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媒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19:3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传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传媒

校园传媒与德育研究论文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查看全文

高校校园传媒与德育关系分析论文

摘要:校园传媒作为论文高校文化信息传播交流的载体和思想宣传阵地,它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高校若能使校园传媒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校园传媒在德育中的育人作用,必将会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针对性,同时,也促进了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抢占广播电视份额

广播同报纸一样,目前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夕阳媒体。随着电视取代广播成为第一媒介之后,加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持续侵占了广播本来就不多广阔的传媒市场份额。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全新的、更为便捷的、信息功能整合度更强的媒体,此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进一步成熟,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功能发达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故而,广播这种孤立存在的单一媒介所能占领的市场将会大大减少。而电视这个第一媒介的地位正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天新媒体新闻的即时性,交互性和超媒体性又使得电视新闻丧失了即时播报和信息容量上的优势。随着新媒体争夺对观众的注意力的和侵占广告市场,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变革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在传媒市场上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上,传统电视的发展潜力受限,主要源于电视媒体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特点,诸如地域局限性,时效性比新媒体滞后等,相反,新媒体的一系列特质正好补给电视媒体的这些弱点,成为人们新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二)社会对传媒人才重新定位

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新闻类高校毕业生到传统媒体(报社、广播电视、电视台)工作的人数递减,这反映出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市场对高校新闻类的传媒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业困难和新媒体行业诸多岗位难以胜任的双重问题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伴随着频道专业化的经营策略,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

查看全文

校园媒体发展情况及调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体逐渐从事业单位体制向企业单位转轨,运营方式日趋市场化和多元化,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靠市场力量。各类传统媒体逐步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交融,推动了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条件下,各高校也积极响应,传统校园媒体得到优化,技术得到长足提高;各类新兴校园媒体不断涌现,以校园网为主的校园媒体逐渐成为高校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校园传媒,借鉴市场媒体的运营方式,通过合理优化整合校园媒体,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减少和规范其在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提高校园媒体传播辐射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更好地为高校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一、市场环境下校园媒体现状

校园报纸刊物、有线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栏和校园网是校园媒体的四大支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文化宣传栏的功能,逐渐与校园网相互交融、相互弥补。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和宣传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校园媒体的硬件设施改建和软件设施的完善方面,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校园自身教具封闭性的特点,内部依然是事业化运作体制,发展势头比较缓慢。因此,要加快校园媒体的改革力度,就要借鉴市场化媒体的经验,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开创一个高速发展、更新更合理的校园媒体运作模式。

1.校园报刊。校园报刊是高校内部信息与交流的重要舆论平台之一,校园报刊可分为报纸和杂志两大类;报纸又可分为校级报纸、院级报纸、社团报纸三类;杂志可分为专业学术期刊、文艺期刊、综合期刊三大类。按照报纸的成熟度,校报、院报、专业学术期刊一般受到学校党政宣传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专业的采编队伍、严格的工作分工以及专门的办公设备和经费,整体质量较高。专业学术期刊一般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具有合法身份。校级报纸风格严肃,党性强,主要内容为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最新动态,出版周期一般为一周一期或一旬一期。院级报纸、社团报纸以及文艺类、综合性期刊一般针对校内特定群体,免费发放,主要起到宣传交流作用。高校各类校园报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内容重复、风格雷同、人才缺失、制度落后等问题。尤其是社团类报纸是学生社团自发创办的,缺乏资金、稿源等方面的支持,创办时间往往较短,而除校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外,因均为非专业人员负责,质量不高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因此,要重视校园报刊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人才、资金和稿源。

2.校园广播电视。校园广播曾经是承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工具。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作为传统的传播形式,校园广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会员媒体中,广播台的数量相对纸媒和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弱势。在2010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团中,只有一位同学隶属于广播媒体。校园电视是市场化的产物,早期的校内电视是学生休闲娱乐的工具,后期校园电视成为商家宣传的终端,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在校园媒体中不占据主流地位。作为传统校园媒体,这样的位置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当然,新媒体的崛起、纸媒对于新闻热点的专攻都是其衰退的外因素,但长期以来理念落后、视野狭窄、制度链缺失、发展意识匮乏是导致电视广播未能在校园传媒中找到自身清晰定位的主要原因。

