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9:1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企合作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问题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更高,需要师资、教学场地、设备、耗材、资金等大量教育资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但实践中仍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现象。首先,企业的人才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基于生产秩序以及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在合作中只愿意投入有限的教学场地、设备、耗材和实习工资等硬性资源,而在委派高素质员工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等柔性资源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企业不愿意承担员工的指导费用,更不愿看到员工受教育活动影响而分散精力并影响生产活动。其次,学校教师教学延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学校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指导寄希望于企业,存在甩包袱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地点分散、教学组织不便,学校对学生的辅导、答疑等教学指导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2.企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有企业为学生配备了企业指导教师,但数量偏少,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高度自由化,教师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制度保障。首先,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企业指导教师大多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教师师德存在两极现象。有些企业指导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热心教育事业,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徒感情,教学指导认真负责;有些企业指导教师因工作繁忙或性格内向孤僻等原因,与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教育活动敷衍了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3.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目前,校企合作大多以人力资源为合作基础,企业希望获得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学校希望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但现有合作基础存在双方需求不均等及合作基础单一等问题,合作基础较薄弱,大多数合作靠人情关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生机制还不牢固。一是双方需求不均等。学校因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要求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较大,需要借助企业一线的场地、设备、技能人才等优势资源来开展教育,但目前外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企业可以低成本引进所需员工,对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二是合作基础单一。目前,校企合作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不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可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资源合作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但因学校教师水平有限,这方面的合作未得到有效开展。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复杂。企业是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而学校是教育机构,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受政策导向和本质因素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比较复杂,这使得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各类资源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活动思维驱使不断衡量校企合作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因而产生了不关心学生教育活动、不断索取学生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以增加产出等现象。复杂的动机是企业重生产轻教育、教育活动的智力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等的重要原因。2.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存在博弈行为。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就教育资源配置及生产活动和教育活动安排进行协商,双方均会努力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并就相关合作条件进行博弈,博弈结果也将影响双方的行为。因为无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约束,企业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容易提出许多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要求,并努力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学校由于面临教育行政部分的考核与评估的外部压力,因而对校企合作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企业正好把握和利用了学校这一心理,这使得学校在合作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总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生产活动要求以换取合作机会,有时甚至牺牲部分教育目标。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滞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热点主要集中在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而在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方向和原则意见,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但是,在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仍然缺乏政策规定,这也使校企合作实践缺乏政策指导和约束,进而产生许多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说明国家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缺乏深入设计。
校企合作教育探究论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校企合作教育论文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
1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滞后。目前,政府协调对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使得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各级政府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及时本区域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与本区域市场结合,针对性不强,使得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毕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场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为主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关键的如何操作或实施协议的具体条款,忽略实现合作的既定目标等实质内容。相反,关注的是合作协议的签订,挂校企合作的铜牌,以及领导间的互谈的场景等,而且合作协议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可实施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有的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花了很大力气,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不少企业老板碍于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的面子,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协议书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很难保证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张废纸。二是为了取得顶岗实习成绩。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进行过程性考核,由于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成绩,返校前几天时间就把所有过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盖上企业单位的印章,上交到学校,顶岗实习预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职院校不能适应行业需求
