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18:11: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语文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程责任探讨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工具性强的课程,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阶段的品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审美意识的提升、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能力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要为学生心灵种下语文美慧的种子,帮助他们的生命之树开出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语文教学;奠基;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知道,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它对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阶段的品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审美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采用适合的评价性语言
我们的学生从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开始,就以童话作品为主。在他们的感官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美好的。这些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对他们的性格养成起到一个极好的引领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沉醉于童话的世界,孩子与成人的认知能力差别较大,教师虽然不能做到让孩子以成人的视觉和思维方式去认识我们的世界,但也要通过我们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从童话故事里接触的世界是与现实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后果和童话世界的也是不同的。在新课程全面推行后,我们教师大都注意要给孩子多些鼓励,于是,“真棒”、“很好”等已成为教学中的惯用语。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存在滥用评价的情况,比如,教师在提问中问道你喜欢秋天吗?学生回答喜欢,也会给予你回答的很好的评价,这样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比如对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当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给予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鼓励,对语文素养好的同学我们则不但要求他回答正确还要他回答的语言精练、规范,语音抑扬顿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说:你回答了问题,你真勇敢,对回答声音响亮的同学要评价他发言声音洪亮,对回答规范、准确的同学要评价他回答的准确、规范。在评价中给学生传递一种学习的榜样、范本,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动力去做的更好。让评价起到推动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滋养,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的让他们去尝试和实践,我们常说:不摔跟头是学不会走路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本就有磕磕绊绊。正如对孩子的身体来说需要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功和失败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
二、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课程整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通过各学科互相联系来加以学习。“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联系,避免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出现彼此孤立、相互重复甚至脱节、隔离的状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崭新突破点,在此大背景之下,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一种具体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升学生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信息技术的载体———多媒体,也能在语文课堂上以更为直观、有趣的形式创设出情境,为学生展现语文知识。学生通过感官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为有利。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师可搜集的资料量增多,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便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授《秋天》一文时,通过观赏秋天的风景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改变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使储存的教学信息得以重新再现。在《,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比如: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为什么去世了?诗人想通过此事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当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如井喷一般的时候,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践
摘要: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随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谈优化小学语文课程背诵教学的实践
摘要:对于现阶段的小学教学来讲,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关心学生发展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于学生的了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教师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可以发现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更加顺利,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教学计划、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的背诵教学来讲,需要教师采取多样的措施以保证学生对于文章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知识;背诵方法;教学实践
小学一直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面对小学生发展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去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巩固知识等方面的热情,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更好把握,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热情。通过和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够使得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来说,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理解教学内容是其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措施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于课程开发的能力,以推进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面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其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教师开展趣味性教学的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课后知识的联系和把握,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记忆。
一、小学语文课程背诵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程背诵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现阶段的教师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与课文内容的普及,而不在课堂活动中去进行背诵技能与相关技巧的教授,只是将背诵的教学内容放置到课后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去背诵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这个阶段中没有教师的教授与指导,只有学生自己去对教材内容的重复性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知识,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背诵教学来说,教师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不是仅仅将背诵内容放置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诵课文知识。教师应该提高对于背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上加入背诵环节,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对学习的文章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教师对于背诵技巧的传授之下,再加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就对于文章内容有良好的把握,从而使得学生在对于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程知识,从而在课后再进行一些熟读即可做到课文的熟练背诵,所以在学生对于文章的背诵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不顾的,相反,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需要教师采取更多的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程背诵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方式入手,探讨了整合现状,并探讨了未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深度的融入了小学课堂。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整合,就是要更加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其创新的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小学语文学习的领域、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方式
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整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每位一线教师都在自己的课程实践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去充实自己的课堂,对其整个方式,各位专家和学者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关于其整合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分类为“大整合”与“小整合”。“大整合”主要指的是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小学语文的课程体系中,改变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小融合”则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丰富教学氛围等,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现状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美育不仅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而且拥有无可替代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全面显现“美育”的价值和功能,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既有重要性又有必要性。笔者拟就语文审美主题,主要从情境教学、读写教学、朗读教学、想象教学和综合实践等方面,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审美教育;新课程教学;主导与探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语文学科富含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美”的元素,如语言文字美、结构形式美、音律节奏美、人物形象美、精神道德美和情感意蕴美等。正是这些“芸芸众美”,让语文学科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大职责。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阶段是审美教育的原始黄金时期,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和表达美,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如何以“审美教育”来有效主导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呢?
1.寓美育于情境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发现美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的敏感度欠佳,尤其对于孕育语言文字中的各类“美”还缺乏足够的“发现”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入或创设良好情境,帮助小学生借助“观察”等途径不断地“发现”美,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成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以《三亚落日》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平台,不仅呈现了极其浓郁的三亚风情,而且借助“缓放、定格、回放”等功能,把三亚落日如何像“快乐孩童”、如何像“大红灯笼”以及如何像“跳水员”那样,先后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为他们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让他们在“视文互动”中切实地“发现”到了“三亚落日”的美不胜收。
2.寓美育于读写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认识美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思索论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语文课程教材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研究论文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中小学语文课程生命教育渗透路径
【摘要】本文阐明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阐述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论述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路径: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创设生命化的课堂环境,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程;生命教育;内涵价值;目标;路径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近年来,中小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突然逝去令人心痛。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对生死缺乏认知和思考,这与我国较晚实施生命教育和不重视生命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不同于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价值,它无须专门分配课时,也不会给学生增添课业负担。特别是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是重要的生命教育资源,理应成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探讨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随后生命教育在全世界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含义,国内不同学者看法不同。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吴增强提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态度、生命价值”。根据国内学者的观点,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人的生命和人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命,更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培养与生命价值提升;狭义的生命教育只是对人的生命和人周围环境中所存在生命的关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评价改革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研究性阅读,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评价目标的转变、评价对象的转变、评价人员角色的转变、评价手段的转变来阐述小语研究性阅读中如何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进行正确、有效地评价。
关键词:课程标准研读评价
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或者说,新的能力是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度量的。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是为了调节学生的行为。究竟怎样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研读中的评价呢?笔者在开展小语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性阅读的推出,促使评价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评价目标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研究性阅读应由以往教育评价偏重总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研究性阅读的始终,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行为进行积极评价,而不是只注意学习结束后的说教与总结。抓住研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阅读。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理解得很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很精彩,大家为他(她)祝贺!”这时,其他同学一齐鼓掌。教师还可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或者说“你的理解很有创造性,希望你继续努力!”等。与对“优生”的激励相比,对“差生”的激励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差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过程中,学生在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时,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师马上评价:“你的体会很正确!”;有的体会到了“蔺相如身为宰相,为人谦和”,教师也高兴地说:“你的理解很深刻!”;还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了蔺相如是在说理,而不是在斗气。”教师同样给予高度地评价:“你真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学生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