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12:47: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说创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艺术创作论文

一简单的格式特色

虽说契诃夫的小说短小,但是却是“五脏俱全”的,通过对人物、事件的细致描写,让故事更加耐人寻味。在评价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对俄语标准语的贡献时,高尔基做了这样一番评价,他说“:契诃夫的语言是以一种非常简单但也却非常漂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简单的语言形式更加加重了其话语中所蕴含的意义”。具体而言,其小说的短小而精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见大,从小故事中体悟大真理

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契诃夫很少选择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和大背景的题材,相反的是,他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通过运用直接而又轻松的语言对一件小事进行阐述。比如,短篇小说《苦恼》通过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来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这种创作方法不仅仅更容易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同时还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反映一般的生活哲理,让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获取更深刻的体会。

2简单的故事情节,深远的哲理意义

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契诃夫很少使用大起大落式的峰回路转的情节,相反,是使用一种比较简单常见的情节来进行故事的叙述。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基本没有比较急迫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没有回旋的故事情节。如《小职员之死》只写了小职员打喷嚏之后引起的精神苦恼,最后在忧郁和恐惧中死去,却激起人们对等级深严的俄国社会的憎恨。同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对称感极强,叙述完整、舒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会同时运用几条线索进行复杂的故事叙述,而仅仅是从一条主线出发,通过这种身边常见的“简单”来反衬现实世界的复杂和世俗,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查看全文

小说创作向电影艺术转化探究

摘要:小说与电影历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今的社会状况下,改编电影不仅推动了影视产业的前进,也使得被日益边缘化的文学作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第三代电影人主张的“电影是文学”开始,电影就开始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文学而存在,对原作的忠实改编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形式。但从以张艺谋为代表人物的第五代电影人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在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作品,可是这些作品是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以《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为例,探究小说向电影转化的困境,并对在此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小说;电影;转化困境回望

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电影与文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学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在经历了80年代(1976—1989)的繁荣时期后,就走入了低谷,在创作中表达出自己生动、鲜活的人生体验,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外华人作家的创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严歌苓就是这支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从《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人的史诗》到《小姨多鹤》、《陆犯焉识》,严歌苓凭借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入思考,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陆犯焉识》这部以“”为背景的小说中,严歌苓更是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创作模式,“不仅把关注视野投注到了男性的身上,而且更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中深刻的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空间下,展开了对于人类精神困境的挖掘和审视。”[1]严歌苓更是凭借创作中具有的浓厚的电影艺术元素而不断受到国际知名导演的青睐,将她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这些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频频将各项大奖收入囊中。根据严歌苓小说创作改编的电影,也日益被打造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陆犯焉识》的“归来”之路