3.校园文化宣传栏。因为校园文化宣传栏兼具户外广告的效果,各类商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因此,宣传栏是目前校园媒介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校园文化宣传栏橱窗和校园文化灯箱成为高档次品牌展示的窗口,而普通文化宣传栏则通常为各类印刷广告所占领。

查看全文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

独立学院属于自筹经费自主办学的学校,其相对普通高校而言,学费较高,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家境条件较好,主要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变现为自我意识较强。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变现为:热心关注国家大事及时事,但只注了解不注重思考,看不透食物或现象的本质。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却缺乏责任感。面对大事时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另外对新事物能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且思维较为活跃,但却缺乏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比较热心关注新鲜及流行事物,但在生活中往往缺乏理性。大部分学生对生活没有具体的目标,理想较多却不现实,并且难以辅助行动,因此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现象。新媒体的发展,如微信、微博等给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但由于新媒体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变,甚至较为模糊。因此,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新媒体作为载体,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

二、新媒体背景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法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基地,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1.利用新媒体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新媒体是他们主要的信息了解渠道,例如校园网站、博客等,独立学院在文化底蕴,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新媒体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作用,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应对校园传媒体系进行完善。首先独立学院应将校园媒体的定位和宗旨进行明确,校园媒体必须以体现办学方向、传承校园文化、树立学院形象、反应师生思想、报道时事要务为主。其次,独立学院应对其校园媒体的发展历程、传媒理念、传媒风格和规律等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改革,确保校园媒体更具规范化、专业化及协作化。最后,独立学院应对校园媒体加大投入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策划,创造强大的传媒队伍。对于新媒体而言,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从业人员的付出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那么,独立学院应该在经费上大力支持新媒体,对其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并对传媒设备进行及时更新。

查看全文

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传媒行业就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要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通过对当前就业需求下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教学模式和规划进行方案探究,希望能够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就业需求;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学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以及广播电视学等都在其范畴内,主要特色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新兴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制定”了更高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就业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当前就业形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一)实践性、应用性是重要特色。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的公司和企业在招收传媒毕业生时,不仅会对学生的学历门槛进行筛选,还会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出要求。希望学生一进公司就能为企业工作,迅速适应的同时还要有能独当一面的气势。然而,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偏向于理论知识传输,对于实践和市场需求关注较少,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较低,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二)人才需求向“复合型”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贸易交流越来越多,而传媒领域的产业化让新闻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国内外的许多投资者都在我国投资设立传媒行业公司,想要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关企业和公司在招收就业人员时,除了能胜任本职工作外,在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成为新闻传播企业迫切需要的员工。(三)“大传播”的需要扩大了传媒就业空间。现在所说的“大传播”不仅仅包括新闻传播,还有政府传播。根据相关材料显示,现在新闻传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去专门的媒体公司就职,普通企业像广告公司、党政机关的就业人数大大上升,媒体、出版、广告、营销和策划的就业人员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二、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查看全文

传媒与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计算机技术对网络传媒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了解信息的基本途径便是网页,之后,腾讯所推出的QQ成为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并且所延伸出的各种QQ空间、QQ游戏一度成为青年人最为主要的交流形式。近几年,以微博、微信为主的交流工具不仅打破了QQ垄断的局面,并且以独特性、便捷性成为当前人们最受欢迎的工具之一。甚至部分政府将微博作为传媒中的主要工具,形成微博问政的局限,新闻行业也利用微博了解事件发生的近况,便于记者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获取新闻素材。

(二)无线设备成为媒体发展的载体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各种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的运用,使我国从3G网络跨越到4G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媒体的发展范围得到扩大。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在智能手机的运行下,无线设备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除此之外,在手机设备中安装客户端,能够浏览网页信息,发表事件看法,与他人聊天、交流等。除此之外,各种生活服务信息、软件运用,都逐渐成为新媒体的发展载体,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前进方向。

(三)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信息的内容结构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信息传播的方式以文字为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在线视频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朝着直播化、图像化、声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传播的本质发生变化。其中,从视频技术的角度而言,在线直播成为当前社会最为主要的视频播放模式,在线直播的形式非常多,甚至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个人能够利用客户端进行视频直播,比如手机客户端、QQ在线视频等。除此之外,该类模式的发展不仅具备即时性,并且在画面上比较清晰,能够满足用户对画面的需求,并且用户可以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传播到网站中,这使得网络媒体的信息量得到增加,并远远超出了媒介信息的承载量。除此之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校园网络传媒也有所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学习资料,比如,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并且也扩大了校园网络传媒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在娱乐、交往方面,也受到其影响,与过去传统的娱乐、交往方式相比较,新时代中的QQ、微博、微信、互联网成为了学生娱乐交往的主要途径与工具,学生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视频聊天,可以进行网络活动,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新颖。由此得知,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中,校园网络传媒也得以快速发展与进步。

