性、随意性等特点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这样助长了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虚拟的网络生活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如果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与陨落在互联网内容之中不能自拔,将会导致个人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等问题[4]。针对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西藏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第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德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不良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侵蚀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他们的网络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提高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主要是由于课余时间太过枯燥无聊。学校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学术、体育比赛或娱乐活动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举办多种主题的校园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各类体育比赛、学术周等;第三,优化网络环境。高校还应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大学生产生不利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过滤,坚决杜绝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3加强诚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应把诚实守信作为重点,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两课教学到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到校园的各项活动,都要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要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利用一切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载体来经常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校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舆论阵地来广泛宣传诚信问题,通过讨论会、辩论赛、报告会、知识竞赛、文化艺术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和宿舍管理工作中[5]。要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学习以及学费交纳、款物借还、平时信誉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记录到诚信档案中。这个诚信档案可有效地约束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起到监督作用[6]。加强各民族的同学团结和睦相处,相互的优点能发扬光大,缺点能牵制回避,是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比如:在宿舍、班级和其他活动安排上,将区内与区外学生插花子一起,让他们相互认识,让不同文化来源的同学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了解、沟通和融合。在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上,应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身发展规律,把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进来,立足实际,拓宽途径,丰富内容,一方面要重视相关课程发挥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也要避免假大空的言之无物的说教,方法上引导和教育要并重,要遵循一定策略,内容上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要主题鲜明和有针对性,效果上要触动学生情感,要分层次和有重点。

查看全文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课程教学革新的策略

【摘要】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为西藏旅游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日益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支撑平台。本文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背景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已经确立,如何适应西藏旅游产业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创新人才培养形式,丰富培养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成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主题。

一、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分析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历次座谈会都对西藏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西藏的主导产业,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从资源开发与保护、市场整合与营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由旅游产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查看全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为了构建“藏西药结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西藏大学进行了四个方面工作:构建适应传统藏药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教材;开展多方位教学改革和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不同体系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开拓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方位的就业指导,改变传统就业理念,拓宽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藏西药结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可为民族药学背景下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西药结合;应用型人才

药学的社会任务包括为人类的健康研制新药,生产供应药品,保证合理用药,培养药师、药学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组织药学力量。[1]在任何发展阶段,药学教育都离不开药学的社会功能和任务这个核心。西藏是藏医药学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藏医药相关文献众多,因此,西藏成为研究藏药、发现藏药和发展藏药最重要的场所。与国内其它大部分高校相比,西藏高等药学教育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西藏大学药学专业发展情况,探讨西藏高等药学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西藏特色高等药学学科的发展及整个藏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藏药学专业发展现状

1.1中国藏药相关药学(藏药学)专业发展现状。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如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等高校开设了藏药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可从事藏药研制、营销和质量监管、教学及藏药开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基本以藏医药学理论基础为主,辅以现代药学专业课程。藏药课程包括藏医概论学、藏医人体学、藏医病机学、藏药学、藏医三大基因学、藏医保健学、藏医伦理学、藏药植物学、藏药动物学、藏药矿物学、藏医药物学、水银洗练法、藏医常用配方学、藏药冶炼学、藏药炮制学、藏药方剂学、藏药泻治学等;现代药学课程较少,一般包括了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分析、生药学、民族药物学、药事管理学。青海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采用双语授课,藏医药相关课程为藏语授课,药学相关课程为汉语授课;而成都中医药大学则采用了汉语授课。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药学本科开设17门藏医药专业课程,14门现代药学课程。这些院校藏药学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有限的学时下,开设了较完善的藏医药基础理论课程,而现代医药基础课程几乎没有。这些高校培养的藏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藏医药高等人才的空白。然而,因为地理位置以及藏药产业特点限制,内地高等医药人才几乎很难向西藏流动,现代药学人才的缺乏极度限制了西藏藏医药产业的发展。1.2西藏地区高等药学专业发展的现状。高等药学教育的社会任务是培养药学高级人才,创新药学科研成果并促进转化,推动制药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类高等药学教育,为社会提供药学服务。[2]西藏现代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起步晚,药学专业为新兴专业,区内两所本科高等院校西藏藏医药大学和西藏大学医学院的(藏)药学专业分别创建于2001年和2005年,每年大约输出毕业生100人次。截至2017年,西藏藏医药产业相关人才80%以上来自这两所院校,为西藏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西藏藏医药大学以藏药为主,在传统藏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药学相关的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在现代医药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医药数理统计等方面的课程还未开设;而西藏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以现代药学为主,特色定位在“藏西药结合”方面,开设了国内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必须的所有现代药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藏药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课程,藏医基础理论课程较少。西藏的两所高等院校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各有侧重,但都同时兼具有一定的藏医药理论课程和现代药学相关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藏医药和现代药学的教学过程、教材均完全独立,任课教师背景均为单一的药学背景或藏药学背景,缺乏复合型教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存在断层,被分割成零碎片段和模块,两个分枝之间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并具有独特优势,成为西藏高等药学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西藏大学药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查看全文