张艺谋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在国内的首映,是张艺谋的复出“归来”之作,又在前期的宣传中加足了砝码,知名的导演、演员的评论无不是赞美之词,斯皮尔伯格的盛赞“太震撼了,我哭了快一个小时”,更使得《归来》成为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首映之后,网络上便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声音,而前期赞誉的声音最终被掩藏在“刻意煽情”、“老式苦情戏”、“与原作差别过大”、“没有时代厚重感”这样的批评声后面了。“张艺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改编自小说的,他改编小说也基本上就是找一骨节儿改,比如《红高粱》、《菊豆》。”[2]这次的《归来》也是一样的,张艺谋只选取了小说最后四分之一的部分进行改编拍摄,用影片的大部分来展示陆焉识用尽各种办法使失忆的冯婉瑜回忆起自己的情节上。但是相较于小说中的历史背景的呈现和人物情感的铺垫,电影就不免显得有些单薄。这样的改编令很多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也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在《陆犯焉识》这部小说中,最令人受到震撼的,无非是陆焉识的命运和冯婉喻的坚持。陆焉识会六国语言,十九岁出国留学,二十几岁成为教授,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心中有一个自己的理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有自己的一个执着”。但正是这个“理念”,使他当了二十多年的无期徒刑犯。“在学生中蛊惑自由主义、民主主义,陆教授还不按照教育部审定的教案教学,而是按照自己的脑子带来的课本上课。”[3]他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自由,但却由于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束缚而从未得到过。因为自己的“理念”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平反后的陆焉识满怀着期待回到上海的家中,却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他意识到那段过去的动乱岁月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无法凭借自己坚持的“理念”改变时,只有选择离开。“他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他把所有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4]这些在电影《归来》中没有明确交代的,只是在个别的场景中有所暗示,失去了自身特殊经历的“陆犯焉识”,就变成张艺谋为我们呈现出的痴情专一的陆焉识,殊不知他为了摆脱恩娘强加于他的“不自由”而与望达与重庆女子的纠葛,不知他对冯婉喻的感情“必须要从他的浪荡说起”,不知在变成“无期徒刑犯”的20多年间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找回自己的本心。这样的删减让观众无法体会电影中人物的深厚感情变得情有可原。张艺谋在电影《归来》中将冯婉喻在陆焉识被抓之前的一切经历全部省略,观众能够感受冯婉喻身上显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光辉,但却无法体会在那些动乱的年代,“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这种专一和单纯的坚持经历的是怎样的苦难,又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当观众在这部改编电影中无法还原阅读原作的感受时,当缺少的另外的一个主要人物冯婉喻是在“十年动乱”中坚持人性本质的美不被异化的典型。这种美使她在混乱的年代中保持着清醒独立的自我意识。陆焉识的儿子、女儿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打成“右派”而受到牵连,因此对父亲产生了敌意和怨恨,可是作为陆焉识妻子的冯婉喻,为他所经历的苦难比任何人都要深重,而心里却始终充满了宽容,充满着对丈夫的爱和信任,甚至在经历了这样的变动之后依然相信组织,她不带丝毫恶意揣测的去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和事。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有的人用情是“往而不返”的,像春蚕做茧。“春蚕到死丝方尽”,冯婉喻就是这样的人,投注下去的感情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冯婉喻在“”结束后的失忆,亦可以视为一种自我保护,她选择将伤痛沉淀在心里然后遗忘掉,而非在怨恨和痛苦中度过余生。情节造成的误解使观众觉得张艺谋在刻意煽情以赚取眼泪和票房时,质疑的声音便出现了。

2中国电影的创作困境

查看全文

略论写作的当下性小说创作

论文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小说

论文摘要:短短20年,池莉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浪潮。几乎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新的一轮“池莉热”。这科现象的出现,有着深深的社会根源,更是与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息息相关。她深知自己写作的优势,追随着时代的发展,牢牢抓住都市平民关注的当下性问题,将它们写入小说中,为自己底得了读者,也底得了名誉。

自1987年发表中篇、说《烦恼人生》以来,池莉的名字红遍了中国文坛。自20世纪go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池莉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文学爱好者,而到现在,她的读者已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她的每部新作的问世,几乎都能刮起一轮新的“池莉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20世纪80年代的成名期:烦恼人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口号和目标在政治、经济层面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人们心中的现代化梦想被现实的生存状况冲击得七零八乱。随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越开越大,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一地鸡毛”似的现实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惊醒了人们的美梦,也动摇了作家“宏大叙事”的根基。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新写实作品适应了社会的变化,从而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她挖掘了普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与世俗情趣,并用一种“还原生活”的新写实创作手法,将现实的生活轨迹改编成故事,写人小说中,从而使她的小说显示出真实的活力与魅力。通过对当下个体生存状况真实、细腻的描写,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在文学创作初期,池莉不断尝试各种文学体裁。以1980年为界,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而此后主要为小说。因此,她初期的小说更多地溶人了诗歌的意象和境界,如《月儿好》、《少妇的沙滩》、《雨中的太阳》等。池莉曾说:“我的小说首先是为自己写的。为了获得那一种写作过程的愉快。为了在喧闹的城市悄然潜行。……为了某个感动过自己的画面。为了给自己积累自己的玩具。还为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这些因素永远与小说同在。永远与我的生命同在。这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态度。在这个阶段,池莉是个写作的模仿者,没有自己的题材,更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查看全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意识人格塑造

