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1:5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下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黄河下游断流研究论文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构建和谐下游讲演
中国有五千年璀璨悠久的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仁者无敌”无论老子的法家还是孔孟的儒学,都曾阐明只有心与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海河下游局的一名职工,为构建和谐下游局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作为一名“80后”的时代青年,我向全局的青年朋友们倡议:“构建和谐下游局,从“我”做起!”
和谐是一股温暖,他是同事之间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收获。那就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跌倒的扶起,一声诚恳的谢意。所以,请不要吝啬微笑,把他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请不要紧闭你的心扉,你会发觉围绕在身边的是团团善意;请不要总是深陷于自己的失意,鼓起跌倒再爬起的勇气,大家都会伸出一双双手,把你扶起。
和谐是一次考验,他站在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道德与私欲的天平上,测量我们战胜自己的勇气。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性的伟大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中的竞争,比起动物界生存的弱肉强食,多的不是智慧和强悍,而是理性和文明。在我们付出努力,结果成功亦或是失败的同时,正是在完成着一道道人生的课题、经受着一次次人性的考验。请让我们都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每当有这样的时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选择了维护大局还是满足私欲?当需要自己站在公平、正义的天平上做一颗砝码时,我们选择了客观理性的无私还是主观感性的偏袒?是啊,就是在许多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受着人格与道德无声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里,我们一次次地战胜自我,因为即使在竞争中失败,那也只是暂时的失去,而得到的却是厚积薄发的战斗力。
和谐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心灵的美与丑,道德的良与莠;和谐是一粒种子,播撒的是宽容、是真诚、是奉献,收获的是尊重、是友情、是快乐;和谐是一个理想,映照着美好富足的愿望。家庭和睦需要和谐,单位进步需要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谐。家庭和谐,使人身心愉快;单位和谐,筑就事业辉煌;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若问和谐在哪里?和谐就在你我身边。
青年朋友们,作为一名水利人,当你看到三峡大坝拔地而起、高峡出平湖的时候,当你看到98抗洪取得圆满胜利的时候,当你看到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的时候,你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下游局人,当你看到局领导为单位的发展殚思极虑的时候,当你看到西河闸、进洪闸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的时候,当你看到全局职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的时候,你怎能不为拥有这样一个岗位而感到幸福和欣慰?青年朋友们,对于今后的人生,这里——将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是我们走向更高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平凡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岗敬业,诚信友爱,团结协作,以“3he”文化为指导,努力诠释“河流、合力、和谐”的涵义,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时代的挑战,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使水常清、水常流,真正达到水为人服务,人水和谐。青年朋友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携起手来吧,为了下游局美好的明天,加油!
深究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策略
摘要: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必须把握黄河未来水沙变化的规律;要解决好黄河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加大减沙入黄措施的同时寻求调水济黄途径;应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的对策;对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黄河口治理应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即束水冲沙、输沙人海,挖沙疏浚和科学分洪。