西藏高校物理教学现状研究

摘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其内容和思想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西藏高校学生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较为落后,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西藏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西藏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急需进行改革。西藏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灵活的教学激励奖惩制度,要加大资源和平台建设,引进高水平援藏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编写适合西藏实际的教材,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学物理;西藏;教学改革;教学现状

一、西藏高校当前大学物理教学状况

1.教师现状。目前西藏自治区内共有六所高校(不包括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大学),除西藏大学在大学物理教育方面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外,其他五所高校大学物理教师普遍为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因此西藏高校大学物理师资力量普遍偏弱。西藏大学物理教师除了承担本专业教学外通常还承担着整个学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教师人数不足,教学任务却较为繁重。西藏和内地高校一样,教师职称评审主要看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且西藏高校对教学工作普遍没有激励绩效措施,这就造成了西藏高校大学物理教师上好大学物理课的动力不足。

2.学生现状。西藏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由于西藏教育较为落后,且区内城市间、城市和农牧区间教育水平差距很大,这就造成了西藏高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低,尤其是数、理、化基础较区外学生有着巨大差距且学生间也有较大差距,这给西藏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藏区内的学生藏族学生居多,他们能歌善舞,喜欢参与文艺活动,普遍爱动不爱静,且由于数理基础普遍较差,大学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相当大,且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不高。西藏对区内高校学生有十分优惠的就业政策,学生大多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而这类考试几乎不考察学生的专业,学生对枯燥难学的大学物理课程难以有大的学习动力。

3.学校管理现状。西藏高校与内地相比,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管理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西藏高校教师目前没有课时津贴,只有超出规定课时量的课时有少量的津贴。西藏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改革的激励措施不多,对教师教学、教改取得的成绩奖励力度有限。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较为传统,不够灵活多样,难以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以及与区外各院校间就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交流较少,相关学习交流平台建设重视不够。

查看全文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探索

摘要:分析西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挑战,提出西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线上教学需要从模式设计思路、平台选择原则与平台方案确定3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介绍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实践经验,给出藏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建议。

关键词:线上教学;计算机类专业;西藏高校;教学改革;新工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在线教育教学改革将是必然趋势。在国家大力推动建设发展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业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更是天生契合在线教育的实施。学术界和教育界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文献[1]中认为推动计算机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实践能力培养,并系统阐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MassiveOpenOnlinePractice,MOOP)的概念、模型和体系;文献[2]中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应采用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混式教育”在线教育模式;文献[3]中通过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引入信息化平台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总之,学者们一致认为新工科教育势必要将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相结合,并提出了建设性方案。西藏的高校是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是美丽新西藏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受西藏地区地理、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与中东部地区同等高校相比较为落后,特殊的区情决定西藏高校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其他教育发达地区高校的线上教学模式。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有效开展线上教学,成为西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1西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1.1西藏地区网络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在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和学习,良好的网络设备是在线教学的硬件基础。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明显,部分地区的居民并没有实现百分百的互联网接入,一些偏远地区手机信号弱并且非常不稳定,同时受高海拔等恶劣自然环境的限制,西藏部分地区的电力供应极不稳定。1.2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和资源储备滞后。虽然藏区各个高校都已引进一些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在线课程,如西藏大学引进了智慧树平台,但是仅局限于开放通识性课程的应用。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此外,计算机专业课程对交互性、实践性要求较高,而目前藏区高校引进的多数在线教学平台缺乏教师在线互动教学模块、实践模块等,主要依靠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书籍等方式自主学习,不能满足计算机类专业的授课需要。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各学校没有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线上教学资源储备。1.3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及经验不足。西藏地区网络信息技术及教学管理水平较之中东部地区发展迟滞,网络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和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及资源储备的滞后,使得整个藏区高校的教学工作只能以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为主,鲜有教师尝试在线教学,导致教师队伍在线教学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线上教学工作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能够及时适应并使用好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和工具;其次,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的惯性思维,适应线上教学课前准备、课中授课、课后反馈的新要求;最后,教师需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技术提升,以满足线上教学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灵活性需求。1.4学生基础薄弱,能力参差不齐。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西藏地区的建设需要,因此高校学生构成中藏区的学生占多数。藏区学生的文化基础整体偏低,高考录取分数也非常低,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弱,知识需求相对不高。另一部分来自非藏区的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较高,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强,需求也就比较高。以往的线下教学模式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往往按照统一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下”,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矛盾现象。线上教学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自觉性、自律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也给线上教学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如何灵活安排教学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西藏地区计算机类专业在线教学模式设计与平台选择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西藏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何加强多元文化下西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于促进西藏教育和经济发展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藏高校需要尊重多民族文化的特点,教育中遵循"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强调各民族地位和文化特点,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强素质和道德的双重教育方法,从而让西藏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多元文化;西藏;大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在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多种文化价值观念逐渐集中在一起,使得我国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国家。我国的西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当地的高等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西藏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给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加强西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前西藏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多元文化概述