摘要: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孤独意识。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这种孤独意识无处不在。正是这种孤独意识,鲁迅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偏执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意识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是不能忽视的。鲁迅正是在“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望”与“绝望”的纠葛中走向孤独,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创作的年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政府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使鲁迅深感孤独、无望。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1}在鲁迅看来,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反抗孤独”的人生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表明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鲁迅心灵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那时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少年鲁迅的心灵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了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坎坷的遭遇使鲁迅从小便用带有阴郁、怀疑、憎恶的眼神看待眼前这个世界,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内向、孤僻又略带偏执的性格。

查看全文

我国当代小说创作论文

关键词:国际化进程中国当代小说创作

摘要: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新时期文学,特别是新世纪文学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时期小说创作与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寻根”小说的崛起,“先锋”小说的艺术变革等,都体现了西方小说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小说有了很大进展,这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浪潮的涌入,作家创作也日益多元化,当代作家也更关注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及这一进程中的人生百态。商业化气息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日益增强。新世纪文学创作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文艺思潮和创作影响的同时,融入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一些优秀作家的创作把中国特色与现代思维及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莫言、余华、苏童、北村等作家的小说,这些小说很多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进而对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促进,文学与电影、电视的关系更加紧密。80后文学则更多地表现物质欲望,体现了一种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进程是分阶段演进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表现。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也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新世纪的中国小说逐渐融入世界小说的主流。

(一)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本质上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再一次融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开端。

从王蒙的小说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流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冲击,王蒙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写出了《春之声》《海的梦》《布礼》《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优秀小说。他的创作不仅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可贵的是,他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多种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元素。他主张“不能接受和照搬西方意识流小说那种病态的、变态的、神秘的或者是孤独的心理状态”。他把李商隐的无题诗也看作优美的“意识流”作品。①所以,他的“意识流”小说摒弃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晦涩阴暗,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温和流畅,王蒙的小说把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杂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他的《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作品把批判与调侃、写实与漫画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美国作家海明威、约翰·契佛和德国作家伯尔的影响,王蒙小说把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特色较好地融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忠实于民族经验的传统,兼容并包各种文学手法、各国作家创作风格的博大胸襟。再一次进入世界格局下的新时期文学,以特有的中国风格与世界文学进行着多元对话。

查看全文

小说创作影视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根据莫言20年前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暖》获了中外两项大奖,是因为其中很动情很人性的东西迎合了当今成年人的怀旧情绪;电影对小说中哑巴、瞎子的改编,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了;《白狗秋千架》之所以被莫言认为是部重要作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莫言才开始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舞台,才开始发现“纯种”“杂种”的文学用语;《红高粱》之所以能打动导演张艺谋,并非因故事新奇,而是因为小说所传达的张扬个性的思想打动了他;小说家没必要迎合影视导演而媚俗,好的小说未必就是好的电影脚本,小说与影视有密切联系,但又应是各行其道。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红高粱》

一、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

最近,很多媒体讨论我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被改编成电影《暖》在东京获奖的事,我就从这里开始讲。《暖》这部电影是根据我1984年发表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国内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奖,又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上获得金麒麟奖,有些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的原因。假如《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拍出来,我估计会无声无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为什么它在21世纪初会打动中外很多朋友的心,引起了巨大反响?我觉得《暖》恰好应合了当今人们怀旧的情绪。每一部电影、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歌都像一个人一样,拥有它自己的命运。如果它生的不是时候,它再优秀、再精彩也很难马上引起反响;如果它生得恰是时候,那么即便是粗糙一些,思想上肤浅一些,它依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声誉,甚至超过它的实际价值。这是我对《暖》的评价。

我说一下小说《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1984年,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里面的两句话:“秋田的黑狗站在河边,一下一下地伸出舌头舔着河里的热水。”我突然感觉到这句话实际上

查看全文

剖析人性小说创作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铁凝;作品创作;人性意识

论文摘要:将铁凝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深入剖析研究作家对人性的感悟、思索、升华的发展脉络及其作品对人性意识执著探索的轨迹,以获得对作家作品人性演变流程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解读。

著名作家铁凝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饱含的人性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铁凝对于人生、人性的探索完全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升腾起来的,并深入到人性中各个隐秘的层面,展示给读者一个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把人性深层世界中的二重组合予以充分的展示,把表层的复杂性变成深层的复杂性,从而显示出人性的深邃,使人物形象展示出多层面的丰富性。