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情十分特殊,目前,黄河洪水尤其是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衰竭,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挤占下游输沙等生态用水。使环境也趋于恶化。因而,未来黄河下游的治理不仅对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布局。
1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河流下游生态闸设计论文
历史上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是一条自然河道,沿岸无堤防工程,两岸生态用水基本依靠自然漫溢。从1991年开始,塔河下游的供水矛盾日渐突出,在塔河管理局的协调下,当地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塔河乌斯满河口以下修建了约152km的不连续简易堤防,两岸堤防间距较小,基本在200m左右,并在堤防上修建了一批流量在1~3m3/s的涵闸,给堤防沿线两岸生态供水,目前,这一批涵闸由于严重淤积,已基本废弃。在这期间,还在一些大的岔流沟道上修建了一些引水控制闸,在修建初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最近几年的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001年,在塔河干流中游沙子河口至阿其克河口段两岸新建长230.12km的连续输水堤防和拖格拉阔坦等10座生态闸,减少了本河段的无效漫溢,经过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运行,表明堤防建设对向下游输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新建的生态闸目前运行基本良好,只有苏盖特生态闸因超设计流量引水,闸后冲刷较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经过这些年对塔河生态闸及引水控制闸的设计,我们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并逐渐认识到,虽然闸的规模较小,但如果不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将不能达到工程建设的目的。
1.闸址的选择
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应对输水堤防沿线生态植被进行充分调查,以调查统计的现状自然分水口为基础,根据引水口可控制的生态面积,以汛期供水为主,根据多年平均供水量,从方便运行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归并,确定生态闸的设计流量。
从引水、安全与管理方面综合考虑,生态闸一般建在堤防上。还应在结合输水堤防的走向、引水条件、河道走势基础上,利用现有引水沟道,将闸建在自然沟道上。自然沟的沟底高程一般高于大河主槽,并低于自然地面0.8~1.0m左右,作为生态引水闸,主要考虑泥沙淤积,因此,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沟冲淤基本平衡优势,不改变自然沟的现状纵坡,将生态闸闸底高程与建闸处的沟底高程设置为同一高程。
水库下游群众疏散演练方案
一、演练背景
水库坝址位于乡村。水库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圭坝,坝高15米,坝长140.5米,坝顶宽4米,相应库容11.7万立方米。集雨面积0.64平方公里,现行防洪标准20年。正常蓄水位373.73米,限制水位373.33米。
二、演练时间
2012年5月3日
三、演练地点
乡水库
河流下游治理分析论文
一、黄河口的南迁史
1、公元前3000年黄河自天津入海(北纬39°)。
2、公元前602年黄河自河北省黄骅入海(北纬38.5°)。
3、公元11-1048年黄河自山东利津入海(北纬37.5°)。
4、公元1194年黄河自淮阴入海(北纬34°)。
5、公元1855年黄河自山东省利津入海(这条流路至今仍稳定)。
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论文
摘要摘要:河口要稳定,必须远离感潮区,清水入海。最好的选择,河口置于利津。挖沙降河,挖沙造地,置河床为地下河。淤临、淤背、固堤、清水浇灌,防洪大堤可成为高速公路,建设大城市,开发旅游区,熟悉黄河,宣传黄河。
摘要:黄河下游治理新问题
一、黄河口的南迁史
1、公元前3000年黄河自天津入海(北纬39°)。
2、公元前602年黄河自河北省黄骅入海(北纬38.5°)。
3、公元11-1048年黄河自山东利津入海(北纬37.5°)。
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管理论文
1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其影响
