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12:43: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复调小说特征
复调本指音乐上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完美结合在一起,却仍然保留各自的独立性。复调小说理论最早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特点提出的。他认为复调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不同声音组成真正复调”。即小说突破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单旋律模式,呈现出开放性,减弱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闭性,创立了小说的新形式。昆德拉在分析布洛小说《梦游者》时提出复调小说,认为该书第三部分由五条不同的线索构成,这些线索虽同时发生,交替出现,但没有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即复调意图没有得到实现,称不上复调小说。《堂•吉诃德》虽是多个故事展现,但堂•吉诃德的三次冒险行侠完全是线形的,没有共时性,也称不上复调小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由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三部独立的小说。由于人物之间相互认识,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复调小说。
一、多条线索同时展开
复调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声部的轮唱,即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人物线索同时叙述,一同发展,又彼此交织在一起,使小说中由许多独立的、平等的部分组成。小说复调的特点在于使同样虚构的多个独立的声音、故事并存,不划分它们的等级,不赋予其中任何人优势地位,使一些异质线和现实层面并存。洛特雷阿蒙“一台缝纫机与一把雨伞的相遇”似乎很好地表达了昆德拉关于异质因素相互碰撞产生的可能性的想法。《不朽》中,昆德拉用三种时态表现事件:过去时,描写歌德、贝多芬、贝蒂娜之间的纠葛;现在时,叙述小说家昆德拉与阿弗纳琉斯之间的几次会议与现实交织并行;将来时,昆德拉设计自己灵感中小说人物及故事。这种别样的复调通过多个声部的轮唱表现出来。《无知》这部小说,如果纯粹从技巧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它由三个无关的故事组成。在前十一章,情节主要集中在伊莱娜身上,一个流亡到巴黎二十年后回到捷克的移民。第十二章在机场与约瑟夫的偶遇后叙述转到他身上,他也是一个移民,一直到二十五章伊莱娜才重新出来。接着第二十八章和二十九章,又出现了新的转折:一个在约瑟夫少年时代日记里的年轻姑娘,后来我们才知道她叫米拉达,是伊莱娜重新联系上的朋友当中的一个。从此刻开始三个故事相互交替的节奏加快了,我们仿佛走入森林,道路一下子多起来,短起来。所有的故事实际形成了一个复调的和谐的故事,在最后几十章就像《告别圆舞曲》第四天(第1、11章,克利玛夫人卡米拉的故事;第2至4、14章,露辛娜的故事;第5、26章,露辛娜的情人弗朗齐歇克的故事;第6、8、10、12、15章,雅库布的故事;第7、9、10、14章写克利玛与情人露辛娜的故事;第15至19章,卡米拉、露辛娜、伯特莱夫等的故事;第20、24章,写音乐会;第21、27章,写小号手克利玛与卡米拉;第23、25、28章雅库布与养女奥尔佳的故事;第29章交代结局。)一样,竖立起了一座平行的山峰。我认为“随笔性的离题”也是复调的一部分。勋伯格是流亡者,到死也没有回到祖国,与约瑟夫回归后又回到流亡地形成对比。尤利西斯也是流亡者,他与伊莱娜的故事一同构成回归之幻灭。这些都可以看成复调结构,它们并不是零乱、毫无头绪的,而是统一性———回归联系在一起,是回归的幻灭。
二、音乐性
复调音乐性的原则,把共时性时间观念下的不同情绪一同抛出,读者在反差对比中感到目不暇接的同事,体验超越现实平庸感受的复杂感。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改变每一部分的长度实现的。各个部分分若干段落,使每一部分以它自己的叙述为特点,改变章节长度,形成音节结构。《玩笑》长度顺序为:很短、很短、长、短、长。这与《生活在别处》顺序相反,即长、短、长、短、很短、很短。由此可见,每一部分就是一个乐章,而每一章节就如节拍一样。这些节拍有长有短,或长短不规则,将小说引向速度问题,即每一部分可以用音乐标记:中速、急板、柔板等。我们从每部分长度与它所包括章节数量的关系分析《生活在别处》。第一部分:诗人诞生,72页有11个章节;中速。第二部分:克萨维克,35页有14个章节;小快板。第三部分:诗人自渎,88页28个章节;快板。第四部分:诗人在奔跑,38页有25个章节;极快。第五部分:诗人嫉妒了,102页有11个章节;中速。第六部分:四十来岁的男人,28页有17个章节;柔板。第七部分:诗人死去,31页有23个章节;急板。速度除由每一部分的长度决定外,还与事件的“真实”时间有关。前四部分表现诗人十五年的生活,二百多页;第五部分表现诗人一年的生活,一百多页;第六部分二十多页,只叙述了几个小时内的事情,章节短小就如同让时间过的慢些,将一个伟大的瞬间凝固下来。在这种音乐的进程中展现诗人出生、成长、恋爱、死亡。而《无知》中前十一章,伊莱娜,四十七页,缓慢;十二章至二十四章,约瑟夫,四十五页,急速;接下来的三章,伊莱娜,十四页,缓慢;二十八至二十九章,七页,缓慢;三十章至三十二章,约瑟夫,八页,急速:三十三章至四十三章,三个故事交替并融合出现,四十六页,缓慢;接下来两章,伊莱娜与约瑟夫,八页,中速;四十六章,米拉达,三页,中速;四十七章,伊莱娜与约瑟夫,四页,缓慢;四十八章,伊莱娜的母亲与伊莱娜的情人古斯塔夫,三页,中速:四十九章,伊莱娜与约瑟夫,五页,缓慢;五十章,伊莱娜的母亲与伊莱娜的情人古斯塔夫,三页,中速;五十一章,伊莱娜与约瑟夫,二页,急速;五十二章,米拉达,二页,急速;五十三章,伊莱娜与约瑟夫,二页,急速。前半部分变化不明显,音乐比较平和;后半部分变化较为明显;伊莱娜、约瑟夫、米拉达、古斯塔夫及伊莱娜母亲的故事与“随笔性的离题”多种因素混合、交织同音乐一样有缓有急,有休止有交织,如同一部交响乐,推进作品的进程。
