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3:1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部农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部农村

小议西部农村稳定问题

一、西部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纠纷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个别地方政府因违法征地、违法拆迁等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造成农民上访。另外,因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而引发的诸如土地、草原等的纠纷,以及因地界、宅基地等问题引起的村民之间土地纠纷等等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

2.民事纠纷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农村中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有所上升。因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离婚、赡养老人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比较常见。二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纠纷不断产生。民事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不妥善进行处置,很有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

3.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几乎没有。据调查,西部农村因赌博引发的纠纷以及抢劫、盗窃等案件屡见不鲜。个别地方吸毒贩毒的案件和人员也有所增加。另外,由民事纠纷转变为刑事案件,以及暴力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黑恶势力。

4.社会转型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地区强势集团、家族势力把持村级政权,插手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力量相对薄弱的村干部有时还得按照他们的意图办事,特别是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分配的时候。二是因基层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起的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较多。有的村级领导班子换届不民主,部分村组干部依靠家族势力或通过编织关系网拉选票,有的村干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引起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上访事件。三是农民工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特别是用工单位拖欠或随意克扣工资,以致发生集体上访。四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农民处于低收入、重负担的状态,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因素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同时,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影响西部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谈论西部农村稳定问题

一、西部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纠纷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个别地方政府因违法征地、违法拆迁等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造成农民上访。另外,因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而引发的诸如土地、草原等的纠纷,以及因地界、宅基地等问题引起的村民之间土地纠纷等等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

2.民事纠纷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农村中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有所上升。因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离婚、赡养老人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比较常见。二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纠纷不断产生。民事纠纷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不妥善进行处置,很有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

3.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几乎没有。据调查,西部农村因赌博引发的纠纷以及抢劫、盗窃等案件屡见不鲜。个别地方吸毒贩毒的案件和人员也有所增加。另外,由民事纠纷转变为刑事案件,以及暴力案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黑恶势力。

4.社会转型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地区强势集团、家族势力把持村级政权,插手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力量相对薄弱的村干部有时还得按照他们的意图办事,特别是在调解处理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分配的时候。二是因基层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起的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较多。有的村级领导班子换届不民主,部分村组干部依靠家族势力或通过编织关系网拉选票,有的村干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引起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上访事件。三是农民工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特别是用工单位拖欠或随意克扣工资,以致发生集体上访。四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农民处于低收入、重负担的状态,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因素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同时,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影响西部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研究论文

[摘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实不足决定了建立适应区域实际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该体系建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从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方面更新培训的方法体系;从多层次培训网络、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校本教研制度三方面建设培训的平台体系;从物资、组织和动力三方面建设培训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方法体系;平台体系;支持体系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培训过程中对于内容、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方法问题,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托方式问题,而支持体系则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做一些讨论。

一、方法体系:实现“三个转变”更新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培训课程选择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体系需要克服原有问题,并实现三个转变。

(一)培训的课程选择: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紧贴教育实际”转变

查看全文

西部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1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性

1)西部地区的普遍贫困现象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瓶颈。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主要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土质贫瘠,拥有全国56%的国土面积,可耕种的面积却极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严重。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能力小,农村地区普遍贫困现象严重。据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西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08.5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8.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806元,东部地区为2327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418元,东部为8143元。全国592个贫困县大多也都分布在西部地区,极端贫困人口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2)农村产业升级及转型基础差使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困难。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基础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三次产业生产值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10701.3亿元,占全国26.4%;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40693.9亿元,占全国18.5%;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30013.3亿元,占全国1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有比重相对较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不到1/5。这与西部地区拥有686.7万km2土地面积,占有全国总面积约71.5%形成鲜明对比,就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50∶37;东部地区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4626.3亿元、114553.3亿元、102851.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49∶45。从三次产业比重排序来看都是“二三一”,但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东部地区8%,这不仅表现出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大,而且说明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粗放型经济为发展模式没有改变,经济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落后。

2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针,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以及生态环境不佳,加之地区普遍贫困现象和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差,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困难。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应该立足于现状,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全面考虑,内容应该涉及经济、科技、文化、建设、政策等等多个方面。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对农村地区未来发展蓝图的描述,规划内容应该对村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管理,对村庄的工程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1)基于农业现状,深层次研究产业配置。西部地区现状农村经济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获得,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种植方式较为传统,这种方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产业配置及经济目标的规划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基于现状农业基础,提出具有现代农业产业的村庄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改善农业种植环境和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农地种植产量和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研究实现农业结构转化和多元化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实现灵活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该加快农村职能的转化,探索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农村产业提升空间大、农村劳动力富余。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整合农村资源,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积极发展其他非农耕产业。根据郭俊华的研究,以产业作为载体,以产业化作为动力,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5种类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第三产业服务型、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可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类型,也可以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尝试发展其他新的发展模式。