1.1潼关高程历史上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前,黄河潼关河段属于天然河道,由于缺乏实测资料,目前对历史上潼关高程的变化存在着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就是持续抬升的,且每年抬升速率是比较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缓慢上升的,每年的抬升速率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处于相对稳定的。上述3种观点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有[1]:(1)1966年潼关铁桥附近的钻探资料;(2)1929~1960年实测1000m3/s流量的潼关水位;(3)采用小北干流淤积厚度来推断潼关高程。由钻探资料分析得到的从三国时期至1960年,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06~0.008m,由小北干流淤积推断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14~0.027m,可见用这2种方法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升高值相差很大,用小北干流淤积推断的潼关高程误差较大。而采用1929~1960年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35~0.09m,也有专家分析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认为如扣除其中的1942~1947年缺测年份,潼关高程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由此可见,即使是采用同样的资料,也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这与各家使用资料时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笔者认为:从历史上看,渭河下游是一条不设堤防的地下河,主河槽过流能力约在5000m3/s左右,河道还曾具有通航能力;此外,从西安地区河滩上1m以下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华县附近滩地实测淤高3m、以及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扣除1942~1947年缺测的年份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历史上潼关高程平均情况是缓慢上升的,可能在一些时段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长时段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不太可能在历史上累积抬升了几十米。
图1潼关高程差变化过程
1.2三门峡水库修建后不同时期潼关高程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高程经历了急剧上升-下降-基本稳定-逐步抬升4个阶段[1~4],图1(a)和(b)为年内潼关高程差的变化过程,由图可见:(1)1960年9月~1969年汛末水库高水位运行,潼关高程迅速抬高了5.25m,1969年汛末~1973年汛末水库低水位运行,潼关高程下降了2.01m,1973年汛末~1985年汛末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潼关高程基本处于相对稳定,1985年汛末至今,持续来水偏枯,潼关高程缓慢持续抬升,至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上升到328.78m,说明水库运行水位和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有着重要的影响;(2)每年汛后与汛前潼关高程差有许多年份是负值,表明潼关高程的变化在年内基本上是汛期冲刷下降,一些汛期甚至可以冲刷下降1.8m,非汛期则淤积抬升。下年汛后与前一年汛后潼关高程差则有升有降,表明控制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水位至关重要,它对潼关高程升降有重要影响;(3)200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非汛期最高水位控制在318.00m,从2002年10月24日~2003年6月30日,坝前平均水位315.59m,2003年汛期水库基本是敞泄和低水位运行,加之2003年秋汛渭河6次洪峰,潼关高程在2003年10月19日较汛前下降了0.88m,汛后又有所回升。
1.3潼关高程下降的作用潼关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口以下约5000m处,是黄渭汇合后水流进入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
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1960年6月~2000年10月库区共淤积泥沙67.3亿m3,其中潼关以上淤积37.9亿m3,潼关以下淤积29.4亿m3,到2002年汛后,潼关高程上升到了328.78m,比建库前抬升了5.38m。由于作为侵蚀基准面的潼关高程的抬高,导致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1960~2000年渭河下游河道总淤积量达13.3亿m3,图2为不同时段渭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单位长度冲淤量,表明随着潼关高程的上升,渭河下游的淤积强度在不断向上发展,影响较为显著的范围已超过渭淤26断面(临潼),使河道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减小[5],渭河下游河道已成为“地上悬河”,临背差达2~4m,防洪形势十分严
LNG接收站运输价格让利下游公司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LNG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分析;LNG下游用户的定价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LNG开采和净化、液化环节费用及其与国际市场FOB价格的关系、LNG的运输费用、接收站和汽化、管输费用、NG在汽化的过程中可以释放约860~830kJ/kg的冷能、LNG湿气的热值高于干气、低温液化后的天然气较常压下的体积缩小625倍,槽罐内液体的温度一般为-162℃、船运成本因LNG的FOB价格上涨而增加、汽化成本由于可以对LNG冷能加以回收利用而由正值变为负值、天然气发电后余热梯级利用,将蒸汽和热水直接供给用户、只是LNG通过槽车运输到卫星站的投资折旧和运营费用等。具体请详见。