三、文体的复调
池莉小说探析论文
关键词:池莉小说物质精神生存嬗变
摘要:本文对池莉主要小说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存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池莉小说的生存意蕴,无疑认同了我国传统的生存文化,并存在一个“物质生存”——“精神生存”——“精神成长”的发展变化的脉络,本文通过纵横对比、以传统生存文化为参照,分析了这种嬗变在池莉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池莉小说个人化、本土化、市场化、大众化、传奇性等趋向,适应了新世纪小说的发展走向①,因此池莉依然走红。池莉的文学生命与市场号召力超过了她同时期走红的“新写实”作家,这不能不说与池莉小说蕴含的独特的生存文化密切相关。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池莉小说中市井细民由“物”的困境到“灵”的困惑的转变,池莉小说的生存内蕴,也发生了由“物质生存”向“精神生存”的嬗变,并且在池莉反映“成长”主题的小说中又“综合”体现了这种转变。
一、阐释“不屈不挠的活”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②珍惜生命,重视人生,由此出发,历代儒家也都非常珍惜生命的存在。道家经典《老子》则从“重身轻物”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比任何外在的名利、财物都要贵重得多,并传达出知足安生、知足常乐的观念:“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③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意识的张扬,对池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她的实用的市民生存哲学的理论基点:“我首先因为自己的生命需要而写作,同时为中国人的生命存在而写作。”④《太阳出世》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我以为我的作品是在写当代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活。”⑤
池莉的《你是一条河》便生动阐释了这种“不屈不挠的活”:1964年的一场火灾,把沔水镇居民辣辣突然之间变成了寡妇。仅仅30岁的她,所面对的是家徒四壁、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却要把八个孩子抚养成人的生存压力。为了“活下去”,辣辣的感情、婚恋是实用的:小叔子王贤良的情感、情诗,对于辣辣的生存是毫无用处因而也是无法打动她的;而为了15斤大米,辣辣可以委身于心怀叵测的粮店职工老李;后来,辣辣发现血库头目老朱头也是一个养活一大家人的劳碌苦命,又同病相怜与老朱头走到了一起。辣辣的行为明显是反道德的:她与老李、老朱头的关系是不道德的。她教孩子的标准和方式也是不道德的——二儿子社员最懂得为母亲分忧,为了帮助母亲渡过难关,他不惜去偷窃,辣辣觉察到这一点,不但没有严厉制止,反而被社员体贴自己的孝心所打动,自始至终舍不得管教,甚至直接纵容了社员的流氓习气,社员最终因强奸妇女而被处决……辣辣的生存是粗糙的、是实用的、是反道德的、是无情的,同时又是充满“生命力”的,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婚恋观在“活下去”的社会现实面前或消解、或抛弃、或重构。
略论北村宗教小说
内容摘要:“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北村小说基督教救赎
北村是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南帆语),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步入文坛,以一系列挑战传统小说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注意。北村也因此与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同被称为“先锋作家”,他的初期小说,如《谐振》、《逃亡者说》、《归乡者说》、《劫持者说》、《披甲者说》、《聒噪者说》、《陈守存冗长的一天》等专注于技术形式的实验与创新,设置小说语言的迷宫,迷乱读者眼球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一个被商品和技术置换的生存空间,文学首先面临的是来自生存领域的尖锐诘问:你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活?[1]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作品究竟该写什么?怎样写?它们有什么意义?
