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9:09: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企合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企合作

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逐渐变得富裕,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汽车行业也有了更加远大的前景。随之而来的就是汽车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强烈,中职学生规模的扩大。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要更加的重视,中职学校是学生学习技术的第一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汽修人才的重任,所以需要好好的研究“1+X”课证融通下校企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汽修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1引言

中职学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学生可以学习较高的职业技能、完善实训基地,便利的实习等福利。在企业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习。使用校企合作的手段,学生的进步效果显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益处,对口培训的模式下,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努力的方向,提高就业率;对于企业来讲,在中职的学生对于企业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间接的宣传了企业,提高知名度,对于企业的招聘提供了方便,更有利于找到专业人士。

2准确定位,选择证书明确汽修专业的学习目标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应该以现代汽修行业的实际标准为主来培养学生,指导理论知识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总体水平。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课程之前,要向学生展示职业的前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加强学生对于汽修的重视。端正态度,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完成学业,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教育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在中职院校中,汽修专业应该把“以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根据汽修行业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校企合作可以融合企业和学校的优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首先,企业在学校可以寻找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与此同时,拓展了员工的培训内容。其次,学校也能够减少支出,利用企业的实训设备培养学生,不再只注重理论知识。但对于汽修行业来讲,所需设备很多,经费需求大,设备升级很快。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很好的结合理论和实际,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时,升华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企业实习时,学生提早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早的为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纪律。

查看全文

浅析农业技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强化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率、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由于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内部合作,促进人才直接与市场接轨,不但能提升企业培养人才的效率,而且能促进社会综合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来看,由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一线的建设、服务工作,与其他的农业专业不同,该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内在需求。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发展的现状,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浅析当前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1.校企合作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多元化农业技术的前提,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整体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探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也逐渐形成了“联合培育、双向选择、双向考核”的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其内部的原理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切入点来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缺乏主张,对未来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往往不足,导致在学校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想当然”的情况,教师经常忽视教学的实践性,会影响学生对其职业特点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也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无法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制度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双方共同的学生培养目的,而且能够凸显出不同的侧重点。2.基地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中的一员,与其他的高职院校专业类似,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必须以体现技能为核心、以知识框架为支持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通过将多个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项目来逐个实现。尽管设施农业技术的教学课程内容较多,难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逐渐开始发展基地培养的新模式,与多个不同特点的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甚至解决。在实际校企合作环节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我校找到了相应的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及资源共享,并逐步建立起多个中大型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实现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而且实现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效果以及多样性的系统结合,为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基地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这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不谋而合,在当地多个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业基础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3.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而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是市场与企业需求,所以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环节中,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及设备管理经验,内部还有大量熟悉操作以及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增强科研力量以及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工学结合的良好合作模式。4.校企共融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对农业技术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把握得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教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去企业内部进行顶岗进修的方式了解当前企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与现状,促进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技术类专业,农业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学生适应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规划的核心,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除了重视学生的职业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农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企业中具有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不但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通过聘请这部分专家来学校现身说法,进行一线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择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进行精准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具有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为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双向选择,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5.校政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就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由学校牵头,由学校进行支持并鼓励,形成专业与企业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提升就业针对性以及实训针对性的前提下还逐渐开发了课程培训、实训基地培训、顶岗实习培训以及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环节,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奠定了理论前提与资金上的保障。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合作范围应当扩大。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上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由于缺乏机制的建设,对校企合作模式不熟悉,出现了许多障碍。为了突破这部分障碍,学校还应该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模式上的开拓,同时也要拓展合作企业的种类与覆盖面,不再局限于本地的企业实训,而是逐渐提升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合办工厂、综合农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扩大合作的范围。2.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管理的问题,不但降低了合作的效率与标准,而且出现了工作重复、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甚至一些校企合作还会由于校企经济效益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纠纷,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双赢。3.合作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分配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没有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目的,依然需要继续完善机制的建设,在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教职工自身的价值,为其职业的规划以及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策略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分析

一、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1.“2+1”模式

即在校学习两年,企业实习一年,最后返校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酒店管理专业普通班的教学环节。目前,“2+1”模式在前两年的在校学习阶段,教学环节和时间的安排上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在实习的最后一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和半年的毕业实习。同时为了适应酒店经营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参加不定期岗位实习5次,每次6-8小时,灵活地实施“2+1模式”。

2.“1.5+0.5+0.5+0.5”模式

此工学交替安排为在校学习三个学期,专业实习一个学期(6个月),回校学习一个学期,毕业实习(4个月),最后返校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这就导致工学相脱节,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背离了工学结合的初衷。采用“1.5+0.5+0.5+0.5”模式即可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学生通过前半年的实习,了解了酒店的正常运作方式,清楚酒店需要哪些人才,更明白自己日后将要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再储备的知识,为再次的实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同时学生也将有两次选择酒店的机会,可更多地了解不同的酒店,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1+0.5+1+0.5”模式

