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3:04: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部地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部地区旅游升级科技支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功能逐步释放。与此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200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科技、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撑,尤其需要强化的是科技支撑。通过科技进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旅游文化展示方式,丰富旅游体验活动对象,提高服务、经营与管理效率,保障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科技兴旅”的理念已逐步被接受,旅游科技获得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转型升级需求相比,旅游科技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与科技不够发达,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困扰着旅游业科技引进、应用和创新。但是,大众旅游者对便捷、舒适、体验、特色的需求并不因此而减弱。相反,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立足西部地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强化科技兴旅的理念,推进科技引进、应用与创新,是西部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旅游科技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科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旅游科技的作用、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旅游科技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现代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商品、建设旅游服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支撑[1];科技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2];在实践中,应对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部分学者对旅游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现代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旅游科技创新的领域和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旅游促销和管理[2];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值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3];当前国内旅游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旅游研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进行的[4]。对于如何推进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学者们以广东、广西、浙江、贵州、海南、宜昌等地为例,以生态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循环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提出思想重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建议[5-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依托科技企业、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问题。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领域,旅游科技是旅游科学中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对旅游业引进、应用和创新科技的理论支撑不够。加强旅游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
结合旅游企业的结构和行为特性,根据技术扩散与创新的一般原理,考虑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基础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在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进旅游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多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业涉及面广,可以与其他部门与行业共享资源;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科技与自主创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伴随技术转移与扩散;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旅游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开始注重旅游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建设部门开展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各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新疆、西藏等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科技人才有限,创新环境欠佳,技术能力较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数旅游企业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有限;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旅游技术普适性不如东部地区强;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高;原生态民族村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址较多,科技应用需要创新思路。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之路
西部贫困地区的“两基”状况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已成为制约全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公开申明狠抓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决心,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笔者认为要确保“两基”攻坚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创新的道路。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是由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决定的
西部地区的“两基”建设与全国是同时起步的,但为什么东中部地区教育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却无大的改观呢?这是由多种客观原因引起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为指导,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接着又发展中部地区,最后才开发西部地区,使得西部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教育也无一例外地与东中部拉开了差距。其次,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复杂、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等等,导致教育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再次,教育投入不足,投资方法不恰当,致使西部地区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进而使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但效果还是不明显。据有关资料报道,至2002年底,全国2860个县中,还有431个县未实现“两基”,而其中372个县是西部十二省的,占未实现“两基”县数的86.3%。从一些指标看,全国东部九省(市)已全部实现“两基”,中部十省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也达到94.7%,而西部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仅为77%,有的地区差距更大。这一事实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不能走东中部的道路,因为这里缺少的不仅仅是教育经费,还缺少很多重要的东西。这也就决定了今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除了投入资金怎么用,还有好多问题需要考虑。
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开发是西部社会全面开发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开发,也是文化的开发和人才的开发的过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碰到的最大困难除了资金以外,就是人才。特别是各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最为缺乏。当然西部缺“才”不缺“人”,缺“财”不缺“力”。如何将现有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西部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西部开发处于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之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标志。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短缺是全球性现象,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网罗人才资源。所以,为西部地区培养本土化的特色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如果错过了基础教育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也可能大大降低。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与西部农村农业、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西部发展的瓶颈。西部“两基”攻坚要取得质的革新和量的突破,关键取决于能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之路。
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监管法制分析
【摘要】生态安全问题关系着国家主权、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西部地区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自然区域,也是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重要区域,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事关西部生态安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法治化;野生动物保护
