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20:0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校园文明与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不仅在产生条件、存在依据、变化形态和价值属性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二者还相互规定、相互依存。对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辩证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校园文化发展理论、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明;特征;统一;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2-0025-02
一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研究
摘要:在全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最专业的职教机构正在成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在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则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实现飞跃的关键途径。民办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走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形式与内容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提升可识别度,才能既使品牌培育更具成效,又借培育之力更好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共青团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中特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探索
一、以“和乐”为动力,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1.积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灵魂。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在进入“十三五”教育发展时期,学校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将多元特色加以融突整合,以和乐文化理念为引领,坚持走内涵品质、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打开通道。2.打造品牌师生“。发展师生,成就师生,在追求卓越中享受成长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和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在全面构建和乐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乐文化的熏陶下,力求学校师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是浑然天成和谐和美的;师生与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相互回应是和谐和美的;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是和谐和美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充满情趣、和谐和美的。3.构建和乐校园。和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和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乐校园要求学校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有和美的环境、和畅的关系,即教育物质环境间和谐发展;教育主体要素间和谐发展;教育学科课程间和谐发展;学生德智体美间和谐发展。4.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成果和外在表现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具有文化认知、价值导向、生活娱乐、精神激励、能力培养、力量整合等功能,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种比赛、大型活动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是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融合“和乐”理念,深化特色校园精神内涵
1.立“和达致远、乐美人生”的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和达致远”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义:自由快乐、关系和谐的乐观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超越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谐”为终极目标,哲人先贤的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面、和谐的思想成为我们文化建构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各得其乐”,师生的发展应该是各得其所、各有所乐的发展。快乐地学习,幸福地工作,差异发展,和谐发展。课堂让老师也成长也陶醉,奉献让老师也愉悦也幸福。让美的老师、乐的老师教出美的学生、乐的学生。生生的交往,师生的交流,充满快乐、惬意和舒服!以达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建“和融协进、乐探求真”的校风。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良好的协作氛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校园内应倡导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融洽、团队合作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公平竞争,充满学术气息的氛围,使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互敬、互学、互助、互动,激发每名教师的内驱力,乐于探索,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3.建“和意润生、乐育善教”的教风。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教师的温和教导、循循善诱会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会产生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效果。爱是教育的根基,爱生才能育人。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中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授之以渔,去唤醒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善教”不单指传授知识有方,真正的良师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精心培育德才兼备的益世之才。“和意润生乐育善教”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突显出现代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充分体现出教职工敢于献身教育事业的风范和爱校、爱岗、爱生的情怀。4.建“和正亲师、乐学雅行”的学风。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让学校方略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通过尊师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是我校学风建树的根本所在。教师乐学善教、乐中启智;学生乐学善思、乐中求知。雅行教育教师是关键。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雅行教育学生是重点,学校按不同年龄段的要求,将文明习惯进行提炼分解,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开展雅行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四雅:雅容、雅言、雅行、雅趣,将文明礼仪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追求。家长是雅行的延生对象。我们要求通过学生的雅行来影响家长的雅行,从而让雅行之风在社会开花结果。
三、以“和乐”为基点,构建文化育人大环境
1.打造鲜明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积极而富有鲜明的教师文化的打造,将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打下烙印。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谐互助、和睦共进的团队精神、构建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合作团队,打造一支有才气、有锐气、有灵气,有洞察力,有思考力,有创造力的品位教师队伍。组建教师专业社团与怡情社团,为专业发展奠基。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教师乐育善教、诲人不倦、聚力和谐、智慧卓越。热爱并尊重自身的职业,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修为,乐研教学之道。在教学中教而有法,教而得法,智慧从生。在和谐教育之下,理顺师生关系,勤和同事关系,凝心聚力,把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视为己任,成就学生,成就自我,成就学校。2.打造立体的环境文化。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从校园绿化到雕像壁画,从文化长廊到橱窗展厅,无不彰显着学校和谐和顺的文化气息。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营造和美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墙,以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格言警句、凡人小语、科技知识、民族体育等内容为支点,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使师生在抬头驻足间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熏陶。3.打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其它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学校制定章程,整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校园养护责任制等。4.