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5:3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县小康进程分析
县小康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新世纪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实施拉开了序幕,大会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得到实惠的历史性成就中,业已存在的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的中西部差距以及省内间的地区差距不容忽视,那么在小康进程中我县究竟身处何处?与小康存在多大差距?今后努力的方向何在?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所谓“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指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凝聚着炎黄子孙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企盼。邓小平同志1979年首次提出了“小康生活”概念。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小康既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及相应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标志,包括人们衣、食、住、行和生存环境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其进程可划分为小康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阶段。
1992年5月国家统计局“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在考察了大量国际标准并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文化素质与居民健康、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农村和全国的“小康”量化标准。1995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又联合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一整套系列指标体系,其中综合了城乡基本情况,体现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为: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农村小康步伐思考
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寻找党建工作与小康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以争创富民先进党支部、争当“双带”优秀村支书、争做先富帮贫好党员为内容的“三争”活动和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村、小康建设先行村为主题的“双先村”争创活动。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消除了怕富、不敢带头致富的思想顾虑,大胆地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积极走向市场,带头兴办实业。一批“双带型”村干部脱颖而出,全市有46%的村支部书记、40%的村“两委”成员、11%的农村党员成为致富能手。经调查,在50个“双先村”中,预计到今年底,经济总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村有41个,其中超过2亿元的有7个村;村集体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15个村,其中超过100万元的有3个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3个村,其中达8000元的有3个村。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业热情竞相迸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小康村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是发展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创收的机制不活,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多;二是部分村干部“双带”能力欠缺。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展经济的本领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还没有一个村干部兴办的致富项目能进入市列统企业行列。农村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现象也较突出;三是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农村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规划起点不高、前瞻性不强,村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小康村建设进程,需要我们在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双先村”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一、在发展机制上求突破,为“双先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科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对农村小康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围绕一二三产业功能分布,详细制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要以搞好村庄规划布局为龙头,节约公共资源,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村庄美化程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2、大胆探索土地入股流转形式。最近,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广东省农民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将以与公有土地同样的身份——同地、同价、同权,进入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此举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土地流转改革。据统计,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已超过建设用地的50%。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少、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明显。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从乡镇所在地村和工业项目集中区所在村,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在区域优势好、具备一定条件、积聚一批项目的村,要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收益出发,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探索解决农村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3、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大胆探索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兴办种、养、加、运输等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把我市茶叶、风鹅、草席、雨花石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运行模式上,可以科技示范园、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经济能人带动等形式鼓励农民入股,积极参与。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农民的意愿出发,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促进形式多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路畅民富奔小康
路畅民富奔小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屏山县冒水乡人民政府胡增利
引言:2005年4月至7月,受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广汉市和兴镇挂职锻炼,挂职党委副书记。其间通过进村入社调查、查阅资料,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对全镇的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所了解。现就该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方面——乡村道路建设情况,结合我县的现状,谈几点浅显的看法和认识。
一、和兴镇的基本情况
和兴镇位于广汉市城区东郊,场镇距广汉市区5公里,镇域距市区最近距离1公里。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2.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8人),耕地面积14845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财政总收入607.88万元,粮食总产量11625吨,人均占有粮食603公斤,人均纯收入3738元。2000年4月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广汉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优质鸭肉基地和优质肉兔基地。
党群牵手小康路
党群牵手小康路
——盐都区“党支部+合作社”为农民致富架金桥
(王益林刘志贵)
4月的盐都,田野上跳跃着春天的活力和激情,也张扬着盐都人追求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气魄。张庄街道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1600多亩,带动农民400多户;大冈镇花吉畜禽专业合作社18名党员联接1500户农民,07年销售达亿元;潘黄镇朱庄豆制品合作社抢占了盐城市区75%的豆制品市场,社员年均收入达8万元;北龙港镇新涛南美白对虾合作社帮助农户外销南美白对虾180多吨,社员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展示出一幅幅“党支部+合作社”引领农民发展致富的生动画卷。
上访户走上致富路
盐都区大冈镇书楼村特困户戴荣华是个老上访户,日子不好过时,就到民政部门要救济。该镇花吉畜禽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多次找其谈心做工作,决定免费扶持他养鸡,党支部书记王庭元对其进行对口帮扶,定期上门传授养鸡技术。在合作社党支部的扶持下,戴荣华两年养鸡3200羽,第一年脱贫,第二年致富,完成了从“上访-救济”专业户到“养鸡-致富”专业户的转变。
农村小康监测报告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市统计局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报及市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辅以一些社会调查数据,对2012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如下:
一、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
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18个监测指标对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经过测算,2012年农村全面小康的综合评分为37.3分,比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7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100%。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3.92%。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0.4%提高到2012年的3.92%,提高了4.32个百分点。促使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由负转正主要是2012年反应农民收入状况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4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为3276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加了236元,实现程度较上年提高了6.23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9.74%。反应社会发展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实现程度均达到100%。影响社会发展实现程度提高的瓶颈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上年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
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7.8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2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7.52,实现程度7.5%;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0岁,实现程度9.09%。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关系到农民收入高低,从统计年报看,初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村人口呈上升态势;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
简述邓小平小康与公平思想
摘要:将邓小平的公平思想里于“小康”理论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评析,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公平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的小康理论与其公平思想交错融合,小康理论的基本要义与经济公平相互促进,政治公平贯穿于小康理论的政治诉求之中,小康理论的终极目标即是实现社会公平。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公平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公平”一词鲜有被直接提及。然而,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对邓小平这样一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的政治领袖和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他的思想中不可能不渗透着“公平”的思想痕迹。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对公平的追求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历史条件,公平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邓小平深谙此理,他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设计“小康”道路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平思想体系。因此,研究邓小平的公平思想,应该置于其“小康”的视野之下。
1、邓小平小康与公平思想的内涵
小康一词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最早见于史册是在《诗经·大雅·民劳》篇中,“民亦劳止,吃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到近代,康有为的“小康一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劳动大众的眼里,小康仅仅是“十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娃子热炕头”这样一种温饱的经济生活状态。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现实国情,创造性地将“小康”这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理解的“小康”已经超越了过去中国民众心中的经济常态意义,而成为一个涵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广义角度讲,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情合理公正平等地待人处事的品质和原则。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公平是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在经济上说,公平是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对市场经济中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评价,反映了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之外再分配的过程中,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人的分配公平在政治上说,公平是指政治主体享有平等的各种政治权利,如平等的人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利、参政议政权等在社会这个层面,公平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地享用社会发展的各种资源与发展成果,实现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
小康社会心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科学制定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策,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小平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据测算,虽然截至****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透析怎样创建小康社会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推进创建小康社会课题,在赴小康达标县市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上述3市在创建小康后期所采取有效措施、社会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加快创建小康社会对策措施,为正在创建或准备创建小康社会的县(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面小康成功经验对策建议
为借鉴小康达标县市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全市小
康建设步伐,最近我委会同市统计局对年初通过省验收达标3市进行小康专题调研,对推进小康工作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和认识。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根据《省县级全面小康监测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办法》,25个指标达标率和小康认可度是评定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就指标达标看,2007年底,分别有23个、23个和24个指标达标,其中6个小康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就小康认可度看,3市受访百姓对当地全面小康达标认可度普遍较高,其中高达91.2%,、分别为85.6%、77.6%。就推进小康进程看,3市措施得当,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农村脱贫奔小康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农村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事关全县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全县脱贫奔小康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