1992年3月所发生的对北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事件,他在厦门受洗归入基督。北村自述,“1992年3月10日晚上8时,我蒙神的带领,进入了厦门一个破旧的小阁楼,在那个地方,我见到了一些人,一些活在上界的人。神拣选了我。我在听了不到二十分钟福音后就归入主耶稣基督。”3年之后,当他谈起这段神圣而奇妙的经历时,他仍然说我可以见证“耶稣基督是宇宙间惟一真活的神,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2]可见他对基督耶稣是神的绝对地信与敬畏。
自皈入基督教,北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他的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品不再沉迷于聒噪而是转向神性书写,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及生命的焦灼状态、并渴望从中解脱出来的生命诉求。
信与写
小说美研究论文
(一)小说美学观
西方现代小说美学受现代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学派林立。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结构主义、结构分解主义等都导致了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诸如艾姆斯的小说美学、霍兰的小说心理学、洛奇的小说语言学、洛特曼的小说符号学、巴尔特的小说叙述学,洛奇的小说修辞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小说的艺术规律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尽管观点各执一说,但比较一致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小说的审美特性,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的结构层次,小说的母题,小说的叙事特性,以及小说的技巧模式等。研究小说的审美特性,是对小说这一特殊文体的审美意义本源的探讨。比较传统的看法,例如福斯特认为小说是“虚构故事”劳伦斯认为小说是“富有生气的生活之书”。现代哲学和语言学对小说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分化出了各种观点。托多洛夫从叙述学角度,把小说定义为“叙述性的文学体裁”,道拉斯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小说是“私人的事件在私人声调中的叙述”。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小说被看成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直观性的体验。对小说结构层次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化了现代小说美学。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把小说分为语音、意义、被表现客体、形而上品质四个基本层次。叙述学使小说美学从此进入了复杂和细密的阶段。代表了小说美学的“现代高度”。
(二)小说艺术美赏析
1.小说的开头
小说开头的方式方法很多,如(1)从描写故事发生地点的风景开始,即电影评论者所说的“布景”。例如,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一开始就对埃格顿希斯进行了一番描写,格调低沉。E·M·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一开始对昌德拉普尔也进行了一番导游性的描绘,文笔优美雅致。(2)从人物对话中间开始。(3)从叙述者那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开始:“叫我伊希米尔吧”(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黥》);(4)从对传统自传体的粗俗模仿开始:“……你们想知道的头一件事大概是我是在那儿生的,我倒霉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生我之前都干了些什么,以及所有大卫·科波哦菲尔一类的废话,可我不愿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5)来一番富有哲理的议论作为小说开头:“过去犹如异国他乡:那里的人处世方式奇特。”(哈特利《中间人》)(6)在第一句中就把人物投到极其险恶的境地:“黑尔抵达布莱顿还不到三个小时,就知道他们要谋杀他”(格雷厄姆·格林《布莱顿·诺克》)(7)小说的开头先安排一个“框架故事”,解释一下主故事的来历,或者说明主故事是由一个虚构的旁观者讲述出来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觉醒》是从句子的中间开始的:“河水奔流,过夏娃和亚当的,从河湾到海湾,循环往复把我们带回到豪斯城堡和恩维伦斯。”最后用上文中残缺的词充当该书的结尾:“一条路一个孤寂一个最后一个爱人一个长久那个”——由此又把我们带回到小说的开头,就象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由河到海到云到雨到河,周而复始,无终无尽。
2.作者闯入
美国战争小说嬗变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历史就会有一条演变的线索。人类的文学小说都是以历史为背景,来刻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美国文学家在面对自己国家以战争为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了美国的历史进程或者说是战争史。随着美国战争的演变,美国战争小说也从自然主义逐渐向新历史主义过渡。本文主要以美国战争小说的演变为线索,探讨美国小说的历史进程。美国建立的这几百年来,经历了不少战争。从建国前的独立战争,到后来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后来成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美国几乎时时刻刻经历着战争。由此可见,如果说美国文学史是一部战争史,也不为过。战争是美国文学上一个永不淡却的话题。美国战争小说中有不少佳作广为流传,在战争中成长的美国战争小说对各个政治风云、重大事件、权力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美国战争小说的起源