打造多彩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成员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和乐”的校园文化精神。分别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展示为主体的校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学校定期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5.打造生本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也是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国家课程开足上齐,创造性地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依据校情、班性、生情,进行有序的校本化实施。以生本教育为抓手,在生本理念下,全面构建生本课程、教师课程、家长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全包围、全覆盖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及开发,增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注重学生的学力培养和品性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达到“和乐致远、和谐发展”的育人境界。积极开发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主要资源的课程,并在教学中传递、释放正能量,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部分教师社团与学生社团的对接,通过教师的社团建设带动学生社团的精致有效,从而使师生共同成长。依托丰富的家长资源,邀约有特长的热心家长到家长学校开设课程,丰富课程文化,聚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抓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健美操与校园文化
摘要:本文试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体育文化的健美操项目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讨。
1、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因此这里既是一个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1)“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2)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怎样制造融洽的校园文化
内容摘要:我校以“让细节成为学生的习惯、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的终身”来营造文明、和谐、书香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习惯;爱心;书香;文明;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创建校园文化谈点想法。
一、让细节成为学生的习惯,营造文明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工作常期追求的一个目标。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老师的一张嘴常唠叨,更要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让良好的氛围束缚学生的行动。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载体:要能够引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留下幸福,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好习惯”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铸就好习惯,享用一辈子”是我校师生共同的心声。所以学校开展了溶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行之有理、行之有序、行之有效、行之有果的活动,从而营造文明的校园文化。
1、小小激励卡----小卡片、大功能
校园文化师德论文
一、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观念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只要关注课堂就行了,我把该教的内容讲完就行了,至于课后的事与我无关。他们将教书育人割裂开来,对育人方面漠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不闻不问,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注重个人主义,忽略团队合作
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无论学术科研都喜欢自己单干,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生活的熏陶,讲究个人主义,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对集体事务捻轻怕重,强调个人的价值,忽视集体利益。
二、青年教师存在师德问题的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时代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吸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覆盖的主体人群是学生,其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就内涵而言,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活动、课程、环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情感取向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建设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教职工在内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中积极部分的影响。
二、积极校园文化与消极校园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要建设的当然是积极校园文化。目前研究者对积极校园文化有不同的表述,如优良校园文化、良性校园文化、高品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廉洁校园文化,等等。“积极”,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努力进取的。从更广的范围讲,“积极”涵盖了向上、向美、向善、向真、自律、自制、自省、自觉、朝气、锐气、大气、正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用积极校园文化来表示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真的、美的、善的、向上的、正面的校园文化,用消极校园文化来表示丑的、恶的、旧的、低俗的、负面的所谓校园文化。消极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整个学校发展是存在极大危害的。目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空心文化”,表现为学生价值观缺失,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二是“舞弊文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毕业推荐弄虚作假。三是“享乐文化”,部分学生借着学生的身份,成为社会消费的积极分子,过度关注吃穿用玩,学习上无动力,一味追求感官的享受。四是“网络文化”,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五是“恋爱文化”,热衷于花前月下,把心思花在两人世界。当然,除以上五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我们仅从其表现形式就可以发现,消极校园文化会导致学生缺乏理想、拒绝奋斗、贪图享受、不辨是非等。而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善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态,继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三、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探索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特色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优质发展创造条件。高职校园文化的优质发展同时也会丰富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二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江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南小城。今天的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有着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誉。历史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气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若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江阴地域文化,对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都将大有裨益。
