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空间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6:28: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效率空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效率空间

农业效率空间管理论文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农业的支持,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注: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于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2期。)。农业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为一个农民能否养活一个以上的非农业人口,促使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效率空间”的存在,最终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同时农业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份额逐渐降低。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制约“效率空间”的形成,它们分别是农业内部结构、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这里就中国传统农业的“效率空间”及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的分析。

一、中西方原始农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类型

如果把历史的视野指向遥远的古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和欧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原生型农业文明,即是一种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它既是起源地,同时又是农业繁荣地;欧洲的农业文明则是一种外来型、传播型农业文明,它的农业文明是由西亚地区传播而来的(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这两种不同的起源方式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农业的完全不同的格局。

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出现与西亚的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西亚农业向北传播中,由于欧洲既适合于畜牧又适合农耕,因此农业传播出现了先传播驯养畜牧技术后传播种植技术的前后两次传播过程(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

欧洲文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特征是在发展驯养和畜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种植业,并且种植业首先是由满足牲畜饲料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主营畜牧业的习惯,因此农耕的扩展并非一下子就从西亚迅速传遍全欧洲,而是缓慢传播。根据研究者的测算,欧洲早期农耕推进的速率是每年1.08公里,每代人扩展的平均速率为25公里,农耕向欧洲腹地传播持续了大约3000年之久(注:(英)A、阿默漫等著,黄其煦译:《欧洲早期农耕扩展速率的测量》,《农业考古》1987年1期。)。

查看全文

略论传统农业中效率空间问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农业的支持,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注: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于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2期。)。农业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为一个农民能否养活一个以上的非农业人口,促使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效率空间”的存在,最终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同时农业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份额逐渐降低。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制约“效率空间”的形成,它们分别是农业内部结构、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这里就中国传统农业的“效率空间”及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的分析。

一、中西方原始农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类型

如果把历史的视野指向遥远的古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和欧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原生型农业文明,即是一种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它既是起源地,同时又是农业繁荣地;欧洲的农业文明则是一种外来型、传播型农业文明,它的农业文明是由西亚地区传播而来的(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这两种不同的起源方式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农业的完全不同的格局。

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出现与西亚的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西亚农业向北传播中,由于欧洲既适合于畜牧又适合农耕,因此农业传播出现了先传播驯养畜牧技术后传播种植技术的前后两次传播过程(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

欧洲文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特征是在发展驯养和畜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种植业,并且种植业首先是由满足牲畜饲料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主营畜牧业的习惯,因此农耕的扩展并非一下子就从西亚迅速传遍全欧洲,而是缓慢传播。根据研究者的测算,欧洲早期农耕推进的速率是每年1.08公里,每代人扩展的平均速率为25公里,农耕向欧洲腹地传播持续了大约3000年之久(注:(英)A、阿默漫等著,黄其煦译:《欧洲早期农耕扩展速率的测量》,《农业考古》1987年1期。)。

查看全文

传统农业效率空间分析论文

【正文】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农业的支持,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注: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于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2期。)。农业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为一个农民能否养活一个以上的非农业人口,促使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效率空间”的存在,最终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同时农业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份额逐渐降低。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制约“效率空间”的形成,它们分别是农业内部结构、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这里就中国传统农业的“效率空间”及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的分析。

一、中西方原始农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类型

如果把历史的视野指向遥远的古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和欧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原生型农业文明,即是一种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它既是起源地,同时又是农业繁荣地;欧洲的农业文明则是一种外来型、传播型农业文明,它的农业文明是由西亚地区传播而来的(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这两种不同的起源方式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农业的完全不同的格局。

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出现与西亚的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西亚农业向北传播中,由于欧洲既适合于畜牧又适合农耕,因此农业传播出现了先传播驯养畜牧技术后传播种植技术的前后两次传播过程(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

查看全文

农业效率空间及问题分析论文

【正文】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农业的支持,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出现的(注: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于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2期。)。农业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为一个农民能否养活一个以上的非农业人口,促使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效率空间”的存在,最终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同时农业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份额逐渐降低。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制约“效率空间”的形成,它们分别是农业内部结构、生活方式和继承制度等。这里就中国传统农业的“效率空间”及相关问题,进行宏观的分析。

