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2:14: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下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下肢溃疡临床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下肢溃疡臁疮中药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查看全文

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干预前、干预5d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d后,两组FMA评分中仰卧位评分及总分、FAC评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降低下肢VTE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从而恢复步行能力。

【关键词】预见性理论;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有学者指出,80%的偏瘫由脑卒中造成,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祸首[1]。有研究发现,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较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缓慢,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影响康复而威胁生命[2]。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根除脑卒中偏瘫所致VTE,但临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可提高高危下肢VTE产妇生活质量[3]。此外,王新娟等[4]发现,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预见性”“精细化”理念,针对性给予患者人性化主动预防,旨在以预见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有效预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该模式已充分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5]。但国内采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报道尚且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者;②首次发病,伴有下肢偏瘫者;③心、肾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确诊VTE者;②合并坏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围血管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8(55.49±17.38)岁;病程3~27(14.39±4.68)d;左侧下肢偏瘫52例,右侧下肢偏瘫48例;脑梗死63例,脑出血47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6(53.98±16.24)岁;病程4~29(15.67±5.32)d;左侧下肢偏瘫49例,右侧下肢偏瘫51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查看全文

下肢皮牵引护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2007年200例住院行下肢皮牵引患者。

1.2方法我院使用的下肢牵引套规格分为大、中、小号,类型分为下肢长腿牵引套、踝关节牵引套。牵引时根据骨折部位、患者肢体长短、粗细,来选择不同规格。2护理中发现的问题(1)牵引套下滑,应力集中于足跟、足背,以及牵引套边缘的束勒使皮肤形成压疮起疱,损伤皮肤,不能达到牵引效果。牵引套下滑后,造成多次反复调整牵引,搬动患者肢体,给患者造成痛苦,直接影响牵引效果。(2)牵引套直接包裹肢体并分段捆扎,使皮肤挤压,形成皱折,影响循环且易损伤皮肤。在牵引套内加衬垫物棉花,牵拉后易造成出汗、发热、潮湿,产生异味。(3)腓骨小头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易造成腓总神经损伤。(4)牵引不当造成患者足跟部皮肤破损,因局部缺乏肌肉组织包裹,愈合困难。3护理技巧

3.1牵引套大小的选择要合适如果患者体质消瘦,牵引套与肢体周径不相符时,可先将牵引套缝制缩小,使其周径与之适合。

3.2衬垫物选择棉质毛巾毛巾长度应长于牵引套,其优点:吸汗、通透性好、易于清洗。毛巾上下两端反折可防止牵引套边缘对皮肤的损伤。

3.3操作方法

查看全文

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间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彩超检查。结果:5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梗阻,32支血管全部阻塞,左、右各22和10条;在18支血管中,有中、重度的管腔狭窄,左侧10个,右侧8个。梗阻管腔中心以低回声为主,管壁内侧有高回声、中等回声的斑块附着;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在阻塞段的管腔中,没有发现任何血流信号。脉搏多普勒显示,在阻塞段动脉中没有血流频谱,在远侧动脉和低速的单向频谱显示。在中、重度管腔狭窄时,管腔内可见有粘连的斑块,其斑块可分为高、低、混合回声斑块;多普勒显示,狭窄部位呈高速、单一的正向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具有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优点,是临床上较好的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正确的判断下肢动脉狭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基础,也为医生治疗方案判断提供帮助,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价值

引言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慢性动脉阻塞性疾病,它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病灶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下肢动脉的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它具有较高的创伤、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电离辐射,而彩色多普勒检查具有无创伤、费用低、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等优点[1]。本研究选择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间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彩超检查,旨在研究彩超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价值。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年1~2020年12月间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彩超检查。患者中,男女分别有29例、21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54.21±4.56)岁。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行患肢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抽剥术,并配合围手术期中医药辨证施治,通过彩超观察患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内径及血液返流时间皆较术前缩短,其中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径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深静脉、腘静脉内径及腘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

广东省中医医院血管外科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01~200612广东省中医医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11.3)岁;病程1~50年,平均(17.4±12.5)年。其中51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8cm2。116例患者术后未有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者。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论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1810年Farriar首先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1例,目前已发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一旦发生治愈困难,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手术、严重创伤、长期卧床和/或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高龄肥胖、内分泌代谢病的患者是高危人群。自1997年2月至2007年4月,作者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DVT部位:左下肢11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0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2例。原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病5例,高龄肥胖8例,内分泌代谢病6例,严重创伤3例。DVT发生的时间为入院后7~65d,平均26d。临床表现: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疼痛16例;检查时有患肢肿胀、组织张力增高16例;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处有压痛12例;Homans征(+)、浅静脉曲张9例。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疼痛主诉,下肢出现肿胀,结合患者发病因素等,应高度怀疑DVT;最后行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下肢动脉搭桥术后心得论文

