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违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6:4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效率违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效率违约适用性研究
一、效率违约释义
效率违约的解释来自于理查德•A•波斯纳对“有效率的违约”的解释:“在有些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可能会仅仅由于他违约的收益将超出履行合同的预期收益而去冒违约的风险。如果他的违约收益也将超过他方履行合同的预期收益,并且对预期收益损失的损害赔偿是有限的,那就有违约的激励了。但存在的这种激励是应该的。”效率违约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效率违约必须以有效成立的合同为前提,且合同必须正在履行;2、合同当事人是合同存在履行的可能而当事人主观上选择不履行;3、效率违约的预期收益超过违约方履行合同的预期收益和守约方履行履行合同的预期收益;4、预期收益必须大于对守约方的违约损害赔偿。
二、效率违约引入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一)效率违约并不与我国民法价值观念冲突。《民法总则》和《合同法》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认为是一种违反诚实信用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可分割,违约即违反道德。但合同法应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自由、效率等等。仅从道德的角度考虑的效率违约不具有合理性。但合同是以设定权利义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效率违约的本质在于对“效率”的追求,节约社会资源,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与合同法的宗旨并不冲突。而是否违反诚实信用,要区分主观上是恶意还是善意,若是恶意不履行合同义务,必然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但在效率违约的情况下,违约方基于履行成本过高或有更好的缔约机会,同时,违约方主动承担守约方的损失,并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二)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具有可替代性。现代社会商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交换,市场上存在着多种同样或类似的商品,合同标的物具有可替代性使得实际履行本身也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一方当事人经过利益权衡认为违约对自己更为有利时,违约方可以购买守约方享有的接受合同履行的权利,再由守约方用出卖接受合同履行的权利的价款购买相应替代物。当交易实际履行没有造成社会整体利益的减损且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时,法律就应该允许。此时,合同实际履行就不具合理性。(三)效率违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将“履行费用过高”作为实际履行的一种例外情况,实际上体现效率违约的思想。结合《合同法》第107条、第114条及第115条的规定,违约责任的方式存在以下五种: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或者定金罚则。损害赔偿仅仅是承担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当存在不实际履行的情况之下,也可以采取赔偿损失的方式以代替实际履行的目的实现。
三、构建适合我国的效率违约制度
(一)完善《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合同法》第110条规定“履行费用过高”可以作为实际履行的抗辩事由,效率违约赋予合同当事人“契约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履行合同或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而《合同法》规定的“履行费用过高”仅就合同一方考虑履行合同会导致履行的费用过高,并没有考虑到合同相对方是否受有损失,也没有考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与效率违约不同。其次,缺乏“履行费用过高”的具体标准,容易导致违约方滥用《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随意违约,对守约方不利。应当规定,当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的费用等于或者高于实际履行合同所能产生的全部利润时,可认定为“履行费用过高”。(二)规定效率违约的违约方预告通知制度。《合同法》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可以参照《合同法》108条制定效率违约的条款:“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成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发现履行合同比不履行合同的损失更大,或者不履行合同将会产生更大的利益时,可以违约,通过损害赔偿或支付违约金的方式代替实际履行,但违约方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当事人。”这样让守约方有时间应对即将到来的违约行为。若违约方履行了预告通知的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19条的规定,如果已经履行了预告通知义务,守约方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扩大的损失,守约方应承担责任,违约方不需要承担责任。但是由于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的支出的必要费用,由违约方承担。这样能将效率违约和现有的《合同法》制度相衔接,共同发挥作用。(三)明确效率违约当中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根据《合同法》第113条规定损害赔偿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实际损失主要包括:守约方为履行合同支付的必要费用及守约方为合同的履行准备而花费的必要费用。可得利益损失受到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必须是在签订合同之时可以预见或者应当预见的到的利益。明确了损失的计算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合同当事人的行为,更好的规制当事人的责任承担。
节约型经济下效率违约透析论文
摘要: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明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在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中国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本文认为效率违约减少了社会资源在各个环节的浪费,对社会资源进行了最优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是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节约型经济下的效率违约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效率违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肯定了它的经济价值。“违约”本来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效率违约在司法界也尚未被认可,但法律最终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本文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效率违约应该被我国所接纳,进而探讨性提出了效率违约在节约型经济发展下的引入和走向建议。
