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2:46: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西北地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北地区农业经济论文

1前言

关于西北农业的发展过程,史料记载却较为模糊,有学者认为是大地湾时期向仰韶文化半坡期晚段过渡期间气候变化促使中国北方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2]。而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3]。西北地区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是西北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农业是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耕地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但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含量的逐渐降低,农耕灌溉面积及农耕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5]。所以,调整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创新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思路显得极为迫切。

2西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生产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的数量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大部分耕地和牧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绿洲和黄土高原,加之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化指标值低。大部分地区陷入了一种由落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游牧迁徙、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靠天吃饭等相对原始的农业状态。这种以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支出为代价,并借助一定的畜力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产方式,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有效灌溉率较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较少、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较小、农业生产平均用电量较少等几个方面[6]。

2.2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发展论文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

首先是研究深度不够。从10年间有关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的文章数量来说,增长得比较快,尤其是2001年之后,这大大丰富了研究的成果,但是文章的质量整体来说不高,部分论文重复的内容甚多。另外,虽然大部分论文是关于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的研究,但文章都侧重于理论,且高度不够。研究的理论大多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部分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转化。许多文章提出的对策、建议等不够深入,泛泛而谈。

其次是研究领域不广。从整个西北地区和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主题分布来看,研究基本上深入了信息化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但在某些领域仍显薄弱,例如,对于传统工业改造中,煤炭、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专门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说明研究者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再如信息安全、信息化环境等内容,研究涉及的也很少。

再次是研究分布不均。在西北地区信息化理论、西北地区信息化进程、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三者研究中有关理论和进程的文章较少,实践的较多。有关整个西北地区信息化的研究少,但研究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的论文相对较多。而从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论文地区分布来看,新疆最多,青海最少。

、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将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信息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将会继续升温。信息化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信息化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动力问题。这方面的论著将会增多,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细化。如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发展模式等研究将会继续升温。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信息化的研究将会和更为具体的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如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细

查看全文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概况

进入21世纪之前,从总体情况看,滇西北地区属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地区。以1999年为例,滇西北地区人口占全省的17.44%,但GDP只占全省的6.7%,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省的4.2%和6.6%[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滇西北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以丽江为例,根据丽江市官方统计数字,2013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79.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05%,旅游业总收入278.6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17%[3]。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滇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为主要的特征。这也使得其成为21世纪全球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战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主要体现在:1.少数民族众多滇西北地区,主要有藏、纳西、白、彝、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为了适应滇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聚集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古迹。2.民族文化独特滇西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地带。由于地处边远,使得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许多古老、独特的文化和多种社会形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存活至今。为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区,处于与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交往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将滇西北地区与周边的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十分频繁。造成了这一地区众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丰厚的地区之一。

(三)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类型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高的速度来推进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工业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研究论文在这方面也比较关注,直接涉及此的论文有18篇,占整个论文的8.2?,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2篇,陕西、青海各2篇,宁夏1篇,甘肃5篇,新疆6篇。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张晓峰[10]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心在于把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彦平[11]的《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李纯英[12]的《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业化问题。基本从理论上阐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如滕堂伟[14]的论文。另外有关工业信息化研究的硕士论文有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甘肃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王琼的《兰州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述论文都指出了目前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发展传统工业改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但论文对于西北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基本没有谈及,更没有讨论到成绩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热

点。

第三,服务业信息化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金融业、交通物流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显

著进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共有14篇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4?,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有10篇,其中陕西6篇,甘肃1篇,新疆3篇,宁夏、青海没有。付小妮[15]论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宋雪飞[16]分析了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梁春阳[17]谈论了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李晓东[18]和黄智杰[19]则分别从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和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应有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改革综述

摘要:当前,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业资金的短缺,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都需要农村金融这一经脉的畅通。西北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农村金融问题的典型地区。如何针对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北地区;金融机构;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北地区农村金融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局限于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小额信贷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所以,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从农村信用社开始,使其成为真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1.农村信用社的职能定位和产权制度改革

查看全文

小议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北地区农村金融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局限于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小额信贷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所以,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从农村信用社开始,使其成为真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1.农村信用社的职能定位和产权制度改革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管理论文