2)基于农村现状,明确村庄建设任务。村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容主要通过研究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功能组织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对村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工程管线设施、建筑平面布局等作出统一规划,并安排近远期建设用地及项目。首先,确定合理的村庄用地布局是实现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的首要保障。村庄用地布局是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上位规划,分析村庄自然环境,以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产业发展指导下,综合考虑村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及预测村庄规模,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等用地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西部地区村庄用地现状多是就近农田,较为分散分布,这种分布方式不只表现出村庄乱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村庄管理困难,最终导致村庄发展困难。因此,合理的规划村庄用地布局首先应该协调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生产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的关系,应该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及发展环境,对村庄布点进行整治,其形式有村组合并、拆迁重建、村内整治等。同时,应该协调好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交通等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保障对外联系和发展的通道。其次,在合理的村庄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各项内容是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任务。村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排村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文化发展设施、绿化景观设施等建设用地,确定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各项工程管线指标、环境卫生及各项配套设施等。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村庄人口规模不等,人口结构不尽相同、村庄文化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设施的规模和选址应该做到既能服务全面,又不浪费资源。同时需要挖掘和引导积极的村庄文化,形成物质面貌先进、精神面貌积极的农村家园。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探讨

摘要: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西部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水平。文章运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方法,结合西部农村发展特点,从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方面去分析和研究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高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工具;金融结构;金融规模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融资论在80年代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融资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农村金融市场论是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融资论