美国建国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已经完成。美国早期的文学思想家、贵族阶层受到欧洲启蒙运动主义思想的熏陶,倡导完全自由,写作、生活多表现为浪漫主义形式。具有美国本土思想的是美国战争小说的鼻祖詹姆斯•库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间谍》是美国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开创了美国战争小说的历史。本书以美国大陆战争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一位保守的英国军官、一位渴望独立的美国军官和纽约贵族两姐妹之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们前一刻可能在同一个屋檐、同一个餐厅、同一个娱乐场所,毫不设防、几乎绝对信任对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娱乐,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为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国民奉献自己。虽为美国国民,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库珀还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用一种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敌人与友人之间的界限,不偏重于哪个国家会取得胜利。库珀的这种不注重成败、模糊化的创作方式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自然主义浪潮
南北战争后,美国战争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世纪末,工业文明的进步,美国物质财富的剧增,美国社会财富分级,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美国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发展。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克莱恩,他通过战争小说的背景,再现了这个充满残酷和邪恶的现实。其代表作《红色的英勇勋章》中,主人公亨利•费来明在面对南北战争的残酷现实时复杂、矛盾的心态,就像红军长征时人民的反应一样,亨利在军队路过自家门前时,毫无畏惧、激情满怀地加入了军队。然而现实却是,当他看到漫天的枪林弹雨时,亨利想到的只是“我会当逃兵吗”。尽管在每次的战役中亨利的表现不错,但他时刻被这种无形的压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来对他来说仍然不很明朗。战败了的亨利闯入一片丛林,身处迷宫一样的大自然的他还是想逃跑,却逃不脱,就像现实的生活一样。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亨利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被大自然控制的命运。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马尔科姆•布拉德、欧文•肖、诺曼•梅勒。他们都以南北战争为题材来描绘社会生活,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克莱恩的自然主义强调强大的自然外力对人类命运的决定作用,人们可以与大自然抗争,但也只是徒劳。
三、迷惘的现代主义时期
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一、抒情化
萧红,一个集小说、散文、戏剧及诗歌等多种文学创作样式的作家,用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萧红内心世界。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小说成就是所有当中最高的。因为在其小说当中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就不难发现她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我们可以在她任何一部小说当中找到许多抒情性的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景物描写都注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萧红的笔下,一切的描写对象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抒情性风格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就以她的小说的特点、风格而言,应该是属于抒情小说的。这种小说最重要审美特征是“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达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抒情小说把“情”放在首位,用它的激情或深情去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人物、景物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服务的,它与传统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不同。在三十年代,抒情小说又经过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吸取前人的长处,运用自己善于捕捉细节和色彩变化的特长,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描绘人生,形成自己的“萧红体”小说。