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19:19: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语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各科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全国性教研的热门课题。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小语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小学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矗因此,小语教学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广大小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尽管提了十几年,许多学校还是难以从“应试教育”的桎桔中解脱出来。究其原因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少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上还没有“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小语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广大的小语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是一个前提。
首先要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扼杀学生个性、吃力不讨好的教育,而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重全体、重全面、重基储重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面向未来的教育。
其次还要让老师们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立体的、全面的。它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通过学习语文来学习做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等等。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各项工作所必需的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劳动者。
二、依纲据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新大纲的颁布以及相应的新教材的全面推开,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小语新大纲《学习指导)在阐述新大纲的宗旨时指出:“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着眼于民族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切切实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是这部大纲最显著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部大纲的着眼点和根本的指导思想。”因此,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各项教学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一个准绳。
在“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新大纲主旨的统领下,人教社修订的新教材也为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新教材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低中高年级的衔接过渡,学习内容和训练的层次更加合理分明。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比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比较接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谈小语自辅教学中的课堂模式
在小语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式在数学自辅教学中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小语自辅教学的实验中,证实了将五要素灵活运用同样也是行之有效的。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小语教材管理论文
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写工作启动之初,我们便确立了语文教学要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力求形成一种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这一指导思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在阅读训练方面,力图构建一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体系。
为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指导课外阅读的系列课文。每册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级。《要学会查“无字词典”》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体验准确理解词语的方法。《煮书》意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懂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意在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莫放拦路虎》则是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勤查字典的习惯……七册课本安排了七篇这样的课文,有关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几乎全涉及到了。学了方法,为的是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请李吉林老师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补充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为课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阅读训练机制。
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多功能课文”,力图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生活实践服务。如《磁卡电话》、《奶奶,请服药》、《第一次汇款》。学习这类课文,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道德情操,还学到了言语交际的本领。如《第一次汇款》,讲的是“我”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汇给了山区失学的儿童。在汇款过程中,“我”在邮局阿姨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填写汇款单。课文将汇款的手续讲得很具体,并出现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大写数字,还附了汇款单的样式要学生练习填写。学生读了这样的课文,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到邮局汇款,而且培养了爱心,其收获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挂钩。此种类型的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如学了《我的油布伞》,要求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是怎样疼爱你的,并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说一说,再写下来。”一种是将课堂学习所得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学了《百家姓》一课,要求学生:“找一本《百家姓》读读,并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姓,先写下来,再认一认。”
二、在说写训练方面,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小语学法教学论文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一篇篇课文读懂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怎样学懂一篇篇课文才是最终目的。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语的方法,必须认识小语学法的特性,明确指导要求,才能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一、小语学法的科学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学法的科学性是指它符合思维规律和科学原理。它的操作过程是根据思维规律而展开,利于有效思维;它的结构是按一定先后顺序组合,符合科学程序,前一个程序是后一个程序的基础,后一个程序是前一个程序的继续与发展,思维逐层深化;它的效应是简化思维过程,从而简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例如背诵一篇课文,科学的背诵方法应是:在把握课文大体内容后,先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及内在联系;再寻找关键词句作记忆的支撑点,把文章内容连缀起来;再回忆、尝试背诵,寻找遗漏,分析原因;最后诵读薄弱的句、句群、段落,再试背。这种背诵方法符合科学的记忆程序,它有诸多的思维因素参与,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指导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作有序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如先指导“字词句学法”,再指导“段落学法”,最后指导“篇章学法”。二要遵循认识规律,先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和合乎逻辑的教学过程,渗透学法,融学法于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领悟、理解学法,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学法。如指导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读准生字字音;②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弄清词句意思、课文内容,探索作者行文思路、课文结构;③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掌握重点,研究精华,体味感情;④组织研读,整体认识,评价欣赏;⑤组织学生熟读,理解地记忆重点和精彩片断.这种教路清晰的课堂教学,渗透着“学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再让学生从中领悟和概括出学法,然后引导学生由半独立到独立地运用学法。三要引导学生评价学法。某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虽然在某一学习内容的具体操作中有了观察和思考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但其科学之处尚不了然。通过评议、知其某一学法的科学之处,就能更自觉地运用之。如“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程序安排是科学的,是因为“初读课文,感知了课文的整体意思;再进行词、句、段教学,使词、句、段教学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整体中的含意;再精读、研读课文,弄懂并掌握重点,弄清文脉,最后才有可能欣赏评价全文。
二、小语学法的目的性及指导要求
小语文大文化及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核心素养强调“育人过程中对文化的全面开发和文化的深度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文化育人落实到实践中。“小语文大文化”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差别,它提倡不局限于语文教材,采用创新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提升学习育人教学的效率。特围绕“小语文大文化”的理念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语文;大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思想动力,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具体的学科育人中,将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要素有机地融入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既是科学又是趋势。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拓展,可非常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情感认知,丰富学习者的文化内涵,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多种文化学习和交流活动。这样的育人理念为后期大文化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大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时代背景