校企合作教育分析论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1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教育探讨论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分析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成效分析
1.1初步构建了职业教育和产业界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从顶层设计角度分析,初步构建起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其中该制度主要参与部门有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扶贫办和农业部等。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每个直辖省市均构建起来。在2010年成立了行指委,该部门主要指导职业教育工作,目的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职业院校与联合举办论坛,实现了学校、产业以及行业之间的有效对接。1.2校企合作模式深度进一步增加。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发展较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促进各地方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能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深,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比如“校企一体化”“教学工厂化”“企业校区”等的建立。“区域性校企合作办学联盟”最先在浙江海宁市成立,该办学联盟涉及的企业、行业协会、工业园区和职业教学机构较多,可以承接培训、招聘和毕业生跟踪等多种服务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校企合作办学联盟也纷纷在各个地方兴办起来。1.3校企合作法规政策得到了初步完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另一项伟大成就就是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国家税务总局也制定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政策的颁布,都在表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得到了有力发展。与此同时,有关校企合作地方性的法规政策也逐步落实,比如成立于2009年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接着在山东、天津、沈阳、深圳等地也纷纷制定了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比如引人关注的《关于本市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在上海制定,上述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已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就[1]。
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指导和共赢机制有待完善,责权利界定不明确。政府制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运行机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不利于稳定职业院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上的有些政策在责权利方面还有待明确,两者划分不清楚。企业、职业院校和政府均站在自身利益考虑,未构建多边互赢的合作机制。利益分割的不明确,不能促使利益链和价值链无缝衔接在一起,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区域资源过多造成资源浪费,而某些区域资源过少,难以发挥实际效果。2.2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获取利益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企业在职工搭配上有一定的原则,要确保每个岗位都有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而熟练的技术岗位人员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自身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影响自身内在参与动力。2.3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于表层,表现为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生产匹配度不高。加上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理论性知识的掌握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学不够系统也不够完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高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而企业要想将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服务于自身生产,就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培训,期间增加的隐形成本和显性成本均较高,即便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3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的有效途径
3.1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明确责权利分配。在政府主导下可以构建更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权责利框架,政府部门具有行政职责,在政府引导下可以同时兼顾职业院校、企业以及政府自身三方利益、责任和权利。在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下,可提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有效性。政府需要提高对企业的关注度,要意识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所处的弱势地位,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多保障企业的权益,因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和政府自身相比,面临的市场压力会更大,在利益获取方面有更好的诉求。因此政府需要将企业作为强势方来看待,以免影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信心,降低合作欲望[2]。3.2立足成本考虑,提高企业合作内在动力。提高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得以全面体现,就需要立足成本考虑提高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内在动力。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环节需要增加相应成本,增强双方合作信心。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环节分析,将成本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企业对成本的关注度与职业院校相比,前者更为敏感。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其中决定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两者是否合作的关键就是对比社招成本。成本精算中,企业预估出来的收益与成本都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就会积极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但是企业如果觉得自身经营风险较大,在收益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就会降低自身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信心,表现为较为消极懈怠。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开始之前,就需要将成本和收益充分考虑进去,由此才能增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信心,加快产教融合进程[3]。3.3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转译机制。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快产教之间的融合程度就需要创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培养模式上作出一定调整,提高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职业院校要想创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提高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审批环节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之间的关注度。现阶段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科课程设置的需求表述不清,导致职业院校不能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和表达意思,也就不能贴合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一定调整,双方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影响了转译机制的正确表达。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两者之间需要设置转译机制,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正确理解企业诉求,企业也可以将自身实际表述给企业,两者在有效沟通阐述自身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可提高校企合作深度,更好满足企业需求[4-5]。