多元文化的涵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不同的种族、语言、信仰、行为等组成的文化,其关系是平等存在,并且互相支持。在这个地区中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文化认同权、经济发展权和社会公平权。多元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关键特点,其包括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其二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各个文化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方式,各个文化之间没有贵贱之分,都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其三是多种文化的交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加,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这也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四是多种文化的共同性,为了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需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价值,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异,不能将各民族文化同质化发展,而是尊重其政治信仰和文化特点,达到多种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目的。

2西藏多元文化的背景特点

查看全文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西藏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持续推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从学生党员的特点、教育现状和管理现状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西藏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与多国接壤,是我国的安全边防线。2013年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西藏现有7所高等学校,作为为西藏培养和输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持续推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西藏高校的学生党员既是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分子,也是全体党员队伍中有文化、有素质、最年轻、最活跃的群体。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对于高校的建设管理、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大学作为西藏唯一一所“部区共建”“211”高校,立足西藏,服务西藏,结合区情、校情,先后制定《中共西藏大学委员会本专科学生党支部建工作标准》等规章制度,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操作流程,明确权利义务,加强考评监督,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发挥学生党员作用,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夯实学生党组织基础,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西藏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其中学生党员1千余人,总量上控制,结构上更趋合理,质量上严格把关,为党注入更多新鲜优秀血液。但在实际学生党建工作中,重发展、轻教育管理问题突出,教育体系不系统规范,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备,部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缺乏身份认知,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1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

1.1学生党员由多民族构成,以藏族和汉族为主要构成群体,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和民族情怀。西藏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深远,西藏生源的学生党员心性向善,思想单纯,重视情感,民族荣誉感强烈。西藏作为反分裂斗阵的前沿阵地,学生党员对于现代社会充斥的各类信息缺乏准确的鉴定甄别和辨别是非能力,容易被消极影响,甚至被引诱或利用。1.2学生党员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受制于相对滞后的教育基础和教学条件,部分西藏生源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继续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1.3学生党员身份认知度不够,党员身份弱化。学生党员普遍年纪偏小,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社会阅历浅薄。在经过严格的党校培训和党员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后,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广度深度不够,淡化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开始向普通学生看齐。1.4学生党员的党史、党务知识浅薄。大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知之甚少,对党的认识存在空白点和盲区,不能准确认识党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思想上对党务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入党时间和入党介绍人,对于党龄计算、党费缴纳等更是一知半解,不能积极主动参加党的各类组织生活,并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

2学生党员教育现状

查看全文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和复杂的生源构成,更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需要,深入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本文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提出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误入歧途、教育基础多样化等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三管齐下,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水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传统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民族地区如何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以更好地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服务,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西藏大学文学院多年的任教经验,认为目前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现代人过分注重功利性,即使身在校园的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所以,像古代文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对于学生来讲,似乎不像英语、公务员培训等课程一样,直接影响到学生考证、保研、工作等方面,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无用”,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西藏地区学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人仍以考公务员为主要就业渠道,所以很多学生宁可花时间去学习公务员培训的课程,而认为古代文学无用,不用“浪费”太多精力去学习。

第二,学习方法误入歧途。主要体现在学生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和各类媒体传播的零星知识碎片,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多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浮于表面,仅能获得浮光掠影的印象,而缺乏深入的体会。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异常广泛,各类媒体又在拼命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定力不足的学生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信息吸引了注意力而难以静心凝神去思考;更有甚者,以卖弄和炫耀获得的知识碎片而沾沾自喜,并没有真正了解如何进行学习。

第三,教育基础多样化。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构成较为复杂,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知识基础参差不一。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是区内生源。这部分学生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甚至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反映,在高中以前都没有学习过文言文。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基础薄弱,无法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更无从谈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区外生源的学生又不满足于仅仅讲授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兼顾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只能尽量照顾大部分学生,导致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难以尽如人意。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作为一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必须立足民族地区高校实际,从实践出发,正视种种问题与不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开拓教学思路,努力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