笔者根据铁凝对于人性意识探讨不断深化的轨迹,把铁凝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于人性纯真美的挖掘,以《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为代表的作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铁凝初涉文坛便以女性独有视角来观察、描摹纯真的人性美。《哦,香雪》是一篇给人以巨大审美满足、极富天籁感的短篇小说。与同时期以贫富变化为构思集点的大量面孔相似的作品相比,这个短篇另辟蹊径,通过深山区的一个小站和在小站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在年轻一代山民精神世界中所荡起的波澜,以表现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哦,香雪》对于人性美的塑造,抓住了少女内心世界那独有的美丽风景进行生动描写,作家用她那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姑娘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幼稚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正如著名评论家缪俊杰所高度评价的那样:“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于它体现出审美意向的转变,这在新时期文学中首先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以此为标志,铁凝真正找到了自己,确立了自己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只有表现行进中的历史,作品中的欢笑、眼泪和诗才具有启人心智、荡人心魄的力量。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比《哦,香雪》对于人性的探索又更进了一步,展示了作者新的思考,除了对人性的赞美,更包含了对个性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消极的因素的反思。作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一个尚无传统精神负担、率真、坦荡、极富个性的女中学生安然,向一切传统的以自私保守为核心、以虚假掩饰为特征的旧意识发起挑战。这部小说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颖悟和冲破藩篱的快感,一种个性意识的觉醒。与淳朴的香雪对美好生活的潜意识萌动相比,安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代表了一种对个性意识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这里,真正打动读者的或许并非作者的文字技巧或语言能力,而是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刚刚释放开心灵禁锢,而一个全新的未经污染的少女的“跳出”,振奋了人们久已麻木的想象,清洗了蒙在人们心头多年的灰土,在这里,读者还顾不得揣度文字自身应具备的特质,人们迫切要抓住的是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的思想,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所表现的人性比较单一,在我们现在看来或许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个阶段,对于人性美与恶的探求,以馒秸垛》、《棉花垛》、《玫瑰门》等为代表作品。随着铁凝人性意识探索的深入,他逐渐开始思考在重压下的扭曲的人性,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性的负面影响,在象征着因袭不变的传统的麦秸垛下,铁凝开始了艰难的起步。清新、明快的“香雪”、“安然”还未在读者的眼前消失,铁凝笔下的人物“大芝娘”、“司猗纹”突然变得厚重、凝涩起来,读者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铁凝。铁凝这时开始着手于对病态的、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探索,伴随着《麦秸垛》、《玫瑰门》等作品的问世,铁凝开始步人更加深广的领域,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铁凝对于人性的挖掘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麦秸垛”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积淀的恒定文化心理,也寄寓了作家的人生见解。以大芝娘为代表的两代女性,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下,代代相传地重复着一幕幕难以解脱的生活悲剧。如果说大芝娘的命运是特定时代和文化所造成的,那么知识青年沈小凤并没有因为时代与文化风尚的变化而从本质上拒绝重演上一代妇女命运的悲剧,她的形象体现着古老的妇女悲剧命运的轮回。这引起读者的许多思考。在这一惊人的轮回中,沈小凤固然是可悲的,大芝娘也固然是令人悲哀的,但我们民族也多亏了大芝娘们的养育才生生不息,铁凝塑造大芝娘、沈小凤这两个形象,就是希望后人能比她们生活得更鲜活、更清醒、更自如一些,也更希望这种可怕的轮回不再驾驭中国妇女后世的命运。在生存环境的残酷剥夺和压抑之下,几乎每一个灵魂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欲望、生命痛楚,以及与痛楚相伴随的挣扎和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所以,在铁凝所创造的“麦秸垛情节”这一新的意向境界中,给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反思针砭,更有民族意志力的温热与信念。

查看全文

小说创作影视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根据莫言20年前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暖》获了中外两项大奖,是因为其中很动情很人性的东西迎合了当今成年人的怀旧情绪;电影对小说中哑巴、瞎子的改编,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了;《白狗秋千架》之所以被莫言认为是部重要作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莫言才开始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舞台,才开始发现“纯种”“杂种”的文学用语;《红高粱》之所以能打动导演张艺谋,并非因故事新奇,而是因为小说所传达的张扬个性的思想打动了他;小说家没必要迎合影视导演而媚俗,好的小说未必就是好的电影脚本,小说与影视有密切联系,但又应是各行其道。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红高粱》