3.4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相对落后的职业教育模式会制约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国家政策不管是在制定上还是在发起落实上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政策制定实施的落后性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加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一套政策实施下来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导致国家政策更加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立足职业学校、企业和国家三方利益,政府需要提高政策制定速度,尽可能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将政策制定的时间跨度缩短,剔除中间不必要的环节,这样可保障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关于国家政策上的信息,并将其反馈给职业院校,能保障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促使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此外,职业院校也需要提高自身政策消化能力、吸收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促使国家政策在职业院校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职业院校需要对国家下达的政策,在第一时间内执行,并落实[6-7]。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意义,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的现状,探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突出其特色并指出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以期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教育模式
我国在经过20多年“校企合作”式的发展后,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1]。电子商务因其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不断刷新传统商业模式,成为最适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之一,电商创业之路成为众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业选择。
1创新创业教育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国大量传统企业由传统领域向电商行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对电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电商专业从诞生便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是互联网的基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电商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2]。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及教育环境的搭建,培养学生的自信力、领导力、抗打击力和沟通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2增强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开设电商专业课程,更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财务管理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增加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吸收,还可以增强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1.3提高就业率,满足企业需求。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还可以改变他们的传统就业观念,通过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实现多种途径就业。100EC.CN显示,截至到2018年12月,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大,除了传统的电商运营、客服、技术等人才缺口外,新媒体、社群、视频动画等方向的人才需求增长更加迅猛。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需求也逐步放大[4]。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大量应用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
2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三维路径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本质之回归、纾困之途径。文章将动态理论运用到职业教育中,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动态联盟的视角进行分析,明确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立足点、关键点、保障点,并从三个维度对校企合作的路径进行阐述,提出实施企业主体院校主导、培育协调耦合能力、推进校企文化互化等措施来促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动态联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三维路径
一、动态联盟理论及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动态联盟概念。动态联盟是1991年在《美国21世纪制造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到,该报告由美国Lehigh大学的几位教授同美国工业界的主要决策人提出,并提交给美国国会。1995年,普瑞斯等人发表《灵敏竞争者与虚拟组织》专著,开始深入研究虚拟组织,认为虚拟组织是增强竞争力的组织方式。之后,关于动态联盟的理论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前沿热点被学术界广泛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动态联盟的定义仍众说纷纭,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界定动态联盟的含义,只是把动态联盟含义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界定,认为动态联盟是一种通过网络结成的没有地域界限的动态联合;二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界定,认为动态联盟是指某一企业在敏捷制造环节中,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机会,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顺利完成时,会联合多家企业,协力争取市场机会并共享收益的组织形式。胡茜(2009)把两方面的意思结合起来,提出:动态联盟是一种由多家独立经济实体,在一个阶段范围内,通过信息技术搭建起来的网络组织。联盟中的各参与实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利用各自的核心资源,充分信任、团结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二)动态联盟理论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1.职业教育校企动态联盟的界定。职业教育动态联盟是指跨组织的合作形式,是高职院校与社会产业结构、经济团体为实现一定周期的战略目标,按照协议或某种契约形成的共同体,共同体内成员各取所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人才培养。2.职业教育校企动态联盟的特征(1)动态性。校企合作中的参与方并非仅仅是“校—企”一对一线性的合作,它是学校和企业在塑造共同愿景和创造共同价值的机制约束下,彼此交错链接而形成的立体网络化的多要素协同作用的动态系统。联盟内,任何一种参与方都与其他参与方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关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各参与方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架构发生变化,如参与方的退出,合作项目的取消或推迟等,会使各合作方在动态博弈中开始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并形成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2)开放性。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办学系统。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和联盟内的组织进行能力交换。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需要与包括院校在内的联盟成员开展合作共赢,依靠开放的社会组织网络来传递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3)互补性。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组织中,联盟成员采用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不同形式的资源通过社会关系在网络组织中流动,基于合作方之间的资源互补,才导致资源之间不断流动,也正是因为这些资源的互补,才使得合作方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得以加强。(4)自组织性。校企联盟是由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包含知识与信息传递、资金与技术投入、师资与场地交换等多种关系,彼此达成协同、默契的规则,各尽其职而又协调合作地形成有序结构。3.动态联盟理论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意义。当前商业环境朝着个性化、小批量、多趋势发展,众多企业仅凭一己之力,已很难扩张与发展,只有搭建网络组织,建立有效的企业动态联盟才能实现共赢、促进发展。这种思维模式在跨领域的校企合作中同样适应。职业院校在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与众多企业一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光靠学校培养人才早已孤掌难鸣,而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却又不乐观。当前的校企合作由于双方利益诉求差异、校企地位不清、政策制度缺失等问题,导致双方合作浅尝辄止、难以维继。如何改善当前脆弱的合作关系,将校企合作的美好愿景转化成现实,已列入了职业教育议事日程。借鉴企业动态联盟理论,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难题,即将企业动态联盟理论纳入校企合作分析框架中,谋求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与增长,在重视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过程的结合,全方位关注校企接触面的广度,多层次留意交融点的深度,使学校和企业从既往的平面合作向纵深立体合作转化。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态联盟分析