一、LNG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分析
1.LNG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构成
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天然气供应成本主要由天然气开采费用、净化液化费用、运输费用以及接收再汽化等费用构成。根据资源状况、运距等的不同,各项费用所占比例变化范围很大(见表1)。
(1)LNG开采和净化、液化环节费用及其与国际市场FOB价格的关系
国际市场上的LNG价格,不论是长期合同价还是现货或期货价,都是指LNG的离岸价(FOB价)。FOB价由天然气的开采费用、净化液化费用、资源国征收的税赋和公司的利润构成。在1993-2003的10年间天然气的开采费用随气田情况的不同差异很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天然气的净化和液化费用已经降低了35%~50%。但是LNG的FOB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一样,随国际地缘政治、经贸关系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LNG的净化和液化费用相对稳定,不稳定的是开发商的利润和产气国的税收。
黄河下游光纤通信技术及布局分析
1黄河下游建设光纤通信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约800km,流域面积约2.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km2地区内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黄河下游约800km河道,共有各类堤防工程长度约2000km,险工、控导护滩、防护坝等工程500多处,坝、垛和护岸上万道,引黄和分泄洪涵闸100多座,全靠长1340km的人工大堤为屏障,约束黄河免于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岭,堤北为海河水系,堤南为淮河水系。1.1黄河下游建设光纤通信网的必要性。黄河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的基层单位和信息系统采集点大多分布在黄河两岸及滩区,点多、面广、人少、分散偏僻、远离行政自然村,并且大都处在行政区域边缘,对公网运营商来说,移动、联通、电信均有盲区。黄河下游属于“地上悬河”,横贯河南省、山东省重要大中型政治、经济城市群,一旦发生洪水,黄河下游将面临着极大的防洪抢险压力,稍有疏忽,将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面临防洪抢险等应急突发事件时,指挥调度及决策会商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对避免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2黄河下游建设光纤通信网的重要性。目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治黄信息化建设,必须跟上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既要充分考虑治黄事业对通信传输安全性、可靠性的特殊要求,又要充分和合理利用公网资源,加强光纤通信建设,从而推进工程运行管理、业务管理和政务管理的信息化,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因此,光纤通信、“TD-LTE”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建设成为解决黄河下游通信问题的必然选择。
2黄河下游沿黄河堤防光纤通信环网的布局设计
对于黄河下游的光纤通信,组建黄河沿河两岸基层单位及信息采集点的黄河信息高速公路,在黄河下游沁河口至黄河入海口采用沿黄河光纤环网的组网方式,沿河构建4个10G的主干层光纤环网、30个2.5G区段接入层以及支线接入层,连接大堤两岸的基层单位和信息采集点,为沿河基层河务段、涵闸以及信息采集点等提供满足治黄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宽带接入。沿河构建的光纤环网连接近1500个光缆通信站点,能满足黄河下游沁河口-入海口沿河约1500个基层单位和信息采集点的宽带通信接入。在大堤两岸沿河铺设光缆近7000km,其中主干光缆1600km,区段光缆2200km,支线接入光缆3000km。这能满足黄河下游沿河近600个基层单位和近1000个信息采集站点的宽带通信接入,实现十、百、千的带宽的接入目标(基层单位10~20M,县到市到省100M,省局至黄委1000M),将有效解决黄河下游基层单位防洪工程通信传输问题,同时满足新时期抢险应急指挥、水文信息采集,以及基层单位对防洪工程运行管理、防汛管理职责履行时对黄河通信的需求[1]。2.1建设黄河下游沿河光纤环网的目标。在整合和利用现有黄河防汛通信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本着“公专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光纤传输技术,发展黄河通信高速公路,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安全可靠、满足需求、覆盖黄河下游沁河口-入海口沿河两岸基层单位及信息采集点的黄河信息高速公路,解决下游沿线约1500个基层单位和信息采集点的宽带信息传输问题,实现重要信息互联与传输的光纤化,关键工程管理的可视化。