二、计算机技术中传媒发展变化分析

在传媒行业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模式。1994年,我国接入因特网之后,传媒迈出了第一步;1996年,我国开始使用因特网,部分公众具有上网的实践,随后,部分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在利用因特网中,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97年,我国传媒行业利用因特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在该阶段,人们利用因特网所带来的及时性、方便性,开始对后期进行改革。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内容更新、网页设计、制作技巧上。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中,传媒领域对自身报道的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和内容的局限性。传统传媒报道内容以国内外新闻为主,但是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各种新闻事件应运而生,各种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引用国外著名节目模式。另外,在网页设计上,传媒领域也得到发展。

查看全文

探究高校校报应对多元媒体竞争的发展途径论文

摘要: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高校校报长期以来占据着校园媒体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高校校报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不足;随着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发展,校报生存空间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此,论述了高校校报应对多元媒体竞争的发展策略:明确功能定位,调整角色定位,扩展目标受众;挖掘独特优势,加强新闻策划,走精品办报之路;硬件装备走向高科技,软件建设走向规范化;整合校园传媒,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

关键词:高校校报;传媒;多元化;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校报是中国报纸序列中特殊的一族,从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的匕洋大学校刊》创刊算起,已经历了112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总数已超过100o余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在校园媒体成长的历史中,高校校报可谓当仁不让的“老大哥”。

2005年6月15H,由教育部制定出台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高度评价了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意见》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校报在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师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使广大校报工作者深受鼓舞。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多元媒体的迅猛发展,校报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其主导媒体地位已岌岌可危,生存价值已受到高校师生的质疑。

1高校校报内忧外患的生存现状

查看全文

人物专访在新媒体传播的应用

摘要:人物专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裁,在高校新闻传播中发挥着引导舆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本文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功能、应用流程、传播效果。

关键词:人物专访;高校新媒体;传播效果

一、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功能

人物专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体裁,因具备文化熏陶、榜样引领、富有针对性、影响力广等特点驰骋在新闻报道的宽广领域。[1]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人物专访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具有权威性强、知名度高、新闻性强、有新思维等特性。结合文字、图片、GIF动图、音频、短视频的综合应用,新媒体传播形态下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引导舆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教化育人等效果明显。(一)舆论引导功能。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是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除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动态等及时信息、上情下达,高校新媒体传播工作也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人物专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裁给受众带来了思维引领、方法启发,使师生洞悉校园时事,是了解与贴近师生、为师生排忧解难的重要途径。(二)培育校园文化功能。作为校园文化的横切面,人物专访在教育管理、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过程中,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发声实现校园文化的培育。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挖掘与采访报道,鼓励个体本身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并逐步引导发展全新的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全新的文化组织形式需要具备交互式、人性化的特点。通过各方的有效协调,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环境,要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逐步形成集体认同。(三)教化育人功能。对高校来讲,通过新媒体推广优秀案例、事迹,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措施,能有效地实现对师生价值观的养成。人物专访通过关联热点话题、解码重要事件等方式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师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运用“植入式”“渗透式”的教育形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

