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5:42: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康社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康社会心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科学制定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策,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据测算,虽然截至****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透析怎样创建小康社会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推进创建小康社会课题,在赴小康达标县市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上述3市在创建小康后期所采取有效措施、社会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加快创建小康社会对策措施,为正在创建或准备创建小康社会的县(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面小康成功经验对策建议
为借鉴小康达标县市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全市小
康建设步伐,最近我委会同市统计局对年初通过省验收达标3市进行小康专题调研,对推进小康工作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和认识。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25个指标达标率和小康认可度是评定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就指标达标看,2007年底,分别有23个、23个和24个指标达标,其中6个小康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就小康认可度看,3市受访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达标认可度普遍较高,其中高达91.2%,、分别为85.6%、77.6%。就推进小康进程看,3市措施得当,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民主宪政和小康社会
一、民主宪政与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他所说的“小康社会”不仅不是私有制的社会,而且也不只是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社会,它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明确要求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通俗的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复合概念。它不仅是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发展变革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表述为:小康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即是说: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具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方面的要素。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
民主宪政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宪政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结晶。人们对此达成的共识是:它既强调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如普遍选举、政务公开、政治职务的任期制等民主的基本价值观,也强调对公共权力的立宪民主政治。民主宪政实际上指的就是:以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2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民主宪政与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性与互动性。首先,民主宪政的孕育和发展需要包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结构和社会主体的民主政治与法律理念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其中对政治自主发展的束缚和经济文化在民主宪政的基石上,富强民主文明的小康社会才是可期待的。
二、小康社会的三个要素是民主宪政孕育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外在推动力
小康社会的三个要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民主宪政孕育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外在推动力。物质文明是民主宪政产生的前提和基石;政治文明是民主宪政的基础,民主宪政是政治文明高级形态和宪法化的结果;精神文明为民主宪政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小康社会政治哲学探讨
关键词:小康社会政治哲学制度社会功利社会
小康社会的提法,原先是和大同社会相对而言的,其明确的表述,最早出于《礼记》。[1]小康社会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三代社会的写照,在邓小平那里又有一种着眼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进行的新阐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对传统中国社会理想及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所提出的新目标,小康社会由此获得了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小康水平,然而,这只是小康社会的一个方面。为此,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第二、小康社会的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
一、制度社会: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
制度(institution)的定义,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往往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凡布伦将制度定义为“在一个时期里所通行的思维习惯”;康芒斯认为制度是“控制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2];德国经济学家史漫飞、柯武刚给制度下的定义是:“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3]本文所说的制度,和上面列出的几种说法有一致之处,它是指一种广义上所说的制度,泛指一切规则和约束,不仅包括有形的、正式、成文的约束,如成文法、规章,还包括无形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约束,如道德习俗,意识形态。制度一词,字面上理解,便是“限制在某个合适的度以内”,便是“制”事于“度”内,“制”人于“度”内,可见,“限制”乃是制度的最基本的要义,制度是要给人们提供一种行为的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可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长期演化而逐步形成的,也可能是通过人类的理性构建产生。制度的作用在于限制欲望的无限扩张,在于限制权力的滥用,在于制止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预期的行动空间,从而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协调,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降低和节约交易成本,由此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制度影响人的预期,而预期则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是社会的命门,制度的缺损和崩溃,预示着社会的解体。
制度是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中心词汇,无论是以凡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旧制度主义,还是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都十分重视制度的价值。现代化理论也一致主张将制度化能力和程度的高低,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4]。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更是事关天下兴旺、国运兴衰。[5]这正如《商君书》中所讲的那样:“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小康社会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蓬勃兴起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热潮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进一步学习了党的****文件,传达了省委十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定》。同志们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对提前实现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充满了信心。
下面,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强调讲三个问题。
一、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全面准确地把握精神实质
党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长期任务。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进一步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这次会议的要求,切实把****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贯彻落实好****精神,首先必须抓好学习,围绕主题,抓住灵魂,把握精髓,全面准确地领会精神实质。****召开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以空前高昂的热情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认真学习宣传党的****精神。****闭幕后,市委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及时召开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传达了****精神,进一步安排部署了全市学习贯彻****精神的工作。按照省委的安排,我们还组织收听收看了中央宣讲团报告会的电视转播,省委宣讲团来我市作了3场报告会。市委也派出宣讲团到基层开展传达和宣讲,目前已经举办了45场报告会;市委举办的****精神学习研读班正在进行。市委中心学习组已先后举办6次学习讨论会,并召开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学习****精神座谈会,对****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讨论。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展学习讨论,社会各界学习贯彻****精神的各项活动正在步步深入、有条不紊地进行。应该说,前一段时间,我们对****的学习抓得是好的,但这只是初步的。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因势利导,不断把学习贯彻****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小康社会精神党课讲稿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在当前条件下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澄清在坚持艰苦奋斗精神问题上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
教学对象:基层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提示:学习同志在西柏坡的讲话精神,要同学习**精神结合起来。重点讲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贯彻**精神、完成**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两个小时。