查看全文

谈论校企合作课改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2005年,学制三年,至今招生七届,已毕业四届,现有在校生268人。本专业是适应河北省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设立以来,不断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本专业现有教师团队20人,专业教师9人,外聘实践教师9人,专业辅导员2人。环境艺术专业现建有装饰材料实验室、制图室、电脑机房、美术画室、工作室共5个实验室。此外,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11家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争取经过2~4年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训需求。同时实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目标。

1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分析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企业和高校实现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和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迫切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渴望更是十分迫切。美国曾做过一个统计,20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人才、一线技术工程人员、熟练工人的比例为2∶2∶6,至90年代比例变为2∶6∶2,这一统计数据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工程教育应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众多工科院校与工程技术类院系的共识。

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综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作为学校在培养人才中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一项具体活动,校企合作应当与区域经济相结合,适应区域环境的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产学资源的互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各方面都获得成效的目标。

一、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订单模式。该模式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各项项目工作所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模式当中,又有“长期订单”子模式、“中短期订单”子模式和“近期订单”子模式。其二,定向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长期订单模式的一种,该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由企业出资资助某固定学生完成学业,该学生毕业后到资助单位进行定向就业。该模式有“定向招生”子模式和“定向分配”子模式。其三,“实训基地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大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与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大专院校的实训工作实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意识及职业素养意识,为学生的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校企互助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出教学、培训方面的要求,并且共同编制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授课培训教材,为企业现有员工开展各种相关技能等级提升的培训工作。培训时由相关企业提供教学以及实训的地点和设备,由大专院校派出专业教师及企业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该项培训教学工作。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务技术资格证书的考核工作,考取各类专业职务资格证书;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思考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需要切实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能符合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给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助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职能的完美展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在组织、作用、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和科研职责,负责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借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来培养和获取人才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企业中人才类型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之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协商以后,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规定日期内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要签署订单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予以参与和支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2.分工合作模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场地和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即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实习由旅游企业提供,让学生能够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习实训,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了解自己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将会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在校内建设有实训基地,那么其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备受青睐,缩短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的优势众多,能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经常会出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资金支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有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没有建立完备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这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的成才之路也遭遇了更多的波折。2.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致使校企合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很大,面临违约和预期风险,院校和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进行深度长期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亟待解决。3.旅游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企业岗位工作中,大大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的实习实训传授有效的经验,作出科学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查看全文

中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综述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需要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旅游行业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更好促进该行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许多院校都增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该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乃至学生的关注。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使学校、学生乃至企业三方获利的新兴教学模式,下面本文将会重点探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与提高校企合作的途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病的改革。我们知道,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可以使学校逐渐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毕业时,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缓冲阶段。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多个方面的互惠。第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可以缓解学生的求学与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学生提高对此专业的关注度,这样反过来就可以促进更多人才的培养。第二,从学校方面来看,不仅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而且还使得自身有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极大的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可以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教学环境,从而培养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第三,从企业方面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保证合适及稳定的人才输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资源来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合作企业参差不齐,部分学校为了获得所谓的好处费,在选择合作企业上,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考虑点,而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很多信誉不好的企业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极大的损害了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信心,很多学生实习回来之后,都会抱怨学校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不是很感冒。很多企业在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时,只提供一些顶岗实习的岗位,学生在这些岗位不仅学不到很专业的技能,而且还会产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厌恶情绪。此外,很多的旅游景点,甚至认为学生过来实习会影响其正常营业,因此一般只会在旅游淡季接收很少的学生来此实习。如此一来,校企合作效果很是不尽人意。第三,学生家长反对情绪。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看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实习,如果长时间出去实习,学生就会收不住心,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业的荒废;再者,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实习,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极力阻止学生外出实习。此外,在他们看来,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这种复杂的社交场所去实习,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会特别抵触外出实习,认为去实习就是卖苦力、端盘子,没有什么技巧,导致学校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

1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稳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滞后。目前,政府协调对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使得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在制定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各级政府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及时本区域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与本区域市场结合,针对性不强,使得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毕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场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为主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关键的如何操作或实施协议的具体条款,忽略实现合作的既定目标等实质内容。相反,关注的是合作协议的签订,挂校企合作的铜牌,以及领导间的互谈的场景等,而且合作协议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可实施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有的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花了很大力气,与很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不少企业老板碍于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的面子,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协议书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很难保证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张废纸。二是为了取得顶岗实习成绩。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要进行过程性考核,由于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成绩,返校前几天时间就把所有过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盖上企业单位的印章,上交到学校,顶岗实习预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职院校不能适应行业需求

查看全文

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摘要: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输送基地,而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载体,该模式的合理运用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稳定地方经济发展三赢局面的实现。文章从地方高校、学生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启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就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与机制、学校课程设置、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战略,就如何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文素养;机制建设

一、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其对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日益成为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其运用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产品。学生作为该模式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受益者,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可促进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及金融人才供求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均衡。

(二)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