“大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大融合,主要是中华民族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起来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载体,在提升国家的文化育人能力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相关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语言文化有机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中。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应注重文化素材的分析,结合当前的教育工具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设计出富含文化的优秀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大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学科特色化育人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大文化小语文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用
小语自辅教学研究论文
在小语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式在数学自辅教学中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小语自辅教学的实验中,证实了将五要素灵活运用同样也是行之有效的。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小语教学质量论文
一、理论依据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矗同时,写作离不开生活,作文是实践的客观表述,没有生活素材,写作文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课上学方法,课下运用,双轨并行,诚然很好。
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以读为本,以写学法,读写结合。
(1)在低年级的识字、识词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在读中认识字词,理解字词的能力。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群,训练听词、写词、说句、造句的语言基本功。
(2)在高年级,让学生掌握“读书三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要求初读知情、细读悟情、精读传情,并在读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方法是:范读、引读、诵读、默读、轮读、齐读、带感情读、分角色读、多法并举。
小语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尽管提了十几年,许多学校还是难以从“应试教育”的桎桔中解脱出来。究其原因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少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上还没有“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小语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广大的小语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是一个前提。
首先要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扼杀学生个性、吃力不讨好的教育,而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素质教育则是重全体、重全面、重基储重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面向未来的教育。
其次还要让老师们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立体的、全面的。它不但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通过学习语文来学习做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等等。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各项工作所必需的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劳动者。
二、依纲据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新大纲的颁布以及相应的新教材的全面推开,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小语新大纲《学习指导)在阐述新大纲的宗旨时指出:“和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着眼于民族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切切实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是这部大纲最显著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部大纲的着眼点和根本的指导思想。”因此,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各项教学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一个准绳。
在“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新大纲主旨的统领下,人教社修订的新教材也为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新教材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低中高年级的衔接过渡,学习内容和训练的层次更加合理分明。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比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比较接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依纲据本,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
小语目标教学课堂模式论文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标教学形成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就是: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形成测评。一般来说,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按这一基本模式安排教学,同时还要依照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做到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大学小语种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小语种教学“翻转课堂”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小语种教学存在3个主要矛盾:(1)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要求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矛盾;(2)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多元需求间的矛盾;(3)教师人数少与教学任务繁重间的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小语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随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及“课外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为突破小语种教学发展的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翻转课堂”强调学习者应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概念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实现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答疑惑和汇报讨论的场所[1]。在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身特点进行自学提升。该模式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2],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影响课外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负责的能力[3],包括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内容的设置、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监控及学习效果的评估5个方面。此外,批判思维、自主决策、独立行为及合作互动是自主学习的模式特征[4]。本文将从目标制订、策略选择、行为动机、内容设置及合作学习等方面对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法语(第二外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研究。
二、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的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对广东省某重点高校的大学法语课程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2015年和2016年入学的2个年级共91位学生。其中2015级学生大学法语课程的学习时间为1个学期(18周),2016级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54周)。2015级接受的调查人数为48人,2016级接受的调查人数为43人,两个年级调查人数接近。问卷包含40道选择题及4道主观题,基本覆盖了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外法语学习存在以下问题:(一)目标模糊目标模糊,计划缺失。据统计,2016级有46.51%的学生对大学法语课程要求达到的学习目标不了解,2015级的这一比例更高达66.67%。由于法语学生不需要参加大学法语4级考试,因此学习目标比较难量化。笔者对部分法语教师进行过访谈,他们只能较笼统地把目标定为“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在问到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时,许多教师以“学到第几课”或“教完第几册书”作为具体教学要求。上述情况反映出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全面和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模糊。学习目标的不明晰,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29.7%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法语的效率不高。学习目标的不明确,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造成负面影响。上述两个年级有40.84%的学生不能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能每学期制订法语学习计划的学生仅33.07%,能制订每周或每天计划的仅30.5%。30.5%的学生课后不能按计划保证学习法语的时间,28.30%的学生不能定期检查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二)兴趣下降兴趣下降,实践不足。课外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2016级对法语“很有兴趣”和“较有兴趣”的学生比例为90.7%,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到68.75%。此外,41.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法语的认真程度“一般”,49.42%的学生学习法语的信心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的下降与学习难度的增大、对法语新鲜感的减退及教师教法的陈旧等因素相关。学习兴趣的降低,影响了学生课外语言实践的积极性。