《小城三月》的女主人公翠姨是一个并不漂亮但却感情细腻的女人,萧红在小说中,把翠姨的感情悲剧放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三月里,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小说的结尾翠姨因为得不到爱而伤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些话,“街上有提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通过她们的快乐来衬托出翠姨的悲哀。又是一个春天,还是那样生机勃勃,可是物是人非啊!把悲哀和抗议融入到这种春天的调子中,使读者在欣赏春天的美景时,又带有一丝的哀愁。也许在哀愁的背后,埋藏的是这位叛逆女性的严重抗议。萧红善于通过文字来表现情绪,使小说的语言带有饱满的情感。如在《呼兰河传》尾声里有几段话: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文字很好地表现了一种生命体验,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祖父”多次出现,蕴含着萧红对祖父无限怀恋之情。列举了后花园里的许多景物,表现了她对故乡无限的思念,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她对人生的眷恋和渴望。
二、散文化
小说的基本文学手段是叙事,但萧红的小说常常是通过一些素描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场景的创设,通过对生命的深刻而又独特的体悟来感染打动读者。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无论是在其长篇成名作,还是短篇小说以及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都有极为明显的体现。在《呼兰河传》中,以童稚少女般的心理写了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眼里的善与美,“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多么生动逼真,趣味横生。就算你不是来自农村,但经过作者的一番论述,就如同在发生自己身边。通俗易懂是作家的写作标准,大到几十岁,小到十来岁,读她的文章就是那么朗朗上口。矛盾在为萧红作序时写道:“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零零碎碎,都是片段,不是整个的有机体。”正因为有了她小说的独特之处,才使其小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萧红小说的这种散文化的写作笔法,使她的小说更具有抒情的色彩。有人说她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读她的小说,你一定不会感到疲劳,更不会把她的小说归结为“小说”,甚至会把它当作散文来欣赏。因为在她的作品当中,你很难发现作为小说应有的那些,比如:情节等,更会误认为是在读一篇散文作品。文字是那么优美,又是那么富有亲和力。对景物和人物的描绘又是那么饱满,借景抒情。她的小说语言也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她很少用修辞语很多的长句,比较喜欢用及其朴素的字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三、结语
萧红,一个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却绽放出永恒的光辉的作家,一生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但却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给中国文坛的天空留下了美丽而又耀眼的一瞬间,她的抒情性小说,开创了属于自己“萧红体”,凭借其小说的独特性,使成为众多作家当中一颗亮丽的风景线,也使其小说流传至今。
池莉小说研究论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一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着力于重建世俗世界,注重对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再现和描摹,表现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池莉,就是他们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她的小说创作是新写实小说创作的标识,反映了九十年代精英文化的逐步失落,和文学精神的变异和分化。在具体文本中。体现了一种“现世关怀”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对市民生态凡俗人生的真切描摹,对爱情神话的消解。
一、人心似海。凡俗人生
1、市民生活的直观描摹
池莉在作品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一反传统作家由上而下的视角,以一种沉于世俗人生中芸芸众生的眼光来阅世识人,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日常琐细细节的直观描摹和再现,完成了对普通平凡民众的爱情、婚姻、家庭等生活状态的原生态记录,对现代人的生活苦相和窘态进行冷静的剖析和揭示,体现出鲜明的“平民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从她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到《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来来往往》、《生活秀》等小说。池莉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幅现时态武汉市民的生活图景。
《烦恼人生》以一种近乎摄像的方式展现了汉口普通市民印家厚一天24小时繁琐的生活流程,通过对他平淡世俗生活的铺叙,展现了当代普通人生存意义上的种种烦恼和矛盾现状。主人公印家厚从半夜惊醒开始,就开始面对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纷乱和琐碎:排队、解手、洗漱、吃饭、带孩子、挤车、上下班、班组评奖金、住房、为父亲祝寿买礼物以及感情困惑等等。这短暂而漫长的一天。似乎又是他一生的浓缩和写照。他总是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各种纷争和琐碎的小事中,疲于招架,却不得不努力地接受和面对,这个“英俊年少。能歌善舞,性情宽厚”的人。无论体力上还是心灵上都重重地压上了一层不堪重负的疲惫。生活容不得他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社会给了他多重的角色定位,让他有太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力图扮演好每种社会角色。负起应尽的责任,却又总是顾此失彼,在两难的困境中,努力面对着生活的困境与尴尬。用小说的话来说:“几乎没有一刻他不处在为难之中。”