前不久,在全党上下掀起学习贯彻**精神高潮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率领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同志,专程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志的这个讲话,是在我们党和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关键时刻对全党发出的号召,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完成**提出的各项任务,完成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一次意义特别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
197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到80年代中,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过去的20年里,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为动员全国亿万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的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和争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小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邓小平之前,小康思想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小康思想在海内外华人文化和日本等东亚各国文化人中有较大的传播。“小康”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注:吴树平点校《十三经》,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但真正给“小康”赋予许多思想的,还是在传统思想和文化上最有影响的儒家。根据孔门后学戴圣编的《礼记》(成书于西汉),孔子的小康社会状态是和大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反映了当时儒家批判现实和崇尚先古的政治观点。《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把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大道既隐”,出现了私有和“家天下”,战争也由此而起。当然,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但因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很重视礼,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成就信用,惩罚过失,倡导仁受,讲究谦让,其社会也能达到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可见,孔子把“六君子”所治理的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在孔子眼里,小康社会比不上“大同”,但要比孔子所处的混乱时代要好多了。
由于孔子的“大同—小康”说是建立在批判和否定现实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西汉至晚清的大多数朝代里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后学,再少有提及。真正使这一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康有为和孙中山。尤其是康有为受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之后,于1902年利用在印度住的机会,系统地写了一部《大同书》,洋洋洒洒20万言,描绘了一个由小康再而大同的理想王国。在《大同书》中,小康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大同才是趋于完美和谐的世界。康有为认为,过去年代里许多人追求的小康,是以国家、家庭、财产私有为前提的,总是伴随着战争、贫富不均、贵贱不等和自私的人性。只有消灭了国家,取消了家庭和私有,天下为公,人们共同拥有财富,世界由小康过渡到大同,人类才能过上没有战争、没有贫穷和人人平等、永远富裕的幸福生活。一方面是康有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显赫地位,前后领我国思想界风骚数十年,他的思想观点适应当时的潮流,容易被具有维新精神的人接受;另一方面是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思想界像一股清新的空气,也较容易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康有为的书一出版,“大同—小康”思想就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需要指出,说近代以来“大同—小康”说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开始,也不完全准确。事实上,在那一个世纪里,西方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通过传教士等不同途径都有所传播。1840年之后,中国屡屡遭受列强欺负,励精图治,寻找出路,贡献各种治国方略,是那个世纪之交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一种时尚。1894年,孙中山就向李鸿章上书,建议学习西方列强,建设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畅”的理想社会。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这一思想成为指导孙中山一生的纲领。1918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写到:“建设者首要在民生,故对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设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在《三民主义》中又指出:“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至于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我的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还说:“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中国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农民问题。民主主义思想家把革命的主要问题放在实现“耕者有其田”方面。“耕者有其田”,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所以,在20世纪前50年,“小康”在一般民众的观念里,是和农民的“温饱”联系在一起。“十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娃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小康生活的具体写照,也是旧中国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一般小生产者憧憬的理想和目标。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创建小康社会统计指标系统
中共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顺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应在正确理解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数量标准。以便对全面小康社会进行评价和监测。
一、设计小康指标的原则
建立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临界值,要能够切实反映小康社会基本特征。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反映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要以反映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体,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发展速度。
2.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全面小康社会,是由于针对目前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水平提出来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社会。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体现全面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小康的衡量标准应是统一的。另外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差很大,应用同一个衡量标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
3.坚持发展进步的原则。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小康社会进程是一个动态进程,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眼光和态度来确定指标体系及临界值,从而合理把握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
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党的**明确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内涵的丰富和拓展。进入新世纪,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多种突发性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正奋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总体目标
在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后,我区迅速组织力量,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途径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对编制“十一五”规划、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从区域内对比分析看,主要表现在:整体实现程度较低,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现程度很低;小康建设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水平滞后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更大;南北疆发展不平衡,南疆三地州(喀什、克州、和田)与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看,主要表现在:**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的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对外开放方面地缘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层次低;自身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教育和科技水平较低。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南疆三地州,难点在南疆三地州的农村。
按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到2020年我区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总体目标是:
在经济方面,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7720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GDP达到30800元(折合约3800美元)。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地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全方位开放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小康社会构筑研讨论文
摘要: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小康社会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分配新格局中等收入者
一、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内涵
(一)中等收入者概念的定性分析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可以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首先,就收入水平本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纵向看,中等收入水平决定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横向看,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中等收入状况也不同。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元,这远远超过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