2016级在课外能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和运用法语的学生比例为69.77%,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为45.83%。此外,38.5%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法语作业时“干劲一般”。在学习的进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不断丰富,本应有助于其课外实践动能的提升,这一反向结果的形成,除受兴趣影响,还与课外实践形式单一及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缺失等因素相关。(三)时间有限时间有限,模式被动。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但调查显示,47%的学生每天学习法语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课后的学习时间严重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繁重,对时间管理的能力不强,对第二外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学习时间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60.56%的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增加学习任务;37%的学生不能经常在课后背诵单词及课文。这反映出在有限学习时间的制约下,许多学生延续了中学阶段“跟着老师走的学习模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有待加强。(四)方法不当方法不当,思维欠缺。调查显示,21.81%的学生课后没有进行知识归纳,42.81%的学生未能经常把所学法语词汇和句型运用到课外的语言实践中。2016级能定期对一个阶段的法语学习进行总结的学生占81.40%,但2015级的这一比例下降到62.50%。2016级有18.61%的学生不善于主动借鉴其他同学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2015级的这个比例高达33.33%。可见,许多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巩固和应用的习惯没有养成,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监控的意识下降,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也在降低。从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看,40.73%的学生曾在中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25.54%的学生曾在英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仅有19.04%的学生曾在法文网站获取法语学习资料。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可见,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法语学习资料的学生相对有限,且倾向于母语网站。学生访问法语网站少的主要原因是初学法语,还不能熟练运用;然而四分之三的英语专业学生未能利用英语网站学法语,则说明其运用外语学习外语的思维和意识不强。(五)内容单一内容单一,形式欠佳。从学习的内容看,学生在课外以复习课堂上的语法知识为主,自主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严重不足。60.76%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听法语录音,68.30%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进行口语练习,74.47%的学生不能在课下经常进行阅读训练,更有86.65%的学生不能经常在课下进行写作训练。大学法语课程是精读课性质,受学时限制,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以语法和词汇讲解为主,进行口头及笔头训练的时间极其有限,若学生不能在课下进行上述四种能力的训练,必然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从学习形式看,学生在课后与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的情况十分不理想,2016级有30.23%的学生未能在课后互相听写,及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等,2015级的这一比例更上升为72.92%。究其原因,在初学阶段老师布置的课后交际任务较多,促成了学习小组的建立;在中级阶段,任务式的口语活动减少,学习小组的维持主要凭学生的主动性,约束力大大降低。可见,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动力不足。
三、提升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明晰学习目标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规划性和监控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二版)为大学法语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5]该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对于我国的非法语专业学生,他们直接接触法语国家人士的机会较少,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需要从法语媒体获得信息的情况较多。因此,对把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本科生,教师应向他们明确:阅读理解能力排在第一位,听力、写作、口语及翻译能力次之,口语表达侧重日常交流和基本信息,且要具备初步的法语文化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上述大纲还把大学法语基础阶段分为6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对词汇数量、语音知识、语法项目、精读材料词数、泛读材料词数、阅读速度、会话内容及笔译速度做了具体要求。因此,在学习开始,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大学法语的等级量表,并明确每个阶段(学期)所要达到的程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初对整个大学法语课程体系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教学进度制订学习计划。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增强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力。为了更客观地测试学生的法语等级水平,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法语四、六级考试,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二)发掘最新网络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动能据调查显示,当法语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倾向的解决途径排序为:自己在互联网寻找答案、向同学寻求帮助、向老师寻求帮助、自己翻阅图书资料。可见,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意识利用网络进行系统性法语学习的学生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引导不够。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移动学习软件,以提升课后学习任务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法国电视五台(TV5Monde)及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都在其网站上提供了针对海外法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海量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更新速度快,且紧贴现实生活,使学习者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了解当今独特多元的法语社会文化。例如,以时事为主题的《地球上的7天(Septjourssurlaplanète)》,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最新的社会热点,并已经制作好教案及练习题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取合适的节目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和课外实践活动。此外,为适应年轻一代推崇的移动式和碎片化学习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Frantastique等风靡全球的法语APP学习软件,作为其课外学习的移动平台。引导学生使用法语国家的最新数字教学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资源学习外语的能力。(三)建设学习小组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化和合作化。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离开了课堂环境和教师的面授指导,学习条件有所不足。为创造良好的“第二课堂”氛围,成立课后学习小组是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以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从而有效弥补上述不足。为使每位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学习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3~4人一组为佳。在学习小组内部,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如情景对话、听力练习、口译训练、文化介绍、小组报告、视频录制、互相纠错等。不同形式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其对法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应该建立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对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任课教师汇报。监控内容包括学习计划制订是否合理、计划执行是否到位、是否定期进行知识归纳等。组长还应促进组内互帮互助机制的形成,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方法分享等。除了组内互动,还应该打造常态化的组间互动机制,如在期中和期末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对话表演等。通过建立组长负责制及组间互动制,可以对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督,促进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四)打造网络交流空间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互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后遇到法语问题时,学生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首选方式的排序依次是:私人微信、班级微信群、老师或同学的私人QQ、约时间面对面交流、班级QQ群、打电话。可见,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后答疑讨论最受学生青睐。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这一交流习惯,建立班级或年级微信群,使其成为师生课外互动的主要交流平台,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微信群交流、答疑和讨论均只能用法语进行,以培养学生使用法语的习惯。随着微信功能的日益强大,教师可以对相关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进行编辑,以组织多模态的线上学习,使微信群成为传统课堂之外的“空中课堂”。除了建立针对一般学生的微信学习群,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设“专门用途法语”微信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迫切提升外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可以建立由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主导的微信交流群,打造网上的“法语角”,为学生创造直接与法国和法语世界友人进行笔语与口语交流的机会。与传统的线下“法语角”相异,该举措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沟通便捷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外教资源,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针对考研、出国及理工类学生,可以设立“研究生考试备考群”“留学法语强化群”及“科技法语群”,为不同的群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策略,以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