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3:07: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部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部发展

以城市经济统领西部发展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西部的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辐射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我国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给的差距、城市发展质量的差距、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推动西部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把西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强调城市对于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是经济学家们十分重视并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专门论述城市形成所起的带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例如乡村变为城市……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本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佩鲁提出的发展极理论在这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佩鲁把城市看作是区域发展的发展极。他认为,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加了地区差别效应。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城市)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它如果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而发展极就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发展极能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关产业的扩张。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峡工程上马、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远离市场,没有肩负起工业化在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经济十分薄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才能真正使西部走上兴旺发达的现代化道路。今后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走集中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繁荣发展是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增添了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实现工业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西部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重要机遇。西部各地区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二)发展大中城市。我国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有过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发展城市必须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低,不利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的城市经济。特别是环境污染无法进行规模化治理,这样会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更大压力。另外,西部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镇、县的财政收入有限,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实力进行“造城”运动。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要内容。

(三)实现功能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是西部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的城市化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聚,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综合性城市。这两个任务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提升城市功能,关键要做到:第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资源型发展模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水平,刺激居民消费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贸易,扩大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查看全文

浅析利用税收加快西部发展

摘要:西部大开发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阐述税收支持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将加速西部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税收;增值税;所得税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实际,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西部现状

目前,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表现在工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积累能力差,其储蓄率、投资率和人均投资额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在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省市间有着较大规模的流动,而到了90年代韧,这种资本流动开始减少,东部的输出与西部的输入明显降低.再从利用外资角度看1998年西部地区除西藏、青海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额452.84亿美元的3%,而除辽宁外的东部地区利用外资额高达364.15亿美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现状是其经济状况以及吸引内外资能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资本是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载体,资本投入规模越大,其所带动的生产要素越多,生产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丧失了对经济增长的源头11资本的吸引力,正是税收政策导向的结果。若不扭转这1局面,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东西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是要缩小乃至消灭这1差距,要达此目的,需采取多种对策,其中税收手段的运用是改变现状的最好对策.

2、对策

查看全文

政府支持辅助推进西部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依据;西部开发过程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规范与转变;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西部的发展与繁荣单靠西部自己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政府继续充当经济增长主体,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损害了分工效益、城市功能体系不完善、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及产业向城市的集中、界定政府角色,明确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宏观调控及地方政府配套职责、提高政府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培养品牌农业,扶持企业发展,树立西部特有的品牌、特色产业发展靠的是企业,而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品牌等,具体请详见。

丰富的自然资源,辽阔的原始空间,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但却未改变西部贫穷的现状,这说明西部的发展与繁荣单靠西部自己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全社会乃至全国的共同努力,并且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浩大工程行。在推进西部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公共管理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西部的确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化,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及其落后,长期以来酿成贫困和落后的恶性循环,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西部开发的难度大大加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努力是不够的,必须靠政府的支持和辅助。

一、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依据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多种重大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抓住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政府继续充当经济增长主体,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政府掌握较多的资源要素配置权,会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和行政手段,介入市场竞争过程,会扭曲土地等要素的市场价格,鼓励和保护低效率,增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冲动;一些地方采取措施保护本地市场和本地企业,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会扭曲和削弱了政府的监管行为、弱化了监管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将自己的经济增长目标分解给部门和企业,替企业“招商引资”、以特殊优惠吸引鼓动企业投资,以及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高管人员任用的干预,扭曲了政企关系,抑制了企业活力;出现的不良业绩有人“买单”,企业也就失去了改善的动力;政府经济职能过度扩展,挤压了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空间。政府对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干预,使他们不能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中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市场中介的服务做支撑,使企业有事就得求助与政府,市场作用难以很好发挥。

二、西部开发过程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城市功能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趋同,政策普惠化以及政府行为不规范和低效率等问题。

查看全文

从美国西部开发看我国西部发展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基本背景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最初是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带,习惯上称为“旧西部”;后随着美国领土向西的扩张,又把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地带称之为“新西部”;把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远西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个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这30年间,美国人占据了4.3亿英亩土地,耕种了其中的2.25亿英亩,并且在西部土地上成立了10个新的州;第二个时期是1930—1970年之间,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主要包括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个月之后,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每英亩1.25美元购买。1873年通过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积降低到10英亩。1877年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沟渠的人,以每英亩25美分的低价出售640英亩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内付清。1878年实施的《木材石料法》规定,允许把不宜农耕、但有出产木材和石料价值的土地,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出售,每人限购160英亩。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查看全文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主要包括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个月之后,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每英亩1.25美元购买。1873年通过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积降低到10英亩。1877年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沟渠的人,以每英亩25美分的低价出售640英亩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内付清。1878年实施的《木材石料法》规定,允许把不宜农耕、但有出产木材和石料价值的土地,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出售,每人限购160英亩。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其中主要有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1962年的“加速公共工程法”和“人力训练与发展法”,1964年的“经济机会均等法”,1965年的“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以及1972年的“农村发展法”等。此外,联邦政府还确定了开发落后地区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主要有:一,综合战略,既通过广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的增长率。二,减缓痛苦战略,即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消除落后地区的困境。三,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落后地区自我发展。