西部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自然区域,也是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重要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行,西部的生态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是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经济粗放增长的压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博弈之间日益激烈,尽管西部地区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生态安全,但环境安全问题仍然令人担忧,其中尤为凸显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桎梏西部生态安全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法治化进程,如何监管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保障生态安全,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一个与国家利益、主权及其安全密切关联的国家安全问题。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视为其国家利益组成部分,认为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美国繁荣。关于环境与国家安全关系问题,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和欧盟、北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始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探讨,经过研究讨论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报告,如《国际背景下的环境与安全》《环境、短缺和暴力》《环境与安全》《通过合作防范危机》。这些都表明了环境资源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程度。现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西部草场退化严重,西部地区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总量都在全国排名靠前,但由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常常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当今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的实际问题。(二)水资源缺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30.6%的“差”和“较差”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广阔,但环境地域性差异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人均年水资源量为178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值。西部西南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大。《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平均501mm,是中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的二分之一。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导致西部地区生态退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动摇了中东部发展的资源基础。(三)落后的经济制约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西部地区,无论西南的贵州、广西、四川,还是西北的甘肃、青海、西藏,这6个省(自治区)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生存的压力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毁林造田、围湖垦田都有发生,后果就是造成当今资源枯竭,环境问题严重的局面。以Q省为例,林地边居住的居民本着靠山吃山的意识,把附近的林地视为私有财产,随意砍伐森林,解决吃、穿、住、行的需求,据统计Q省每年砍挖林、草、植被充当燃料的数量,等于砍掉了近百万亩的灌木林[1]。现在尽管有些地方的居民还保留砍树枝充当燃料的习惯,但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当地居民正在逐渐改变这样的生活习惯。因此,落后的经济制约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特点和保护现状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摘要: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核心因素。因此研究环境规制如何促进、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通过哪些路径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西部地区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
一、引言
现阶段,西部地区多个省份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与此同时,资源损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阻碍着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多个省份都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同化现象严重等现象,更加急迫的对发展提出要求,如何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一)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现状分析。图1,2000~2015年西部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排放之后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各省市自治区二氧化硫排放趋势表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恶化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说明环境规制政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并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图2,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趋势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12年之前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整体产业升级趋势波动明显,西藏自治区和贵州省落差极其明显,2012年开始,西部地区整体产业升级趋势发展平稳,其中10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增加值比例逐年上升,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升级趋势。(三)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分析1.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逐年不稳定,而且不是逐年上升趋势,有的省市自治区还直线下降,变化幅度较大。2.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比较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实施还未完善,市场化程度较低。3.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较强,因此多数产业发展一直以要素驱动为主,产能普遍过剩,产业发展进程中忽视创新,产业效益不明显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资源价格扭曲。4.长期以来追求量的增长导致西部地区产业的劳动力科技创新水平一直较低。前期追求产业规模和产值大小,忽略了产业发展的根本,产业竞争力较弱。
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研究论文
一、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
1.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结构单一。西部金融机构发育程度不高,其中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金融机构进驻、发展比较缓慢。在国有商业银行等我国正规金融构成体系中,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点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合作制小银行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很少把总部设在西部。
2.证券市场发育薄弱。从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中心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市场容量小,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证券市场的筹集资金额,均远落后于东部。此外据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全国性的融资中心都设在东部,西部上市公司数量也远少于东部,2007年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区、行业的不平衡性,仅四川、重庆就占全国西部上市公司的46%;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少,基础设施产业缺乏,资源优势产业太少,不能体现西部的优势。
3.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成为风险性投资,因而需要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标和数据表明,西部保险业发展不足,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水平低。据《2008年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金融保险业发展情况的对比为:GDP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55.2%、19.0%、17.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70.6%、17.6%、11.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4.70%、2.71%、3.5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别为11.87%、7.59%、9.47%。
4.金融监管政策不健全。现行的统一监管政策对西部的监管主要表现在:(1)央行的监管内容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对金融机构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相反,对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层面。(2)东部地区金融发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众多,监管力度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国有银行占相当大的比重,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大。(3)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东部,因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干预强于东部。
论西部地区金融改革路径
[摘要]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应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西部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尽快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与组织制度。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创新
一、引言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或地区中去。马克·帕加诺(MarcoPagano,1993)用最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而区域金融的非均衡格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发展中的大国,由于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特性,金融运行必然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全局的金融深化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会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金融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形成制度冲突。就区域金融效率而言,1997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新才和李新彬(2005)认为,西部金融对经济产生抑制的原因是金融市场化的相对超前而西部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微观金融主体开始商业化运作而金融结构变迁缓慢、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制度改革没有衔接所致,通过经济运行中较高的交易成本表现出来,造成西部地区的福利净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1998年,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下属分支机构撤消与合并,主要是把经营状况不佳、负担沉重、没有潜力的分支机构撤消与合并,这一工作实际是从落后的西部地区开始的。莱文(1993)认为,简单的金融体系会随人均收入和财富的增长而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时,个体就会对选择包括项目评估、投资理财等诸多的金融服务产生需求,而投资中介就具有了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而这类金融服务的固定交易费用会随着其复杂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如果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则这些金融服务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个体不会产生对这些复杂金融体系的需求,而只满足已有的较简单的金融服务,此时金融体系不会得到发展。莱文的理论表明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有着反作用,即使没有金融深化改革对西部金融的抑制,由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较低,西部金融体系发展缓慢是内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想要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就要尝试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和组织制度。
