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5:28: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极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极作用

电子商务对税收消极作用以及决策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尤其是随着以计算机、通信和相关技术不断融合为标志的电子经济的兴起,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经济命题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网络将打破传统经济下以国界划分的经济区域,而使所有企业都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生产商、中间商或批发商、零售商曾是传统经济流通的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网络的发展,流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求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网上看样品、谈价格、签合同、支付货款,企业间沟通与协作的成本已不再高昂,有形资产在价值实现方式中已不再占据中心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即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贸易革命以至经济革命。这场革命也必将对税收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由于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与国际互联网出口连接的频宽较窄;网络供应商基本都处于亏损的状态;网上安全认证的可信度不太高;网上支付体系的不完善;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送配方式的发展滞后;有关法律制度的缺位等等原因,使用互联网的人数2000年只有1000万,其中直接从事商务活动的只有15%。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并且制定了《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规后,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来自艾瑞市场咨询公司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有500多万人在网上进行购物,总规律达45亿元,未来会接近100%的增长。另有数字显示,全球电子商务的营业额在2003年时是1万6千亿美元,到了2007年将会达到7万1千亿美元,其中中国电子商务营业额将会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我国税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更确切地说挑战大于机遇。

1.电子商务对税收带来的机遇

查看全文

知识经济发展对现代化消极作用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人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在传统经济里,有形的生产要素一直被视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被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的发展都基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反,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通过知识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知识密集产品开始成为主要的产品形式;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2)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转变。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即按照经济“增长函数”,资本和劳动力投人必须按比例进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资本投入过多,就会造成“收益递减”。知识经济则恰恰相反,对知识的投入,只会造成“收益递增”。1996年美国从电脑到电话等高技术方面的投资按年率计算猛增23.8%,经济却仍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3)从周期性发展向持续性发展转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业经济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衰退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的烦恼,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时代牵动全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衰退的周期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弱化了。

(4)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日益产业化。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对云南省经济开展消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开展疾速。从上市企业的数量、融资金额和投资者数量等方面,我国资本市场曾经具备了相当的范围。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融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开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时的探究和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功用和作用日益显现,标准化水平不时进步。云南省资本市场在这个大环境中也得到一定的开展。作为西部欠兴旺省区,云南省的开展情况势必有别于东部兴旺地域及西部其他地域而呈现本身的开展特性与问题。因而对云南省的资本市场与经济开展的关系停止剖析,有助于云南省更好的应用资本市场,继续推进云南省区域经济的开展。

关于资本市场能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窗者的研讨得出不同的结论。谈儒勇对1994~1998年间季度数据的研讨以为,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以至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李广众运用国内有价证券发行额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股票市场的开展程度,以为股票市场的开展固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实践资本积聚,但有利于进步我国的储蓄程度。殷醒民、谢洁在回归中增加运用了上证指数规范差为解释变量来反映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以为股票市场开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王一晶从实证方面研讨了中部地域资本市场开展与区域经济开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标明股票市场的开展对经济开展起到正面影响,但是其影响水平较小。

本文充沛应用先前学者的研讨成果,分离资本市场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云南地域的资本市场开展情况和区域经济停止剖析研讨,以期更好的理解云南资本市场与经济开展的关系。

一、指标与数据的选择

(一)区域经济开展的权衡指标通常,我们运用国内消费总值(GDP)来权衡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本文以云南省每季度末的国内消费总值(GDP)为计量规范,在数据的处置上,对GDP取自然对数,以消弭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即Y=Ln(GDP)。

(二)区域资本市场开展的权衡指标思索到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及数据的可得性,在此我们选取了资本市场开展范围指标、资本市场的活动性指标来权衡中部地域资本市场开展情况。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地居民感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摘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以乡贤信任为前因变量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作用模型,共获取434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和Amos24.0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居民参与意愿,而且能够通过弱化居民消极旅游影响感知间接影响居民参与意愿;乡贤信任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机制具有前导作用,乡贤信任分别正向影响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意愿,乡贤信任负向影响居民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乡贤信任与居民参与意愿之间存在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的多重中介作用。

关键词:乡贤信任;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乡村旅游;参与意愿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是影响居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积极旅游影响感知能够增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1],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2]。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与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之间存在的作用关系,也会对居民参与意愿具有一定的作用[3]。信任是社会交换的重要基础[4],以往研究显示政府信任、社区信任及旅游开发公司信任能够促进旅游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5~6],以往成果都忽视了乡贤信任的作用研究。乡贤在乡村这一熟人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更能直接影响其他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行为意向。因此,在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中,有必要将乡贤信任考虑进去。综上所述,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以乡贤信任为前因影响因素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居民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模型,探索在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为中介的多重中介作用下,乡贤信任对居民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