(一)立足点:谋求校企双方利益平衡与增长。校企合作是博弈的过程,学校和企业都属于特定的社会组织,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体系,各自的性质和职能不同。学校通过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由此获取企业资源和社会认可;企业吸收学校培养的职业人才,实施社会经营,创造利润,同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之间的合作是以人才为纽带展开,但是,双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宗旨注定合作是个博弈过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往往需要确定校企双方在联盟中的地位,才能兼顾校企各自的利益诉求,实现校企之间利益互惠的妥协与平衡。(二)关键点:谁是校企合作联盟中核心组织者。校企合作不能建立在一方获得收益、另一方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除了明确校企在联盟中的地位,选定校企合作联盟核心组织者也是关键问题。为促进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核心组织者必须具备沟通、协调、监督与服务的能力,调控校企合作之间的博弈。具体地说,核心组织者主要任务是:确定校企合作联盟的共同目标;界定联盟内成员的类别与利益诉求;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出能够为成员所接受的合作方案。那么,谁可以充当核心组织者?从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来看,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普遍,职业院校虽然积极,但并不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在此情况下,需要一个第三方组织者,既能切身体会学校、行业企业需求,又有足够的信念与力量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穿针引线。近几年来,部分优秀教育服务企业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积极布局教育领域,充当核心组织者的角色。他们搭建教育与产业合作桥梁,研究产教融合策略,研发教育技术新产品,组织联盟成员商榷、制定行为标准、实施细则,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监督,充分发挥“政产学研”深度服务功能。(三)保障点:政府有效干预。所谓政府干预,绝不是指政企不分,而是指政府通过制度、政策、法规以及经费等方面对参与合作的企业与院校给予支持。在动态联盟的运行过程中,教育服务企业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使职业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同时,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使原本复杂多变、相互冲突甚至漫无目的的社会关系能够纳入到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目标上,才能保持联盟的协调发展,以此推进合作效率的提高和合作效益的增长。立足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确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从体制、政策层面进行干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联盟内团体和个人行为,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往的联盟无不表明,只有政府的法律法规才是最有效的宏观运行规则,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高效干预成效显著。国外有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只有政府的干预涵盖合作双方的各个阶段,才能促成联盟的稳定发展。
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探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为企业一线服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协调企业关系,与企业联合,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以教育之本奠定企业之基。因此,职业教育与企业密不可分。本文在职业教育校企业合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政策、机制和管理等方面,试图提出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服务;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企业一线提供发展动力;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最佳实习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因此,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二者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并未参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也不联系企业,从而造成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鼓励职业教育的同时,为企业制订了多项措施和政策,鼓励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社会和经济需求。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得到了空前发展。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更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城市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市场需求、岗位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校企合作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制订、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学校和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定位,建设适合校企合作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因此,本章结合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对其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剖析,试图探索校企合作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有效模式。首先,实施集团化合作以便推进校企合作发展。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有良好的实习环境,学院和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院与卓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同协商,学院和企业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专业共建,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制订了实训内容,学生学习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企业派遣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讲授专业内容,学院派遣优秀的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现场指导和教学中,教学和学生随时记录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方法,再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和探讨。其次,学院和企业实施资源共享。学院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设企业订单班,学生完全按照企业标准招生。学生一旦进入企业订单班,学生便可以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签订协议后,学院便按企业用人标准教育和管理学生。学院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订单班。企业为学生配备一名班主任,主要负责公共课程的学习、职业道德、商务礼仪、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学生学习期满,按用人协议约定到企业就业。再次,学院和企业实施深层次合作以便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能陶冶情操,增强主人翁意识。企业可在校园内和实训室悬挂横幅、企业标语、企业文化用语等对学生陶冶学生企业情操。企业指导老师也可在企业订单班指导班级活动,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教育。学院和企业共同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学院共同出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建设实训基地。从2009年建设机械与信息工程技术学院以来,学院建立了1个实训基地,8个计算机实训室,可容纳20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可根据实训内容和课程要求,模拟实训环境,与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致,也能体现企业员工各个角色之间的配合和协作。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企业要求学生建设电子商务综合网站,学生需要自主在实训场地完成网站所需的技术操作,包括网站域名建设、空间建设、网站信息编辑、处理、上传和等操作。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很强,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并且从项目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二、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