一、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学生素养中的基本要求。江阴历史悠久,有着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境内的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江阴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开发江阴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礼义、讲诚信的品德被广为传颂,当地百姓为怀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抛弃名利,不畏艰险,遍览祖国山川,对地理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阴军事文化遗存丰富,黄山炮台旧址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悲壮时刻。江阴被称作“忠义之帮”源于江阴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军屠城,最后全城仅存大小53人的悲壮故事,这也是江阴人“民性刚”的体现。江阴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近代文化名人“刘氏三杰”对中国文学和民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江阴民间文艺形式多样,民乐演奏、舞狮舞龙、锡剧、评弹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人才辈出。这一系列的文化遗存所包含的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反映着江阴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利于学生内化与心,进而外化与行。(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促进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江阴板块”,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我院毕业生近90%初始就业地都选择在江阴,近60%最终在江阴落户安家。毕业生能否在江阴顺利就业、创业、守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要能适应、认同地方的文化。江阴人素以“南人北相”“吴风燕骨”为自豪,即指江阴人兼蓄南北文化精华,养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刚柔并济性格。江阴民营企业大多由最初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期间经历了多次发展的瓶颈和重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里多具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品质。这些地方企业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所体现,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进而带动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在地方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江阴地方经济特点提出了“现代班组长”的培养目标,“现代班组长”文化充实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参与特色地域文化建设,对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成绩突出。如体育部教师成立舞龙舞狮训练队,在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取得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让江阴传统的舞龙舞狮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扬。管理系旅游专业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合作,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徐霞客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提升了对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阴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丰富了内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篮球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
摘要:我国茶叶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而篮球文化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在篮球文化中不仅凝聚了现代青年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强大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看,篮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现代青年追求和体验现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将茶文化和篮球文化嵌合起来讨论,从茶文化的角度阐述了篮球文化对于校园教育的意义,进而对全面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篮球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文化也呈现出大融合的趋势。对于篮球运动而言,本身是一项游戏性的活动方式,篮球运动体现了集体进攻和防守对抗,随着时代的演变,之间成为了现代一项较为重要的竞技项目。篮球和文化和茶文化本身有着相同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茶文化角度上看,篮球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对抗,能够激励人们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学生对于胜利的渴望也是茶文化和篮球文化具有的共同特点。在我国校园中,篮球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在课余时间打篮球,从事着相关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调节日常生活,让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拥有更多的乐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拼搏精神都大有益处。
1从茶文化角度看篮球文化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茶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茶具、茶学和茶故事。篮球是现代人们最喜爱的项目之一,从茶文化对篮球文化的角度分析,篮球文化是现代人们精神文明的产物。作为运动的一种,篮球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随着现代人逐渐朝着城市发展,运动对于现代人而言逐渐变成了一种奢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篮球在社会上更受欢迎。作为学校而言,由于学生相对于社会人员的时间较多,因此,学生打篮球的人数也较多,导致了篮球在学校的流行,由于人数较多,并且大家都有相同的爱好,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同时,篮球相对于足球以及其它运动而言,其运动成本要低不少,对场地要求也低,普及起来相对容易很多。所以,在我国篮球的普及程度几乎是最高的运动了,几乎任何校园都会有篮球场。有了必要的硬件措施,篮球文化就依托校园这个环境得到了充分发扬,两者相辅相成,较为突出的篮球文化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也给学生的个性解放提供了机遇。许多年轻人在篮球的运动中找到自我,通过篮球与他人建立起友谊,通过篮球与他人进行沟通,让更多的学生以及年轻人走出自己的内心去迎接新的伙伴。
2从茶文化看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论文:传承团风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本文作者:郑永奎张洪昭
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
以“团风”为主要元素,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艺术引领、内涵丰富、广泛参与、形成格局的美育平台
一是依托音乐学院师生组织开展星期音乐会,坚持发挥高雅艺术的引领和熏陶作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星期音乐会以“团风”主题歌曲创作、高雅艺术熏陶为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方面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专场“星期音乐会”,使全校师生在高雅艺术的氛围中,瞻仰历史,聆听历史,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情。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尚前沿,将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在“星期音乐会”中展现出来,贴近普通学生,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为内容,开展以大型交响乐为主题的“星期音乐会”。这种形式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在不断提升活动艺术品质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二是依托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以加强美育为目标,以弘扬“团风”精神为主旨,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意识和文化品位。围绕建国、建党、建团、“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以“团风”为主要创作元素,以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诗歌朗诵、话剧小品、书画作品为创作形式,推进艺术展演活动的开展。从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开展以来,我们分别组织了“传承团风,成才报国”、“颂团风,爱中华”等主题展演活动,推出了《团风之歌》、《绿野》、《生命誓言》等一批在国家、省市颇有影响的文艺品牌,在彰显爱国情怀和弘扬“团风”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健康有序、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步伐,构筑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依托各级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文化普及为目标,以自娱自乐的展现形式,搭建大学生个性张扬、风采展示的有效平台。为弘扬“团风”精神,打造“团风”文化,利用大学生才艺展示这一影响大、普及面广的载体,积极探索“团风传承与文化普及”这一新课题。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个人才艺为表演形式,以“团风”精神内涵为表演内容,以弘扬团风、张扬个性为主旨,突出了艺术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生以歌曲、舞蹈、武术、魔术、书画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传递“团风”精神,张扬青春风采,成为大学校园加强美育的重要力量。育人是大学的根本旨归,大学要把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从校情出发推进文化创新,提炼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元素,适时地进行培养和渗透。只有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在创新中探索规律,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继续传承“团风”精神,凸显育人特色,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富有个性特征,更有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