(3)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加快西部发展的财税体系研讨

摘要: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其财税政策因素:这主要包括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东西部地区投资的原有财税政策差异明显,严重阻碍了资本的西流;缺乏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投融资体系与政策的支持等。要开发西部,财税政策的调整与改进是关键,如:规范中央财政对西部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纵横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进西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投资的财税优惠差距,公平投资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西部开发所需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政策框架等。

关键词: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政策;政策性投融资

一、西部地区欠发达的财税政策因素分析

1.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在现行分税制不完善,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亟待改进的情况下,西部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而低水平的地方财政支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资料分析,西北西南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在近二十年中与华东地区相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人均财政支出之比(华东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已由1980年的1∶1.123下滑到1997年的1∶0.82。从两大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对比看,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城市维护、文教科卫和其它各方面支出比例明显偏低,而行政管理费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比重则大大超过全国和东部地区。这种偏低的财政支出总量和不良的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公共设施的维护与建设,另一方面也非常清晰地表明西部财政目前更多地体现为吃饭财政。这与地区经济起飞时所要求的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大相径庭。众所周知,按照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公共投资在经济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应较高,因为大量的社会基础设施需要公共部门参与投资,这些公共投资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使其进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阶段的必要条件。

查看全文

探索西部发展的财税制度研讨

摘要: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其财税政策因素:这主要包括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东西部地区投资的原有财税政策差异明显,严重阻碍了资本的西流;缺乏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投融资体系与政策的支持等。要开发西部,财税政策的调整与改进是关键,如:规范中央财政对西部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纵横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进西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投资的财税优惠差距,公平投资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西部开发所需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政策框架等。

关键词: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政策;政策性投融资

一、西部地区欠发达的财税政策因素分析

1.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在现行分税制不完善,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亟待改进的情况下,西部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而低水平的地方财政支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资料分析,西北西南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在近二十年中与华东地区相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人均财政支出之比(华东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已由1980年的1∶1.123下滑到1997年的1∶0.82。从两大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对比看,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城市维护、文教科卫和其它各方面支出比例明显偏低,而行政管理费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比重则大大超过全国和东部地区。这种偏低的财政支出总量和不良的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公共设施的维护与建设,另一方面也非常清晰地表明西部财政目前更多地体现为吃饭财政。这与地区经济起飞时所要求的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大相径庭。众所周知,按照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公共投资在经济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应较高,因为大量的社会基础设施需要公共部门参与投资,这些公共投资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使其进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阶段的必要条件。

查看全文

西部发展回旋经济的思考

【摘要】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西部实际,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型。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实践模式

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完善的经济机制、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不断增大的人口增长、整体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特征等复合、累积型因素正阻碍着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为基线,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升级和信息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同时,要注意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家庭各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循环体系,通过促进人类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使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

一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探讨

循环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自然科学视角,二是社会科学视角。

1.自然科学视角

查看全文

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西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制度障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西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应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亦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所在。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制度创新过程,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法规建设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所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制度障碍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要解决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必须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小议西部发展环境行政理性策略

西部大开发是世纪之交党和政府关于国家整体发展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如果说20年改革开放的关键是较好开发了东部,那么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开发广大的西部。西部大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然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因为“环境资本”的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如果说东部的开发得力于合理、科学的决策的话,那么今天的西部开发,也必将首先依靠适合西部实际的行政决策,特别是合理的环境行政决策。

在国际上,从7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开始了称为“治道变革”的进程,就是国家时社会的“治理之道”,与本文上面谈及的“决策”有基本相同的含义。治道变革的精神实质在于对过去的各项政策进行审慎思考,从而作出新的合乎实际的、理性的决策,实现决策转型。在环境保护领域,上述“治道变革”过程也得到了反映。,环境行政政策应采取什么形态,与很多因素有关,当其中某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因素发生变化时,环境行政决策将随之改变。笔者以为,为实现西部开发环境行政决策的理性化,应当注意以下诸方面问题。

一、从决策意识上,环境行政决策应树立环境安全意识

“环境安全”是一个新的概念,随着生态环境日益被人类所重视,它已和“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概念一样,都是国家整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已十分恶劣。比如,植被覆盖率很低,土地和草场不断退化,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水资源量很低,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水污染,加剧了河流、湖泊的干固和姜缩;天然林被滥伐和水土流失使“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能源利用不合理引发酸雨增多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的表现,且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笔者以为,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已威胁着当地的社会生存和发展。我们的西部开发就是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而西部大开发必然要增大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因而必然会对西部的自然环境施加更大的压力。所以,西部开发(包括生态环境建设活动)若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使已经十分脆弱的西部自然环境系统濒于崩溃,引发难以佑计的“环境安全”问题。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西部开发环境行政决策必须充分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具体讲,就是避免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行政决策,而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行政决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将从根本上避免把西部地区本来已择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推向崩溃的边缘,从而保障“环境安全”。

二、从决策主体上,应正确认识环境行政机关在环境决策中扮演的角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