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8:26: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效能特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效能特征

小议创业效能特征及影响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查看全文

创业自我效能特征及影响诠释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查看全文

创业自我效能特征及影响浅议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形式与多效能特征论文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6种经营形式。它具有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查看全文

农业经营多效能特征论文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6种经营形式。它具有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查看全文

高校生创业意愿影响因子实证思考

就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大公司经济不再增长,高失业率产生时,一些小公司的建立可以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从而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些问题[1]。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

教育部一项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北京作为全国的“人才大本营”,在2009年17.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也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2]。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不强,尚不适应扩大就业的要求。

作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业与创业教育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其创业行动便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从理论角度而言,创业意愿研究对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往对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根据所关注问题的不同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然而,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创业意愿的测度方法略显单一,且缺乏以国内大学生为对象的大样本采集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创业自我效能感

查看全文

机载超短波通信效能研讨

在军事应用领域,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担负着情报、态势信息和作战指挥等重要的军事信息传输任务。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效能是载机任务电子系统体系效能的主要考核项目,也是现代电子战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效能的分析涉及到多个属性、多种因素,其中部分属性或因素具有不可测定的模糊性。通过以往传统的实验室测试、计算机系统仿真和试验场测试,不易给出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全面的效能定量评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好地实现对具有模糊性指标因子的系统效能的量化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对某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的综合效能进行分析评估。

1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指标集的建立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解方法,将某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进行三级分层,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的系统效能即为目标层。在准则层的确定上,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因素进行划分。

(1)作为无线电子通信系统,在机载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及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影响,即适用性;

(2)对特定的通信系统,应具备的通用和特有的通信相关指标的集合,即业务能力;

(3)考虑到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军事方面的应用,构建其效能指标集时需融人相应的军事应用特征,即安全性。将影响系统效能的各种因素和属性分别划归到对应的准则内。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效能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适用性指标包括电磁兼容性、设备稳定性及天线方向性。业务能力指标主要是指系统的话音、数据、抗干扰及其他相关能力,其中救生能力是具备发送和接收超短波救生信号的能力,中继能力是配置两套及以上电台具备的话音中继能力,频率管理能力是管理配置多台超短波电台同时工作而不相互干扰的能力。该系统还具备防入侵能力、信息保密能力和毁钥能力等军事特征的安全性指标。

查看全文

创业自我效能特点及干扰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查看全文

创业自我效能特点与影响透析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查看全文

小议创业自我效能特点及影响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创业自我效能为关键切入点,以河北、天津四所大学的在校高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劝导、认知四类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差异性,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进一步对目前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