下肢动脉旁路搭桥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经典手术方式,提高移植物的通畅率一直以来是血管外科探究的重点内容,但是移植物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症状复发仍为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国内文献相关报道较少。我院2002年7月~2006年2月共手术治疗下肢动脉旁路搭桥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2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男17例,女4例,男∶女为4.3∶1;年龄38~82岁,平均68.2岁。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52.4%),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7.6%),5例患者合并冠心病(23.8%),6例有脑血管病史(28.6%),13例患者有吸烟史(61.9%)。15例患者曾行单侧下肢动脉搭桥手术(71.4%);6例双侧下肢动脉搭桥手术(28.6%)。21例患者的22条患肢搭桥术后移植物闭塞,首次搭桥术式摘要: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搭桥术13例(59.1%),股-腘动脉(膝下)人工血管搭桥术7例(31.8%),自体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手术2例(9.1%)。11例患者1次移植物闭塞,7例患者2次移植物闭塞(其中1例患者双侧下肢搭桥术后先后闭塞),2例患者3次移植物闭塞,1例患者4次移植物闭塞,共35例次均行手术治疗。临床症状摘要:26例次表现为单纯患肢静息痛(74.3%),部分患者伴有局部麻木症状;5例次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间歇跛行(14.3%);4例次出现患肢坏疽或溃疡(11.4%),同时伴有明显静息痛。患者移植物闭塞均经MRA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首次手术包括人工血管旁路搭桥20例(90.9%),原位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搭桥2例(9.1%)。共35例次移植物闭塞,皆行手术治疗,见表1;再次下肢动脉搭桥术16例次(45.7%),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手术10例次(28.6%),人工血管取栓同时行股或腘动脉内膜剥脱术6例次(17.1%),3例患者行截肢术(8.6%)。如病变以吻合口内膜增生为主,采用单纯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并剥脱吻合口增生内膜;流出道或流入道闭塞为主的患者,如病变范围局限,在取栓同时行局部内膜剥脱术,如病变范围广泛,则采取旁路搭桥手术,以重建相应流入道或流出道,包括重新搭桥手术和在桥血管基础上向近侧或远侧的序贯搭桥手术。流入道的重建在髂、股动脉可采用介入支架治疗。膝上动脉旁路手术采用7mm直径ePTFE人工血管,部分患者旁路手术至膝下腘动脉或其分支采用6mm直径带环ePTFE人工血管。1例患者远侧病变广泛,采用原搭桥人工血管至足背动脉原位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再发而行截肢术。本组另有2例因病变广泛采用截肢术。

1.3结果(1)35例次手术探查发现远侧流出道病变为主22例次(62.9%),远侧吻合口内膜增生为主9例次(25.7%),近侧流入道病变为主3例次(8.6%),近侧吻合口内膜增生为主1例(2.8%)。(2)32例次血运重建手术中,13例次(40.6%)术后移植物再次闭塞摘要:人工血管搭桥术5例次术后平均12个月再次闭塞;单纯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6例次术后平均1.2个月再次闭塞;人工血管取栓同时行内膜剥脱术1例次术后因膝下腘动脉病变24h内再次闭塞;1例次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搭桥术,术后3个月再缺血而行截肢术。(3)2例患者(9.5%)围手术期死亡;17例患者(1例双侧移植物闭塞)末次血运重建术后随访6~44个月,平均17个月,未见复发缺血症状,见表1。

表135例次手术方式及术后再闭塞/随访时间

查看全文

下肢肌骨系统解剖学模型研究

[摘要]下肢肌骨系统由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组成,健康的下肢肌骨系统能支撑身体活动,为人体内的各个脏器系统提供基础保护。骨肌系统有很好的免疫功能,它能制造血细胞,而其中坚硬的骨骼表层为血细胞的诞生提供保护膜,像下肢腿骨、髋骨、中的红骨髓是人体循环系统与白细胞活动的源泉。长期以来,人体运动机制和运动规律备受国内外生物学家广泛关注,同时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并参与医学当中,为了更充分了解下肢肌骨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利用现代先进测量技术,建立解剖学模型,为推算人体下肢肌肉起止点的空间位置提供科学参数。基于此背景,笔者对下肢肌骨系统解剖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目标。