一、中西方原始农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类型

如果把历史的视野指向遥远的古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和欧洲的农业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原生型农业文明,即是一种在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文明,它既是起源地,同时又是农业繁荣地;欧洲的农业文明则是一种外来型、传播型农业文明,它的农业文明是由西亚地区传播而来的(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这两种不同的起源方式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农业的完全不同的格局。

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出现与西亚的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西亚农业向北传播中,由于欧洲既适合于畜牧又适合农耕,因此农业传播出现了先传播驯养畜牧技术后传播种植技术的前后两次传播过程(注:徐旺生:《农耕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比较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1期。)。

查看全文

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摘要:文章以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24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级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基于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单区制和两区制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间城镇化发展状况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邻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对本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省域外的相邻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高于省域内相邻地级市。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绿色生产效率;两区制;长江经济带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过度追求产量的农业粗放式生产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与耕地资源破坏,农业绿色发展遭受巨大挑战[1]。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的污染物逐步向农村转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逐步加剧,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同时,与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正通过大气、水和农产品等途径扩散至劳动力和耕地,导致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2,3]。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容量约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之所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主要有:农村教育、农业保险、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异质性人力资本等[2—4]。也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年限存在差异,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5,6]。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8—2017年12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两区制模型检验省域内外的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非对称效应,深入分析由于地级市所处省域的异质性造成的城镇化溢出效应的差异。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城镇的就业岗位缺口和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农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部门,其身份也由农产品生产者逐渐转变成农产品消费者[7],这部分群体衍生出的高质农产品需求会诱导农户改变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向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8]。此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挤压农业用地,造成农村可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也推动着大量城镇资本逐步回流至农村,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生产转型,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了农业绿色生产效率[9]。假设1: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是工业和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不仅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镇化发展成果也会通过回波效应向相邻地区溢出,推动相邻地区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区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由相关性引致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0]。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劳动人口的流动深化了城乡间信息、知识和资本的转移和传播,会显著推动相邻地区间农业生产知识的交流,革新地区农业生产观念,激发农业技术创新,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专业生产信息嵌入生产环节,最终显著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效率[11]。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环保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环境治理意识会逐步增强,且中央政府将环境因素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中,出于相邻地区间官员考核竞争机制的压力,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会出台较严的环境治理条例,不仅会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对邻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地区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12]。假设2: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相邻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由于地区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同,我国不同地级市间城镇化发展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13]。假设3: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即地区间非对称效应显著存在。

2研究设计

查看全文

简述科研投资对低碳农业的启示

一、各省低碳农业效率测度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本文研究样本选取了中国30个省(区、市),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根据MaxDEA软件测度中国30个省(区、市)2008耀2018年的低碳农业效率,MaxDEA通过全部样本确定最优效率前沿面,从而测算出30个省(区、市)相对于效率前沿面的效率值,效率区间分为超高效率区间(>1)、高效率区间(0.7耀1)、中效率区间(0.4耀0.7)、无效率区间(0.1耀0.4)。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历年的低碳农业效率均低于0.6,在2006耀2015年间低碳农业效率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波动的M型。从省域层面来看,我国30个省(区、市)中,低碳农业效率最大值为1.142(上海),最小值为0.185(宁夏)。低碳农业效率呈现超高效率的省份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分别为上海(1.142)、北京(1.062)、江苏(1.055)、浙江(1.005),这部分省(区、市)能够较好地运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将有限的投入资源最大限度转换为“期望产出”,投入要素的冗余度较低。我国主要粮食主产省份的效率水平排序如下:江苏(1.055)、湖南(0.854)、山东(0.709)、湖北(0.629)、河南(0.581)、河北(0.578)、辽宁(0.540)、吉林(0.537)、安徽(0.442)、黑龙江(0.425)、江西(0.411),除江苏、湖南、山东、湖北外的其他省份效率值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反映出粮食大省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要素存在较大的冗余以及过量的“非期望产出”现象,因此效率水平偏离于最优效率水平。江苏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低碳农业效率水平表现为超高效率,原因与江苏省积极推广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技术有关。