一、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

最近,很多媒体讨论我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被改编成电影《暖》在东京获奖的事,我就从这里开始讲。《暖》这部电影是根据我1984年发表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国内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奖,又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上获得金麒麟奖,有些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的原因。假如《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拍出来,我估计会无声无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为什么它在21世纪初会打动中外很多朋友的心,引起了巨大反响?我觉得《暖》恰好应合了当今人们怀旧的情绪。每一部电影、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歌都像一个人一样,拥有它自己的命运。如果它生的不是时候,它再优秀、再精彩也很难马上引起反响;如果它生得恰是时候,那么即便是粗糙一些,思想上肤浅一些,它依然可以得到很大的声誉,甚至超过它的实际价值。这是我对《暖》的评价。

我说一下小说《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1984年,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里面的两句话:“秋田的黑狗站在河边,一下一下地伸出舌头舔着河里的热水。”我突然感觉到这句话实际上

查看全文

校长在长篇小说《唐家庄》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校长在赵国栋长篇小说《唐家庄》

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

今天,大家不畏严寒,带着关心,带着热情,莅临我校,参加赵国栋同学长篇小说《唐家庄》创作座谈会。在此,我代表周至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赵国栋同学就读于我校高三级班,他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潜心创作,勤耕不辍,把复杂的思想情感变成文字,把悲痛辛酸的少年生活付诸笔端,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唐家庄》。《唐家庄》里演绎着悲喜交加的人生戏剧,《唐家庄》成就了赵国栋文学创作的梦想,《唐家庄》启迪人们对如何构建和谐家庭的深沉思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赵国栋同学是我校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棵幼苗,这棵幼苗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二曲大地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离不开文学道路上各位园丁对他的关心呵护,离不开母校老师的辛勤培养。我校自创建以来,不但注重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奋飞文学社和写作兴趣小组活动频繁,《周中报》及《奋飞》校刊历久不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文学园地,人才辈出。五十年代末期毕业的周明校友,六十年代毕业的文兰校友,还有在座的倪运宏、张兴海校友,八十年代毕业的、现任《中国公安报》主编的刘元林校友,九十年代曾获“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并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的孙卫卫校友,他们在文化艺术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令众人瞩目,令母校自豪。本学期我校语文组资深高级教师李舟水把他上高中以来创作的多首旧体诗,经过整理,选取首辑录成册,取名《杏坛吟草》;语文组张军堂张军堂老师对年春节晚会对联进行分析整理,编辑成《春节晚会对联赏析》一书;连同赵国栋同学的长篇小说《唐家庄》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查看全文

影视时代小说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来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关键词】影视时代/文化工业/小说生产/“趋影视体”

影视艺术制造了大众文化,也形成了文化工业。在现代学者的心目中,影视艺术、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是三位一体的。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艺术和文化作品受到商品原则的支配,文化生产资料的集中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在“文化工业”中,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具有决定性因素。影视不仅仅是艺术,而且也是一种产业,影视时代也是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时代。所以,影视对小说的影响也表现为工业化生产模式、运作机制等对小说创作的浸透。众所周知,小说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其创作在19世纪达到了高峰,并形成了独特的高贵品性。但是,进入影视时代以后,小说的这种高贵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影视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广泛的覆盖面、大众化的表现方式和综合性的艺术韵味逐渐侵占小说领地。在影视艺术的挤压之下,小说要趋附屈从于影视以求生存。“趋影视体”小说创作遵循工业化生产的法则,小说家变成了文化工业中的一台机器,其创作活动被纳入工业化生产流程。在此,本文仅就“趋影视体”小说生产的文化背景、作家的创作动机以及文体特征等等问题作一番探讨。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和创作方式。小说和影视的不同艺术追求在生产和创作中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传统小说的创作方式,另一种是现代影视艺术的生产方式。两种方式分别折射出当代小说生产和创作的概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