关键词:效率违约节约型经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效率违约(efficiencydefault)也称为“有效益的违约”,通常是指下述两种情形:第一,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合同还没有履行或者正在履行过程中,由于履行的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依约履行合同将丧失可以获得的额外利益,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赔偿对方的损失而不履行合同义务;第二,或者继续履行合同必然使一方当事人损失增加,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不按约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前者使违约利益大于履约利益,后者使违约损失小于履约损失。其特征有二:第一,违约方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继续履行合同;第二,违约的目的是在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同利益(违约人自愿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换取更大的利益或者减少损失。
一、效率违约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出现了人均耕地水平低、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的状况。根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深究节约型经济下效率违约
效率违约(efficiencydefault)也称为“有效益的违约”,通常是指下述两种情形:第一,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合同还没有履行或者正在履行过程中,由于履行的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依约履行合同将丧失可以获得的额外利益,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赔偿对方的损失而不履行合同义务;第二,或者继续履行合同必然使一方当事人损失增加,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不按约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前者使违约利益大于履约利益,后者使违约损失小于履约损失。其特征有二:第一,违约方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继续履行合同;第二,违约的目的是在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同利益(违约人自愿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换取更大的利益或者减少损失。
一、效率违约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出现了人均耕地水平低、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的状况。根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自然界再循环的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传统发展模式潜力殆尽。现在全国“煤荒”,“电荒”,“油荒”喊声一片,资源短缺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浅谈当前经济社会的效率违约研究论文
摘要: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明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在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中国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本文认为效率违约减少了社会资源在各个环节的浪费,对社会资源进行了最优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是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节约型经济下的效率违约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效率违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肯定了它的经济价值。“违约”本来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效率违约在司法界也尚未被认可,但法律最终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本文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效率违约应该被我国所接纳,进而探讨性提出了效率违约在节约型经济发展下的引入和走向建议。
关键词:效率违约;节约型经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效率违约(efficiencydefault)也称为“有效益的违约”,通常是指下述两种情形:第一,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合同还没有履行或者正在履行过程中,由于履行的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依约履行合同将丧失可以获得的额外利益,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赔偿对方的损失而不履行合同义务;第二,或者继续履行合同必然使一方当事人损失增加,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不按约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前者使违约利益大于履约利益,后者使违约损失小于履约损失。其特征有二:第一,违约方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继续履行合同;第二,违约的目的是在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合同利益(违约人自愿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换取更大的利益或者减少损失。
一、效率违约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出现了人均耕地水平低、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的状况。根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职称论文。
法律原则视角下违约方合同解除权
〔摘要〕《合同法》在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对合同解除权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是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法律依据。但是该规定中,法条阐释的“解除权人”、“当事人”等关键概念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歧义,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为:在关于合同解除权的权利行使主体的解释上存有相当大的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合同解除权仅限于守约一方有权行使,违约方因其事先的违约行为不得享有并行使合同解除权。文章通过借鉴我国现有法律原则的条件,即在利益平衡原则与社会成本控制理论的法经济学理论视角下,对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社会成本控制理论
一、社会成本控制理论下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权