美国战争小说流变嬗变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历史就会有一条演变的线索。人类的文学小说都是以历史为背景,来刻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美国文学家在面对自己国家以战争为主导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展现了美国的历史进程或者说是战争史。随着美国战争的演变,美国战争小说也从自然主义逐渐向新历史主义过渡。本文主要以美国战争小说的演变为线索,探讨美国小说的历史进程。美国建立的这几百年来,经历了不少战争。从建国前的独立战争,到后来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后来成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美国几乎时时刻刻经历着战争。由此可见,如果说美国文学史是一部战争史,也不为过。战争是美国文学上一个永不淡却的话题。美国战争小说中有不少佳作广为流传,在战争中成长的美国战争小说对各个政治风云、重大事件、权力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美国战争小说的起源
美国建国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已经完成。美国早期的文学思想家、贵族阶层受到欧洲启蒙运动主义思想的熏陶,倡导完全自由,写作、生活多表现为浪漫主义形式。具有美国本土思想的是美国战争小说的鼻祖詹姆斯•库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间谍》是美国第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开创了美国战争小说的历史。本书以美国大陆战争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展现了一位保守的英国军官、一位渴望独立的美国军官和纽约贵族两姐妹之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们前一刻可能在同一个屋檐、同一个餐厅、同一个娱乐场所,毫不设防、几乎绝对信任对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娱乐,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为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国民奉献自己。虽为美国国民,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库珀还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用一种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敌人与友人之间的界限,不偏重于哪个国家会取得胜利。库珀的这种不注重成败、模糊化的创作方式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自然主义浪潮
南北战争后,美国战争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世纪末,工业文明的进步,美国物质财富的剧增,美国社会财富分级,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美国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发展。美国早期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克莱恩,他通过战争小说的背景,再现了这个充满残酷和邪恶的现实。其代表作《红色的英勇勋章》中,主人公亨利•费来明在面对南北战争的残酷现实时复杂、矛盾的心态,就像红军长征时人民的反应一样,亨利在军队路过自家门前时,毫无畏惧、激情满怀地加入了军队。然而现实却是,当他看到漫天的枪林弹雨时,亨利想到的只是“我会当逃兵吗”。尽管在每次的战役中亨利的表现不错,但他时刻被这种无形的压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来对他来说仍然不很明朗。战败了的亨利闯入一片丛林,身处迷宫一样的大自然的他还是想逃跑,却逃不脱,就像现实的生活一样。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亨利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被大自然控制的命运。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马尔科姆•布拉德、欧文•肖、诺曼•梅勒。他们都以南北战争为题材来描绘社会生活,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克莱恩的自然主义强调强大的自然外力对人类命运的决定作用,人们可以与大自然抗争,但也只是徒劳。
三、迷惘的现代主义时期
苏童小说研究论文
关键词:苏童死亡叙事认知意义美学效果
摘要:本文试图在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观照下,对苏童笔下人物的死亡形态进行归类,从大量有别于传统的非理性的死亡叙事中探讨理性的认知价值和意义,从而阐释死亡叙事给小说文本带来的独特美学效果。
纵观苏童小说,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使用死亡笔墨的频率非常高。他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大多在一种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原因和意义。而且,他写死亡也似乎并没有先行的目的设定。这些都使他笔下的死亡叙事从小说文本中凸显出来,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死亡叙事的审美意蕴。