二、空间视角下科研投资对低碳农业影响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作为影响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主要解释变量,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下: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R&D):农业科研机构经常费用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单位为%;农民受教育水平(edu):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农民人数与农业就业人数比单位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edl):以可比价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就业人数之比,单位为万元/人;农业开放水平(open):农业进口值与农业生产总值之比,其中农业进口值依据当年对美元汇率进行折算,单位为%。为保证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分别构建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杜宾模型(1)、空间面板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2)和空间面板空间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3)的,构建好模型之后借助于Stata12.0估计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如表1所示。(表1)从表1各影响因子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三种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较为一致,从模型的整体估算来看,模型(1)R2达到0.65,模型(1)和模型(3)的拟合程度达到0.8以上,模型的稳定性较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农业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效率是负相关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不利于低碳农业效率的改善,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结论与庞丽研究一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系数值均通过T检验。可见,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受到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正向推进作用。空间杜宾模型中的直接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会影响其本身的平均程度;溢出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对其他对象的平均影响。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1.481和0.066,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1.481和0.066个百分点。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能够体现各省(区、市)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能够为农业技术提供保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从而在生产源头控制碳排放。农业开放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0.405和0.018,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开放水平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405和0.018个百分点。农民受教育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752和0.033,经济含义为当提升农业教育水平一个百分点时,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752和0.033个百分点。

三、结论

本文考察了2008耀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的特征,并以空间溢出效应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出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展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开放度、科研投资、农民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有:(一)2008耀2018年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整体水平偏低,省域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东部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较高,中西部省份低碳农业效率虽然处于低水平,但是却具有改进空间和碳减排潜力,有能力承接东部省份的辐射作用。(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是促进我国省域低碳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农业开放度在一定程度能够带动农业低碳转型,但是作用效果较微弱。(三)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效率的作用效果而言,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拉动作用最强,农民受教育水平也发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开放度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发展的拉动效果较小。总体而言,我国省域间低碳农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省域间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相互辐射带动效果。

查看全文

物流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市区数据样本,运用Super-SBM方法测算了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局部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与物流产业效率负相关,而政府支持、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对物流产业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科技水平的贡献最为显著。

关键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空间关联;影响因素;空间经济学

我国物流产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8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8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与2011年相比增长78.7%;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0.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99%,分别比2011年3.2万亿元和6.8%增长显著。总量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可以看到,近三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14.7%左右,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2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可见,物流产业总产出的增长依然以高消耗、高投入为代价,产业发展效率不高。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分布状况如何?是否具有空间关联性?有哪些因素能够促进物流业效率的提升?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物流产业高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有关物流产业省际关联性及效率影响因素的代表性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空间集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谢逢洁等(2019)应用锡尔系数等三个指标对我国西部12省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分布差异性的成因,提出发展措施;钟祖昌(2011)对我国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明确省域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后,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影响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中,得出结论并提出促进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对策。李倩倩等(2020)以长三角26个城市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区位熵及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李健等(2020)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17年研究期内,分析了效率值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相关性,并探讨了空间收敛性。其三,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研究。徐秋艳等(2018)将物流产业集聚水平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省际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空间特征。其四,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关联性研究。舒辉等(2014)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我国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物流产业集聚既能够促进TFP增长,也带动了相邻地区TFP的增长。综上,学者们较多关注物流产业集聚性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分析,较少围绕物流产业效率,探讨其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本文以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在测算其技术效率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升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一)Super-SBM模型相对于传统DEA模型效率测度可能存在偏误的问题,Super-SBM模型将松弛变量考虑其中使测算结果更加准确,同时也避免了多个决策单元效率值同为1时无法区分差异性的弊端。式中,ρ*是目标决策单元相对效率值,m与s分别为投入变量个数与产出变量个数,xi为第i项投入,yr为第r项产出,x_与y_分别代表投入与产出松弛变量。

(二)空间计量模型

查看全文

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采用SBM-DEA模型测算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绿色效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空间误差模型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两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绿色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高度化未对绿色效率值产生显著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绿色效率值的提升。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绿色效率;空间计量模型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使其成为我国富有影响力的绿色经济示范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是紧要任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并要求“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此举进一步凸显出长江经济带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性。当前,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偏重偏化”特征明显,生态环境形势依旧险峻,探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尤为必要。