[关键词]下肢肌骨系统;解剖学模型;研究

该文使用近景测量技术对人体的下肢肌肉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建立直线性变换公式,求解人体下肢肌肉的三维空间坐标,最后连接坐标生成解剖学模型,根据获得的模型推算人体合理的下肢肌肉起止点。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认为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主要仪器及实验对象。1.1.1主要仪器。主要仪器包括经纬仪、照相机、立体坐标测量仪、人体测量仪、三维坐标量测控制框架及固定夹具、计算机等。1.1.2实验对象。尸体五具,三男两女,年龄范围在27~48岁之间,身高在163~180cm之间,实验对象四肢健全,无明显病理性疾病。1.2标本制备与肌肉附着点的标定。1.2.1下肢肌肉摄影测量标本的制作。将几具实验对象分别沿着第十二胸椎的下方平面横切,该位置上部的身体放置不用,主要保留下肢各部,着重注意髋、膝盖、脚踝三个点的肌肉,将这三部分的肌肉标定作为坐标起止点。将下肢平放,沿肌肉的纹理切除附着在骨骼表面的肌腱,完成后用木螺丝固定在起止点上,木螺丝作为标记物需区别记好。保留下肢各个关节上的韧带和关节囊,为后期的研究和模型建立做准备。1.2.2肌肉起止点位置的确定。选取实验对象下肢一侧的38块肌肉,鉴于每块肌肉的纹理、形状、大小差异均比较大,制定起止点时要做好记录,避免因区别问题带来的模型误差,可以根据肌肉的不同形状制定不同的标记。按照人体下肢肌肉的大致形状,我们将其分为四类:①体积较大的肌肉,这类肌肉的长宽面积比较大,起止点的确认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不会影响模型肌拉力线的位置,所以可以把体积较大肌肉的起止点设置在骨面的中心。②具有宽大起止点的肌肉,这类肌肉是相对第一种体积较大的肌肉而言的,我们对起止点标定的标准在于会不会明显影响肌肉的拉力线,具有宽大起止点的肌肉如果能影响拉力线则需要使用2~3个点进行稳定标记,在不同的点上说明该处肌肉的不同功能和显微组织。③窄小肌肉群组,这类肌肉的起止点容易被局限,受外界约束较大,所以对它的标记主要集中在肌肉的几何中心。④肌肉的运行范围呈曲线,这类肌肉的标定选择代起止点的方式,即肌肉被切除之前,先在肌肉的曲线转弯处进行位置标记,以便于后期确认。1.3控制框架和标本固定夹具。根据以往建立模型的经验,将这次实验模型定位正四棱柱状,按照柱状节点均匀对称的布置16个点,标本固定夹具与控制框架连为一体,组建控制框架的过程中注意调节各个节点,提高标本的稳定性,让所建立的标本处于摄影测量能清晰拍摄的位置。1.4摄影过程以及三维坐标原始数据。1.4.1控制点三维坐标数据的获得。为了让获取的坐标更精准,我们使用经纬仪进行观测,利用先前标好的位置将16个控制点连接起来,使用前方交会法和高程法进行数据测算,这样推算出来的数据误差基本小于零点一毫米。1.4.2标本定位法。①将左右两腿骼前上棘进行平面调节,让骼前上棘与模型平面垂直,同时左右骼前上棘和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让这几个节点同时处于一个状面内。②让实验对象的膝关节自然伸展开。③跟节点到跖骨的连线与双脚平面投影相互平行,同时将之前设定的坐标与双腿前上棘的调节板连接起来。④耻骨角后缘在脚平面上的投影点是两组长轴中的中点。⑤两足的足底需调整至同一水平线上。1.4.3肌肉起止点三维坐标原始数据的获取。当上述操作完成后,根据经纬仪和拍摄好的相片将模型对象交角定位60°,如果有同规格、同名的肌肉则需拍摄两张底片,每个底片中有6个同名控制点作为坐标。然后使用立体坐标量测仪对之前出现过的肌肉和控制点进行读片测量,获得二维坐标参数。把已知条件输入计算机中,使用DLP程序解析该模型的剩余参数,然后利用方程求解下肢肌肉起止点的三维坐标。1.5坐标系的建立。综上所述,根据下肢肌肉的数量计算出99个起止点,将实验对象的左右两侧分别定义为左坐标系和右坐标系,然后分别建立了骨盆坐标系、股骨坐标系、胫骨坐标系、足坐标系。