二、西部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对经济的抑制
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研究论文
一.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比较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而比较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以反映西部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影响能力的变化。
总的来看,从1995年到2004年,伴随着GDP绝对量的逐年增长,地方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开发后比开发前翻了几翻。此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1995年到1999年的增幅较小,而从2000年开始,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比重突破了15%,增幅较明显,只是2003年和2004年的比重较前年有所下降,不过仍然比西部大开发前五年的最高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从人均财政支出来看,1995年只有350.2元,到1999年为604.35元,五年的增长不到300元,而2004年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达到了1382.58元,即是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五年一共增长了700多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中央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力扶持,显著提高了西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使得西部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二.西部大开发前后的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比较
孙鑫:西部地区大开发前后财政支出比较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的组合,以及各项支出在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变化反映一定时期地方政府政策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进程,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的履行其职能。本文选用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广播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来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科技投入、文教事业费和行政管理四个方面支出的绝对量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各方面增长的程度各不相同,各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从绝对量及其比重来看,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基本建设,1995年只有996922万元,以1999年作为分界点,1995年到1999年,基本建设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1999年超过了10%达到11.34%,从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同年开始出现基本建设支出显著增长,2002年投入最高(7248707万元),2004年投入577556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除2004年为11.25%外,其余各年均在13%以上.主要是由于,中央认为交通、信息闭塞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本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后的五年,虽然基本建设支出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是在经历了2002年的最高点后,开始逐渐回落,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其次是文教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和科技投入,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但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三.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1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理区域范围大,需求旺盛。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已成为西部城市农产品产业化、农民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优势,所以都纷纷要么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要么通过淘宝、京东的电商企业来开拓市场,提高自己的网络交易量。另一方面,近年来,西部的物流业也出现了迅速的发展,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也在逐步改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货物运输量都在逐年增长,这些都吸引着西部企业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起来了,很多传统的运输部门都改制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推动了这个市场的迅速发展。即使如此,相比较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物流相比,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环节损失大,成本高,效率低。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的道路基础条件落后,物流设施远远达不到要求,外加企业的加工冷藏保鲜技术落后,所以导致瓜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严重,有时可以高达30%左右,还有过长的产销链等原因,都造成了物流环节损失大,成本高,效率低。
2)物流管理水平低下。目前,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限制,西部城市大量的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农产品生产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采购、运输、经营、存储方式,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信息追踪服务不健全,且主要是以常温物流与自然物流为主。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关注眼前利益,不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和软硬件资源引入企业,所以在企业规模不能迅速扩大的同时,物流发展水平也很缓慢。
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涉农网站建设质量和数量都不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与平台也相继问世,诸如“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上海的“菜管家”等新颖,有活力的电子商务网站全国已有2000多家,但是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涉农网站建设质量和数量都不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还很落后,起步晚、基础差、资金少,并且企业之间合作性也很差,缺乏结成供应链来互相共享与帮助,整体抗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1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投资环境指标的选择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投资所处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条件。它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工资水平、技术水平、原料供应、市场情况、信息渠道、纳税负担、资金融通、投资政策、法律保障、政治局势、社会秩序等等。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覆盖面宽,有代表性,能反映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总体投资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又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根据目前国内投资环境评估专家组建立的投资环境指标体系,本文使用中国经济信息网2000年的数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1类17个具体指标:
(1)经济水平:人均GDP(元)
(2)投资政策体现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电讯: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全年发电量(亿千瓦时)
西部地区大学生艺术论文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各大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逐年增加,出现跳跃式增长情况,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远远不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加上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使得小型艺术类企业等逐渐衰退甚至倒闭,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摩擦性和结构性问题特别突出,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信息流动和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2、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文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成本,就拿学费来讲,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般在上万以上,而普通专业则只需四五千元;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需要买更多的工具书、颜料、摄影器材等,其学习成本非常高,故而在就业期望上也呈现出高投入高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期望高薪水、专业对口、高层级的工作。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整体工资水平不高,另外,艺术设计、演艺行业对工作经验要求高,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与现实情况发生巨大冲突。
3、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