在市场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的决定是在权衡违约的成本和履约成本的收益后作出的。而社会成本控制理论认为:效率也是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用最小的履行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产出,这是法律效率实现的重要表现。当损害结果可能发生时,如果当事人能够避免损失的发生,防止有害的后果,那么哪一方当事人支付的费用比较低谁就将承担相应的义务。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著名理论,社会成本控制理论则是其一系列理论中的精华。科斯认为市场失灵时,资源配置必然付出代价,此为外部性成本。而合同履行的最根本动因便是交易成本,法律需为促进交易成本最小化保驾护航。不管当事人各方初始配置的合法权益如何,交易被允许、成本为零,优化配置将彻底实现。然而,交易费用为零,无从实现。这便需要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寻求最优的临界点,来阻止为追求零成本而不理性的人们。
(一)英美法系下的社会成本控制理论
拥有英美法系传统这样“法官造法”的判例法系国家,也有与“社会成本控制理论”虽然名称不同但功能作用几乎类似的“效率违约制度”,并通过判例形式将此种制度固定下来。此外,美国法还规定“商业期待落空”制度来明文限制继续履行的适用。“商业期待落空”是指由于一些无法预见、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可能履行的情况。据此,合同履行落空时,守约方再要求违约方实际履行合同有违效率和公平原则,此时判决不支持实际履行是实践效率违约的具体体现。
减损规则的理论根基及司法适用分析
摘要:减损规则是一项从英美普通法发展而来的一项重要规则,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立法和判例接受和采纳。我国合同法中也吸纳了这一规则,并成为违约损害赔偿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减损规则的理论根基和司法适用两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对减损规则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与难题的总结,来推进这一重要规则在法律实务事务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减损规则;理论基础;司法适用
一、减损规则理论基础分析
减轻损失规则,简称“减损规则”,是限制合同责任中损害赔偿的一项规则,我国民法体系中对于此规则的立法体现在《民法通则》的第一百一十四条以及《合同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关于减损规则的理论依据问题,我国学者韩世远在《减损规则论》一文中指出:“法律为何要对赔偿权利人课以减损义务?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在英美法上主要有:近因和惩罚理论、经济效益论以及信赖利益优先理论三种,在大陆法上主要有诚信原则论”下面我们逐一进行研究与分析。①
(一)诚实信用原则理论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既是道德规则,又是法律原则。作为法律原则,即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要诚实、守信用,善意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因而被称为“帝王条款”。并且,王利明认为:减损规则的主要依据是诚实信用原则,并认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债务人应自觉地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债权人也应该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损害的发生。②这种理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侵权与违约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任何社会都存在侵权和违约,违约也是一种侵权。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不在于消除侵权和违约,而是从效益最大化出发来认定侵权和违约的责任归属及其大小,并对侵权和违约提供一套完整的补救或赔偿制度。对侵权的补救常常采用惩罚性赔偿原则,对违约的补救则常常采用补偿性赔偿原则。但考虑到存在一种“有效违约”,因此对违约也必须辅之于惩罚性赔偿原则。由法律认可的对违约的赔偿方式有三种:一是由契约双方指定赔偿额;二是“法律补偿”;三是“衡平救济”。第一、三种方式对于保护契约当事人的权利是非常有效的,但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第三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却不总是有效的。
「正文」
一、侵权、违约及责任
侵权和违约在现行法律上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行为。侵权(tort)在法律上的专门涵义是:一种发生在无合同(契约)关系当事人之间的、违反公共行为规范的致人损害的行为(彭万林,1994)。贝勒斯(M.D.Bayles)依据心理条件将侵权行为分为故意侵权、过失侵权和依“严格责任”(strictliability)侵权三种类型。故意侵权是指行为龋望某一结果发生或相信该结果会真实确定地出现。如非法入侵归他人所有的土地等。过失侵权是指一个人过失地或粗心大意地致人损害,它不要求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可能性有实际的意识,只要求他应该意识到损害的不合理危害,其标准是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将如何作为。如夜晚被强盗追赶的某个人仓皇闯入他人住宅等。依“严格责任”侵权是指一个人既非故意又非过失却仍然伤害了他人(贝勒斯,1996)。如一家建筑公司用烈性炸药来消除路边人行道上的岩石,即使他给予了合理的注意,但仍伤害了他人。相对于侵权,违约(default)的含义则简单明了。违约,顾名思义,是指有合同或契约关系的双方之一方不履行约定,从而造成契约破坏或违反而对另一方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侵权和违约在一个人治社会或法律不健全的社会里是屡见不鲜的,而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则少得多。问题不在于一个社会有无侵权和违约现象,而在于侵权和违约的责任清晰与否。毫无疑问,在人治社会里,侵权和违约的责任是不清楚的,甚至在相当大程度上把责任推给了受害人。相反,在法治社会里,侵权和违约的责任无可质疑地是侵权人或违约方。当然,责任的程度要视侵权和违约的具体性质而定。尤其对于三种类型的侵权来说,侵权人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例如,故意侵权人必须承担他对他人造成的所有利益损失的补偿责任,包括人身利益、财产利益、隐私利益和声誉。而过失侵权人则一般只承担他给别人造成的所有利益损失的一部分,如声誉利益可能只得到部分补偿,隐私利益则完全得不到补偿。
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中曾对侵权行为法中的损害补偿责任归属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经济学分析。以铁路公司的火车因其奔驰时火星外溅而对铁路附近农民的木材造成损失为例。20世纪初,庇古(Pigou)在其《福利经济学》中针对英国法律规定铁路公司不负补偿责任这一事实,认为木材的损失是一种社会成本,铁路公司应内化这种成本,否则就会鼓励更多的不负责任的火车行驶。庇古主张政府用征税方式来迫使铁路公司内化这种成本。科斯则认为,庇古并没有弄清楚社会成本与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将问题视为甲给乙造成了损害,因而问题是如何制止甲(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损害都是双向的,火车行驶对木材主造成损害,而禁止火车行驶却对铁路公司造成损害。因此真正的问题是:是制止甲损害乙,还是制止乙损害甲,关键在于如何能够避免较严重的损害。科斯强调:在由法律调整权利需要成本(交易成本)的条件下,立法机关或法院对有关侵权责任的裁决,应以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或者以社会成本的最小化为出发点(科斯,1990)。科斯的理论不仅开拓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而且揭示了现代侵权行为法中损害赔偿责任形式的一种变化趋势:从单纯由加害一方负绝对责任转变为由双方共同分担责任,甚至由受害方单方面承担全部责任,具体由何方负责及责任大小则要取决于如何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小议经济法学下合同法中效益性