苏童是作为先锋派的一员而崛起于文坛上的。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后现代各种文学观念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哲学思潮也大量涌入中国,叔本华、柏格森、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的哲学学说带给先锋作家看待社会、人生的一种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苏童小说中对人物死亡形态的展示,传达给读者的思考,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其实都是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暗合的。他对死亡的异质性言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也给小说文本带来了更大的意义阐释空间。
一、死亡形态的展示
如果按照死亡主体的意愿参与与否来加以划分的话,苏童笔下大量的死亡叙事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自杀和莫名的祸事。苏童小说中的人物选择自杀,有些是因为做了错事,迫于道德压力,以死亡来求解脱。如《一无所获》中的李蛮因推开女浴室的门,被人唾弃,跳河自杀;《舒家兄弟》中的少年涵丽和舒工偷尝禁果,导致涵丽怀孕,两人跳河自杀;《妇女生活》中的邹杰欲对养女不轨被妻子发现,含愧卧轨自杀。也有的是自己对生活绝望,把死亡当作是摆脱烦俗人生的最好归宿。《白沙》中雪莱选择海葬结束生命;《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中的书来逃难,最后无处可逃,卧轨自杀;《另一种妇女生活》中简少贞用无数绣花针扎破动脉血管而死;《平静如水》的雷鸟屡次被女孩骗而卧轨自杀……
评论古典武侠小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伴随武侠文化在社会上的流行,国内武侠小说研究曾出现一个短暂的热潮,学界先后出版多部著作,专题论文也逐渐丰富起来。但限于以往研究积淀的不足,学界对武侠小说文体概念、历史渊源的认识多存在模糊之处,武侠小说的学术研究往往文史不分(即将武侠小说的文学研究和中国游侠的历史社会研究混同起来),文体混淆(即将有关武侠的小说、诗歌、散文笔记等不作区分的研究)。而在武侠小说的历史演变这一问题上,由于学科方向的限制,已有研究也往往忽视唐前武侠小说。宋巍博士对上述问题深有感触,这是其撰写《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的主要动因。总结起来,该书在古典武侠小说作品文献整理、武侠小说渊源、武侠小说史的体系构建上,都提出了系统独到的见解,展现了武侠小说研究领域的新成就,如此也使该书具有了鲜明的特色。
一、文献辑佚贵在扎实
武侠小说是中华类型小说的重要一种,它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侠气纵横、瑰奇灵异的武侠世界,历来受到读者青睐。应读者需求,历史上武侠小说代有佳作,异彩纷呈。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对小说的歧视和学界对武侠研究的偏见,武侠小说方面的作品文献保存工作一直被忽视,作品散佚流失现象严重。为了弥补这种这种缺憾,学界作了大量的资料文献的辑佚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武侠小说辞典》、《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观》、《中国武侠小说大观》等多部武侠小说文献辑录辞书,武侠小说文献辑录工作取得了空前成就。但限于体裁和编写目标的影响,这些辞书大多将辑录重点放在民国以后,对先秦至清的古典武侠小说用力甚少。在文献整理方面,由于大多是辞书类工具书体裁,文献多以音序编排,对文体类型、叙事主题、朝代时序等不太注意。有的辞书在资料整理上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如宁宗一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的《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在“作品编”的“唐前古代作品”中,仅仅收录《三王墓》、《老人化猿》、《李寄》、《杨大眼》、《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燕丹子》等七部作品,数量与实际相差很多不说,其中还收入《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两篇不是小说的史传作品。[1]出于深入研究的需要,宋巍写作《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时,非常重视对作品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辑佚。在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武侠小说”中,宋巍统计了十五篇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品,不但注意到了影响较大的《三王墓》、《李寄》等,还新发现了《熊渠子》、《周处》、《戴渊》等作品。对以往常常混淆的《三王墓》、《干将莫邪》也作了厘清性的文献辨析。在以往唐代武侠小说研究中,对唐代武侠小说的作品数量统计往往是缺漏不全的。如199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侠小说辞典》,收录唐代武侠小说35篇。而漓江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武侠小说鉴赏大典》,收录的唐代武侠小说仅有14篇。相较他书,《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搜检唐代古籍,辑出具有完整情节、完整形象和完整主题的唐代武侠小说53篇,其中《陶岘》、《懒残》等作品的收录和研究都是之前武侠小说研究领域较少关注和涉及的。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武侠小说研究迫切需要在较深的层面迅速展开,如此方可正确认识研究对象,促进学科发展。也正因如此,本领域的早期学者作了大量筚路蓝缕的开拓性工作,包括作品赏析、作家研究和框架构建。