农业融资论有其特殊性,比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农民收入较低,储蓄规模和储蓄能力偏低等,也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所以农村融资理论主张政府直接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农业产量提高,农户资金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但是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过多干预使农村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农户、养殖户,农村小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需求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对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为西部农村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西部农村的发展水平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中部、东部地区农村相差较远。要推动西部农村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量化发展的各方面细节,为政府决策提供监测信息。有助于各级政府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7]。其次,可以规范引导西部农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突出协调发展的本质,避免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经济发展。(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符合科学性原则,即遵循经济、社会、环境各个系统发展的规律。选取的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避免交叉重叠。指标体系必须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另外在对指标权重赋值时,应避免一些方法的主观性偏差,如德尔菲法、频数法等。尽量采取保证数值客观准确的、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2.系统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与社会在内的复合概念。所涉及的衡量指标也应该涵盖各个系统。如反映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指标,以及反映农村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指标等。这些指标构成的各子系统,形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水平,同时也需要反映出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3.可操作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在满足信息覆盖全面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地简洁明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信息丰富的主要指标,摒弃信息重复的从属指标。同时,还需要保证所选取指标数据来源是的可靠性,并且数据易于获取和计算,便于应用。(三)指标体系说明与数据来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深入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遵循以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通过数次指标的筛选和专家的严密论证,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由4个层次(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指标层)共21个四级指标组成(见表1)。一级指标即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二级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两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是能够直接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现状的显性指标,包括4项三级指标,即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人口素质、自然资源禀赋。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测度的是没有转化为产出的一种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因素。包括3项三级指标,即人口支持、技术支持、环境支持。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本文所使用的这12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等相关年鉴或经计算整理得出。(四)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表1的评价体系中,共有2个大项,7个小项,21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反映各领域发展水平的原始参考值,为了便于量化,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同时,不同的指标在不同时期通常会呈现不同的趋势。直接利用上述指标分析各地区发展情况会导致交叉信息的相互作用,不同趋势指标的影响相互叠加,从而出现综合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农村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降维,得出相互独立的主成分,再通过熵权法给不同主成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而得出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情况。1.原始样本值的正向化和标准化。表1选取的指标中,有些是逆向指标,如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药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对这类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使用的方法如下:Yij=max{Xij}-Xij1≤i≤12(1)其中,Xij是逆向指标Xj的样本。在表1中选取指标的含义不同,因此存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在用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中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样本值的无量纲处理[8]。即:Yij=Xij珡Xj1≤i≤12(2)均值化处理后,各指标的均值是1,方差var(Zj)=(σj-)Xj是原变量变异系数的平方。因此均值化的指标在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的同时,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所有信息。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示12个省(市、自治区)的21项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2.主成分的提取。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以不损失主要信息为前提,通过提取彼此独立,不包含交叉信息的主成分来减少变量数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到指标体系中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分析准确性和效率。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已经使用均值法对原始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因此不需要使用SPSS自带的Z-Score标准化过程。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是以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作为提取依据。经过分析,在21个指标中,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587%。可以认为提取的4个主成分基本涵盖21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见表2)。之后用因子的特征根和载荷矩阵,计算出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各表达式的变量系数。主成分线性表达式①描述如下:T1=0.824D1-0.395D2+0.147D3+0.26D5-0.132D6+0.246D7-0.366D8+0.702D9+0.045D10-0.132D11+0.357D12+0.69D13+0.427D15+0.815D16+0.793D17-0.517D18-0.83D19-0.763D20+0.252D21T2=0.269D1+0.247D2+0.795D3+0.459D4+0.699D5-0.468D6+0.877D7+0.669D8+0.411D9+0.374D10-0.217D11-0.212D12+0.47D13+0.759D14+0.42D15+0.513D16+0.304D17-0.175D18+0.19D19-0.342D20+0.746D21限于篇幅,对剩余2个表达式不再进行列示。主成分线性表达式中,变量系数越大说明所提取的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强。可以根据上述表达式对主成分命名:第一主成分T1命名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第二主成分T2命名为“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第三主成分T3命名为“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第四主成分T4命名为“人口素质”。3.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很多学者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在得到多个主成分后,一般直接使用方差贡献率或者将各成分特征值与特征值总和的比率作为权重,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9]。本次研究样本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完整,为了减少主观性偏差,故采用熵权法来计算持续发展指数中各主成分的权重。熵权法是利用熵值来确定权值。某个指标的熵越小,其差异性就越显著,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突出,熵权也就越大。计算熵权时,首先使用上面得出的4个主成分表达式,计算出第i个省在第j项主成分的样本值,再经过(3)式的非负化处理后,得:Zij=Tij-min(Tj)max(Tj)-min(Tj)(3)1≤i≤121≤j≤4其中,Tij为第j项主成分在第i省的样本值。熵值的计算步骤如下:(1)第j项主成分下第i省的样本比重Pij:Pij=ZijΣ12i=1Zij1≤i≤121≤j≤4(4)其中,Zij为经过(3)式处理后的第i省第j项主成分样本值。(2)第j项主成分的熵值Hj:Hj=-KΣ12i=1PijlnPij1≤j≤4(5)其中,K=1/lnI,I表示指标数量,本文中主成分数量为4,因此I=4。(3)第j项主成分的熵权Wj:Wj=1-HjΣ4j=1(1-Hj)(6)熵权的计算结果如下:W={0.3173,0.2451,0.2624,0.1750}得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如下:Z=Σ4j=1WjFj(7)其中,Fj为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个主成分,Wj为(6)式得到的熵权,Z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我国的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多,2009年人口占全国的近28%,笔者将其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对象。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表达式,计算12个西部省(市,自治区)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人口素质”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从而量化反映出西部各省市农村在可持续发展不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限于篇幅,仅列出各子系统中处于前五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重庆、四川、陕西、广西、新疆;在“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重庆、陕西、四川、内蒙古,云南;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广西、陕西、云南;在“人口素质”子系统中位列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分析中可见重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重庆加大农业投入,改变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以科技人员下乡为纽带,带动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在重庆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的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则以人口素质为依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根据西部农村12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主成分计算结果,利用上述熵权法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西部农村12省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见表3)。表3中的排名次序与《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检测报告》中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排名基本吻合。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充分反映了本研究得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排名的细微不同主要由于指标选取侧重的不同。本研究的指标体系除了反映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的基本水平以外,还在准则层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的相关指标,反映出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是综合评价模型中“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人口素质”4个主成分的熵权求和的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重庆、陕西、四川三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口素质较高,加之近年来其地方政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治理和检测工作,使得资源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又都是西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整个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排名靠后的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区,相对来说经济基础差,自然资源供给有限,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口、环境支持力度不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相对较小。因此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结论和政策启示

(一)结论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独立成分,在减少指标间的信息交叉的同时避免了有效信息的损失,提高了综合评价效率。采用熵权法为差异程度较大或提供信息较多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避免了传统赋权法中主观因素的干扰。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准确、合理和客观。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二)政策启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均衡增长状态。它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中、东部比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因地制宜地搞好发展规划。由于我国西部各地区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以及资源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原则,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选取适合的发展模式,突出本地优势,有侧重地发展。如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西部农村地区,应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生产模式,突出农业发展优势。而对于西部农村自然条件有限、资源较匮乏的地区,则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非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还应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进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树立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西部农村人口素质。西部农村和中东部地区相比,人口综合素质差,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甚至一些西部贫困地区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力度,确保农村儿童都能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杜绝失学辍学现象。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普及活动,推广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3.增加环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已成为阻碍我国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竭泽而渔式的生产,在得到短期利益的同时,损失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和潜力,因此各地区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的发展模式。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查看全文