用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合同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罗纳德·H·科斯、理查德·A·波斯纳、G·卡拉布雷西等为主的一批学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律经济学的体系,简称法经济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在法律规范上体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成本—收益分析下的效用最大化思想,这种法律规范,在司法实践中能更好地节约国家、当事人的法律保护成本。因此,近年来成为颇受法学家、经济学家重视的一个学科。
1合同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合同关系泛指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利益交换内容的关系,要比法学领域的合同含义广泛得多。不仅如此,合同的产生还具有其明显的经济学上的原因。
假设在一个无国家、无政权的理想社会里,有一个30人的群体,人们自耕自食,每人每年的粮食收益为100kg,仅够生存。如果有一个人为了自己活得更好,放弃辛苦的劳作,去偷其他每个人的粮食10kg,那么他就有粮食290kg,而其他人就会相应挨饿。这样就会产生两个合同:
合同一:人们集体寻找一个身强体健的人,与其协商,由其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精力用来制造一个棒子,专门巡逻,保护众人的收获。作为回报,大家每人给其粮食0.5kg,那么这个巡逻的人就会有粮食145kg,比其自己生产要好一些。
合同二:如果人们知道谁是偷窃者,那么可以和偷窃者谈判,每人给其粮食0.5kg,作为对价,使其放弃偷窃行为。
新合同法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新《合同法》实施近两年来,其在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合同法》中依然存在着诸如缺乏一些先进制度的规定、遗漏某些具体合同、缺乏超前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失全面和公允等问题。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合同法》中存在的不足作一初步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同法;缺陷;民事立法
1999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由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并于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合同法》作为我国迄今通过的条文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民事立法颁布之后,经过近两年的司法实践的检验,在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有位外国专家在看了《合同法》(草案)之后评论说,19世纪最优秀的法典是法国民法典,20世纪最优秀的法典是德国民法典,按照他的预见,21世纪最优秀的法典应该是中国的合同法。[1]这无疑是对我国《合同法》最高的褒奖。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合同法》中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不令人遗憾。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合同法》中存在的不足作一初步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合同法》中缺乏一些先进制度的规定,遗漏了一些具体的合同
首先,在合同法总则部分缺少效率违约、不当影响、情势变更、第三人侵害债权、过失相抵和损益相抵等先进制度的规定。以效率违约制度为例,效率违约又称为“有效益的违约”,是把经济学的效益原则和分析方法运用于合同法领域的一种违约理论,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做出履行的期待利益。我国《合同法》第110条对违约责任的替代及替代条件做出了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在这条规定中以“履行费用过高”作为违约替代条件的表述显然不够严密,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不免使人产生质疑;过高的标准是什么?究竟多高的履行费用法官才允许违约方以损害赔偿代替实际履行呢?而这恰恰是效率违约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当违约方履行的成本超过合同双方基于合同所能获得的利益时,法官就应该允许用损害赔偿代替实际履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履约所需要的财力、物力都将超过其他合理救济措施所需要的代价,违约显然比履约更具有经济效益,并且在违约责任代替后,违约方可以充分补偿非违约方基于合同所能获得的履行利益,从而维护了合同的效力,又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一般公平正义于个别公平正义的关系。[2]
同样,不当影响制度有助于解决我国大量存在的企业在政府干预下强行联合、合并、兼并中发生问题,即企业的联合、合并、兼并是一方或双方在政府的不当影响之下,违背真实意思所签订的合同,受不当影响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消这一合同。情势变更原则是授权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是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先进的制度,无论是在完善我国合同立法基本理论还是在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制度的缺失无疑是我国合同立法中的一大缺憾。
优化贷款管理搭建教育平台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风险攀高的现象,加强助学贷款的全程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贷款管理、搭建教育平台,在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的同时实现管理、教育、服务工作的相结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风险信息化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优化周家助学贷款T作模式,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全程信息化以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是为必要。在贷款违约风险防范方面,信息化为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解决助学贷款运作便捷性问题、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的同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相关资源的合理整合,多维度防范助学贷款风险的发生,提高助学贷款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校助学贷款一l作高效率运转与学生管理现代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一、当前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风险评估
(一)违约现状描述
冉1999年围家正式实施助学贷款政策至今,受惠贫困生受资助面日益扩大,“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口号渐切实地得到贯彻落实。然而,在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未尽完善的情况下,助贷T作面临着实施过程中困境,其中,助学贷款还贷违约风险居高的问题备受关注。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005年度,全国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金额约为176.58亿元,而2006年度比2005年度增长54。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金额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高违约率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