一、研究假设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是指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影响的主观认知,可以分为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参与意愿是指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意愿。由社会交换理论可知,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能显著影响居民参与旅游的意愿[7],积极感知有助于增强居民参与旅游的意愿[8],消极感知将削弱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9],甚至抵制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与消极影响感知之间通常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当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较弱时,他们所感知到的消极旅游影响往往处于较高水平[10],较强的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也能削弱消极旅游影响感知。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1:积极旅游影响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参与意愿。H2:消极旅游影响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居民参与意愿。H3:积极旅游影响感知显著负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乡贤信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信任,是乡村旅游地普通居民与乡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乡贤凭借自身较强的经济能力、较高的道德品质、长远的眼光见识及良好的社会关系[11],获得居民的主观认同与信任。信任是社会交换的基础,是社会交换持久性的前提。信任会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参与态度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4a:乡贤信任显著正向影响积极旅游影响感知。H4b:乡贤信任显著负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H4c:乡贤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参与意愿。由前文假设推演,乡贤信任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具有正相关关系,信任可以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过程,进而影响居民的参与意愿。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5:积极旅游影响感知与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在乡贤信任与居民参与意愿之间具有多重中介作用。

二、研究设计与问卷数据

查看全文

情感和情智对行为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感倾向;情绪智力;行为选择;组织行为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查看全文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应对方式抑郁情绪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心理测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对方方式、抑郁情绪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量得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女生,而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2)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抑郁情绪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3)中等及以上锻炼量与小运动量在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随着锻炼量的增加,大学生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情绪水平降低;(4)积极应对在体育锻炼与抑郁情绪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应对方式;抑郁情绪;中介作用

1前言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常是由于个体不能正确应付生活应激事件,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等症状,对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是指个体在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中,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对付方法或策略活动。国内外关于应对的大量研究也证实,应对是影响身体康复和协调应激以及与应激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心理应激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身体锻炼与应激的关系。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使处于忧虑情景的个体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或心境得以改善,身体锻炼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国内的多数研究结果也支持了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例如,骆积强对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对方式的调查、崔冬雪对体育锻炼与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刘彬对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应对方式的研究等。但是也有类似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刑建辉的研究发现,体育院系大学生在应对应激时更趋向于采用进攻的方式,这种缺乏区分应激源性质的应激应对是一种错误的应对策略。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尽管存在一定的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还是支持体育锻炼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但两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尚未形成共识,二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作用的路径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应激角度(心理生物过程)探讨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分析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市场经济管理的两种形式,同时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提出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方面和管理手段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成为了其重要的管理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相同点是都是政府根据法律、经济手段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方式。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即是现实经济已经与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非常接近,经济管理已经自发实现了一定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体系基础上的资源最优化配置,但是这个资源配置效率并未达到政府的理想。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政府经济管理分为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个部分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深层次分析,了解其成因、目的以及手段等,才能不断完善经济控制体系,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合理有效管理,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手段和管理方式,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我国经济控制理论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这些理论为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经济管理的研究,中西方社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问题,其中西方经济学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纠正和处理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从而确保市场中的人身财产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外,还需要确保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即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其中,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及人权进行管理,同时将经济向更好的发展方向引导。而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的约束。

二、消极经济管理

查看全文

情感倾向和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感倾向;情绪智力;行为选择;组织行为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查看全文

透析英语教学中消极情感的矫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的会话和交际当中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情感不仅包含兴趣、动机,还包括内心的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然而我们通常只注意到这些积极情感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如焦虑、内向、害羞、胆怯等消极情感的矫正。

让我们透过一些现象,先来了解一下消极情感的心理机制:

1.焦虑。有的学生一想到考试即将来临,身体就会发僵;或感到烦躁,脾气变坏;有的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紧张,这些都是焦虑的现象。焦虑是指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2.内向。有的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课间要么趴在自己的课桌上,要么独自一人站在教室的角落;有的遇事总畏畏缩缩,不愿表现自己的长处,更不愿意以自己的短处示人。

3.害羞。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一站起来就满脸通红,搓衣襟、咬手指等,这样的表现是害羞。害羞的症结是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而招致羞辱。

4.胆怯。胆怯源于对失败的害怕。

查看全文

人格积极性研究

摘要:积极人格的研究始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强调研究人类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本文回顾了关于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积极人格;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形成机制

积极心理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和定位的,是近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修正先前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培养与建构,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

积极人格的研究也始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取向,强调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地人格特质研究[1]。

1.积极人格的研究内容

1.1主观幸福感

查看全文