通信传输带宽目标为十-百-千的接入标准,即为基层单位提供10~20M的信息接入能力,县到市到省提供100M的信息接入能力,省局至黄委提供1000M的信息接入能力,全面提高黄河通信网络对治黄事业各项工作的通信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及信息传输安全。2.2黄河下游沿河通信网与光纤环网的布局。根据各项应用业务的通信需求及光传输技术的设计规范,黄河下游沿河通信网与光纤环网的布局可分为两个层面,即主干传输层和信息综合接入层(主要包含沿河区段接入和支线接入),沿黄河大堤两岸采用光缆方式满足沿河基层单位及信息采集点的接入需求。黄河下游沿河通信网与光纤环网的布局如图1所示。第一,沿河主干传输层采用10G传输设备组网。可在沿河大堤上组建4个10G光纤环,主干光纤环路上连接30个基层单位,设置有33个光纤骨干节点,实现跨河光缆的连接和区段接入层的光纤环就近接入主干传输层,并通过多处跨河桥梁架设光缆连接黄河南北两岸光纤主干网,形成多个8字光纤环网,提高黄河下游光纤宽带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沿河区段接入层负责将沿河基层管理单位接入主干传输层,区段光纤环网接入层采用2.5G传输设备组成30个光纤自愈环,环路上连接沿河200多个基层单位。第三,支线接入层主要负责将沿河300多个基层管理单位和近1000个信息采集站点接入沿河区段接入层,通过光缆,采用点对点的接入方式[2]。2.3通信节点的选择原则。沿河主干传输层通信节点的选择原则:具有一定规模的管理单位、微波站所在地或具有一定数量无线传输设备的枢纽站,交通便利、供电条件较好、传输距离适中的单位;对于相交节点,要选择在横跨黄河大桥附近,便于跨河光缆的连接。总之,主干传输层通信节点的选择应具有运行可靠、便于管理、维护方便等特点。沿河区段接入层通信节点的选择原则:沿河管理单位、水文站、闸管所、抢险队以及重要的闸门,通信传输距离分配合理。支线接入层通信节点的选择原则:滩区内的基层管理单位和闸门,易于光缆敷设,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的地点。根据需求进行分析,考虑到沿河主干传输层的带宽需求约6.9Gb/s,主干光纤环网电路保护需要不断提高,加之各类自动化系统对通信传输的可靠性、传输速率和传输带宽要求越来越高,部分沿河两岸大堤的区段接入数据也要汇入主干通道传输,推荐主干传输层采用容量为10Gb/s的光通信传输系统。考虑到沿河区段接入层带宽需求约1.7Gb/s,推荐其采用通信容量为2.5Gb/s的光通信传输系统,自愈环采用复用段共享保护环(MS-SPRing)和二纤通道保护方式;通信设备重要的插板如交叉单元板、电源单元板及时钟单元板,均按照冗余方式配置,设备支路板卡采用“1∶N”保护方式;物理路由保护采用不同物理路由的光缆形成物理光环路。光缆线路路由应选择地质稳固、地形平坦、高差较小、土质较好、石方量较小、不易塌陷和冲刷的地段,避开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危害的地段;路由选择应充分考虑线路稳固、运行安全、施工及维护方便及投资经济的原则。根据黄河下游两岸的地理环境以及通信站点的分布情况,主干传输层和区段接入层的光缆线路路由选择在沿黄河下游两岸的标准化堤防上,敷设位置为标准化堤防背河的路肩上。支线接入层光缆线路路由选择沿黄河滩区内的乡村道路进行光缆敷设,减少因线路施工对耕地、林木等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投资。为保证光传输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干线光缆环和区段光缆环可以采用同缆不同纤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光纤资源,节约投资资金。2.4光缆敷设方式的选择。由于选择光缆线路路由的不同,光缆敷设方式也有所区别。光纤环网中主干传输层和区段接入层的光缆采用管道敷设方式和直埋敷设方式,充分利用黄河下游沿河两岸现有的资源。其中,管道敷设方式主要用于光缆经过的闸门和过路口地段。综合考虑后,暂估3/4为直埋敷设方式,1/4为管道敷设方式。支线接入层的光缆,主要途经黄河滩区,易采用直埋或架空的敷设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黄河滩区地处偏僻,人们生产活动较少,对光缆工程建设及今后的运行维护影响较小。2.5系统传输设备配置。该系统的传输设备主要为三种,即沿河主干传输层中的10G节点设备,沿河区段接入层中的2.5G节点设备及支线接入层中的ONU设备。其中,10G节点设备又分为交叉点设备和非交叉点设备,交叉点设备主要用于跨河光缆的设备连接。2.5G节点设备分为OLT设备和非OLT设备,OLT设备用于连接支线中的ONU设备。通信电源是保障黄河光纤环网长期可靠运行的必备设施,根据各站通信设备负荷进行配置,整流模块采用N+1冗余方式配置,蓄电池组采用1+1配置。沿河主干传输层站点配置300AH以上容量,每只为2V的蓄电池组;沿河区段接入层站点配置200AH以上容量,每只为2V的蓄电池组;支线接入层站点配置100AH容量,每只为12V的蓄电池组,各站均配置开关电源设备各一套。
3结语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建立从桃花峪到黄河入海口的黄河南北两岸的主干光纤和部分沿河区段业务接入层及支线接入层,实现了黄河下游大堤沿线管理机构的宽带通信网络传输。近期,水利部党组作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决策部署。这就迫切需要黄委会加强信息化建设,即加强通信传输网络建设,打破治黄信息化的发展瓶颈,为治黄事业提供最基本的通信信息化基础保障,为实现中央提出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总之,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也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