但限于掌握文献不足,初期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片面文献分析上的,有些结论尤其缺乏扎实的例证支撑。这个问题体现的最突出的就是对唐前武侠小说创作的习惯性忽略。因为文献缺失,我们对先秦武侠文学的研究只能集中在《史记•游侠列传》,因而缺乏对武侠传统的文化影响的溯源审视。我们对魏晋南北朝武侠文学的研究重点,常常放在“顾名即可思义”的游侠诗上,既不区分诗与小说的文体差异,也不寻找后代武侠小说的魏晋祖源。因为对唐前武侠小说文献的忽视,我们曾经错误得出唐代豪侠传奇纯为武侠小说的全新开创的结论,使得中国武侠小说这一民族独有的小说类型陷入“失祖无源”的研究窘境。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宋巍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中,不但将“上古神话与武侠小说”、“秦汉文学与武侠小说”、“魏晋南北朝武侠小说”单列三章,探源溯流地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历史承继理清了渊源,而且将著述的重心放在前辈学者重视不足的文献辑佚上[2]。他遍阅典籍,系统整理了中国武侠文化中与武侠小说相关的神话、史传、谣谚、笔记,将散于各部的武侠研究文献置于武侠小说发展史的宏大结构中,并以朝代先后排列,按与武侠小说发展的关系加以分析,最终使得中国武侠小说的古代部分文献丰富而扎实,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史论结合新见迭出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一方面在“史”的角度注意文献的整理运用,另一方面,该书也十分注意从“论”的角度上,深入论述中国武侠小说历史流变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之前学者已有结论的问题,《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并不盲目地接受或反驳,而是在掌握扎实文献证据的前提下重新审视,然后提出个人的见解。一言以蔽之,《史论》在理论研究角度的主要特色,一是注意新问题的发现和回答;二是重视老问题的审视和辨正。相对于其他题材的小说来说,武侠小说是小说研究中的新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应注意发现和阐述初期未涉及的新问题,以此促进研究走向深入。在这一方面,《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表现出明显的“以问题带创新”的特色。在以往的武侠小说研究中,历史研究是取得成果较多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中国武侠小说史》、《中国武侠小说史》(古代部分)等六部专著,相关论文百余篇,一些侠文化史著中也有涉及武侠小说发展史的内容,如《中国侠文化史》、《中国游侠史》、《中国侠客史》等。但以往的武侠小说历史研究中,多数是就武侠小说文体确立后的历史研究加以论述,缺乏武侠小说历史发展脉络的探本溯源的考察。针对这一问题,宋巍大胆提出“前武侠小说时代”的研究观点,即成熟的武侠小说作品在怎样的文化环境内生成?小说以外的文学发展怎样影响了武侠小说的发展演变?通过分析先秦至唐前的侠文学,《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探讨了神话与武侠小说、诸子与武侠小说、史传与武侠小说、笔记与武侠小说的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具体过程。此外,《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还在具体研究中始终贯彻着问题意识,如第一章“上古神话与武侠小说”中,作者先后提出了“什么充当了武侠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媒介”和“武侠小说为什么会出现叙事学上的‘无祖’形象”等问题。在提出一系列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重新设计了武侠小说研究的问题域,表现出试图为中国武侠小说历史研究寻找更符合历史演变真相的努力。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描述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之一就是,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要困难——这与通常的看法完全相反。”[3]《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提出武侠小说渊源问题的意义正在于此。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不但重视发现新问题,而且也格外注意对已有问题的再解答。如在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作类型研究方面,前辈学者已有很多论述,如李剑国先生以为可分“蜀妇人型”等八个类型等。[4]但以往的研究,多是站在唐传奇的研究角度得出的结论,缺乏在系统的武侠小说研究语境中的考察。宋巍在肯定前辈学者提出的“道侠”、“女侠”说法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唐代侠客典型还存在“盗侠”和“隐侠”。这是对唐代豪侠传奇人物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像这样的修正和深掘,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中是处处可见的,如对唐代武侠小说内容描写和叙事结构的阐述、武侠小说史视野中的《水浒传》研究、明清时期短篇武侠小说成就的总结等问题,都可见出作者在深入研究后的细节上的理论推进。钱穆先生曾说:“大凡一家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全恃其在当时学术界上,能不能提出几许有力量的问题,或者与以解答。自然,在一时代学术创始的时候,那是学者的贡献,全在能提出问题;而在一时代学术到结束的时候,那时的学者的责任,全在把旧传的问题与以解答。[5]”《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始终秉持贯彻对于新问题的提出和旧问题的解答,这样的研究理路也是该书颇多创见的重要原因。
三、探源溯流体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