一.西北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作用

1.西北灌区是西北地区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

我国西北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半干旱地区降雨量虽在可从事旱作农业的范围之内,但由于降雨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农业仍高度依赖于灌溉。目前西北地区耕地总面积2.71亿亩,人均2.95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7亿亩,人均1.16亩,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见表1)。其中林果和草场灌溉面积分别为1690万亩和850万亩,分别占全国的35.8%和35.9%。据水利部门调查,西北地区灌溉农田的平均亩产在300kg左右,而非灌溉农田的亩产平均不足100kg,而且产量很不稳定。2000年西北地区粮食总产量为3169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345kg,基本达到自给,其中70%的产量产自灌区,由此可见,西北灌区是西北地区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特别是宁蒙引黄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恢复生态平衡的需要,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不会大幅增加,今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将更加依赖于现有灌区面积。

表1:2000年西北地区灌溉面积统计

地区流域总灌溉面积(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林果灌溉面积(万亩)草场灌溉面积(万亩)农田灌溉供水量(亿m3)农田实灌面积(万亩)农田毛灌溉定额(m3/亩)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工程节水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西北地区;工程节水;研究

[论文摘要]:从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着手,分析了当前该地区水资源特点。总结西北地区工程节水技术主要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五省(区)的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等地区,面积360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5%。西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水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后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农业用水效率低,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3~0.4左右,浪费极其严重。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问题表现在: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节水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灌溉水价偏低,水费到位差;节水管理体制不健全;节水农业政策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节水设备质量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1.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主要从渠系输水到田间灌水过程来考虑节水。渠系输水过程的主要措施有节水渠道防渗和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节水等;田间灌水过程节水主要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如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区推广膜上灌或膜下灌,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喷灌、微灌等灌溉新技术。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建设工程质量管控思考

摘要:西北地区军队建设工程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力量配备不足,导致其质量管理方式较为特殊。当前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出现新的模式和风险因素,如何强化工程管控,适应新的模式,有效控制风险因素,完成建设任务,需要建设各方通力协作,围绕军队建设工程特殊要求,探索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措施方法。在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综合运用法律、军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发挥参与建设的各方技术管理优势,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体现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模式,强化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质量管控,突出对工程质量控制要素的精准掌握应用,在科学决策、优化设计、全面履行建设合同的基础上,尽快高效发挥建设效益,积极推进军队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西北地区;军队建设工程;质量管控

当前,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军队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风险因素,工程质量管控须适应新的建设环境和建设形势,体现管理模式、方法手段、技术措施的优化创新。如何综合运用法律、军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发挥参与建设各方的技术管理优势,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施“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模式,强化军队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质量管控机制,尽快高效实现军队建设工程效益,发挥使用功能,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军队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队建设工程的特点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集中、质量标准要求高、工期要求紧、部分工程有特殊使用功能,相对施工难度较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用功能逐步丰富、呈多元化,因此对新建工程项目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要求更高。而既有房屋建筑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70-90年代,分布区域广阔,按照当时的经济实力和设计建设规范,现已无法达到抗震、节能、绿色、环保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加之使用年限长,维护保养难度大,装饰装修、设备设施陈旧,落后于时展的整体水平,功能亟待改善。通过分析研究近五年来质量监督检查数据资料发现,军队建设工程质量管控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1工程建设条件限制。西北地区建设工程大多位于戈壁、偏远山区和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化保障困难,甚至个别项目水、电接通等基本的建设条件都存在困难。由于全年可施工工期普遍较短,如青海省个别高海拔高寒区域全年可施工时间仅3-6个月。部分工地现场地处偏僻,远离城市供给保障,施工人员、设备、材料组织难度较大,干扰了正常施工管理秩序造成部分施工企业为赚取利润铤而走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乱象。1.2缺乏工程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部分建设单位为赶工期,盲目缩短合理工期,违背“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边设计边施工导致质量问题突出。施工招标盲目追求施工单位高资高质等级,导致施工单位挂靠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变相转包、层层分包,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质量管控难度急剧增加。1.3勘察设计单位对现场实际情况不甚了解。由于部分建设项目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勘察设计单位往往疏于实地踏勘,对于建设场地原始现状了解分析不到位,仅通过口头介绍和书面资料进行勘察设计,或缺少与住用单位的沟通,导致设计文件与现场实际不符、质量不高,内部审查制度执行不严格,材料使用错误、功能缺失,管线相互干扰以及使用废止标准图集等现象突出。1.4参建单位专业技术力量配备薄弱。为降低人力和财务成本考虑,部分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派驻现场管理人员专业配备不全,技术水平偏低,经验不足,责任心较差,全过程质量检查、验收流于形式,致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较差。1.5专项工程检验检测尚不规范。军队建设工程大多未在地方相关部门办理手续,部队相关部门又不具备消防、防雷、节能、特种设备等专项工程验收资格,现阶段仅可由相关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报告,不能提供综合验收性结论,导致部分专项工程质量管控存在盲点。

2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办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