二、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简称“文传”)微信公众号目前开辟了3档固定专栏《芸芸倾听》《学子风采》《就业明星》,同时每年根据国家和形势特点的变化不定期推出其他专栏策划。《芸芸倾听》是学院资深专家、优秀教授、优秀教师的人物报道,旨在对话文传优秀人物、记录文传发展历史、打造文传文化名片。《学子风采》《就业明星》通过采访学院优秀在校学子、校友,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生活经验参考,通过榜样引领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自信、明确未来目标。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人物专访的应用可以分为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3个部分。(一)采访前:选题策划、资料搜集、人物分析、提纲撰写。选题的价值性和话题性要求选择人物时需注意挖掘时代特点、拨动受众心弦、契合对应主题。结合对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学校特点、当下热点等的综合考虑,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定期推出人物专访。例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院特别策划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报道,特邀请了文传专家教授从自身成长经历、求学经历、职业生涯、精准扶贫等方面解读7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凶猛异常,并迅速蔓延全国及世界各地。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学院策划了《疫情观察》正能量传播栏目,引导学生在战“疫”中观察与思考,关注现实,与祖国共同成长。采访前的资料收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要取得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资格,必须肯下功夫,尽可能多地阅读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普及读物和资料,向专家的助手或弟子请教等都不失为良好的方式。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有助于记者对专家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易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1]分析人物、撰写采访提纲是对记者思维与观察力的一次重要训练。对科学家,要了解其研究方向、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对作家或艺术家,要了解其主要作品、基本风格、最近作品等;对劳模,要了解其主要事迹……对家庭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生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提问设计的精准度。从个人成长、求学经历、职业生涯、教学理念和未来规划等方面多角度切入,指导老师再补充观点,与学生反复沟通讨论,最终形成采访提纲定稿。(二)采访中:现场采访、聆听同期、稿件写作修改。现场采访时,指导老师会亲自带领学生与被采访对象见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学生现场提问,老师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补充采访。采访中,学生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在作品中才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故事和情感。在注意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的同时,看到人的个性与共性[2]。结束现场采访,接下来进入聆听同期、完成稿件写作。聆听同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再次训练。问题梳理、回答梳理、逻辑厘清、重新整合成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十分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郭梅尼认为,“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用营销学的说法,意思是讲求新闻卖点、写出人物的个性、通俗易懂、科学性与新闻性结合[2]。在老师二改、三改的实践指导中,学生完成技术打磨、技能升级。内容展现的饱和度、文章的形式美感都是指导老师在改写与教学指导中的重点。(三)采访后:图文排版、文章。文字是社交媒体内容的核心,排版是社交媒体内容呈现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字校对中,三审三校是保证文章严谨性与权威性的必要流程。除了对内容质量有要求,受众也会看重阅读体验,因此图文排版十分重要。美编需要熟悉基础排版、适当优化排版,同时避免过度排版。好的排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对新闻稿的排版也是如此。《芸芸倾听》《学子风采》《就业明星》3档固定专栏分别有各自的头图、尾图、专栏卷首语,文章结构相对固定又自成体系,逐步形成了专栏标识。图文排版是对美编审美能力的检验,相关的色彩搭配知识、排版风格舒适度、字体颜色不超过3种等排版技巧既是对图文排版细致入微的讲究,也直接影响着文章后的阅读量。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中,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排版风格——简约、质朴、清新。这样的风格定位有利于突出学校品牌形象。人物采访排通过大气、简约、知性的风格排版,使受众对学校建构起积极印象,由“路”转“粉”。专栏下的评论是编辑作者与读者互动的绝佳空间,文章后,从评论中可以了解受众反馈。

查看全文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

*传媒学院因专业性特征明显等原因,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呈现出自身特殊性。本文在对*传媒学院学生进行采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回顾*传媒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查找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路。

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历来是学校培养人才第一位的目标――无论是邓小平同志的人才培养理论,还是国家教育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21世纪,人才竞争全面展开,社会更加开放,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们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价值理想和抱负,开放的环境、激烈的竞争需要人们有更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敬业精神,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分工进一步细化为特征的社会生产运作机制需要人们有高度的协作精神,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需要人们树立起守法、诚实、守信、勤奋、节俭、负责、尊重他人的道德人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类产业是朝阳产业,*传媒学院作为培养传媒类高级拔尖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综合类高等院校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传媒学院大多数专业是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办法与普通院校不同,专业特征也十分鲜明,这又使*传媒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存在着某些差异,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呈现出特殊性。本文在对*传媒学院学生进行采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回顾*传媒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查找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路。

一、*传媒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得到落实,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近年来,随着*传媒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美誉度的提高,学院党政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学院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了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开设了“传媒先锋”网站,配备了一批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形成了院党委领导,党委学工部、学生处管理,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办公室等党群部门密切配合,系部总支和行政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到*年5月,*传媒学院全日制学生6200余人,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人员70人,其中政治辅导员26人,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13人,职能部门管理人员20人,专任教师11人。这支队伍中有博士1人,硕士10人,本科58人,1人本科在读。另拥有一支由班主任、德育课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员组成的约100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兼职队伍。较为完善的网络在*传媒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形成了传媒特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