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开发西部农村就是以网络技术为途径,使西部农村融入网络社会,即而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使之实现现代化的开发方式。它具有时代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强互动性的特点。网络开发西部农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方法才会取得成果。黄羊川的例证表明,网络开发西部农村是农村现代化一种可行的方式。

农村现代化是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的过程。依靠什么方式使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一向是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热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为此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有的学者认为西部现代化教育要先行,不改变西部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现代化是纸上谈兵;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科技开发西部农村,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它会直接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观念开发西部农村,无市场经济的观念是西部农村现代化受阻的主要障碍;有的学者则持制度开发论,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现阶段制度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当然,还有学者从农业企业化、农村城市(镇)化、农业园区化、大力培育农村乡镇企业等角度撰文提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方式。这些开发方式都是开发西部农村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仅仅依靠这些农村现代化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中国农村所面临的新状况。因此,在系统的分析总结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西部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新方式,即网络开发西部农村。

一、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概念、内涵

"网络开发大西部"这一提法最早见于林光信博士的《黄羊川--网络连接西部》一书中,林光信博士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定义。受这本书的启发,我们提出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概念,并试图对此概念进行界定。

网络开发西部农村就是以网络技术为途径,使西部农村融入网络社会,即而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使之实现现代化的开发方式。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内涵如下:1.主体是企业。西部农村最终的发展还得靠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的介入,政府只是制订规则者,而非具体开发的主体。2.途径是网络。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开发西部农村的一个平台,它自身并不能创造利润,但通过它,可以使人力资本实现增值。3.目标是农村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

二、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特点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查看全文

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论文

一、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1、规划落后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恶化。随着农村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及原有的规划不当,造成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三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环境脏、乱、差,甚至在边远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村镇常常形成沿公路发展的带状集镇格局,不利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三是土地利用没有进行功能分区,导致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畜禽养殖场等与农村居民的房屋相邻,使得生活污染物难以处理。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社区生活环境较东部地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中通电话的村比例比东部低近30%,通邮村比重低于东部地区36%,饮用安全卫生水的村比重比东部地区低近20%。

2、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公共投资上存在的供求矛盾,已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非农人口的就业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文化投人不足,不利于农村的政治稳定和乡风文明建设。

二是教育投资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西部地区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低于东部地区的7.8年和中部地区的7.6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不足10%,农村12周岁以上的文盲率占50%左右,比全国高1/3左右。据国家最近的农业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和青海的文盲率高达75%和45%。

三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西部地区66%以上的乡镇没有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在这些地区刚刚起步。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师培训探讨

1西部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的现状

中国西部农村属于中国经济、文化、教育都比较落后的地区,自国家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以来,为西部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从2003年政策实施以来.地方政府也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农村远程教育进行落实,但是由于人文、地理、观念、政策等的差异性,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榆中县最早在1999年实施了明天女教师项目。该项目是以教育电视台为传播平台,在全县实施了多所学校,但都是早期设备,现在都大部分淘汰了。第二次实施的项目是中欧项目,20o3年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该项目共实施了130所学校,第一期实施了90所学校.第二期实施了4O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农村中学、完小。2004年底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榆中县利用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基金,一共实施了186所学校,其中模式一共72所,模式二共有81所,模式三(初级中学)共33所。

据调查,榆中县“农远工程”的覆盖范围很广,从一开始的不能接受到现在的逐渐步入正轨,从县教育局到学校远程教育实施的相关人员都切实感受到了远程教育给乡村小学教育带来的变化:教育的新鲜资源多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广了、视野开阔了;思想观念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质量提高了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榆中县“农远工程”项目已从初期的茫然阶段向着具体的应用阶段迈进。但是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老年教师居多,并且有一部分为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由于所受教育的限制,对他们来说掌握远程教育技术的速度和熟练程度都是很棘手的问题,而另外的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参加过培训,但是培训后由于学校本身设备的限制.即使掌握了应该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熟能生巧,不能把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应用到远程教育当中。因此,“农远工程”项目虽然在西部农村学校已经落实,但教师的培训还需不断跟进。才能使“农远工程”真正为西部农村学校带来教育效益。

2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大部分教师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在老教师的内心根深蒂固,新型教育模式在偏远的农村很难挤进人们的固有思想观念当中。据调查结果分析.有60%以上的老教师都是不愿意应用远程教育器材设备上课:在采访过程中,有老师说“大家观念还比较落后,放光盘很麻烦的,要提前找管理老师开教室,有时候还总是出问题,不如讲课来的方便”。说明经过培训的远程教育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趋势,执着的固守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