2结果与分析

查看全文

孕产妇下肢静脉病变研究论文

【关键词】超声检ObservationonchangesoflowerlimbveinsinwomenbeforeandafterdeliverybytwodimensionalultrasoundandcolorDopplerflowimaging【Abstract】AIM:Toobservethechangesofthelowerlimbvenoussystemofwomenbeforeandafterdelivery,toexplorethecausesandincidenceofthelowerlimbvenousthrombosisduringgestationandpuerperium,andtodiscussthediagnosticvalueoftwodimensional(2D)ultrasoundandcolorDopplerflowimage(CDFI).METHODS:Ninetysixpregnantandpostpartumwomenwererecruitedforthestudy.Femoralveins,greatsaphenousveinsandsmallsaphenousveinswereassessedinbothlowerlimbsusing2DultrasoundandCDFI.Thediametersweremeasured.The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venousthrombosisandrefluxwereobservedineachvein.RESULTS:Allveinsdilatedwithincreasinggestation.Thediametersofthegreatsaphenousveins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5).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inthefemoralveinswasclearlyvisibleandmarkedin39.1%ofcasesduringthesecondtrimesterofpregnancyand92.5%duringthethirdtrimester.Theveinthrombosiswasformedmosteasilywithin3monthsafterdelivery.CONCLUSION:Theincreaseinlowerlimbvenouspressureduringpregnancyleadstovenousdistentionandworsensbloodstasis.Theexaminationbyultrasounddiagnosiscandemonstratethesituationoflowerlimbveinssafelyandquickly,andcangivemorevaluableinformationforclinicalpreventionandtreatment.【Keywords】pregnancy;leg;veins;ultrasonography,doppler,color【摘要】目的:观察孕、产妇下肢静脉的变化,探讨妊娠期、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生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96例孕、产妇不同时期的股静脉及大、小隐静脉的内径,观察血管内血流自显影、有无血栓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情况.结果:随着孕龄增加,下肢静脉内径逐渐增宽,大隐静脉表现最为显著(P<0.05).中、晚孕期,股静脉内血流自显影发生率较高(中孕39.1%,晚孕92.5%).产后3mo内是下肢静脉血栓最易形成阶段.结论:孕妇下肢静脉压的升高导致了下肢静脉扩张,血流淤积,成为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超声检查可安全、快速地了解孕妇妊娠期下肢静脉的功能变化,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关键词】妊娠;腿;静脉;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0引言妊娠可引起孕妇下肢静脉发生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并由此可导致一些血管症状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出现.我们利用超声检查所特有的安全、无创、简便的特点,对不同孕龄的孕妇、产妇的下肢静脉进行观察研究.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自200410/200507期间前来我科检查的孕、产妇96例,平均年龄27.6岁,所有观察对象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外周血管病等病史.按不同时期,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早孕组(21例)、中孕组(23例)、晚孕组(25例)以及产后组(分娩后3mo内27例),各组之间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无明显差异.1.2方法使用ACUSONSEQUOIA512和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探头频率8~13MHz.超声检查前,先嘱咐患者直立,检查其下肢静脉有无曲张、水肿,然后嘱咐患者仰卧,超声扫查患者双下肢股静脉,大、小隐静脉,测量静脉内径,观察股静脉腔内有无自显影现象发生及有无血栓形成,嘱咐患者做乏氏动作,用彩色多普勒(CDFI)技术观察股静脉瓣有无返流,以评价静脉瓣的功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2结果2.1各组下肢静脉内径变化观察结果显示,股静脉内径随着孕龄的增加虽有增宽的趋势,但各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大隐静脉内径随着孕龄的增加逐渐增宽,各组间相差显著(P<0.05),产后内径减小,早孕组与中孕组相比,小隐静脉内径明显扩张(P<0.05),但后期无明显变化(表1).表1不同时期孕产妇下肢静脉内径变化(略)vs早孕组比较,bP<0.05vs中孕组比较.2.2血流自显影、血栓及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超声特征一般情况下,二维超声不能显示静脉内血流回声.血流自显影是在扩张的静脉管腔内显示“云雾样”回声(图1).静脉血栓的特征改变为:管壁粗糙,管腔内呈现不同程度的强回声,探头加压管壁变形不明显或不变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出现充盈缺损.静脉瓣活动僵硬,Valsalva试验或静脉挤压试验,静脉内有较长时间的返流束(持续时间>0.5s),见图2.图1股静脉内血流自显影(略)2.3各组血流自显影和血栓发生情况各孕龄组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静脉内自显影现象和血栓形成,且其中的发生率不同.中、晚孕期,股静脉内血流自显影发生率较高.产后3mo内是下肢静脉血栓最易形成时期(表2).各组于股静脉内可见不同程度的静脉返流(返流持续时间>0.5s).