1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1.1研究方法

1.1.1绿色效率测算模型文章采用绿色效率值来表示各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绿色效率值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Tone提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DEA模型。由于后者考虑了松弛测度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测量结果更为准确与有效。为此,本文选取SBM-DEA模型测算绿色效率值。1.1.2空间计量模型为探究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发展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设定如下:GREit=θi+ρt+β·HSit+α2Xitεit,εit=λW·εit+υit式中,GRE为绿色效率值,HS为产业结构优化,Xit为第i个地区第j年的各种影响因素变量,包括外资利用水平、政府干预、技术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此外,θi为空间固定效应,ρt为时间固定效应,α、β、λ为未知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υ为随机扰动项,W为权重矩阵。

查看全文

识别技术煤矿安全论文

1计算机识别技术解析

1.1计算机识别技术的概念解析。对于计算机识别技术而言,其技术的概念相对比较广泛。要理解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第一,计算机通过远程控制的模式,利用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进行人脸识别。单片机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中,单片机就属于摄像头。而在探测技术中,其单片机就是探测设备。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对于识别技术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类似于计算机与单片机通信的技术方式的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的外部识别技术之一。第二,计算机的内部数据识别技术,内部识别技术一般情况下应用比较少。狭义理解内部识别,实际上就是计算机对内部数据的识别和对比。广义上对计算机的内部识别技术进行理解,实际上可以将外部识别技术进行归纳。因为外部识别技术,实际上也是将信息进行收录,然后再进行内部的对比分析。因此,识别技术的广义和狭义分析,都是一种相对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分类解析。真正理解识别技术,还需要从其应用的领域进行实际分析。

1.2计算机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计算机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如下:首先,计算机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防护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为了进行安全防护,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软件通过摄像头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进行信息存储。当再次进行信息验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原有的存储信息进行类比。与之相似的还有计算机的指纹识别技术,两者是相同的道理。其次,计算机的探测识别技术;如果说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备份式的技术,那么探测技术就属于实时性的识别技术。该类识别技术的实效性非常强,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探测设备以及通信方式进行非常严格的把控,否则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空间设计类的计算机识别技术;空间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CAD制图或者是三维仿真设计等等。而计算机识别技术是此项设计中的最为初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计算机的识别技术,将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与设计,从而将空间设计的仿真效果进行仿真呈现。在实际应用中,多应用在工业建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

2煤矿内部的设计要求与分析

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再加工,煤矿行业是能源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业和能源产业相对比,其安全生产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矿的内部设计具体如下:

2.1煤矿内部设计的安全要求。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模式,煤矿生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还必须采用人工施工和开采的模式。因此,人员生产就会涉及安全问题。在煤矿进行开采和生产之前,就需要对煤矿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必要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和建筑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将人员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煤矿的开采途径以及内部的建筑设施,允许的开采力度和机械设备的规模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保证煤矿生产的具体要求。

查看全文

中国入关流通城市流通空间变革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城市流通空间发展的现状;我国城市流通空间面临的挑战;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现有仓库面积约3亿平方米、入关以后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面临国外先进流通模式的挑战、来自商流空间领域的挑战、来自商流空间规模的挑战、来自商流空间组织的挑战、来自商流空间效益的挑战、来自物流空间网络的挑战、来自物流空间领域的挑战、来自现代物流空间的挑战、来自专业物流空间的挑战、来自电子商务领域的挑战、合理确定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培育富有综合效益的新型城市流通空间、加速城市流通空间信息化的发展、探索城市流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据有关消息,我国就加入世界经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中国的入关就意味着市场的开放,贸易的自由化,将对新世纪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流通领域将首当其冲,而流通的变革直接导致流通城市空间发生变化。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状况如何?入关以后我国的城市流通空间将面临何种挑战?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提出适应于未来发展的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城市流通空间规划领域面临或即将面临以上问题,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流通空间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流通空间发展的现状

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9.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了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的全面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增长与生产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978年的4.2倍。在消费结构方面,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5%(城镇)和57.8%(农村)下降?999年的41.9%(城镇)和52.6%(农村)。[1]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更多地指向工业品,这样,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把我国带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和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为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9年是1978年的6.0倍,而货物周转量1999年是1978年的4.1倍。[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