图2静脉瓣返流束(略)表2不同时期孕产妇股静脉内血流自显影发生情况(略)vs晚孕组,cP<0.05vs产后组.3讨论3.1发生率静脉血栓栓塞是妊娠期和产褥期危及母体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静脉瓣功能不全则是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诱因.我们研究发现,随着孕龄的增加,孕妇下肢静脉瓣功能失调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娩后2wk内易发生静脉血栓,据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产后是产前的2倍[1],原因是产后纤维蛋白生成增加更加明显,而天然抗凝蛋白水平及活性均有所降低,纤溶系统受抑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本组有9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在产后.国外报道,孕妇产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13‰~0.5‰,产后为0.61‰~1.5‰[2].也有学者认为,既往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孕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3].另外,据统计43%的孕妇有股静脉瓣返流、静脉瓣功能不全,50%有下肢水肿[4].3.2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及血栓发生的原因由于妊娠期、产褥期的生理变化,妊娠子宫的压迫,使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减低,静脉压升高,静脉壁的膨胀性增加,顺应性降低,血管腔的扩张导致静脉瓣相对关闭不全.同时,妊娠期和产褥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红细胞以线状形式聚集,血液淤积,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纤溶系统活性和抗凝血活性降低,使血液呈高凝状态[5].超声图像显示血管内血流自显影,是血流缓慢且处于高凝状态的表现形式[6-7].在妊娠及分娩期间,孕产妇下肢静脉瓣功能的改变也与妊娠期左室舒张内径改变有关[8].3.3超声诊断临床价值孕妇晚孕及产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涨,临床上常考虑感染、出血,而往往忽略了血栓的发生.以往静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9],但静脉造影是有创检查,且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不适于孕妇检查.近年来非介入性检查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已逐渐取代了静脉造影,并已用于妊娠妇女.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简便、费用低、可重复检查等特点,可提供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信息,能动态观察血栓变化及静脉瓣功能,指导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观察下肢静脉病变的首选手段.有学者研究[1][2]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0.0%,准确性97.8%[10].检查中当发现新鲜血栓形成时,切勿多次用力挤压静脉管腔,以免发生血栓脱落及肺栓塞的危险.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弥补了二维超声在血管疾病检查中的不足,能更快速、准确地检出静脉血栓.【参考文献】[1]SimpsonEL,LawrensonRA,NightingaleAL,etal.Venousthromboembolishinpregnancyandthepuerperium:incidenceandadditionalriskfactorsfromaLondonperinataldatabase[J].BJOC,2001,108(1):56-60.[2]NicolaidesAN,BreddinHK,FareedJ,etal.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J].InterAngiol,2001,20():1-37.[3]HagueM,DekkerCA.Riskfactorsforthrombosisinpregnancy[J].BestPractResClinHaematol,2003,16(2):197-210.[4]LockwoodCJ.Inheritedthrombophiliasinpregnancypatients:Detectionandtreatment[J].ObstetCynecol,2002,99(2):333-341.[5]RastegarR,HarnickDJ,WeidemannP,etal.Spontaneousechocontrastvideodensityisflowrelatedandisdependentontherelativeconcentrationsoffibrinogenandredbloodcells[J].JAmCollCardiol,2003,41(4):603-610.[6]BradburyA,EvansCJ,AllanP,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lowerlimbsymptomsandsuperficialanddeepvenousrefluxonduplexultrasonography:TheEdinburghVeinStudy[J].JVascSurg,2000,32(5):921-931.[7]RabhiY,CharrasArthapigentC,GrisJC,etal.Lowerlimbveinenlargementandspontaneousbloodflowechogenicityarenormalsonographicfindingsduringpregnancy[J].JClinUltrasound,2000,28(8):407-413.[8]EldorA.Thrombophilia,thrombosisandpregnancy[J].ThrombHaemost,2001,86(1):104-111.[9]ReichLM,BowerM,KeyNS.Roleofthegeneticistintestingandcounselingforinheritedthrombophilia[J].GenetMed,2003,5(3):133-143.[10]HirshJ,LeeAgnesYY.Howwediagnoseandtreatdeepveinthrombosis[J].Blood,2002,99(9):3102-3110.

查看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分析论文

1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1.1.2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1.1.3抬高患肢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